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高二10月月考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高二10月月考语文质量
检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
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
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
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
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诸群众提出意见。
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
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
现在有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
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
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
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
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
因为实验者在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
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
社会现象并不限于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的。
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
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
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
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
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现象的人事关系。
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
但是“客观”是什么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
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
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
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
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
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谎”了。
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
人事很像镜子,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
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
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
换一句话说,社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
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
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
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逃的结局
狄更斯
天黑时,我终于走到一个小镇。
我曾想一路跑到多佛,但这种想法过于荒唐,很快就被我否决了。
我坐在一家门前的台阶上休息,身上共有三枚半便士。
之后,我又继续向前走着,心想过两天报纸上可能会刊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个少年倒在一排树篱之下,恍若死去。
这个想法让我的心中满是苦涩。
我看到一家小店的门上写着收购服装的字样,店老板只穿了件衬衣,正站在门口抽烟。
我想起了米考伯夫妇曾经传授给我的经验,也许这是个救急的方法,能让我免于挨饿。
于是,我走进旁边的小巷,把身上的背心脱下来卷整齐,然后走进那家铺子前,说道:“老板,你要是给个合适的价钱,我就把这件背心卖给你。
”
老板接过我的背心,走进店里,把它铺在柜上打量了一番,又把背心提起来看了看,然后说:“嗯,这件小背心,你打算卖多少钱?”
“18便士怎么样?”我迟疑了一下,试着说。
老板把背心卷起来,还给了我:“就算出九便士买下它,也和抢劫我家没什么分别。
”
当时我的处境实在太过窘迫,只好说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以九便士卖给他。
老板嘴里嘀咕着将钱付给了我。
出门后,我扣上外套的纽扣,安慰自己说即使身上少了件背心也没有什么。
但是我知道,这样下去我的外套也将难以幸免,因此,我要尽快赶路,使自己能穿着衬衣和裤子到达多佛。
这里离从前的萨伦学校不算远,我想去学校的围墙外过夜,那里通常会放一堆干草,虽然我无法看到以前的同学,也不能到曾经的宿舍过夜,但仍然感觉像是和他们住在一起。
我沿着校外的围墙走了一圈,抬起头时只能看到漆黑的一片窗户。
四周寂寥无声,我躺在草堆上,看着头顶上的星空,倍感孤寂凄凉。
第二天,我在那条笔直的大道上整整走了23英里,当我过了罗切斯特大桥的时候,感觉双脚酸痛,没有一丝力气。
不远处的一家旅馆让我动了心,但我怕花光身上仅有的钱,更怕碰上凶恶的流浪汉。
因此,除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席,我再无容身之所。
后来为了生存,我又卖掉了自己的外套。
这一路上,母亲年轻的形象一直在心中,引导着我前行:她在啤酒花丛中陪我睡去,她在清晨的阳光下陪我醒来,她在晒得灼热的街上出现、在古老的教堂前浮现、在钟楼盘旋着的白鸦中翱翔。
第六天,我终于踏上了多佛市镇。
当皮肤黝黑、衣衫褴褛的我终于站在这期盼已久的地方时,母亲的容颜竟又像梦一样消失不见了。
我跟附近的渔夫打听姨婆的消息,他们说法不一,最终也没能为我指明方向。
当我坐在台阶上歇息,脑海里盘算着再去哪里打听的时候,一辆马车经过我的身旁,车上的衣服恰好
掉落在我脚下。
我拾起衣服递给了马夫,见他面相和蔼,便顺口向他打听特洛伍德小姐。
“特洛伍德?”车夫说,“我好像有些印象,是个老太太吗?”“是的,”我说,“没错。
”
“腰板儿挺直的,是不是?”他说,同时伸了伸自己的腰板。
“没错,”我说,“我想是的。
”
“常拎着手提包,一个能装不少东西的大包,”他说,“跟人说话总是斩钉截铁,脾气挺倔的,是不是?”
