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应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血化瘀法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应用研究进展
卢婷婷;黄国东;葛旭;黄剑声
【摘要】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最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为长期血液透
析治疗而建立的血管通路,手术对象是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

从平均使
用寿命看[1],一般头静脉-桡动脉内瘘超过7年,血栓形成是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在
永久性血管通路丧失功能的原因中占90%,发生率0.5~0.8次/(人·年)。

"血栓"在中医属于"血瘀证",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4(017)002
【总页数】3页(P88-90)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活血化瘀法;综述
【作者】卢婷婷;黄国东;葛旭;黄剑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6
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最理想的永久性血管通路,主要为长期血液透析治疗而建立的血管通路,手术对象是拟行血液透析的慢性肾衰竭患者。

从平均使用寿命看[1],一般头静脉-桡动脉内瘘超过7年,血栓形成是内瘘最常见的并发症,在
永久性血管通路丧失功能的原因中占90%,发生率0.5~0.8次/(人·年)。

“血
栓”在中医属于“血瘀证”,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应用活血化瘀法可以有效防治血栓的形成,现将近几年中医运用活血化瘀法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活血化瘀类单味中药制剂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中的应用
陈少英[2]随机将血管通路血栓形成闭塞的血透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采用毛冬青根煎剂浓液+保温方法热湿敷治疗;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治疗。

临床观察数据显示,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

说明毛冬青根煎剂浓液+保温方法热湿敷的方法防治血透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闭塞有效。

蒋宇峰等[3]选用尿毒症患者,观察经红花注射液治疗后的全血粘度下的高切变率、低切变率和内瘘血流量,结果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证实红花注射液是预防动静脉内瘘术后血栓形成闭塞的有效药物。

高卫平等[4]选取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8例、低分子肝素
组18例、银杏达莫静滴组20例,通过观察并统计术后1~7 d的内瘘通畅程度、切口有无出血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情况,证实银杏达莫注射液,不仅能够预防术后血栓斑块的形成,且具有改善术后高凝状态、出血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长春中医药大学肾病内科[5]通过应用活血化瘀(红花、三七)中药溻渍及TDP照射
的方法,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AVF术前、术后血管内径、血流量变化,彩超
成熟率,内瘘透析使用率指标,并与国外文献统计数据进行比较。

经对术后患者的临床观察,30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9例,彩超成熟率占70%。

结合彩超下术后血管情况,进行临床穿刺,其中4例穿刺未成功无法进行透析,1例未进行透析,故术后内瘘透析使用率为56.7%。

经与国外文献相关数据比较,虽然总有效率无显
著性差异(P>0.05),但血栓形成率为0.13%,略低于国外参考文献的0.14%~0.25%(P<0.05)。

由此可见,中药溻渍配合TDP照射不能有效增加内瘘彩超成熟率及透析使用率,但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几率。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江敬伟[6]对人工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临床观察。

选取80例CKD(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丹参川芎嗪注射10 ml+生理盐水250 ml)和对照组40例(生理盐水250 ml),疗程均为6 d。

结果治疗组吻合口形成血栓1例,发生率为2.5%,对照组吻合口形成血栓4例,发生率为10.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实验证实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人工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显著。

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予川芎嗪注射液早期干预有疗效。

孟磊等[7]将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后血液透析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用药配合噻氯匹定组(噻氯匹定组)24例、常规用药配合川芎嗪注射液组(治疗组)21例、常规用药组(空白组)25例,随访观察6周。

结果显示,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空白组为
30±4 d,噻氯匹定组为25±3 d,治疗组为26±3 d,噻氯匹定组与治疗组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均明显比空白组成熟时间短,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而噻氯匹定组与治疗组的动静脉内瘘成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对于首次透析血流量大于200 ml/min的患者,噻氯匹定组、治疗组均比空白组
的透析血流量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噻氯匹定组与治疗组的透析血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噻氯匹定组、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

结果表明川芎嗪注射液能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改善其血流量。

木瓜酒湿敷可以有效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

卓少贤等[8]选择首次使用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透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透析结束24 h后予常规内瘘穿刺后处理,观察组透析结束24 h后给予木
瓜酒湿敷动静脉内瘘,连续观察19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出现并发症如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的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动
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表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血流量不足、内瘘狭窄、内瘘闭塞、血管硬化及动脉瘤)通过木瓜酒湿敷预防效果显著,可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2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中的应用
彭汉郭[9]通过回顾大量药物维护动静脉内瘘的相关文献、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方法,观察通脉口服液(丹参、川芎、葛根)对实验性自体动静脉内瘘模型动物和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内瘘术后内瘘功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动静脉内瘘术后当天,通脉组和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常规处理不包括抗血栓西药以及活血化瘀中药的使用)患者内瘘口的血流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月,两组内瘘口的血
流量相比,通脉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动静脉内瘘术后早期应用通脉口服液,可以提高实验性动静脉内瘘模型家兔和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内瘘的血流量。

石宏斌等[10]选用疏血通注射液(水蛭、地龙)和香丹注射液(丹参、降香)治疗该病,观察动静脉内瘘手术后预防性治疗情况;另选用疏血通注射液和尿激酶治疗,观察动静脉内瘘阻塞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对比AVF成熟情况、复通效果、用药前后血
液流变学改变及透析时能达到的最大血流量等情况。

结果表明,术后预防性应用疏血通注射液防治AVF血栓形成和促进AVF血管通路成熟有可靠疗效,也能治疗血栓形成致AVF血管部分阻塞,较尿激酶的出血风险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

