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地震安评师资考模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答对者得1分,答错者不得分;备选项
中仅1项最符合题意)
1.以下物理量中哪些不属于地震动参数(Wq):
a.地震动有效峰值加速度;n
b.场地特征周期;n
c.场地脉动周期;y(不属于)
d.地震动时程强度包络函数。

N
2. 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采用的峰值地震加速度为(CHSJ):
a. 概率有效峰值地震加速度 n
b. 绝对峰值地震加速度 n
c. 等效峰值地震加速度 n
d. 有效峰值地震加速度 y
3. 影响地震动的三要素主要包括(CHSJ):
a. 震源特征、地壳介质、近地表场地条件 y
b. 震源特征、地壳介质、场地类别 n
c. 震源深度、地壳介质、近地表场地条件 n
d. 震源深度、地壳介质、场地类别 n
4.全国区划图使用的衰减关系分东西两部分,东西分界线是(Wq)
a.东经1050;y
b.东经1000; n
c.大致以南北地震带为界; n
d.华北地震区与西北地震区的分界线; n
5.全国地震区划图上给出的3个分区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别为(Wq):
a.1区Tg=0.25s,2区Tg=0.30s,3区Tg=0.35s;n
b.1区Tg=0.35s,2区Tg=0.40s,3区Tg=0.45s;y
c.1区Tg=0.40s,2区Tg=0.45s,3区Tg=0.50s;n
d.1区Tg=0.45s,2区Tg=0.55s,3区Tg=0.65s;n
6. 华北地震区某地震带危险性分析地震b值计算应使用的地震目录是(DSZ):
a. 1000年以来M≥5级地震 n
b. 1484年以来M≥5级地震 y
c. 1900年以来M≥4级地震 n
d. 1970年以来M≥2.0级地震 n
7. 历史地震目录使用的震级类别为(DSZ):
a. M (用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测定的震级) y
b. M l(近震震级) n
c. M w(矩震级) n
d. m b(体波震级) n
8. 破坏性历史地震震级的精度一般为(DSZ):
a. ±0.1级 n
b. ±0.2级 n
c . ±0.5级 y
d. ±4
1级 n 9. 某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定位精度为Ⅲ级,表示该震中的精度范围是(DSZ):
a. ≤20km n
b. ≤25km n
c. ≤50km y
d. ≤100km n
10. 对历史地震进行b 值计算,合理的震级分档是(DSZ):
a. 0.1级 n
b. 0.2级 n
c.
4
1级 n d. 21级 y 11. 对华北平原带地震b 值进行计算,合理的震级下限是(DSZ):
a. 4级 n
b. 4
2
1 n c. 443 n d. 5级 y (有重复)
12. 编绘区域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合理的震级分档是(DSZ):
a. 4.7~4.9,5.0~5.9,6.0~6.9,7.0~7.9,≥8 y
b. 4.7~5.6,5.7~6.6,6.7~7.6,7.7~8.6 n
c. 4.7~5.9,6.0~6.9,7.0~7.9,8.0~8.9 n
d. <6.0, 6.0~6.9, 7.0~7.9,8.0~8.9 n
13. 破坏性地震分析中需要收集统计地震的震级是(Wq):
a. 4.7级以上; n
b. 4级以上; y
c. 6级以上; n
d. 有感地震震级以上; n
14. 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的震级下限、Ⅰ级安评要求重新研究定位的上限震级是(Wq)
a. 4.7; y (选贯教材p23、30、36)
b. 4 3/4; n
c. 4.0; n
d. 5.0。

