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 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 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 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 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 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 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 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 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 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 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明清小说,中国的文学艺术始终如《礼记》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更是成为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形成了一条反映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曲线。
任何国家的富强,都需要优秀文化提供相应的精神引领与智力支持。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为主导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产品形态和生活方式,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只有立足传统,才能不忘民族之魂;只有拥抱未来,才能适应时代之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智慧之源,水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长青的光荣与梦想。
我们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融合,用新的体验与知识找回、激活、重组个体身上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使传统文化再次获得生机与活力。
平昌冬奥会的“北京8分钟”,以现代思维和手法,运用智能科技完美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凤凰展翅、龙凤呈祥、梅花、长城、中国结等。
通过“北京8分钟”,我们不仅看到了文化的魅力,也看到了科技的力量。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不竭源泉,继承传统又不拘泥沿袭,才能超越传统,独辟蹊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文化创造应当高度关注和反映当代中国各领域的建设成就,以广大人民投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为表现对象,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形式新颖的文艺作品。
中国当代文化创造不但要出精品、出品牌,还要出思潮、出流派,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
现代以来,欧美产生了一批明显有别于古典艺术传统的现代艺术国际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以全新视角和艺术手法观察表现世界,对现代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艺术也开启了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艺术家,如齐白石、张大千等,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延续着中国绘画传统。
在超越传统的艺术方面,我们还缺之具有国际影力的节术大师。
因此,文化创造不能仅仅将思维
和视野局限在传统的现代化转化上,而是要超越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思维阈限,创造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未知世界和宇宙空间的想象与叙事,创造出了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等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构成东方神话故事特有的审美体系,与希腊神话遥相呼应;但在现代科幻文艺方面我们却不尽如人意,除了《三体》,我国目前鲜有优秀科幻文艺作品能跻身全球文化市场。
科幻文艺是依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文化创造,比神话传说更具有科学精神。
在科幻文艺创作方面,培育民族的科学意识,大胆放飞想象的翅膀,是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可行路径。
文化创新的三个向度是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是单纯对传统与现代融合向度的拓展与完善,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当代特性与走向,有利于全面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有利于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摘编自管宁《文化创新的“术”与“道”》)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创新面临着复杂的现实境遇,新时代的文化创新要立足传统,拥抱未来。
B.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各自时代特有的艺术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创新前行的审美历程。
C.中国的建设成就为文化创造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D.中国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挖掘、利用优秀文化基因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途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引证法,以“北京8分钟”来印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接融合的探索。
B.文章阐述中外艺术大师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力,彰显中国要创造当代艺术语言的立场。
C.文章从传统与现代、实践与创新、现实与未来三个向度阐明了文化创新的路径。
D.文章以新时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为立论前提,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进行论述。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艺术家不能跳出中国绘画传统的藩篱,因而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
