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汾市2020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2019·南开模拟)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时候在深夜,急走于湫隘的小巷之中;万籁无声,只有自己的足音,橐橐地回响着;沉重地敲在心上,叫人惊忌不安。

有时候悉悉索索的衣裾,仿佛有谁尾随在背后似的,更令人惶悚害怕;然而这种静寂,在一个过惯了喧阗生活的我看来,觉得是大有风趣的。

我会丢开了一切________的杂念,专心致志于欣赏当前的静境,耽忧不测的遭逢——我觉得这些都是夜行的乐趣。

有时候结伴同行,那我更会放大了胆,恣肆地________一切叫我害怕的声息,________似的证明自己的无畏精神;然而只要有一声犬吠,一阵枭鸣,我都会蓦然振骇起来。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 湫隘(yì)橐(tuò)橐惊忌(jì)不安
B . 衣裾(jū)惶悚(sǒng)喧阗(tián)
C . 结(jiē)伴恣(zì)肆枭(xiāo)鸣
D . 似(shì)的蓦(mó)然振(zhèn)骇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芜杂谛听自欺欺人
B . 芜乱谛听掩耳盗铃
C . 芜杂聆听掩耳盗铃
D . 宪乱聆听自欺欺人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15高一上·河南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长期以来,学术界研究孔子,把《论语》视作唯一信得过的依据;并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当成了孔子乃至孔门思想的全面记录。

而没有注意到《论语》编纂也是有重点的,也要遵循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基本原则,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

这就导致人们对《论语》产生误解。

例如,现代所有的《论语》普及本,都把孔门所谓的
“士”译作“读书人”,不少教育史论著认为孔门的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心。

其实,春秋时代还没有常备军,官制文武不分职。

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的将领。

与此相应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也是文武兼备的。

其中“射”是射箭,“御”是驾驭战车,即使平时演练也有“五射”“五御”等极为繁难的要求,属于早已规范化了的系统的军事教育科目。

以历史的眼光看射、御,其专业化程度并不亚于现代射击与驾驶战车技术。

借用现代术语来说:射、御这两项武艺,是每个受教育者必修的基础课,而不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

至于孔子所办的私学,既然教育目的仍然是培养修己治人的“君子”,那就不能不受官学教育传统的影响,不能不以传统“六艺”为弟子必修的基础课;更不能不受当时社会需要的制约,致力于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

不然的话,孔门弟子从政以后,怎么能够适应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孔子私学还会有什么吸引力?
关于孔门的武艺传授,《礼记·射义》中有颇为生动具体的记述。

从孔子带领弟子在“矍相之圃”演习“乡射礼”的情况来看,孔门射艺教学既有孔子亲自示范,又有对要领的口头讲解,还十分重视将德育贯穿其间。

孔子做射箭示范时“观者如堵墙”,可见其射艺之精湛。

至于孔子驾驭战车的技艺,《论语·子罕》中也有反映:达巷党人叹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即谓之学而不专、缺乏强项。

孔子知道了,便与门下弟子商议,拟在射、御二艺中选一艺来展示所长。

这说明在孔子及其同时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传统的“六艺”之学。

孔子经过比较权衡,选定以“执御”来展示专长,可见其御艺亦相当娴熟,可能更优于射艺。

由此窥测孔门之御艺传授及弟子驾驭战车的水平,应当也不会比射艺差。

以往论者多将“御”混同于一般的赶马车。

其实,赶马车称“仆”,如《论语·子路》中有“子适卫,冉有仆”;驾驭战车才称“御”,如《诗经·车攻》中有“徒御不惊”。

特别是当“射”“御”并举时,“御”绝不可以混同于“仆”,而只能是指“六艺”中的这项武艺。

(1)下列对“六艺”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六艺”在本文中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能。

B . 在孔子时代,“六艺”中的“射” “御”是受教育者必须学习的科目。

C . “六艺”教育体现文武兼备的原则,是由当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决定的。

D . “射”“御”被孔门重视,正源于孔门对社会需要的顺应和对教育传统的继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认为孔门教育内容只有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是人们误解《论语》的典型表现。

