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文言文复习(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文言文之《曹刿论战》
复习方法:先将课文读、译一遍,注意课后练习,再完成下面内容。

(都是如此)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文段,都要重视那些有显著的句式特征的句子,如疑问句、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等,这是设题点。

答题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快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国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总之,阅读课外文言文不能“怕”;答案一定要从课内找。

请记住“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同中找异、异中找同”!
2009年河南省(一)十年春···故逐之。

”《曹刿论战》
(二)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

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

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

”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

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

(2)浅:狭、窄小。

(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3分)(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2)忠之属也。

属(3) 期年而有扈氏服期年
1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19、结合(一、二)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3分)
17、(1)目光短浅(2)本分内的事(3)满一年18、(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

(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19、(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2009年阜新市《曹刿论战》甲] 十年春···故逐之。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①膝上。

有人从长安②来,元帝问洛下③消息,潸然流涕④。

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⑤意告之。

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⑥?”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⑦。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⑧?”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

②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

③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

④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

潸(shān),流泪的样子。

涕,眼泪。

⑤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

⑥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意谓,认为。

⑦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

⑧邪(yé):同“耶”。

9.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 (1)神弗福也_____________ (2)彼竭我盈_______________ (3)明帝问何以致泣____________ (4)元帝异之_______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具以东渡意告之。

11.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

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

(2分)
12.[甲][乙]两文都主要以描写来表现人物。

[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9.(1)赐福、保佑。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3)为什么。

(4)对……感到惊奇。

10.(1)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要把它分给他人。

(2)元帝把东渡的意图详细地告诉了他。

11.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2. 语言;机智、聪颖、聪敏、机敏、聪明、随机应变等
2011•黑龙江省绥化市)【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选自《曹刿论战》)【乙】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牺牲:(2)衡:
11.翻译下列句子。

(1)何以战?(2)人恒过然后能改。

12.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用原句回答)(3分)13.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

(2分)
14.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2分)
【答案】10.(1)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评分说明:11.(1)(您)凭借什么作战?(2)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

评分说明: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13.【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4.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
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2010·江苏省盐城市甲]十年春···故逐之。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

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

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6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宋公:宋襄公。

泓:泓水,河名。

2成列:指摆好阵势。

3既:尽,全部。

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

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ïng):重复,再次。

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股:__________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

(每句只划一处)(2分)(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3分)(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1)赐福,保佑。

(2)大腿。

11、(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2010·河北省,【甲】公与之乘···故逐之。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

”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

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

④济:过河。

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

⑥迨:趁着。

⑦既:尽,完了。

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2 分)⑪彼竭我盈,故克.之克:⑫然后襄公鼓.之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⑪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⑫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

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

答: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答案】10.(1)战胜(攻破)(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11.C(ABD 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 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

13.示例一:鲁庄公“不鄙”。

(1 分)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

(1 分)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

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

(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
福建三明市【甲文】公与之乘···遂逐齐师。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

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选自《子鱼论战》)【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公将鼓.之()(2)宋人既.成列()15.翻译下面的句子(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6.用原文语句答题。

(3分)甲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

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2)。

14.(1)击鼓(击鼓进军)(2)已经 15.(1)(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齐人三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如答后半句也可)(2)既济而未成列员
(2007镇江)[甲]十年春……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

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

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

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

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江苏省常州市,甲公与之乘···‛遂逐齐师。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

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

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

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卒有疾,躬为调药。

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击众。

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

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注释:①舍:驻扎休息。

②课:督促。

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

此处指练兵。

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

⑤徇:示众。

⑥劳:慰劳。

⑦统制:武官名。

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

(2分)(1)三鼓:(2)败绩:(3)不私:(4)恂恂:(5)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4分)(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一项。

(2分)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

(4分)【答案】17.(1)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2)溃败,失败,败逃(3)不占为己有(4)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5)立即斩首(来)示众18.(1)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

(2)(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

(共4分,每句2分。

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19.A (2分。

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

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

)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

(2010·山东省滨州市(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

”桓公仰而视天。

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

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

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又何间.焉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C.长跪而谢之.曰D.辍耕之.垄上11.翻译下列句子。

(2分)(1)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

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

(2分)
【答案】9.(1)参与(2)通“遍”,遍及,普遍(3)跟随(4)不是10.B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2011齐齐哈尔) 【甲】十年春···战则请从。


乙】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1)牺牲( ) (2)衡( ) 2.翻译下列句子。

(3分) 何以战? 3.齐鲁长勺之战,鲁国如果没有曹刿这样的贤士就不会取胜,这个事例恰恰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

