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五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学校:泸源中学学科:语文主备人:赵乔红、杨娇备课组长:张金美集体备课时间:2014年9月1日教学时间:9月8日至9月14日
一、单元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本单元主要内容三个: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及命运。

2、理解小说中的环境。

3、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环境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

其核心内容是分析人物形象。

按照核心内容的知识类型,教学应该按照分析综合的课型设计并实施。

2、解析
(1)对核心内容的解析:
本单元是在必修三学习小说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小说。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展开。

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离不开人物。

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小说的主题通过人物的命运得到表现。

从本单元内容来看,不论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还是《边城》,这三篇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都是透过人物的形象和命运来凸显。

离开了人物形象的
分析,小说的情节是空洞的,主题也无从谈起。

因此,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分析人物形象。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解析:
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都离不开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分析人物形象就要从这些方面下手。

二、目标及其解析
目标:
1、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把握小说中的典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3)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小说的主题。

(4)学习围绕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展开的阅读小说的方法。

2、课堂教学目标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分析林冲的形象特征,在分析林冲形象的基础上把握小说主题,理解风雪的作用。

《装在套子里的人》
分析并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特征,把握小说的主题。

《边城》
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理解小说所要传达的边城之美。

解析: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各有其特点,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根据三课所教学的内容而设定。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分析林冲的形象就是指分析在高俅、陆谦等人的逼迫下,林冲的性格发生的由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变化。

通过分析林冲的人生遭遇,可以进一步理解水浒“官逼民反”的主题。

2、理解风雪的作用就是指理解文中对风雪的描写,与林冲性格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展开、斗争高潮中环境气氛的烘托紧密结合。

《装在套子里的人》:
1、分析小说中别里科夫性格孤僻,自我封闭,胆小多疑,因循守旧,而且乐于告密,人格卑鄙。

他不仅自我封闭,而且压制着周围的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痛苦。

2、把握小说的主题指的是;①社会角度:揭露了沙皇统治下,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

②个人角度;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既可恨又可悲,他的思想保守顽固,拒绝社会进步。

他的一幕幕丑剧、悲剧、喜剧都是社会大环境投影下的产物。

《边城》:
1、小说围绕翠翠朦胧的爱情展开,在对翠翠爱情故事展开的同时,沈从文先生笔下描绘出了边城的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这三美就是边城之美。

理解边城之美就是理解这三美。

2、小说的主题在于对人类“爱”的恰如其分的说明。

在桃花源般的小城里,情窦初开的少女纯真、纯粹、纯洁的爱情之美,作者在对这美唱赞歌的同时,寄予了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和惋惜。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课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1、这一篇课文节选自水浒的第十回,学生对前后内容不了解,无法展开教学。

因此,在开始新课之前,补充前后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2、在理解小说中关于风雪的描写的作用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学习课文时,分析风雪要与分析林冲形象结合起来。

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1、在理解文章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叫装在套子里的人。

在这里,把套子引申为限制和束缚。

这样更直观,学生更好理解。

2、引导他们在文中寻找相关信息,分析别里科夫套中人的形象。

这样,教学过程就顺势而下。

在学习《边城》一文,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对小说的主题中寄予的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和惋惜可能想不到,也说不出。

在这里宜采用对比的方法,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与边城里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会收到分析、鉴别一举两得之效。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借助多媒体设备、幻灯片辅助学习。

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分析小说中风雪描写的作用时,用幻灯片将小说中三次有关风雪描写的句子展现出来,节省寻找信息的时间。

在学习《边城》时,使用暴风影音播放电影《边城》,借助影片让同学们直观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问题一:小说的本质就是讲故事。

故事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

请同学们概括情节要点。

(提示:可按这样的方式归纳,如“路遇李小二”)
设计意图:小说行文发展的脉络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的基础。

借这个问题,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

师生活动: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初步感知课文。

1、林冲刚到沧州,故事就此展开。

情节可归纳为:
2
、文章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那么跟题目直接相关的是哪些情节?另外
的情节能不能那个删掉?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小说开头情节设计的巧妙。

