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城一中、漳平一中联考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文科地理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南部苏丹于当地时间2011年7月9日宣布正式从苏丹分离,并成
立南苏丹共和国,成为世界上最新的国家。
读图1,完成1~2题。
1.南苏丹首都位于北京的 ( )
A.西南方 B.东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
2.据图估算南苏丹共和国的领土南北最大距离可能约为( )
A.800千米 B.600千米
C.1 110千米 D.400千米
3.读下图完成3题。
某校地理小组学生在滨海公路沿线的山坡上,看到了几千年前形成的海浪侵蚀地貌。
在学生绘制的该地区由陆到海的地形剖面图中,地形起伏不明显。
为了突出图中的地形起伏,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古海蚀地貌位置示意图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M-N”一线沿途 ( )
A.高差最大达300米B.海拔最低处为30米
C.丙处为谷地D.经过两个鞍部
5.在甲、乙、丙、丁四处观察,正确的判断是 ( )
A.甲处能看到乙处B.乙处能看到丙处
C.丁处能看到丙处D.甲处能看到丁处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分布图,等高距为200 米。
完成6-7题。
6.图中箭头正确表示河流集水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图中a和b的数值可能是 ( )
A.100和250
B.100和350
C.500和250
D.500和350
下图为某区域七月份等温线(单位:℃)图,读图回答8~9题。
8.从地形上来看,以下四幅剖面图与上图甲乙线段经过地最相符的是( )
9.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三方面来看,a、b、c、d四点降水最多的是 ( ) A.a B.b C.c D.d
读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回答10~12题。
10.下列各种关于地形、地势特征的描述中,最符合图示地区的是 ( )
A、山河相间,山高谷深
B、危崖耸立,地势险要
C、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D、地面起伏,沟壑纵横
11.图中所标出的三道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 )
A、蓄水发电
B、拦泥蓄水
C、水产养殖
D、修桥筑路
12.在甲、乙、丙、丁四个观测点中,能直接观察到三道堤坝的点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是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完成13~15题。
13.该图反映的可能是 ( )
A. 1月
B. 7月
C. 南半球冬季
D. 北半球冬季
14.P处气温异常的主要原因是 ( )
A. 此处为盆地地形
B. 此处为山地地形
C. 受洋流的影响
D. 人类活动的影响
15.图中abcd处适合建港的地方是 ( )
A.a
B. b
C.c
D. d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与交通条件改善,我国居民避寒旅行逐渐增多。
根据气象部门划分冷、暖、热的标准,取1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的地区为我国居民适宜避寒区。
据此并读完成16~17题。
16.图中适宜避寒区适合我国北方居民旅行观光的是 ( )
A.新加坡城市花园景观 B.巴西高原热带草原景观
C.成都平原的都江堰 D.西双版纳热带风光
17.图中适宜避寒区甲处的纬度位置低于乙处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甲处受更严寒的冬季风影响 B.乙处受更暖湿的夏季风影响
C.甲处太阳辐射较弱 D.乙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更显著
读“海峡示意图”,回答18~19题。
18.不是位于两大洲之间的海峡是 ( )
A.①海峡 B.②海峡 C.③海峡D.④海峡
19.上述海峡中属于印度洋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自2011年7月始,泰国发生了持续3个多月的洪涝灾害,多个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的硬盘生产工厂在此灾害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导致当年硬盘销售价格上涨。
完成20~21题。
20.从气候与地形角度看,泰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有()
①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②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
③中南部地势低平,积涝成灾④北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A.①③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全球知名IT企业在泰国设立硬盘生产工厂,主要原因是该国( )
A.软件产业发达B.国内市场广阔
C.运输条件优越 D.劳动力价格较低
以下为世界上四个地点的地理坐标图,回答下题。
22.最接近大洲分界线的经线经过的地点是()
A.甲B.乙 C.丙D.丁
读同纬度局部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回答23~25题。
23.图中一架飞机从F区域的沿海城市开普敦沿最近的线路飞往K区域西部沿海城市珀斯,该飞机飞行方向()
A.沿纬线向正东 B.先东南,后东北
C.先东北,后东南 D.先西南,后西北
24.图中各区域中具有相同气候类型的是 ( )
A.F和K B.E和G C.D和F D.K和H
