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下册化学沪教版单元测试卷 第6章溶解现象综合能力检测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溶解现象综合能力检测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S—32Cu—64Zn—6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物质不属于
...溶液的是( )
A.碘酒
B.蒸馏水
C.白醋
D.矿泉水
2.下列关于乳化和乳浊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加入乳化剂后,植物油可以溶于水中形成乳浊液
B.衣服干洗的原理就是乳化
C.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变浑浊后形成乳浊液
D.生活中含有乳化剂的物品有洗洁精、洗面奶、洗发水等
3.如表所示是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
溶质碘高锰酸钾
溶剂水汽油酒精水汽油
溶解性不溶易溶可溶易溶不溶
A.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B.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溶液都是无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洗掉
4.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喝汽水会打嗝说明气体溶解度与温度有关 B.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者气体
C.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
D.洗涤剂除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
5.能证明硝酸铵溶液在30 ℃时已达到饱和状态的叙述是( )
A.取少量该溶液,升温后无硝酸铵晶体析出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 ℃时,有硝酸铵晶体析出
C.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该溶液始终是稳定的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铵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B.打开啤酒瓶盖有气泡冒出,是因为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将两种液体混合,混合后的体积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之和相等
D.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
7.某物质 X 完全溶于水,溶液中 X 与水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是溶剂
B.X只能是固体
C.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25%
8.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颗粒,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a、c
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

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
D.c点时溶液中的溶剂质量等于d点时溶液中的溶剂质量
9.下列做法对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不会
..有影响的是( )
A.使用的氯化钠晶体不纯
B.配制溶液的烧杯未干燥
C.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
D.将配好的溶液移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
10.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图中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石灰石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氯化钠和水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小张用某固体物质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实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A.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溶液d中溶质质量大于溶液c中的溶质质量
D.溶液a和溶液b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2.现有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要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蒸发掉50 g水 B.加入水5 g
C.加入10 g NaCl
D.加入100 g 10% NaCl溶液
13.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5 ℃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B.35 ℃时,30 g甲加入50 g水中,得到80 g甲溶液
C.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常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14.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甲、乙饱和溶液(均有少量未溶解的固体)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升高温度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①②中两溶液均变为不饱和溶液
C.①中溶液质量增加,②中溶液质量减少
D.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大于②中溶液的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30分)
15.(2分)海水晒盐是海水在常温下蒸发得到氯化钠的过程。

小柯用氯化钠溶液模拟该过程,如图所示:
(1)乙烧杯中的溶液_______(填“是”“不是”或“可能是”)氯化钠饱和溶液。

(2)要加快氯化钠晶体析出,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16.(8分)如图所示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的含义是。

(2)若B中混有少量A,可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B。

(3)t1℃时,能不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C溶液?_______(填“能”或“不能”)。

(4)t2℃时,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 g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_______。

(5)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

17.(7分)侯德榜——侯氏制碱法创始人,该方法就是以海水晒盐得到的氯化钠为原料,
制得纯碱——碳酸钠。

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t2℃时Na2CO3的溶解度NaCl 的溶解度(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

(2)若 Na2CO3中混有少量的 NaCl,提纯 Na2CO3,最好采取的方法是(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3)将t1℃时 NaCl 和 Na2CO3的饱和溶液(溶液内均无固体剩余),均升温到t2℃,所得 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t2℃时将 40 g Na2CO3固体加入 50 g 水中,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为。

18.(6分)下表是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信息回答问题。

温度/℃020*********
溶解度/ g
氯化钠35.736.036.637.338.439.8硝酸钾13.331.663.9110169246
氢氧化钙0.190.170.140.120.090.08
(1)6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或“<”)。

(2)表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该物质是(填化学式)。

(3)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至0.1%)。

(4)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固体,加水配成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再冷却至20 ℃,析出晶体并得到溶液。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字母)。

A.析出的晶体中不一定含有硝酸钾
B.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C.上述方法可以将两种物质完全分离
19.(7分)研究物质的溶解对于生产、生活有着重要意义。

(1)下表是硝酸钾的部分溶解度数据。

温度/℃20406080
溶解度/g31.663.9110169
由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填“变大”或“变小”)。

60 ℃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

(2)探究20 ℃时配制硝酸钾溶液过程中溶质质量分数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

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中分批加水,充分搅拌,现象如图1所示。

图1
图2中,符合实验结果的描点可能是(填字母序号)。

图2
(3)取等质量甲和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如图3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

图3
40 ℃时,甲的溶解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乙的溶解度。

根据本实验结果, (填“能”或“不能”)判断40~80 ℃之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1分)
20.(12分)同学们在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氯化钠固体配制100 g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

图1图2
①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g。

②称取氯化钠时,若托盘天平出现了右盘低的现象(如图1),接下来的操作应是(填字母)。

A.左边的平衡螺母向左调
B.右盘中添加砝码
C.向左移动游码
D.左盘中增加氯化钠
③量取水时,若仰视读数(如图2),会使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偏大”或“偏小”)。