他所说的正和母亲曾向我形容的相仿,因此我回答说没错。
随后他用鞭子指向前边的高坡,说她就在那几座面朝大海的房子里。
走了很久之后,才来到他所说的那几座房子,我向小店里的人们打听特洛伍德小姐的住所。
一个年轻的女人转过身来说她是特洛伍德小姐的女仆。
我很激动,跟着她来到了一座规整的小房子跟前。
屋前是个铺有石子的小院,里面种满了花草,收拾得整洁大方,空气中飘着迷人的芳香。
“特洛伍德小姐就住在这儿。
”那个女人说完就匆忙进了屋,留下我一个人站在花园的门口,不安地向着客厅的窗户里张望。
我抬头向客厅上方的窗子看去,只见那儿有位和蔼可亲的老先生,他满头白发,面色红润,冲我眨了眨眼睛,做了个鬼脸,然后笑了笑走开了。
我感到十分不安,正想偷偷溜开,却看到门里走出了一位女士。
看她走路那昂首阔步的样子,我就知道这一定是贝特西小姐。
“去!”贝特西小姐摇着头冲我说,“走开!这儿不准小孩进来!”
我提心吊胆地看着她,只见她走到园子的一个角落里,俯下身子用剪刀修剪着花草。
这时,我虽然害怕,但仍有着不顾一切的决心。
于是我悄悄地走进园子,站在她身边,用手指碰了碰她。
“对不起,小姐。
”我开口说。
她吃了一惊,抬起了头。
“对不起,姨婆,我是您的甥孙。
”
“哎呀,我的天!”姨婆惊叫了起来,一下子坐在花园的小径上。
我向她说出了我的名字,我的身世,以及我那些痛苦的遭遇。
我说自己是一路走来的,已经有一周没在床上睡过觉了。
我指了指自己,让姨婆看看我落魄的样子,接着就伤心地大哭起来。
姨婆听着我的讲述,一脸惊讶,直到我的哭声响起才回过神来。
她连忙站起身子,揪起我的衣领,把我带进客厅,让我坐在沙发上。
姨婆找来狄克先生商量该如何安置我。
那晚我洗了热水澡,吃了一餐丰盛的晚宴,睡在了姨婆的房子里。
我所住的房间高居顶楼,非常舒适。
我站在窗户边眺望着月光下的大海,又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床铺,想到近日自己在夜空下的凄凉遭遇,便默默祈祷,但愿自己永远不要再做无家可归的人,也永远不要忘记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摘编自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刚刚出逃的我就想到了可能会死的问题,这说明我已经预感到了出逃之路的艰辛。
B.从我在学校的围墙外露宿可以看出我内心的孤独,然而露宿并没有起到慰藉作用。
C.车夫一连串问题表明他对贝特西姨婆很了解,并且印象深刻,熟知她的生活习惯。
D.姨婆不认识我,但听着我的讲述,看着我落魄的样子,她很吃惊,最终收留了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大卫投奔贝特西姨婆为线索展开叙事,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了大卫机敏、坚强的形象。
B.小说中人物语言极富个性,文中与店老板、车夫三言两语的对话,使店老板的精明狡黠、车夫的热心爽朗跃然纸上。
C.车夫的描述和对整洁大方的小院的描写为贝特西姨婆的出场做了铺垫,突出了人物的个性,也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D.小说中的我一路出逃,其间不乏艰辛孤独,但还是有人愿意施以援手提供帮助,这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
8.文中画线部分是一组排比句,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9.本文叙事视角特色鲜明,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材料二:
人之幼稚童蒙之时,非求师正本,无以立身全性。
夫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丕能保身。
孟子曰:“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故善材之幼者,必勤于学问;以修其性。
今人诚能砥砺其材,自诚其神明,睹物之应,通道之要,观始卒之端,览无外之境,逍遥乎无方之内,彷徉乎尘埃之外,卓然独立,超然绝世,此上圣之所以游神也。
然晚世之人莫能,闲居心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友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虞,疏远世事,分明利害,筹策得失,以观祸福,设义立度;以为法式,穷追本末,究事之情,死有遗业,生有荣名,此皆人材之所能逮也。
然莫能为者,偷慢懈堕多暇日之故也,是以失本而无名。
夫学者,崇名立身之本也,仪状齐等,而饰貌者好;质性同伦,而学问者智。
是故砥砺琢磨非金也,而可以利金,诗书辟立非我也,而可以厉心。
夫问讯之士,日夜兴起,厉中益知,以别分理,是故处身则全,立身不殆。
士苟欲深明博察以垂荣名而不好问讯之道则是伐智本而塞智原也,何以立躯也?骐
骥虽疾,不遇伯乐不致千里;干将
..虽利,非人力不能自断焉;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任,文中指职责,与“简能而任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任”含义不同。
B.“匠人断而小之”与“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两句中“小”的用法相同。
C.女,文中通“汝”,指你,与“唯闻女叹息”(《木兰诗》)中的“女”含义不同。
D.干将,古代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吴人干将所铸造,其妻莫邪造的剑称为“莫邪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向认为人在幼小的时候很愚昧,会有荒诞的行为,所以要拜师学习以正根本。
B.孟子用“人皆知以食愈饥”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使得论证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C.刘向认为如果人丧失了做人的根本,会使得他名声败坏、偷懒懈怠而又无所事事。
D.刘向认为虚心请教的读书人,每天磨砺精神,增长见识,能使得他立身处世安全。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4.孟子是怎样阐述君主的治国之道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吟