25.图中I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
A.海陆热力差异 B.洋流因素
C.季风的影响 D.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
下图为某群岛及附近海域部分等深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回答26~27题。
26.若要完整表示P点附近的海水深度变化,应再补画几条等深线( )
A.3条B.4条C.5条D.6条
27.P点附近的海底地形是( )
A.海岭B.海沟C.海盆D.大陆架
下图是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和年等降水量图。
读图回答28~30题。
28.南极地区多大风,a图中甲、乙两地比较 ( ) A.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B.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
C.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D.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29.b图中丙处降水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海拔高 B.位于背风区域 C.纬度高 D.盛行下沉气流30.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 A.a图等温线变得更加密集 B.a图0℃等温线向北移动
C.b图等值线数值相应增加 D.a、b两图中大陆面积扩大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31.读北半球沿海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左图)和X—Y地形剖面图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右图中,正确反映左图沿X—Y的地形剖面的是。
(选择)(2分)
(2)左图中河流M的(东、西、南、北)岸冲刷较严重。
(2分)
(3)如果在该地建码头,甲、乙两城镇沿海更具优势的是哪个城镇?其有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4分)
(4)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描述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分)
32.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1)描述X半岛河流水系特征。
(3分)
(2)说出Y半岛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5分)
(3)从地形及气候条件说明甲国主要城市的分布特点。
(8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3分)
材料一甲、乙两图为世界著名海峡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图(冬雨率为冬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率,单位:%)。
(1)写出图中海峡的名称:A : ,B :_________________。
(2分) (2)当亚欧大陆受冷高压控制时,一艘由上海驶往伦敦的轮船,途经A 海峡时受 影响风高浪急,而经过B 海峡时受 控制则风平浪静。
(4分) (3)根据材料二分析地中海地区冬雨率等值线的分布规律,并说明原因。
(7分)
连城一中、漳平一中联考 2013-2014学年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文科地理答题卷
__________
……………………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二、综合题(3小题,共40分)
31.(11分)
(1)(2分)
(2)(2分)
(3)(1分)
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
(4)地形特点
(3分)
32.(16分)
(1)(3分)
(2)空间特点:(2分)
原因:
(3分)(3)分布特点:;(4分)
地形、气候:;
(4分)
33.(13分)
(1) (2分)
(2) (4分)
(3)规律: (3分)
原因:
(4分)
2013-2014学年上学期半期考
高二文科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31.(11分)(1)C (2分)(2)西(2分)
(3)甲(1分)甲位于海湾内,避风浪(1分)。
水深岸陡,利停靠和航行(1分)。
陆域平坦开阔(1分)。
(港区附近有河流流经,淡水资源丰富)
(4)西部丘陵,东部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海岸北段线较曲折,南段较平直(3分)32.(16分)
(1)河流稀少,主要分布半岛的西部;自东向西流;河流短小。
(3分)
(2)空间特点: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多(2分)
原因:西南部地势高,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受地形抬升,降雨较多(2分);东北部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1分)
(3)分布特点:内陆(高原)多,沿海(平原)少(2分):中南部多,北部少(2分)。
自然条件:甲国地处热带,内陆高原气温较温和,四季如春,比沿海低地居住更适宜居住(2分)。
南部降水多,气候湿润,适合农耕,而北部地区降水少(2分)
33.(13分)(1)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2分) (2)西风赤道低气压 (4分)
(3)规律:自东南向西北冬雨率递减。
(3分)
原因:东南部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2分) ;西北部纬度较高,距大西洋较近,受西风影响时间长,降水季节分配相对较均匀。
(2 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