B . 不懂《论语》编纂有其重点,是学术界研究孔子只取信《论语》的重要原因。

C . 《论语》不与“六艺”“六经”重复的事实,是遵循著书立说的一般规律的结果。

D . 从重视“射”“御”的程度看,当时官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军事,孔门也不例外。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孔子时代各级官吏平日以理治民,农闲时节教民备战,战时出为带兵之将领,这与当时“三育”并举息息相关。

B . 孔子的射艺御艺都很精湛,孔门关于射艺御艺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

C . 孔子教育因为要扭转“博学而无所成名”的被动局面,所以加大了对生员“射”“御”技能的强度训练。

D . 《诗经·车攻》中“徒御不惊”中的“御”也绝不可能混同于“仆”,因为“御”是驾驭战车的专称。

3. (9分) (2019高三上·四川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
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7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中,传统文化深邃与厚重,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神变变成了形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B .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 从材料二可知,传统艺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就会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这种直播形式比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效果更好。

D .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

可见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一项是()
A . 材料一的第一段,以“中国诗词大会”、二胡为例,说明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B . 材料一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C .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D .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

4. (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伊和他
叶圣陶
温和,慈爱的灯光,照在伊丰满、浑圆的脸上;伊的灵活有光的眼,直注在小孩——伊右手围住他的小腿,左手指抚摩他柔软的头发——的全身,自顶至踵,无不周遍,伊的心神渗透了他全身了。

他有柔滑如脂的皮肤,嫩藕似的臂腕,肥美、鲜红的双颐,澄清、晶莹的眼睛,微低的鼻,小小的口;他刚才满两岁。

伊抱他在怀里,伊就抱住了全世界,认识了全生命了。

他经伊抚摩头发,回头看着伊,他脸上显呈出来的意象,仿佛一朵将开的花。

他就回转身来,跪在伊怀里,举起两只小手,捧着伊丰满的面庞,还将自己的面庞凑上去偎贴着,叫道,“妈!”小手不住的在伊脸上轻轻的摩着,拍着。

这是何等的爱,何等的自然,何等的无思虑,何等的妙美难言!
钟摆的声音,格外清脆,发出一种均匀的调子,给人家一个记号,指示那生命经历“真时”,不绝的在那里变化长进。

伊和他正是这个记号所要指示的,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爱,他们爱的生命,正在那里绵延的、迅速的进化
哩。

他的小眼睛忽然被桌上一个镇纸的玻璃球吸住了,他的面庞便离开了伊的,重又回转身去,取球在手里。

“红的……花!白的……花!”他指着球里嵌着的花纹,相着伊,又相着花纹,全神灌注的,十分喜悦的告诉伊。

他的小灵魂真个开了花了!
“你喜欢这花呀。

”伊很真诚的吻他的肩,紧紧的依贴着不动。

他将球旋转着;他小眼睛里的花,刻刻有个新的姿态;他的小口开了,嘻嘻的笑个不住。

伊仍旧伏着看他,仍旧不动。

“天上……红的……云,白的……云,红的……星,白的……星!”他说着,一臂直伸,指着窗前,身体望侧倾斜,“妈!那边去。

伊就站了起来,抱他到窗前。

一天的月光,正和大地接吻;温和到极点,慈爱到极点,不可言说。

“天上有亮么?”伊发柔和绵美的声音问。

“那边,亮!一个……星!两个……星!四个星!六个星!十一个星!两个星!…… 一只恋月的小鸟,展开双翅,在空碧的海里浮着。

离开月儿远了,又折转来浮近去,充量呼吸那大自然的恩惠。

那小鸟又印入了他澄清、晶莹的小眼睛里了。

他格外的兴奋,举起他握球的小手,“一个……蜻蜓!来!捉他l”就将球掷去。

那球抛起不到五寸就下坠,打着在伊左眼的上角,从伊的臂上滚到地上。

伊受了剧烈的激刺了,有几秒钟功夫,伊全不感觉什么。

后来才感痛,不可忍的痛!伊的眼睛张不开了,但能见无量数的金星在前面飞舞。

眼泪汩汩的涌出来,两颊都湿了;伊的面庞伏在他小胸口,仰不起来。

这个时候,他脸面的肌肉,都紧张起来;转动灵活的小眼睛,竞呆了,端相着伊,表显一种恐惧,怅惘,可惜的神情,—一因为他听见玻璃球着额发出的沉重的声音——仿佛他震荡的小灵魂在那里说道:“这怎样!没有这回事罢!”
伊痛得不堪.泪珠伴着痛,滴个不休;面庞还是伏在他的小胸口。