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①,寂寞幽以玄②。
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③。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④。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⑤。
【注】①间:分隔。
虚宇:指天地万物。
虚,天空。
宇,空间的总称。
②寂寞:清静,无声。
玄:奥妙,玄妙。
③云构:高山上的岩洞。
发:出自。
④器象:物象。
屡迁:指思想波动不定。
查《晋书》本传,道韫夫王凝之及诸子均丧于乱臣孙思之手,此后失亲流离。
⑤逝:通“誓”。
宅斯宇:以斯字为宅,指隐居泰山。
天年:指人的自然年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注重动词的使用,如诗歌第二句中的“冲”字就极富神韵,既传神又有动感。
B.诗人描写山中景观,表达了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仰望高山之际也触发了身世之感。
C.诗歌二至四句描写泰山神秘岩洞,诗人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折服,对其浮想联翩。
D.诗歌前六句描写了泰山的迷人之景,为后四句抒写诗人的悲苦之情作了铺垫。
16.有人说“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这首《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问题应在没有显露时就提前解决,防患于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大雁”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偕“雁”抒离思、叹孤寂、表忠贞的诗词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漂泊在外的游子,若与故乡人①,欢喜之外也会生起几分落寞,这便是乡愁。
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于是乡愁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感情。
“若为化得千身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是柳宗元的期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是李白的告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是岑参的深情。
中国文化史中,乡愁始终是个庞大的文学命题,从古至今,人人不免,留下的乡愁文字②。
故乡是人类寻找并建造的第一个家园,故乡被视为生命的根,它几乎孕育了人类的全部历史与文化。
人都是恋家的,然而有史以来,迁徙却是人类发展的常态,在今天实现共同富裕的宽阔道路上,大多数人并非是无奈的出走,悲情的离别,而是漫漫长路上的圆梦,可一旦远离家乡,乡愁还是来了。
很多人已经在城市住了几十年,成为道地的城里人,过着富裕的日子,可故乡的山川草木仍然③。
近十来年,生活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的小日子越来越红火美好,乡味成了大众喜爱的味道,乡游成了有情的旅游,乡愁气氛越来越浓。
懂得乡愁,记住乡愁,也便有了家国情怀、世纪情绪。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内卷”,动物也“内卷”——能把自己卷成“球”。
犰狳、穿山甲、刺猬、球马陆、球鼠妇等,①________,保护其腹部、四肢等脆弱部位。
“这种行为甚至还有一个专业名词——成球行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近日,由中科院动物所牵头、中意德三国科学家合作完成的一篇论文发表于《通讯生物学》。
此文针对一种小小的昆虫——球金龟,揭示了它们“成球”的“内卷”之谜。
“球”与“非球”区别在哪儿?在各种动物类群中,②________。
“因为它们的身体躯干只有头胸腹三个体节,很难形成紧密的球形。
大多数情况下,身体腹面、足等部位会不可避免地外露。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之一白明解释道。
但有一些“小家伙”却做到了。
球金龟是金龟总科、驼金龟科、球金龟亚科昆虫的统称,目前已知44属448种,分布在泛热带区。
这类昆虫比较罕见,主要生活在白蚁巢、枯枝落叶层和朽木等隐秘生境中。
虽然都被称为球
金龟,但它们的身手却差距较大——一些球金龟只能形成松散球形,或者完全不能成球,③________。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划线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一次虽在这喽啰长年口中听到个“二老”名字,却不曾见及这个人。
B.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C.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
D.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障壁”太难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者上进,“止”者知止,“正”者守正。
“上”“止”“正”这三个宇包孕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与生命智慧,这三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也与每个人的求学、处友、从业等具体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深蕴待人处事之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文体自选),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