④溶解时将氯化钠和水依次倒入烧杯中,要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
是。

(2)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

某同学对此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他发现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

①若用10 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
(密度为1 g/cm3)的体积为mL。

②上述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主要步骤有计
算、、、装瓶并贴标签。

请填写右侧的标签
........。

21.(9分)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

如图所示是“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部分实验操作示意图:
A.溶解
B.蒸发
C.过滤
D.取一定量的粗盐
(1)如图所示操作中,错误的是(填字母)。

(2)把错误的操作改正后,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填字母)。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给蒸发皿加热时(填“需要”或“不需要”)垫石棉网。

(4)步骤D中称取5.0 g粗盐,将该粗盐逐渐加入盛有10 mL水的烧杯中,边加边用玻璃棒搅拌,直到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得剩余粗盐为0.5 g,最终得到NaCl晶体3.6 g,该实验精盐的产率
是。

(5)若制得的精盐的产率偏高,则可能的原因是(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D.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22.(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回收一块质量为40 g的铜锌合金中的铜,将该合金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时,恰好用去稀硫酸100 g,烧杯内剩余固体27 g。

请计算:
(1)40 g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是g。

(2)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6章综合能力检测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 B D C C D B D C D A C A C C
1.B【解题思路】碘酒中含有碘和酒精,白醋中含有醋酸和水等,矿泉水中含有矿物质和水等,它们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蒸馏水中只有水分子,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

故选B。

2.D【解题思路】A项,植物油不溶于水,加入乳化剂后,植物油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并没有溶于水;B项,衣服干洗就是用有机化学溶剂除去衣服上的污渍,属于溶解;C项,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形成悬浊液;D项,洗洁精、洗面奶、洗发水等中均含有乳化剂。

故选D。

3.C【解题思路】通过题表可知,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碘易溶于汽油,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洗掉;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高锰酸钾溶液是紫色的。

4.C【解题思路】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没有关系,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故C错误。

5.D【解题思路】A项,硝酸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升高温度不会有晶体析出,无法判断原溶液是否饱和,故A错误;B项,接近饱和的溶液在降温到10 ℃时,也可能有晶体析出,故B 错误;C项,溶液具有均一、稳定性,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溶液始终是稳定的,无法判断其是否饱和,故C错误;D项,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中加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饱和溶液,故D正确。

6.B【解题思路】
选项正误分析
A ×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溶质的性质和溶剂的性质的影响,搅拌只能加快溶解速率
B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
C ×因为分子间有间隔,两种液体混合后的体积一般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10,题中
D ×
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
7.D【解题思路】某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水是溶剂,A错误;X不一定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B错误;该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错误;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g
×100%= 25%,D正
10g+30g
确。

8.C【解题思路】由题图可知NaOH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故A说法正确;a、c两点时,温度相同,所以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故B说法正确;b点时固体完全消失,该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C说法错误;整个过程中溶液中的溶剂质量没有变化,故D说法正确。

9.D【解题思路】使用的氯化钠晶体不纯,会造成实际所取溶质的质量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A不符合题意;配制溶液的烧杯未干燥,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B不符合题意;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会造成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小,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C不符合题意;溶液具有均一性,将配好的溶液移入试剂瓶时,有少量溶液溅出,溶质质量分数不变,D符合题意。

10.A【解题思路】要使题图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广口瓶中压强应增大。

①②反应生成气体,广口瓶中压强增大;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广口瓶中压强增大;④氯化钠溶于水,热量变化不明显,广口瓶中压强变化不明显。

故选A。

11.C【解题思路】溶液c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所以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A正确;溶液b中加入20 g固体得到的溶液c中无剩余固体,说明加入的固体全部溶解,所以溶液b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正确;溶液c降温析出晶体变为溶液d,溶液d中的溶质质量小于溶液c 中的溶质质量,C错误;由溶液a变为溶液b只是升温,溶质、溶剂的质量不变,二者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正确。

12.A【解题思路】A项,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100 g-x)×20%=100 g×10%,x=50 g,故A 正确;B项,加水之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溶剂的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故B错误;C项,设需要再加入氯化钠的质量为y,(100 g+y)×20%=100 g×10%+y,y=12.5 g,故C错误;D项,加入100 g 10%的NaCl溶液,由于与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故D错误。

13.C【解题思路】

选项
分析

15 ℃时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则甲和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由于没有强调
A ✕
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故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
35 ℃时甲的溶解度为40 g,即35 ℃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甲,则50 g水中最
B ✕
多溶解20 g 甲,得到的甲溶液的质量最大为20 g+50 g=70 g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乙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不大,所以要从乙溶液中获得乙晶体, C √
可以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D ✕当甲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时,降低温度,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小,还可能不变
14.C【解题思路】未指明温度无法比较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A错误。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①②两支试管放入热水中,①试管中的甲固体减少甚至消失,②试管中的乙固体增加,因此,①试管中的溶液可能变为不饱和溶液,②试管中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B错误。