n
15. 对地震带的未来活动水平估计,未来是指(DSZ):
a. 20年 n
b. 50年 n
c. 100年 y
d. 200年 n
16. 历史地震资料中,记载“地震”“地震有声”,其烈度值一般为(DSZ):
a. Ⅵ度 n
b. V度 n
c. Ⅳ度 y
d. Ⅲ度 n
17. 我国地震烈度值实行的分度是(DSZ):
a. 五分度 n
b. 七分度 n
c. 十分度 n
d. 十二分度 y
18. 关于地震烈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HSJ):
a.地震烈度是震害轻重的简单估计 n
b.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的宏观描述 n
c.地震烈度表示地震的大小 y
d.地震烈度可作为设计地震动参数的间接表示 n
19. 对近场区地震活动基本参数有疑问的破坏性地震,应(DSZ):
a. 以最新出版的地震目录为准 n
b. 以最早编制的地震目录为准 n
c. 应专门进行资料核查和现场调查工作,重新确定参数 y
d. 一律舍弃 n
20.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华北地震区本底地震的震级上限是(DSZ):
a. 4级 n
b. 4.5 级 n
c. 5.0级 n
d. 5.5级 y
21.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郯庐地震带确定的震级上限M uZ是(DSZ):
a. 7.0级 n
b. 7.5级 n
c. 8.0级 n
d. 8.5级 y
22.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华北平原地震带的震级上限M uZ是(DSZ):
a. 7.0级 n
b. 7.5级 n
c. 8.0级 y
d. 8.5级 n
23.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华北地震区的起算震级下限M0 是(DSZ):
a. 4.0级 y
b. 4.5级 n
c. 5.0级 n
d. 5.5级 n
24.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潜在震源区震级分档为(DSZ):
a. 0.1级 n
b. 0.3级 n
c. 0.5级 y
d. 1.0级 n
25. 一次7级大震发生后,影响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中发生变化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是(DSZ):
a. 地震b值 n
b. 地震平均年发生率v值 n
c. 震级下限M0 n
d. 空向概率密度分布函数f l,mj y
26.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应表述(DSZ):
a. 地震区带划分结果 n
b. 潜在震源区划分结果 n
c. 地震活动性参数 n
d. 地震动参数 y
27. 由地震区(带)lgN=a-bM关系式,可以估计一定时段发生1次地震的震级。

若设a=4.81,b=0.60,则其发生1次地震的震级约是(DSZ):
a. 7.0级 n
b. 7.5级 n
c. 8.0级 y
d. 8.5级 n
28. 计算地震动反应谱时,其周期点分布应能控制反应谱形状,其数目不应少于(DSZ);
a. 10个 n
b. 12个 n
c. 15个 y
d. 20个 n
29.潜在震源区定义为“未来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这里“未来”是指未来(DSZ):
a. 50年 n
b. 100年 n
c. 300年 n
d. 几千年或更长时间 y
30. 第四代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使用的地震活动资料截止于哪一年(Wq)?
a.1998年; n
b.1996年; y
c.2001年; n
d.2005年。

n
31. 潜在震源区划分时考虑的地震活动性标志是(DSZ):
a. 地震b值 n
b. 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 y
c. 地震应变释放趋势 n
d. 地震活动周期 n
32. 地震动的特性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描述(CHSJ):
a. 震级、频谱和持时 n
b. 振幅、频谱和持时 y
c. 振幅、频谱和震中距 n
d. 振幅、场地类别和持时 n
3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HSJ):
a. 地震加速度峰值可以确切地换算为烈度 n
b. 地震动三要素均与地震烈度有关 y
c. 地震烈度与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无关 n
d. 高烈度区地震动持续时间一定长 n
34. 以地震波全部震动过程定义的持时成为(CHSJ):
a. 地震动绝对持时 n
b. 地震动相对持时 n
c. 地震动总持时 y
d. 地震动强度持时 n
35. 正确的地震动反应谱的定义为(CHSJ):
a. 具有同一阻尼比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在同一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的绝对最大值
与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 y
b. 具有不同阻尼比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在同一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的绝对最大值
与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 n
c. 具有同一阻尼比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的绝对最大值
与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 n
d. 具有不同阻尼比的一系列单自由度体系在不同地震动输入下的反应的绝对最大值
与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的关系 n
36. 地震动反应谱的两个重要参数是(CHSJ):
a. 反应谱周期与阻尼比 y
b. 反应谱周期与放大倍数 n
c. 反应谱放大倍数与阻尼比 n
d. 反应谱放大倍数与峰值地震动 n
37.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CHSJ):
a.中频段与峰值加速度有关 n
b. 高频段趋近峰值加速度 y
c. 低频段与峰值速度有关 n
d. 最大值出现在高频段 n
38. 动三轴试验能够实现的应变范围是(Wq):
a.10-2~10-3; y
b.10-2~10-6; n
c.10-4~10-6; n
d.102~103。

n
39. 活动构造的正确定义是(WHL):
a. 全新世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n
b.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地震断层、活动褶皱等 n
c.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y
d. 新构造期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n
4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WHL)
a.活动断层是指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n
b.活动断层是指可能引起地表或近地表明显错动的断层 n
c.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y
d.活动断层是指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层 n
4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WHL)
a. 地震区是指具有发生相同潜在地震的地理区域 n
b. 地震带是指具有发生相同潜在地震的地理区域 n
c. 地震带是指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 y
d. 地震构造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 n
42. 已知某一地震断裂的斜向滑距为4.1米,产状240°∠60°(sin60=0.86,cos60=0.5,tg60=1.73)。