(用原句回答)
4.找出【甲】段中集中体现曹刿政治思想的句子,【乙】段中体现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分别抄写在下面5.从【甲】段或【乙】段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一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8分) 1.(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2)通“横”,梗塞,指不顺2.(您)凭借什么作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4.【甲】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表明了每个人难免会犯错误,当我们敢于面对并勇于改正错误时,就会不断进步。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1)又何间.焉( ) (2)牺牲..玉帛(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8分) 答案 11.①参与②猪牛羊等祭品12.大小的案件 即使不能明察 但一定会据实情断案13.我认为司法公正最重要。

因为司法公正是实现人民权利和义务的基础 有了它 财富共享、礼治国家自然有实现的可能
9 解释下列语句1 弗敢加 也加 2 望其旗靡 靡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

翻译
11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思想的句子是什么 请用原文回答。

答 答案91虚报2倒下。

10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 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11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2005广州公与之乘 ···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于是见公输盘···。

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公输》) 1、解释加点词意思 ⑪难测 也( ) ⑫战于 长勺( ) ⑬公输盘诎 ⑭虽 杀臣
2、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公与之 乘公输盘之 攻械尽 B. 楚王问其故 故 逐之 C. 在宋城上而 待楚寇登轼而 望之 D. 子墨子解带为 城以牒为 械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4、从曹刿的论述来看 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2分
5、从文段的两个事件结局中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选择其中一点 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推测 估计 在 通“屈” 屈服。

即使。

2、D 3、好啦 我不攻打宋国了。

4、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时机。

5、示例一 从《公输》一文的结局看 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 不但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 还要从实力上做好准备 这样才使他们侵略的野心无法得逞。

这个道理 不仅在历史上是行之有效的 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示例二 从《曹刿论战》一文的结局看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同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掌握了有利的反攻战机。

总之 鲁国取胜的原因 在于天时、地利、人和 最主要的是“人和”。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今的社会现实。

2005长沙[甲] 十年春 ···故逐之。


[乙] 故曰 域民···亲戚畔之。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 肉食者鄙 卑鄙 b 牺牲玉帛 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c 小大之狱 案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d 齐师败绩 大败
10 翻译下面句子。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11 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节奏。

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⑫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12 简要回答问题。

⑪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⑫有人说 “长勺之战”的胜利 曹刿功不可没 但从某种意义上说 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
13 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写作方法以及写作目的是一致的。

b 甲乙两文的思想观点有相同之处、都着眼于“民”。

c 甲文认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乙文认为“人和”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d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的是甲文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谋略 乙文用对比证明“得道”的重要。

答案 9 a 10 这只是 小信用 未能 受到神灵充分 信任 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福 解释为赐福也可。

11 ⑪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⑫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12 ⑪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⑫本题是开放题 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 能自圆其说即可。

从“有功”方面答 鲁庄公知人善任 用人不疑 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 作为决策者 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 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 不能深谋远虑 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 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也可以把“有功”“无能”结合起来答。

13 A
15.乙文中孟子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决定长勺之战胜负的要素是“人和” 请你从甲文中找出体现这一观点的句子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3 分 16.一直以来 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

其实他并不“鄙”。

他不“鄙”表现在哪里 根据甲文概括总结。

4 分
15. 共3 分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取信于民 16、从两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 广开言路 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 取信于
17.孟子在两千年前就发出警示“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请举一个事例谈谈你的认识简答 你认为曹刿在军事方面的见地和孟子在政治方面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治国有什么意义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肉食者鄙鄙:(2)小惠未徧.徧:(3)神弗福.也福:(4)齐师败绩..败绩:5.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登轼而.望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B. 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何以.战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命》) D. 乃.入见家祭无忘告乃.翁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6分)(1)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分)(2)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分)
7. 本文选自《左传》,记叙的是长勺之战,在选作课文时编者却将标题定为《曹刿论战》,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分)
4. 鄙陋(目光短浅);通“遍”,遍及、普遍;赐福、降福;大败
5.A
6.(1)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向神禀报。

”。

(2)打仗,靠的是勇气。

头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7.本文略写战争过程,重点突出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标题切中要点。

乙】尝①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

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②。

久之,蛇将行矣。

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③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

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④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蛇意稍倦,以首俯地。

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

蜘蛛乃盬⑥其脑,果腹而去。

注:①尝:曾经②而势稍不及,及:到,到达。

③若将,若:好像。

④待:防备。

⑤飙:像疾风一样。

这里指迅速。

⑥盬(gǔ:)吸饮。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⑪公将鼓之: ⑫再而衰:⑬如是者三四次:⑭果腹而去:
16.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⑪彼竭我盈,故克之。

⑫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⑤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

17.甲文中鲁国军队抓住有利时机克敌制胜是在之时;乙文中的蜘蛛是在蛇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

(2分)
18.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什么启发?(2分) 19.甲乙两文说明的一个共同道理是。

(2分
2012(安徽)乙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驰:。

(2)一鼓作气,再而衰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靡.靡:。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

(5)虽.欲言,无可进者虽:。

15.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