分析:与题目直接相关的情节是后面三个部分: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雪夜杀敌。

小说开头写林冲路遇李小二,看似闲笔,实则用意深刻。

回忆他日因缘,自然亲切。

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是为下面情节展开特意安排的。

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开端,如果没有这个开端,下面的故事就无法展开。

因此,不能删掉。

问题二:水浒里,人称林冲为豹子头。

他是八十万禁军教头,英名远播。

那么,在节选部分,施耐庵笔下的林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呢?在风雪中,他的性格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把握林冲的思想性格特征,通过对林冲命运的分析,进而把握小说主题——官逼民反。

师生活动:学生快速从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整理信息。

1、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林冲的句子,概括林冲的形象。

并概括林冲性格的变化。

分析:
林冲的形象:
首先,他安分守己,忍辱负重,随遇而安。

课文开篇写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可以看出来: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被发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称高俅为太尉,还认为是自己冒犯了太尉才受了官司。

而后管营派林冲看管草料场,他心有疑虑,但是依然接受了安排,而且做了长久打算。

其次,他正直、善良,侠肝义胆;同时又嫉恶如仇。

林冲当日在东京时,看顾李小二,在沧州,还把银两给李小二做本钱,这些都表现了林冲心地善良,行事侠义。

当他确定“从东京来的尴尬人”是陆虞侯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贼是来害他,心中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便气冲冲买刀寻敌,这充分体现了林冲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在山神庙手刃仇敌时,一声怒吼,惊破敌胆,迸发出他性格中反抗黑暗、崇尚正义的本质。

最后,细心缜密也是林冲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看管草料场,小心谨慎,去打酒前,将火炭盖了,拽上草厅门,做事很细致。

草厅被大雪压塌后,他又“恐怕火盆内有炭火烧起来”,细心探查;山神庙歼敌时,他“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这些都表现了他细心缜密的性格特点。

林冲并不是一个草莽英雄,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
分析可知,林冲的性格经历了由随遇而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

2、林冲一开始到沧州,他也一心想安稳渡过刑期,回家团聚。

哪怕管理草料场,也可以维持生计。

他能不能一直在草料场安心度日?
分析:不能。

因为即使他被流放到沧州,高俅、陆谦等人依然不放过他,依然想
置他于死地。

这从他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谦等人的对话,他才知道了高俅等人百般迫害自己的真相,才知道派他看管草料场,原来是陷阱,他才清醒地意识到,高球等人绝不会放他一条生路,更不会让他回家与妻子团聚。

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激起了他的反抗意识,于是他毅然杀死仇敌,奔上梁山,走上了反抗黑暗政治的道路。

这同时也意味着林冲是被逼的。

3、林冲可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他一心想安稳度日,最后被逼上梁山,落得妻离子散的下场。

像他这样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中层军官尚且落得如此下场,那么普通的下层百姓呢?
分析:林冲,他原是中层军官,最后被逼上梁山,他尚且如此,一般老百姓,更无反抗之力。

如果说水浒的主题是官逼民反,那么林冲命运就是最好的注解。

4、施耐庵成功塑造了林冲胆大心细、侠肝义胆的丰富形象。

那么,他是怎么塑造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林冲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分析;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充分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透露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描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这些都表现了林冲的细心缜密。

5、除了这些细节描写,还有没有其他的?请同学们找出来,进行分析。

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问题三:文章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风雪中,林冲来到了草料场,最后,在风雪中,手刃仇敌,被逼上梁山。

可见,风雪与林冲性格的转变密切相关。

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风雪的部分,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师生活动:请同学们找出小说中描写风雪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对风雪的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风雪的有三处:①林冲初到草料场时,风雪初起。

“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林冲去市井沽酒时,雪势正大。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下得正紧。

”③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

“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还有侧面描写:①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沽酒回来,“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这是透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之大;②林冲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这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

林冲刚到草料场,“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说明矛盾冲突正在酝酿;外出沽酒时,“雪下得正紧”,气氛趋于紧张;林冲夜宿山神庙时,“雪下得正紧”,故事到这里发展到高潮。

可见,①风雪为人物活动渲染紧张的气氛。

同时,②风雪也推动情节的发展。

正是因为风雪,林冲才想到喝酒驱寒,才会在买酒的途中看到山神庙;草屋被雪压塌,林冲才到山神庙夜宿,因此才和陆谦等人相遇,才洞悉陆谦等人对自己的迫害,最终奋起反抗。

在风雪中,林冲的性格由安分守己、忍辱负重发展到奋起反抗。

这一场风雪,不仅是自然界
的风雪,当时的社会也下着这样一场风雪,民不聊生。

从这个方面来说,③风雪暗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作品主题。

小结: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①为人物活动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暗示当时的社会背景,揭示作品主题。

