浅析《永远的谢秋娘》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2
读潘向黎的《永远的谢秋娘》,让人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隐痛,这种隐痛带给读者期待而后是失望,最后对所有的一切只能理解、宽容和绝望。

作者通过巧妙地布局,吸引着读者一步步地走近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谢秋娘。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冷静平和、优雅又克制的文笔,她以女性独特的意识温情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从历史沧桑与世俗尘埃中挣脱出来的冷艳华丽的女性形象,生命的痛楚、历史的巨变、爱情的创伤让她逐渐关上了自己的心门,最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永远”的谢秋娘。

一.“永远”形象的塑造
在《永远的谢秋娘》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惊艳”的女子,小说在一开始这样来描述这个女子的:“谢秋娘总也不老”、“她不但装束没有变,容貌身材也没有变,只是眼角眉梢周身上下,多了年轻时没有的风韵和底气,越发的出众了”。

她像一个美丽的谜,作者首先便将人物身上蓄满了时光的重量,只一句“谢秋娘总也不老”就把读者的视线拉开,以便读者产生广阔而丰富的想象力。

整篇小说在谢秋娘的外型塑造上几乎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展开的。

纵观全篇,我们无法判断谢秋娘大概的年龄、长相。

“永远”是作者潘向黎对“谢秋娘”形象叙述的重点,正如文中所说“当年在蓝冠歌厅听她唱歌听得如痴如醉的青绿少年
们,如今有的弹出了大肚脯,有的
满头的密发如今也成了‘地方支
持中央’,这伙人的太太们,那
些当初的美人胚子,如今若不靠
着那些个拉皮隆胸注射羊胎素,外
加每周一次的保养,也都守得住
功架守不住卖相了。

而‘只有谢
秋娘,还是老样子。

’”这段叙述
使得“永远”二字用在“谢秋
娘”身上既写出了其历史的沧
桑,又不乏荡气回肠的豪气。


似乎有掌控时间的魔力,她能够
储存时间,使时间凝固。

虽然她
的容颜上没有时间留下的印迹,
但是身上却刻有历史变迁的印
迹。

她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她永远站在众人之上,周身散发
着淡雅的香气,具有着一种超越
时空、蛊惑众人的神奇力量。

“微微地笑”是谢秋娘面对
一切世俗的表情。

谢秋娘的举手
投足之间将东方女性的含蓄与聪
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世人所不及
的风情将她的美进一步衬托出
来。

这个曾经是篮冠歌厅唱歌的
歌女,不管她的生命中出现多少
为她容颜憔悴的戴维,或者一见
钟情却始乱终弃的外交官,甚至
是为给她幸福小居而遭人暗杀的
律师韩定初,谢秋娘的生活离开
了他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生活寄
托。

她的举手投足总有“世人不
及的风情”,至于到底是什么样
的风情,作者没有细致描述下
去,支撑这些风情的是她自己布
置经营的仿古别致的“秋娘小
厨”,一家本来普通的餐馆硬是
被谢秋娘装饰的古色古香,精典
雅致。

那带有明代家具味道的桌
椅,毛笔宣纸写就的菜单,宫灯
式样的灯具,细腻骨瓷的餐具,
四壁的花窗,百年香樟树,悦耳
的古典名曲,在人们看惯了富丽
堂皇的充满现代气味的各种高档
餐馆、宾馆时,“秋娘小厨”怎
能不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从人物外型的塑造来看,作
者成功地避免了具象化的写作方
式,这样描摹人物外貌好像绘画
中的“留白”显然比精雕细刻的
写作方法更有想象空间和回旋余
地。

戴维称她为“苏州园林式”
的女子。

我想这种称赞不仅止于
外观的形体容貌之美,更包涵着
一种世俗之人所难以发现与体察
到的内蕴之美。

韩定初见过谢秋
娘之后,手中出汗,连称其
“不是一般人”。

若非志趣相同或
相近之人,谁又能真正认识这位
身在庖厨心在外的“美人”谢秋
娘?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将谢秋
娘的芬芳与美丽播撒于读者面前,
文坛之上,让久已被现代气息熏陶
的心灵得到片刻的陶醉。

二.留白情节的安排
谢秋娘出身于书香门第,可
惜身不逢时。

时代的风雨让六岁
的谢秋娘家遭横祸,父母双亡,
生活的巨大落差使她由原来的掌
上明珠沦为无依无靠的孤儿,这
种悲痛会给幼小的心灵镌刻上一
浅析《永远的谢秋娘》人物形象
胡薇
内容摘要:《永远的谢秋娘》是潘向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给女主人公谢秋娘冠以“永远”二字,以女性独特的意识温情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从历史沧桑与世俗尘埃中挣脱出来的冷艳华丽的女性形象。

本文主要
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留白情节的安排、悲剧氛围的营造来试探作者的写作艺术。

关键词:谢秋娘永远留白悲剧
118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3.12
种怎样的深刻?潘向黎没有正面说明,只用轻轻巧巧的文字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一个无尽的思索空间,思索之余又在文中找到答案。

父母双亡后,她置身蓝冠歌厅,那该是一个多么隐晦污浊的生存空间,谢秋娘只将一份冷漠抛给众人。

不为人所知的婚变后,谢秋娘依然清清淡淡,孑然独立。

在外人看来没有丝毫的改变。

作者自然不会让谢秋娘说出她的不幸,但她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却也透出了全部秘密:男人是靠得住的吗?让读者体谅了作者的苦心,殊不知恐怕连作者自己,也不知该如何解释个中原因与干系。