疏血通注射液可以明显改善AVF成熟情况、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增加内瘘血流量,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洪珍珍等[11]选择30例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所有患者最大血液透析血流量<150 ml/min,给予疏血通注射液6 ml静脉滴注,10~15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最大血液透析血流量及血尿素氮,计算
尿素动力学指数(KT/V)及尿素清除率(URR)。

30例中的24例最大透析血流
量≥180 ml/mim,尿素动力学指数及尿素清除率增加。

说明疏血通注射液有显著改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作用。

何文芳[12]选取100
例拟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2组,观察内瘘术后成熟时间及透析时血流量。

对照组是常规治疗,治疗组是将55~60℃的温水5~10 L放入木桶,随后放入中药川芎、红花、毛冬青、当归、桂枝的免煎颗粒制剂,待其溶解后对术肢的内瘘部位进行熏洗,30分钟/次。

熏洗分为四个步骤:①术前l 周:充盈术肢血管;②术后1~3 d:为避免术口出血及感染,暂停浸泡熏洗;③术后4~7 d:对术肢的内瘘部位进行熏蒸,以不浸入药液中为佳;④从术后第8 d开始:一方面持续进行中药熏洗2周,另一方面结合术肢的功能锻炼。

于内瘘术后的第3周开始观察疗效,证实了活血通络中药局部熏洗治疗,能显著提高内瘘血流量,明显缩短内瘘成熟时间。

3 活血化瘀中药结合西药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功能中的应用
于思明等[13]将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建立动静脉内瘘后,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低分子肝素和潘生丁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和潘生丁,疗程均为10 d。

结果治疗组改善了患者的血液粘滞度,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内瘘初次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提前,术后1个月的内瘘血流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表明中西医结合抗凝疗法能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后的高凝状态,促进内瘘的成熟。

孟磊等[14]将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口服噻氯匹定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香丹注射液或川芎嗪注射液,两组均应用10 d。

结果表明,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闭塞发生率方面,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手部肿胀消退时间上,治疗组较对照组早。

由此可见,噻氯匹定合用上述两种中成药在防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闭塞以及减轻术后手部肿胀方面明显优于单用噻氯匹定。

聂金梅等[15]观察了中西医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疗效。

行动静脉内瘘吻合术患者110例,术后4~5 d服用抗凝剂,防止手术后血管内凝血。

同时抬高术侧肢体,嘱患者穿袖口宽松内衣,禁止使用术侧肢体静脉注射、输液、抽血及测血压;保护术侧清洁,避免潮湿。

术后2~3周,伤口愈合情况良好,术侧可进行简单锻炼。

伤口愈合后,选用中药(桃仁35 g,赤芍20 g,桂枝15 g,丹参25 g)煎汁敷于术侧2~3次。

同时在吻合口上方轻轻加压至静脉中度扩张。

结果患者均未出现动静脉内瘘闭塞,证实了结合中西医护理可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和透析血流量,能够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4 结语
活血化瘀法在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方面已经广为应用,西医药理作用表明[16],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能够使血管扩张,通过解除血管痉挛及降低血管阻力的机制改善微循环和血管内皮的代谢;血小板活性降低,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及血栓素合成酶的活性被抑制,因此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的作用;另外,还可清除氧自由基,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

在众多活血化瘀类中成药中疏血通注射液作用尤为突出。

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为水蛭和地龙,中医学认为地龙善窜动,具有通经活络之功效,水蛭走窜破瘀、通经活络之功能也很强。

水蛭、地龙二味配伍,共奏通络逐瘀破血之功而不伤正。

从中医以性为用的角度讲,二者均为虫类药物,较一般的活血化瘀植物类药物,如川芎、当归、丹参等力宏,较西药如肝素、尿激酶等抗凝血药疗效稳定且出血副作用小。

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维护动静脉内瘘减少血栓形成方面疗效确切,其中疏血通注射液用于治疗和预防血栓形成的报道较多,但长期小剂量间歇应用维护动静脉内瘘长期功能的研究较少。

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及时预防性使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可减少血栓形成造成的内瘘堵塞,提高通畅率,增加吻合口血流量,并且副反应小,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玉柱.血液净化通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79.
[2]陈少英.毛冬青液外敷防治血透患者血管通路血栓性闭塞的临床研究[J].现代护理,2005,11(15):1185-1186.
[3]蒋宇峰,何立群,邵命海.红花注射液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影响[J].中国血液净化,2005,4(8):434-436.
[4]高卫平,谢圣芳,方立明,等.银杏达莫注射液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应用[J].现代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8,17(32):4976-4977.
[5]刘晏汝.中药溻渍及TDP照射对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6]江敬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人工内瘘术后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治疗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经
济学,2013(S3):236-237.
[7]孟磊,陈洁,陈铭,等.川芎嗪注射液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早期干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2,44(4):57-58.
[8]卓少贤,吴凤金,李妹,等.木瓜酒湿敷预防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6):975-996.
[9]彭汉郭.通脉口服液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后内瘘功能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10]石宏斌,黄国东,赖申昌,等.疏血通对肢体动静脉内瘘的保护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0(3):226.
[11]洪珍珍,黄蔷薇,温利平,等.疏血通改善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流量不足的护
理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3):258.
[12]何文芳.活血通络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的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2):38-39.
[13]于思明,郭丹丹,马艳春.动静脉内瘘术后中西医结合抗凝治疗30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
床保健杂志,2008,11(1):75-76.
[14]孟磊,陈洁,汤水福,等.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在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应用[J].光明中医,2006,21(9):79-80.
[15]聂金梅,欧阳建英.中西医护理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11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
内科杂志,2013,27(5):155-157.
[16]莫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心脏血管病[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7-3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