地震断裂的垂直滑距是(WHL):
a. 3.52米 y
b. 2.05米 n
c. 7.09米 n
d. 3.85米 n
43. 潜在震源区破裂取向有几种类型(WHL)
a. 2种 n
b. 3种 y
c. 4种 n
d. 1种 n
44. 下列哪种说法是不正确的(WHL)
a. 活动断层是指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n
b. 活动断层均应判定为发震断层 n
c. 发震构造一定是活动断层。

y
d. 地震活动断层是指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层。

n
45. 砂土液化初步判别公式du+dw>1.5do+2db-4.5中的dw是指(WHL):
a. 基础埋置深度 n
b. 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n
c. 地下水位深度 y
d. 液化特征土深度 n
46.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计算公式(WHL):
Ncr=N0[0.9+0.l(ds-dw)]*(3/ρc)l/2(ds ≤15)
Ncr=N0(2.4-4.lds)*(3/ρc) l/2 (15≤ds≤20)
式中的N0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 当场地处在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中0.45秒和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3g的区域时,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应取:
a. 15 y
b. 13 n
c. 10 n
d. 12 n
47. 某一断裂剖面显示,断裂上覆地层的年代为15万年,断层物质的年代为8万年。

断裂应定为(WHL):
a. 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n
b. 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n
c. 15万年以来不活动断裂 y
d. 晚更新世-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n
48.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4.1.7条要求,对于全新世发震断裂,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建设应做避让的距离为(WHL):
a. 地震烈度8度,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为200米 n
b. 地震烈度8度,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为200米 y
c. 地震烈度9度,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为400米 n
d. 地震烈度9度,丙类建筑的最小避让距离为300米 n
49. 已确定某一工程场地有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通过,场地覆盖层小于6米,应采用
哪种调查和探测方法,才能有效地获取断裂活动性和古地震的有关参数?(WHL):
a. 地质雷达探测 n
b. 浅层人工地震探测 n
c. 大规模活断层探槽开挖 y
d. 钻孔地质岩芯剖面探测 n
50. 从工程重要性属性看,重要生命线工程是那类工程,需否安评?如是,几级(Wq):
a.一般性工程,不需要专门安评,可依全国区划图作抗震设计依据;n
b.重大工程,Ⅱ级安评; n(仅某些工程情况是对的)
c.重大工程,Ⅲ级安评;n(需作Ⅲ级安评的工程都是一般工程)
d.要做具体分析确定重要性属性,重要性不同可有不同的安评级别; y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0分。

每题选项中选答对1项,得1分;全部选项
都答对(可有2个或3个符合题意),得3分;错选1项,该题不得分〕
1. 影响地震灾害大小的因素有哪些(WHL):
a. 发震时间 y
b. 场地条件 y
c. 社会文明程度 y
d.人的感觉 n
2.以下哪些是近场地震构造调查中不能忽视的主要断裂(Wq):
a.第四纪活动断裂;n
b.长度不小于10Km的断裂;y
c.与小震活动密切相关的断裂;y
d.虽不影响到场地地震危险性,但对其认识有分歧的断裂。

n
3.确定地震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方法可用(Wq):
a.b值法; y
b.M-T图; y
c.年平均发生率法及其比例系数法; y(教程p185)
d.地震应变能释放曲线法。

n
4.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是通过下述环节予以体现的(Wq):
a.划分地震带;y
b.划分潜在震源区;y
c.划分地震构造区;n
d.给每一潜源区内不同震级档地震的发生可能性以一个不同权系数。