第2课装在套子里的人
问题一:文章题目是《装在套子里的人》,那么谁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来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

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回到文中找到描写别里科夫的段落和句子,指导小组
交流。

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车夫支起帐篷”——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不仅如此,他把与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去那个挤满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甚至跟“我”(布尔金)一起走路,对他都是苦事。

在尽量封闭自己的同时,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教授“古代语言”。

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和逃避。

他又胆小、多疑,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文中还写到三件事: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争吵事件。

简单的一张漫画,竟然使他难堪极了。

他一直给全城人一种极大的精神压力,现在有人嘲笑他,他感到不安。

就连华连卡姐弟骑自行车,在他眼里,也属于大逆不道。

他本来要去找华连卡,结果碰到了科瓦连科,争吵中,科瓦连科不屑于与他谈话,对他十分不客气,别里科夫马上心慌意乱,第一次有人拆穿他虚伪的面具,他感到震惊、恐惧。

自欺欺人的自信荡然无存。

谈话并没有朝着他预期的方向发展,别里科夫恼羞成怒,以告密相威胁,他人格卑鄙的一面可见一斑。

从楼梯摔下,一副丑态暴露在华连卡面前,他宁愿摔断脖子和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华连卡清脆爽朗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也结束了别里科夫的性命。

别里科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套中人,他身上的套子太厚重,已经不能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中来。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胆小、自我封闭、多疑、怀旧,人格卑鄙,惧怕新事物,他所谓的“性格孤僻”,其实是惧怕、逃避生活。

1、别里科夫都把自己装在哪些套子里?这些套子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小结:别里科夫不仅生活在有形的套子里,这些有形的套子束缚着他,使得他逃避生活,而且无形的套子时时刻刻压在他的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最终他真的喘不过气了,再也喘不了气了。

2、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他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
别里科夫“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只要官方批准或默许什么,他总觉得使人怀疑,总觉得隐隐约约有没充分说出来的话。

“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

”仿佛一切不合统治当局规定的事,他都要管管。

他虽然只是一个教希腊文的小老师,“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更可怕的是,他不仅辖制中学,而且全城都受他辖制!为何一个小小的中学老师会有如此之大的力量?因为“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别里科夫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类人!在这类人的压制下,全城人无法安心过最平凡的日子,没有自由,没有最基本的人权。

这一类人无形中充当了沙皇统治的基础。

小结:“别里科夫们”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用“套子”去约束别人,他们不仅束缚自己,而且辖制着别人,最终的目的在于维护当局的专制统治。

3、是谁把他装在套子里的?他自己?还是别人?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组织学生互相答疑,最后补充小结。

生1:别里科夫自己把自己装在有形无形的套子里。

这从他的生活,他的用具,他的衣着,甚至他的职业和惯用的口头禅就能看出来。

生2:这篇小说写于19世纪80年代的沙皇俄国,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

然而,在此之前,受欧洲进步文明思潮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之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制度的呼声日趋强烈,并付诸行动。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结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

结合文中的人物形象,别里科夫们就是维护沙皇统治的势力,他们阻碍社会进步与变革。

生3:结合写作背景来看,别里科夫把自己装进套子同时他也被装进套子。

在当时恐怖的社会大环境之下,别里科夫既是害人者,也是受害者。

他既可恨,也有可怜的一面。

可以说专制统治制度毒害了他的思想和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师:别里科夫可恨也可怜。

可恨的是他压制着周围的人,然而他也是可怜的,他只是一个小小的老师,他有限的生命都活在有形无形的套子里,在现实生活中,他和众人格格不入,孤僻一生,最终孤独地死去,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造成的悲剧。

他也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一个牺牲品。

问题二:别里科夫虽然死了,小城的人们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变。

那么,在我们生活的今天,像别里科夫这样的“套中人”还有吗?
设计意图:探究小说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思考现实生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互相答疑,教师适时引导小结。

生1:别里科夫不仅活在契诃夫的小说里,而且活在每一个时代里。

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将来更会这样。

其实,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

因为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总会有变革。

变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那么就会有反对变革的人出现。

这些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阻碍社会进步,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反动旧秩序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理解,
心怀恐惧。

