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回归生活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关键词:语文;生活;回归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讓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
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语文教育的生活化。
一、捕捉内容,教学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之中,在生活中捕捉教学内容。
1.巧用教材,善于发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
例如《望月》《灰椋鸟》《爱如茉莉》《月光启蒙》《师恩难忘》《夹竹桃》《理想的风筝》等几乎所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因此,教材是生活素材的浓缩和载体,我们应该立足教材,用好教材。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拓展。
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文本材料,不是学习的全部,也不是老师教学的所有资源,教材因受篇幅、课时的影响,教材不能囊括生活,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处理文本,激活教材,超越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从生活经验中补充一些孩子们感到亲切、自然,充满人情味,能使孩子适应生活、获得经验、得到发展,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的拓展。
例如我教学《灰椋鸟》一课时与孩子们一起欣赏了我们射阳的一句宣传语“射阳,一座有爱的小城”,了解了徐秀娟的故事,歌唱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背诵描写鹤的古诗;学习《孔子游春》,我与孩子了解射阳的几条大河。
3.将学生的生活素材转变为教学素材引入课堂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明确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把社会生活移进学校、课堂,让儿童在这种简化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经验,通过经验的不断改组和改造获
得成长。
而事实上,学生自己经历过和体验过的事是影响最深刻的,它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可以整理归纳这些材料,加以加工,引入课堂。
孩子们喜欢网络,我就在上课时不断引入网络语言,甚至把春节文艺晚会上小品中的网络语言都用起来,让孩子体验生活中的语文。
二、以生为本,课堂教学生活化
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支持者。
在课堂中教师也应该用生活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反映生活的语言与语文。
1、尽情表现,再现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
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变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2、创设情境,体验生活
在上《孔子游春》一文时,我设计了这么一个情景教学,《秋日私语》的音乐轻轻响起,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春天?(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刚开始的春天;百花争艳,景色动人的春天;充满活力的春天等等)课堂上,同学们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时有个学生突然站起,“老师,什么时候让我们走出课堂,到野外去寻找春天?”,课堂上一下子欢声雀跃,争论不休,于是教师抓住了这个契机,激发学生适时去体会春天里家乡美丽景色。
3、美文欣赏,感悟生活
随着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也走进了语文课堂。
它能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语文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模拟各种各样比较真实的情景。
例如学习《二泉映月》时我们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再如学习完《祁黄羊》一文后,我一边让学生听李娜的《为人民服务》,一边朗读课文,那优美的旋律无形牵引我们的思想进入意境,感染文中的精神,更强烈地激发感情,不仅使学生感情上产生共鸣,并且提高了审美情趣。
三、注重体验,作业生活化
陶行知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更是强调要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用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在生活中去学语文,通过电视、广播、来读活书;通过应用去学语文,与教师、同学交流,把课本所学及时恰当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要活读书。
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外作业时要做到趣味性、实用性、创造性,这样不但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下面我把自己积累的一些简单易行且丰富多样的语文课外作业做以下小结。
1.做一做:布置一些学生能动手操作的作用。
2.演一演:例如学习《半截蜡烛》后,我让学生分组表演。
3.查一查:小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家庭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就是一种提高的方法。
生活中有语文,语文中有生活。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
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间距,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好奇之心和惊异之情,刺激学生参与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生活和表达生活的兴趣。
让学生真正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让语文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妙折子戏!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苏教版)》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