y
5. 编制区域地震目录,应使用以下地震目录资料(DSZ):
a. 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前23世纪—1911年) y
b. 山东省历史地震目录 n
c. 中国近代强震目录(1912—1990年) y
d. 中国历史地震资料汇编 n
6.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编制地震目录的要求是(DSZ):
a. 区域内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目录 y
b. 区域有感以上地震目录 n
c. 区域Ml≥3.0级地震目录 n
d. 区域性地震台网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目录 y
7. 编制区域震中分布图必须注明(DSZ):
a. 起止年代 y
b. 地震资料的完整性 n
c. 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 y
d. 地震次数 n
8. 利用震源机制解资料,可以统计得到(DSZ):
a. 最大主应力优势方向 y
b. 发震断层 n
c. 两组断层节面解优势方向 y
d. 余震分布 n
9. 编制近场区震中分布图,应(DSZ):
a. 包括历史地震记载和仪器记录的全部可定震中的地震 y
b. 1970年以来的Ml≥2.0级地震 n
c. 1970年以来的Ml≥3.0级地震 n
d. 对破坏性地震标明发震时间和震级 y
10. 工程场地历史地震影响烈度资料来自(DSZ):
a. 等震线资料 y
b. 模型推理 n
c. 邻区地震类比 n
d. 原始烈度点资料 y
11. 确定地震烈度震衰减关系,应(DSZ):
a. 采用历史地震烈度资料 n
b. 采用由仪器测定震级的烈度资料 y
c. 等震线资料和原始烈度点资料混合使用 n
d. 使用单一的等震线资料或单一的原始烈度点资料 y
12. 按GB18306划分结果,属于华北地震区的地震带是(DSZ):
a. 郯庐地震带 y
b. 河套—银川地震带 y
c. 南黄海地震带 n
d. 河淮地震带 n
13.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为(DSZ) :
a. 地震发生次数符合泊松分布 y
b. 地震发生次数符合周期分布 n
c. 大小地震比例符合线性分布 n
d. 大小地震比例符合对数线性分布 y
14. 潜在震源区的主要地震活动性参数有(DSZ):
a. b值 n
b. 地震年平均发生率ν n
c. 震级上限MU y
d. 空间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y
15. 进行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不确定性校正时,在计算程序中未考虑的因素是(DSZ):
a. 地震b值 y
b. 震级上限MU y
c. 地震动震衰减关系 n
d. 地震带划分 n
16.以下哪些方法是确定断层活动年代的常用方法(Wq):
a.断层物质结构分析法; y
b.与其交汇的已知活动年代的断裂的年代分析; n
c.断层物质测年法; y
d.地貌面及上覆地层分析法。

y
17.发震断层的定义及相关含义是(Wq)
a.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并且仍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层; n
b.与地震孕育和发生密切相关的断层; n
c.曾发生和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断层; y
d.能动断层一定是发震断层; y
e.发震断层一定要被确定为活动断层;(5.5-6级潜源内除外,宣贯p38) n
f. 活动断层一定要被判定为发震断层。

y
18.对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要做到(Wq)
a.对于≥6级地震事件,要确定与哪条断层有关; y
b.对于覆盖区的隐伏断层,确定其空间位置、上覆地层厚度即可; n
c.要给出最新活动时代、断层规模及活动性质; y
d.各级别地震安评对近场区断层活动性鉴定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n
19.震级-频度关系LogN=a-bM 中的a 的物理意义是(wq)
a.发生某一级别以上地震的震级; n
b.发生0级以上地震的累积次数;n
c.发生某一统计初始震级以上的地震总次数; y
d.震级频度关系曲线纵坐标轴的截断值。

y
20.下列各式成立的是(Wq):
a.S a(t) = a m×β(t) y
b.β(t)= βm×g n
c.α(t)/αm =β(t)/βm y
d.S a(t) = αm×β(t)×g n
其中S a是地震动绝对加速度,a m是峰值加速度,β是地震放大系数,α是地震影响系数,g是重力加速度。

