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课标内容:
1.了解赫鲁晓夫改革
2.知道戈尔巴乔夫改革
3.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学习纲要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改革的背景和内容
2.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二、匈牙利改革
1.改革的背景
2.卡达尔改革
3.改革的结果
4.南斯拉夫和波兰改革
5.捷克斯诺伐克“布拉格之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与政治、经济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学习重点
1.赫鲁晓夫改革
2.以匈牙利为例,了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
学习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
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实事求是,坚韧不拔地探索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仍然没有
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政治上,批判,加强,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增加,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2.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上的连续失误和一些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了。
年代初,匈牙利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照搬的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挫。
1956年底,以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匈牙利本国的特点相结合,开始实行改革。
政治上,大力推行,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和_______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4.匈牙利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
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
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对内改革首先以_______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
但是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面对经济改革的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
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与国内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
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
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
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为了以更明确的立场表示自己与“斯大林时代”决裂,赫鲁晓夫不顾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反对,在大会议程结束后,于2月24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召集大会代表,作了以批判斯大林为主题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的记录稿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秘密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报告长达4个多小时,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
“秘密报告”在国内并未严加保密,会后不久即向党内外作了传达,报告文本也发给了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各国共产党代表团。
随之,西方国家的情报机关获得了报告文本,并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于是,“秘密报告”成为对苏联自身的改革、对国际共运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事件。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
1.你怎样看待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
2.你怎样看待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
温故知新
东欧和中国的改革有何相似之处?
畅想天地
苏联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前后开始进行的改革,结局截然不同。
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疑难点拨
继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又历经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执政时期,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时,苏联已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从1985年到1988年,戈尔巴乔夫对内改革首先以经济为重点。
其“新思维”在经济方面一是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一是提出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
但是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面对经济改革的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现行政治体制,于是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
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进行所谓的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
结果,苏共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消弱,反对派势力日益壮大,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已无力领导整个国家。
与国内改革同步,苏联领导人还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的著名观点是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和核威胁的条件下“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
这一理论的提出,意味着苏联将放弃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然而,西方发达国家并未放弃这种斗争,而是提出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超越遏制”的“和平演变”战略,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理论就成了麻痹自己警惕性、束缚自己手脚的羁绊。
自己动手收集有关赫鲁晓夫的资料,说一说你心目中的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