温度升高,①试管中的固体溶解,溶液的质量增加,②试管中的固体析出,溶液质量减小,C正确。

由于不确定温度变化范围,故无法确定溶解度的变化范围,因此,①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D错误。

15.【参考答案】(每空1分)(1)可能是
(2)加快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解题思路】(1)由海水晒盐的过程可知,甲烧杯中的溶液蒸发掉一部分溶剂后得到乙烧杯中的溶液,该溶液中没有晶体析出,故可能是氯化钠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2)加快液面上方空气流速可以加速水分蒸发,从而加快氯化钠晶体析出。

16.【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1)t2℃时,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1分) (2)蒸发结晶(3)不能(4)B(1分) (5)B>C>A
【解题思路】(1)P点表示t2℃时, A、C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因为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B中混有少量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

×100%≈28.6%,不能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40%的(3)t1℃时,C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40g
140g
C溶液。

(4)t2℃时,A、C的溶解度为30 g,B的溶解度大于30 g,将A、B、C三种固体物质各30 g加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形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

(5)将t1℃时A、B、C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对A、B来说只是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依然是B>A,但对C来说析出固体,溶质质量分数小于B,但仍大于A。

故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

17.【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2分)(1)大于(1分) (2)降温结晶(3)等于(4)2∶5
【解题思路】(1)由题图可知,t2℃时 Na2CO3的溶解度大于NaCl 的溶解度。

(2)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若 Na2CO3中混有少量的NaCl,提纯 Na2CO3最好采取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3)t1℃时 NaCl 和 Na2CO3的溶解度相等,二者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将t1℃时 NaCl 和 Na2CO3的饱和溶液(溶液内均无固体剩余),均升温到t2℃,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均不变,故所得NaCl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等于Na2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t2℃时,Na2CO3的溶解度为40 g,将 40 g Na2CO3固体加入 50 g 水中,溶液中Na2CO3的质量为20 g,所得Na2CO3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0 g∶50 g=2∶5。

18.【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2)Ca(OH)2(3)26.5%(2分) (4)B(2分)
【解题思路】(2)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随温度升高析出固体,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该物质为氢氧化钙,其化学式为Ca(OH)2。

×100%≈26.5%。

(3)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0g
136.0g
(4)将8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至20 ℃,析出的晶体主要是硝酸钾,但也可能有少量氯化钠,所得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19.【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变大11∶10加水(或升高温度) (2)bd(2分) (3)大于不能
【解题思路】(1)由题表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0 g∶100 g=11∶10,加水或升高温度能将该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2)由题图1可知,第一只烧杯和第二只烧杯的底部均有未溶解的硝酸钾晶体,所以二者均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第三只烧杯中没有晶体存在,可能恰好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前两只烧杯中的相等,也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由于溶质的质量一定,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第四只烧杯中又加入了25 g水,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第三只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

(3)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进行题图3所示实验,最终烧杯中析出固体的质量乙大于甲,这一现象说明40 ℃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根据该实验结果,并不能判断
40~80 ℃之间甲、乙哪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更大。

20.【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①5②D③偏小(2分)
④加速溶解(2)①71.8(2分) ②玻璃棒胶头滴管量取
混匀如图所示
【解题思路】(1)①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100 g×5%=5 g。

②使用天平称量固体质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当右盘低时,说明右盘重,需要继续加入氯化钠,故选D。

③仰视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偏大,则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④固体溶于水时,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溶解。

(2)①10 mL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10 cm3×1.84 g/m3=18.4 g,可配制成质量分数为
=90.16 g,则需要蒸馏水的质量为90.16 g-18.4 g=71.76 g≈71.8 20%的稀硫酸的质量为18.4g×98%
20%
g,蒸馏水的体积为71.8 mL。

②稀释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并贴标签。

配制好的液体要存放在细口瓶中,标签应注明溶液名称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参考答案】(除标注外,每空1分)(1)C(2)DACB(3)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分) 不需要(4)80%(2分) (5)AD(2分)
【解题思路】(1)过滤时应该用玻璃棒引流,C错误。

(2)粗盐提纯的正确操作顺序为取一定量的粗盐,溶解粗盐,过滤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蒸发溶液得到精盐。

(3)操作B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

×100%=80%。

(4)该实验精盐的产率= 3.6g
5g-0.5g
(5)过滤时滤纸有破损,会导致部分不溶于水的物质留在精盐中,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产率偏高;蒸发时有固体溅出,会导致部分精盐损失,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产率偏低;溶解含有泥沙的粗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会导致部分氯化钠不能溶解,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产率偏低;最终所得精盐比较潮湿,会导致精盐质量偏大,从而导致制得的精盐产率偏高。

22.【参考答案】(1) 13(1分)
(2)解:设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0.5分)
×100%=19.6%(1分)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g
100g
答: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9.6%。

(0.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