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花生》课堂教学实录-
一、导入新课,了解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老师: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一篇新的课文,同学们请齐声读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同学们,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平常常见常吃的花生。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有人来说说吗?
学生1:因为它的花落了才能结出果实,所以叫“落花生”。
老师:说得很好。
还有其他人想说吗?
学生2:我觉得花生的果实长在地里,所以叫“落花生”。
老师:没错,这也是它的特点之一。
我这里有一段动画,大家看了之后就能明白花生为什么又叫“落花生”了。
老师:(展示课件)大家看,花生的花开败后,自然脱落,子房柄迅速往下生长,钻入土中,在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是落花而生,所以在植物学上花生又叫做“落花生”。
一个“落”字
准确地概括出了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同学们,明白了吗?
学生:明白了。
二、结合预,研究生字、新词
老师:在课前,大家都预了课文。
看看这组词语,有人能读一读吗?请你来读一读。
学生1:(读词语)吩咐便宜茅亭尝尝石榴榨油。
老师:同学们,她读得很响亮!注意看,这四个词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现了吗?谁能说说?
学生2:它们都有轻声。
老师:对,这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要读得轻一些,短一些,有人能读一读吗?
学生4:(读词语)吩咐便宜尝尝石榴。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学生:(齐读)吩咐便宜尝尝石榴。
老师:读得很好。
这是课文中的一句话,有人能读一下吗?请你来读。
学生: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老师:读得真流利!对于字音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你来说说。
学生:第二行是播种(zhǒng)还是播种(zhònɡ)呢?
老师:对了,“种”是一个多音字,既可以读播种(zhǒnɡ),也可以读播种(zhòng)。
在这儿到底该怎么读呀?你能不能联
系上下文,结合着字典上的注释来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我认为是播种(zhǒnɡ)。
老师: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因为他说是播撒种子,翻地完了就是播撒种子了。
老师:同学们听到了吗,种花生其实就是先买种子,然后再翻地,播撒种子,最后浇水这样一个过程。
你看,她联系上下文,读准了这个字音,真不简单!有人能再读一遍这句话吗?请你来读,注意读准确。
学生:(读句子)
老师:读得真好!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重读了“居然”这个词,“居然”是什么意思?
生:我们种了花生,收获了,开了一个收获节,讨论了花生的好处。
父亲教育我们要做一个默默奉献的人,这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有用的人。
师:很好,你概括的主要内容非常简洁明了,突出了课文的重点。
其他同学,你们觉得呢?
老师:你认为这篇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
学生:重点应该是“议花生”。
老师:还有谁也有同感?再说一说。
学生:我也认为第二位同学写得更好一点,因为第一位同学写得虽然比较全面,但是没有突出重点,而第二位同学把不必要的地方省略掉了,突出了重点。
老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这一部分,是不是?再来对照一下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讲了“议花生”。
学生:我认为是第3到15自然段。
老师:那其他三部分内容呢?
学生:第一段是讲的“种花生”,第二自然段讲的是“收花生”,3到15段讲的是“议花生”和“尝花生”。
老师:哦,那天晚上我们是边尝花生边议花生。
大家找一找,哪儿写了尝花生?
学生:第15自然段是写的“尝花生”。
老师:你看,作者写“尝花生”只用了一句话。
你发现了什么呀?
学生:作者写这篇课文详略得当,想要突出“议花生”。
老师:哪一部分是详写的呀?
学生:议花生。
老师:你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重点部分写得详细、具体,其他几部分写得简单、简略。
那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也要做到有详有略。
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自己来修改一下你概括的主要内容吧。
学生:(修改自己写的主要内容)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句子含义,认识借物喻人。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读一读“议花生”这一部分。
那天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了,我们一家人高兴地谈论着。
看看在这一部分中,都是谁参与了讨论啊?
学生:有父亲、姐姐、哥哥、还有“我”。
老师:(教师贴字卡:父亲姐姐哥哥“我”)下面,咱们就在小组里,分角色读一读这一部分。
学生:(小组练分角色朗读)
老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展示一下?
一组学生分角色朗读)
老师:读得真不错。
同学们,你们看,“议花生”这一部分也是有详有略的,你发现了吗?
学生:作者把大量的笔墨全都写在父亲的话上。
老师:作者详细地写了父亲的话。
下面就让我们重点来读一读课文中父亲的话。
请同学们自己放开声音读读,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1:我从第12自然段看出来,父亲想让我们做像花生一样的人。
老师:你读出了父亲的用意。
真不错,还有谁想来谈谈?
学生2:我读懂了,花生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老师:噢,你读懂了父亲对花生的赞美,是吗?
生3:在第10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到“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表明花生并不追求虚名,默默地为人们做出贡献。
师:非常好,你可以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谈一谈花生的可贵之处。
生4:从“矮矮地”这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花生长在地上,埋在地里,无法立刻看出是否结出果实。
它不张扬,不图虚名。
师:非常好,你可以进一步谈谈。
生5:花生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不像其他水果那样鲜艳夺目,人们必须挖起它才能知道它是否结果实。
师:说得好,它的样子虽然不好看,但它依然为人们做出了贡献。
生6:花生不张扬,不。
它不像其他水果那样把果实高高
挂在枝头上,而是埋在地里,人们不能立刻看出它是否结果实。
师:非常好,你可以进一步谈谈。
生7:通过“高高地”和“矮矮地”的对比,我们更能体会到
花生不张扬、不的精神。
师:非常好,你可以进一步谈谈。
生8:我认为父亲所说的花生的好处就是它的默默奉献,
这也是花生最可贵的品质。
师:非常好,你可以进一步谈谈。
生9:父亲所说的不仅仅是花生,他在赞美那些像花生一
样具有花生品质的人。
师:那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生10: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不图虚名、默默奉献、不计较
名利的人。
师:说得非常好,还有人想说说吗?