B.如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能够对接融合,那么传统文化就会重新获得生机与活力。
C.中国文化软实力要全面提升,就有必要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文化的现代转型。
D.科幻文艺比神话故事更具有科学精神,科幻文艺的创作,离不开科学意识与想象力。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
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
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
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
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
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
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
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
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
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皇明文治既郁,靡流不波;即演义一斑,往往有远过宋人者。
而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谬矣。
絺縠毳锦【注】,惟时所适。
大抵唐人选言入于文心宋人通俗谐于里耳天下之文心少而里耳多则小说之资于选言者少而资于通俗者多。
试令说话人当场描写,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
虽小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也。
(节选自《〈古今小说〉序》,有删减)【注】絺縠毳锦:絺,细葛布縠,绉纱;毳,毛织品。
11.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
12. 《古今小说》又名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13. 作者对“或以为恨乏唐人风致”的看法是“谬矣”,用自己的话概述其这样说的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
②九重,指朝廷。
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
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
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5.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节深处
孙继泉
我拉开抽屉的时候,蝉静静地伏在那里,已经没有一丝躁性,我小心地把它捏起,它的翅膀扇动几下,发出低而短的叫声。
这是一只昏头昏脑的蝉,一只迷失家园的蝉,它从后窗飞进来的时候,就不停地在我的书房里乱撞,乱叫,我半是出于爱怜,半是出于厌烦,把它放进抽屉里,在抽屉里它还是叫,我的书桌变成了一只八音盒。
在这之前,已经有一只蝉从后窗进来,如今,它已经风干成标本,放在我的书橱里。
我把这只蝉放在窗台上,我想让它吹吹风,恢复一下力气。
我的书房一里以外,是一片杂树林子,杨树、槐树、柏树、樗树、桃树、梧桐……在围墙根部,还有几棵桑,已有碗口粗细,这个时候正结了一树红红的桑葚,被鸟吃掉一些,自己落掉一些。
桑一般没有人专门栽它,它长得很慢,能栽树的地方都栽上了成材快的树,桑都是自己出的。
这片林子里有多少蝉,没有人能说得清。
夏日的正午,你走进林子,随意晃动哪一棵树,都会惊飞十几只或者几十只蝉。
它们四散奔逃,有的遗下一泡尿来,躲不及就会浇在脸上。
林子后面就是岗山。
山脚下,是勤快的人开出的一方方荒地,种着花生和地瓜,地瓜已拖了很长的秧,秧的根部是深绿色,梢部是浅绿色。
昨夜下了一场雨,我想那段浅绿色的半尺长的秧子肯定是一个雨夜生长的。
往上,有石砌的盘山路,凹处生满了野草。
路沿石上贴着几棵蒺藜,几日前,还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如今却已结实,用手摸一摸它棱状的果实,硬硬地有些扎手。
一块卧在那里的巨石,中间裂了一道直直的纹,像是用剑劈的。
就在这条纹缝里,生出一溜小草,密密地像是要把分成两块的石头缝合。
路两边及至更远的地方,便是满目景芝了,景芝正开了紫白色的碎花,有不少被雨水打落,洒了一地落英……万物都在季节里走着。
但是,蝉一天都没叫,也没飞。
甚至没有走离它原来的地方。
我把它放在纱窗上,想让它在纱窗的小方格上走一走。
一松手,却啪地掉下来。
这可能是一只老年的蝉,它已经没有活动的力量。
我后悔,没有
将它放出去。
据说一只蝉要在地下生长四年才拱出地面,在地上只能生长18天。
18天,一寸光阴一寸金。
这只误飞进来的蝉,可能比在树林中要少活一天。
一天,对它来说是多么宝贵。
不过,它如果在树林里,也可能早被一只饥饿的鸟琢去,成为鸟的果腹之物,也许不少蝉都不能够安全地度过18天。
下午四五点钟,蝉开始活动了。
我注意到它先是把两只前足蜷起来,两只后足伸长,蹬直,它的尾便慢慢地翘起来,翘得接近直角,又无力地落下来。
这样反复了十余次。
后来我明白过来,它是想翻一个身。
这是一只将死的蝉。
你注意过蝉尸吗?地面上一只只死掉的蝉,都是六足朝上,安静地躺着,这大约是它临死的最佳状态。
蝉将它自己的身体翻转过来,使用的可能是它最后的仅有的力气。
我的这个用高密度板铺成的光滑的窗台不利于它完成这个动作。
如果在泥地上就好了,它可以借助于一个坎儿,可是这里不行,它得花大力气。
我把一根铅笔放在它跟前,看它能不能用上。
它没有去凑近铅笔,它的眼睛可能失明了。
我索性把它捏起来,倒放在地上,它微微地扇动着翅膀,明显地感觉不舒服,我又把它翻过来。
七点,我去看蝉,蝉一动不动,它死了。
它最终都没有翻过身去,它在痛苦中死去。
太阳还很高,从后窗照进来,照不到伏在前窗窗台上的蝉。
代表夏天的东西有多少?蝉、蛙、草、树、雨。
缺一样,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夏天。
它们是夏天的旗。
在一个夏天里将出生多少只蝉,多少只蛙,多少株草,一棵树会生出多少枝丫,一场雨会催发多少生命,无法计数。
但,缺一株草,大地将缺少一抹嫩绿,缺一场雨,空气中就缺少些许湿润,缺一腔蝉鸣,夏日的混响都不够浓烈……一只蛙的夭折就会使一个夏天出现残缺,每死掉一只蝉,夏天都背离我们远去一步。
夏天,你到林子里去,树木旺长,野草茂密,可是,你蹲下身来,地下,不少昆虫已悄然谢世,它们翅膀上的花纹还那么美丽。
一棵好端端的树,不久前还是那么蓬蓬勃勃,如今却陡然枯掉一个枝杈。
大约这个枝杈的生发原本是一个错误,或者这个枝杈所指的方向在拒绝这棵树。
还有的整棵死去,你看不出它死掉的原因。
一个活得好好的人面对一棵站着死去的树,总会心生感伤。
整个田野都是这样。
掀开几个阔大的叶片,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一串果实,但是,在你歇息的地头上,却散乱着一堆白花花的鸟或兽的骨骸,它们的皮肉被强者吃掉,或者烂进泥里。
一条穿越玉米地的柏油路上,一条蛇被车轮轧扁,它的花纹鲜亮清晰。
河湾里,几座新坟堆起,插在坟上的纸花被急雨冲洗得褪掉了颜色。
不久前,如今埋在坟中的人还肩扛一把铁锨,从这里走来走去,或者,哼着一首曲子,心里想着一些美好的事情,等到秋天庄稼砍代,坟丘暴露,它上面的枯草已经能够供野兔藏身,新坟变作旧坟。
有些东西在亢奋的季节里猝然死去,有些东西在冬天茫茫大雪的覆盖下静静地生长。
这些事情像大地的秘密,完成在季节深处。
(选自《百年中国经典散文》,原文有删改)
16.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有两度延伸:由这只蝉想到许多蝉,又由蝉联想到其他夏天的代表物。
这样纵横交织,显得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