他慢慢的将小手扳起伊的面庞。

伊虽仍旧是痛,却不忍不随着小手的力仰起来。

伊的面庞变了:左眼的上角,高起了一大块,红而近紫;眼泪满面,照着月光,有反射的光。

伊究竟忍不住这个痛,不知不觉举起左手,按那高起的一块。

他看了,上下唇紧阖,并为一线,向两边延长。

动了几动,终子忍不住,大张他的小口,哑的哭了出来。

红苹果似的两颐,被他澄清、晶莹的泉源里的水洗得通湿。

伊赶忙吻他的额,脸上现出美丽的,感动的,心底的笑,和月一样的笑。

这时候,伊的感觉,一定在痛以上了。

……
一九二0,八,一二
(选自一九二0年九月《新潮》第二卷第五号)
(1)文章写“他”玩玻璃球伤了“伊”眼睛这一内容,请简要分析其用意。

(2)简要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3)本文重点描绘了一幅母子亲情图,请简要概括其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

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

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

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豫得松江,奉敕往。

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

一意拊循,与民休息。

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

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

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

稍辨,则酷刑榜掠。

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

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

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

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

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

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

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

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

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

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

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

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

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

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

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

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

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

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

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B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C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D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
(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

兵部又称夏官、武部。

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B . 姻戚犹姻亲。

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C . 宣德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一般由皇帝发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

D .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

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

B . 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

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

C .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

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

D .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

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内艰,起复。

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

②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刘昱
李颀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① ,谁是浔阳客。

鸬鹚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注】①五两:古代的候风器,用鸡毛五两(或八两)系于高竿顶上而成。

(1)下列有关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八月寒苇花”江边的芦花在秋风中摇荡,一片泛白,呈现出萧瑟的寒意,渲染了离别的气氛。

B . 芦花之白,映衬着秋江浪头之白,使眼前的景象带上了凄寒的色调,这和送别时主客双方的心境正相吻合。

C . “北风吹五两”的“北风”使“寒芦花”和“浪头白”都明显的带上了强烈的动态感,北风吹动芦花和吹起浪头。

D . “谁是浔阳客”是说友人刘昱离开后自己仍然客居异乡,这个“客”指的是诗人自己。

(2)“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 ________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8. (10分) (2019高一上·宁波期末) 春联也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仄起平收、文字精巧来描绘生活,抒发美好的愿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

请根据上联拟写一条下联。

春到人间花红柳绿千山秀;________。

9. (1分) (2019高三下·静海模拟) 一位刚考上大学的学生,给曾经给予他无私帮助的老师写了封感谢信。

其中有四处表达上不准确,请改正。

老师:
您好!
在高中阶段,您能帮助我学习,深感荣幸。

我能有今天,是您的鼎力相助。

您的教学水平很高,让同学们另眼相看。

我永远将铭记您的教导,认真读书,好好学习,不辜负您的期望。

学生:刘勇
2018年7月20日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7高一下·常州开学考)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有人评价余秋雨时说,余秋雨走出书斋,将余式抒情与历史感觉贯穿起来,开了一代文风,推动了一波的文化热潮。

也有人说,余秋雨只是采取了一种简单滥情的文化视角,回避了历史本身的苦难,这种历史回顾方式是有害的。

对此,你产生了怎样的思考?你对余秋雨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暑假阅读的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见解。

要求:1.自拟标题.2.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1、
1-2、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1、
2-2、
2-3、
3-1、
3-2、
3-3、
4-1、
4-2、
4-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1、
5-2、
5-3、
5-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1、
6-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11分)
8-1、
9-1、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