于是此后的故事情节反倒简单了许多。

也是,她不再依靠任何人,谢秋娘自己经营起了“秋娘小厨”,将她的全部心血精力投入其中,在清淡从容地迎来送往中,把那些惨伤毁灭都藏起来。

她似乎是对每一个人好,但那好却又有着拒人千里之外的冷。

她用这种冷把自己保护起来,她的人生再也受不起伤害了。

作者在文字间尽情地施展自己对语言的把握,她的心该有多深,将那些深悲剧痛隐藏得丝毫不现。

或许谢秋娘还有几分期待,清幽的茶室正是它在心底为自己留下的空间。

“不是随便什么客人都可以进这间茶室的,能进得了那间茶室,是个待遇。

”这种待遇只有那个真正能洞晓谢秋娘的知音才能领受。

韩定初翩然而至,一份美好即将成就,却又不期然地成为泡影。

谢秋娘拿着韩定初用来沏铁观音的青花缠纸杯像收藏家鉴赏藏品,之后是打碎,“太容易碎,碎了倒踏实。

”一种宿命般的悲剧横亘在前,不如丢弃。

这令人无奈的踏实随着谢秋娘的转身化为一种冷漠。

当在场的所有人都泥塑木雕般傻在那里时,秋娘却一个转身道:“我去看看今天的大闸蟹正不正宗,明天这一桌可是老吃客。

”这一细节描写,将那个已经受了
历史沧桑的洗练、没有什么悲欢
离合能够打动的、永远的“谢秋
娘”作了一个升华式的定格。


向黎这种点到为止却又骤然升落
的笔法为谢秋娘的悲剧蒙上了一
丛薄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终是一场空,剩下的只有无奈,
绝望和不改初衷地孑然独行。


者像是完全把自己隔离,冷眼旁
观,采用全知叙事观点,不探
入任一角色之意识内,只限于人
物外貌言行与情节发展的具体客
观之描述。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一
个周旋于各色人物之间,却能从
容自如,游刃有余,既能弃污
浊于身外,又能揽人心于厨内的
精致女子,但面对家庭的不幸、
爱情的苦楚、人事的变迁,她在
作品中却几乎是一个失语者。

三.悲剧氛围的营造
在《永远的谢秋娘》中就让
我们能感受到有一种不可思议的
险恶命运笼罩着谢秋娘,使其无
从摆脱,只能放弃自己生命的热
情和渴望,只能冷冷面对生命中
的一切,表现出一种无奈、悲
凉,一种浓重的悲剧意识。

谢秋娘的悲剧并不是她自己
造成的,作者把她置身在动荡的
历史、孤苦的身世、破碎的爱情
里,逐步将她推向一个冷艳的、
无情的无底深渊。

作者并未直接
表现这种悲剧意识,但我们可以
通过一些细节感受到谢秋娘的心
灰意冷的过程。

生命的无常带走
了谢秋娘的双亲,父母去世后,
她是如何惨淡度日的?作者没有
说,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一个
大家闺秀,如何会到歌厅去当歌
女,这种生活绝对不是她想过
的,但却是她无力去改变的,于
是她以自己的寒素装扮、不苟言
笑来对抗周围的一切,一句“我
从来没有年轻过”看似轻描淡
写,却流露出她已贮满了浓重的
悲情。

当谢秋娘决定以一个独立
女性的身份去面对生活时,我们
似乎可以看到新的希望在朝她走
来,可是秋娘小厨的生活同样让
我们感到悲凉和无奈。

来到秋娘
小厨的客人并不是谢秋娘看得惯
的,但是她还是要微笑着去强颜
应付。

经常光顾秋娘小橱的张局
长心虚时也不免和秋娘说一些傻
话“秋娘,哪天我要是走了霉
运,再来这里,你可要收留我
啊”以讨得秋娘的安慰。

可当他
走了霉运关了大狱后,秋娘竟头
也不回地说“扔出去”。

她的
“小厨”,不再是大亨们的精神按
摩院了。

她仿佛一个高明的施虐
者,尽力和这些人周旋,然后在
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他们一次
冷酷地遗弃,尽管这虐待并非当
面施行,却如同中国历史传统上
常有的“背后的诅咒”而更令人
感到寒心。

谢秋娘在悲凉处境中的决绝
在面对爱情的破灭上表现得最为
突出。

那位可怜而纯情的海归律
师在他遭遇不测身亡之后,他在
“小厨”的专用水杯同样被扔,
化成了碎片。

从她对于韩定初委
婉的求婚,并没有拒绝,说明她
对于这份爱情是有所期待的。

“太容易碎,碎了倒踏实”,一个
人的感情生活也太容易起波澜、
太容易受伤害,为了避免受伤
害,她干脆取消感情生活、关闭
感情生活的大门。

“碎了倒踏
实”,一次次感情的波折,“破
碎”之后的心由止水渐渐变成了
坚冰。

此时,“踏实”倒“踏
实”了,谢秋娘面对命运的无
常,好似波澜不惊,其实在她的
内心深处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

她能意识自己的悲凉处境却无
法改变自己的悲剧命运,只能
在内心固守着自己的一份精致,
独自面对外面的世事纷纭,这
是社会的悲剧还是谢秋娘个人
的挽曲?
天若有情天亦老。

难道只有
做到了无情,才会成就永恒吗?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19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