生11:交警就是像花生一样的人,他们不管天寒地冻,
默默无闻地为人们指挥交通。
师:非常好,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大家有用的人,而不是只讲体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这种写法叫做什么?
生: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
师:非常好,你可以进一步谈谈。
生:这里的“物”指的是花生,而“人”则是指那些像花生一
样具有花生品格的人。
老师:是啊,父亲希望我们成为像花生一样的人。
同学们,我们刚才从这句话中读出了父亲的殷切期望。
你们认为父亲当时会如何表达呢?
学生1:他会说得很和蔼可亲。
学生2:我认为他会说得很严肃。
老师:他既严肃又和蔼。
你们觉得我们能否通过这句话来理解父亲的用意呢?让我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老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1:(朗读父亲的话)
老师:父亲当时是在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
还有谁来读读?
学生2:(朗读父亲的话)
老师:这句话真的很发人深省,父亲希望我们成为像落花生一样的人。
当时的作者是否理解了这句话呢?
学生:他理解了。
老师:你能找出相关依据吗?谁找到了,来说一说。
学生:我从第13自然段看出,他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
老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你们能结合身边的人来举例吗?
学生1:我觉得志愿者是有用的人。
老师:是啊,他们不图回报,只是为了帮助别人。
学生2:我认为环卫工人也是有用的人,他们每天早出晚归,默默地工作。
老师:是啊,他们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学生3:我认为医生也是有用的人,他们救死扶伤。
老师:对啊,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学生4:我认为我们的父母也是有用的人,他们精心地抚
养着我们。
老师:是啊,他们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我们。
父亲希望我们成为有用的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人。
五、质疑问难,多元解读父亲的话
老师:现在,你们可以浏览一下课文的第3到15自然段,看看是否还有什么疑问?如果有,请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学生1:请看第15自然段,“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
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为什么用“印”而不是“记”或“刻”?
老师:很好,你关注到了文章的用词。
我们记录下来。
学生2:请看第3自然段,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老师:是啊,和我们一起过收获节很平常,为什么说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呢?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一会儿讨论。
(记录问题)
请大家看第10自然段,花生的好处很多,其中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这让我有一个疑问:那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就是没有花生品格的人吗?
就没有好处吗?”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值得讨论。
我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父亲不直接告诉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一边告诉我们花生的好处,一边告诉我们他的期望呢?
因为他们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到家里去,这是一个可能的原因。
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父亲——XXX的资
料中找到答案,他为国为民,不计名利,一直在外奔波,甚至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充做军饷,这就是在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着孩子们。
那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并不是没有花生品格的人,父亲只是想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桃子、石榴也是好的,只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助人为乐的品质就可以了。
这篇课文写于上个世纪的20年代,距离现在已经有90多年的时间了。
那么在当今这个社会,你是喜欢做石榴、XXX
这样的人呢,还是喜欢做花生这样的人呢?先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一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谈谈做人的问题。
你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1:我希望成为像花生一样的人。
虽然石榴、桃子也
很有用,但花生也很有用,而且做花生那样的人不会招人嫉妒,也不会惹来麻烦。
老师:这位同学注重实用价值,不注重外表,很不错。
学生2:我希望成为像桃子、石榴一样的人,因为他们既外表美丽,内心也美好,一举两得。
老师:这位同学注重美感,也很好。
无论是像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像桃子、石榴一样的人,我们首先要做一个有用的人,不要只注重表面的光鲜,而忽略了实际的价值。
因此,作者在文章结尾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谁来读一下?
学生:(读出文章结尾)
老师:刚才有同学问到,为什么要用“印”这个字?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学生1:因为这个字更能突出父亲的话对作者的影响。
学生2:通过这个字,我们更能体会到父亲的话的重要性,让它深深地印在我们的心里。
老师:没错,这个字体现了父亲话语的深刻印象。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许地山的一段资料,谁能读一下?
学生1:许地山的笔名是“落华生”,这说明他深受父亲话
语的影响。
学生2:他用“落华生”作为笔名,也是为了勉励自己践行
父亲的话。
老师:没错,这段资料也印证了父亲话语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文章结尾)
老师:刚才有同学问到,为什么父亲不直接说这个做人的道理呢?谁能给我们解释一下?
学生1:通过借用花生的例子,父亲更能让孩子们深刻地理解这个道理。
学生2:如果父亲直接说,孩子们可能会感到烦,但这样借花生来说,更生动形象,容易接受。
老师:没错,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们理解,也更加生动形象。
同学们,你们都明白了吗?
师:在回顾课文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带来的好处。
作者在课文中重点写了“议花生”这一部分,略写了其他三部分内容。
这样的安排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这样更能突出花生的不图虚名,默默无闻。
师:是的,这样突出了重点。
还有其他的看法吗?
生2:作者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更能体现出花生的高尚品质。
师:很好,作者用了一个特别好的词,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高尚。
师:还有一个词,你们想想看。
生:详略得当。
师:对,这就是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对文章的材料进行了剪裁,这样让我们对重点部分印象更加深刻,也突出了这一部分。
这种写法就是详略得当。
生:明白了。
师:这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红烛、春蚕、小草、松树。
你们能从这些事物中领悟到什么呢?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
下节课我们来交流一下,尝试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行不行?
生:行。
师:好的,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