生2:大到国家和社会,小到我们个人,有时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活在各种套子里。

活在套子里,像别里科夫一样,既束缚了自己,也伤害了周围的人。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我们应该实时更新自己,善于接受新事物,顺应历史潮流,否则必将被历史淘汰。

小结:别里科夫生在套子里,最终死于套子。

“套子”和“套中人”令人扼腕叹息,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新兴事物层出不穷,我们只有顺应时势,顺势而为。

第3课边城
课前准备:观看根据沈从文先生作品改编的电影《边城》,以直观形式感受作品。

问题一:一座边城里,凝聚着太多的故事。

亲情,友情,爱情,……。

请同学们试着讲述边城的故事。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并梳理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分析: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

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少女之心萌动。

祖孙二人,热情助人,淳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二人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傩送的哥哥天保也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催催的祖父求亲。

此时,地方上的王团总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要渡船,娶翠翠为妻。

于是兄弟二人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自己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成全弟弟,外出闯滩,不料遭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对自己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远走他乡。

外公为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一心等待傩送归来。

正如小说结局说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课文节选自《边城》三至六部分。

问题二:边城美在何处?
设计意图:归纳人物性格,探究性格形成的原因。

把握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之美:环境美、风俗美、人情美。

师生活动:
1、课文中出现人物有:出现了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有哪几个?主人公是谁?
分析:
出现的人物:翠翠,老船夫,顺顺,天保和傩送兄弟等。

主要人物:翠翠,老船夫,天保和傩送兄弟。

主人公:翠翠。

2、主要人物分别有哪些特征?主人公翠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分析:
(1)顺顺:乐于助人。

如文中所写:“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2)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古道热肠。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即使遇到端午节这样喜庆的日子,依然不忘坚守岗位。

而且他撑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只为与人方便。

老船夫的真诚赢得了小城人们对他的关爱。

坐船的小伙子多给钱,商贩们送粽子给他,但是老船夫依然坚持把钱退回去,坚持付钱给商贩。

(3)天保和傩送兄弟:相亲相爱,即使两人都爱上了翠翠,也并没有因此反目。

而是坚持两人机会均等,相约唱歌,让翠翠自己选择。

哥哥为成全弟弟,主动放弃退出。

弟弟也理解哥哥的心意。

(4)翠翠——一个天真善良、聪明乖巧、温柔清纯的少女。

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

可以说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纯洁、温柔、聪慧。

她承担着生活的担子,并无怨言,还常常帮助祖父划船渡人。

她爱上了傩送,少女的羞涩,使得她隐忍不言。

面对祖父不失时机的委婉诱导,她羞涩,不明说。

翠翠的身上,对祖父深沉的依恋与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温婉腼腆与内心的炙热多情融合在一起。

她身上没有林黛玉般的敏感脆弱,也没有薛宝钗般的精明算计,有血有肉,真实具体。

3、这些人物身上共同的特征是什么?
分析:边城里的人物身上都闪烁着人性之美——善良淳朴,乐于助人。

字里行间洋溢着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情,祖父与翠翠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是人性中难能可贵的美。

4、边城之美除了人情之美,还美在何处?
提示:一方水土养育一文化人,边城里洋溢的人情之美离不开边城里的山山水水,更离不开边城里的风俗文化。

分析:
自然环境:山清水秀——自然、美丽、平静
环境美
人文环境:民风民俗——淳朴、善良、热情
风俗美:在作者笔下,古老的边城仿佛世外桃源,正如文中所说“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边城明净的风光,教化着朴实的人们。

边城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而且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如边城的端午:“当地的妇女、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酒画了个王字……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边城依然保留着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还有月下对歌、狮子龙灯等,无不透露着边城的宁静祥和。

小结:
边城之美,美在淳朴的民风;
边城之美,美在祥和的气氛;
边城之美,美在真挚的人性;
……
问题三:小说写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一个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年代,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却是那样的宁静和安详。

边城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美得令人神往。

对此,你怎么看待和评价?
设计意图: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联系,探究小说的主旨。

师生活动:教师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师生探究。

分析:作者笔下的湘西世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

祖孙之间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是传统美德,作者极力讴歌中华文化中流传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传统美德受到破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世俗化、金钱化而言的;在摹写边城淳朴的民风,自然的生命形态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失落的痛心。

六、评价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