21. 对地震动空间分布影响的局部场地条件主要有(CHSJ):
a. 地形差异 y
b. 地下水位深浅 n
c. 近地表断层 y
d. 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y
22.关于地震烈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HSJ):
a. 地震烈度是综合描述地震动影响强烈程度的物理量 y
b. 地震烈度也是地震动强度的综合描述量 y
c. 地震烈度是地震影响、地震灾害程度的描述量 y
d. 地震烈度与峰值地震加速度可一一对应 n
23. 地震烈度有以下特点(CHSJ):
a. 它是多项地震动指标的综合 y
b. 以结果表示原因 y
c. 是对地震震害的宏观分级 y
d. 随震中距加大而连续减小 n
24.地震动反应谱(CHSJ):
a. 最大值称为峰值地震动 n
b. 与阻尼大小无关 n
c. 不包含相位信息 y
d. 反映地震动的频谱信息变化 y
25. 影响地震动反应谱的因素包括(CHSJ):
a. 承载力、下伏基岩岩性 n
b. 地震破裂方式、近地表断层 y
c. 地震震级、震中距 y
d. 场地条件、震源破裂方向 y
26. 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一般需要考虑如下因素(CHSJ):
a. 震源特征 y
b. 场地条件影响 n
c. 震级饱和 y
d. 地震波传播过程能量吸收、耗散 y
27. 缺乏强震记录的地区地震动衰减关系转换时应给出(CHSJ):
a. 参考地区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 y
b. 目标地区的地震烈度与地震动衰减关系 n
c. 目标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 n
d. 目标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 y
28. 在选择地震动衰减关系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HSJ):
a. 要考虑地震动衰减关系获取的背景 y
b. 要考虑区域地震环境 y
c. 要考虑具体工程的特点 y
d. 要考虑具体场地条件 n
29. 地震动参数复核要使用与全国区划图一致的衰减关系。

该衰减关系(Wq):
a.是基岩场地衰减关系;y
b.是平均土场地条件下的衰减关系; n
c.衰减关系中的距离项是震中距; n
d.衰减关系中的距离项是震源距; y
30.人造地震动的作用是(Wq):
a.土层反应分析时的地震动输入;y
b.用于结构动力反应分析时的演算;y
c.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的地震动输入;y
d.用于结构强度分析演算。

n
31.在断层活动年代测定中,适用于距今几百年至10万年样品的方法是(Wq)
a.放射性碳(c14); n
b.热释光(OSL)法; y
c.电子自旋共振(ESR)法; y
d.上述方法都适合。

n
32.在一般性工程抗震设计中,全国地震区划图能够提供的参数是(Wq):
a.含有反应谱下降斜率的标准反应谱;y
b.地震动时程; n
c.最大放大系数βm; y
d.各场地类别下的设计谱特征周期; y
33. 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的主要目的是(CHSJ):
a. 获取土力学样品并确定持力层 n
b. 确定工程场地条件 y
c. 为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提供场地相关资料 y
d. 为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场地相关资料 y
34. 规范规定,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范围是指(CHSJ):
a. I、II级工作可取建设工程所覆盖的范围 y
b. 地震小区划工作可取区划场地覆盖范围 y
c. I级工作取建设工程覆盖范围并外延5公里 n
d. Ⅳ级工作取建设工程覆盖范围 n
35.下列哪些要素是全国地震区划图的技术要素(Wq):
a.不同场地类别的特征周期调整表?; y
b.比例尺1:400万; y
c.计算控制点间距0.20×0.20;n
d.Ⅱ类平均场地上的有效峰值加速度。

y
36.全国地震区划图上(?)给出的3个分区反应谱特征周期分别为(Wq):
a.1区Tg=0.25s,2区Tg=0.30s,3区Tg=0.35s;n
b.1区Tg=0.35s,2区Tg=0.40s,3区Tg=0.45s;y
c.1区Tg=0.40s,2区Tg=0.45s,3区Tg=0.50s;n
d.1区Tg=0.45s,2区Tg=0.55s,3区Tg=0.65s;n
37.Ⅳ级地震安评不能适用的工程范围是(Wq):
a.能引起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 y
b.场地地质构造特别复杂的生命线工程; y
c.处于地震研究程度较差的地区的一般工程; n
d.距离全国地震区划图分界线约4Km的工程。

n
38.以下那些建筑需要提供深部基础处的设计地震动参数(Wq):
a.高度60m的建筑结构基础埋深15m ; y
b.埋有桩基的结构; y
c.场地覆盖厚度3.5m,而结构座在基岩上; n
d.埋于地下3m的管线结构。

y
39.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的基本前提是(wq)
a.假定每一潜在震源区内破坏性地震属均匀分布;y
b.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是独立的、随机的,符合泊松分布; y
c.潜在震源区内地震的年平均发生率是个常数; y
d.一个区域内的地震次数会随震级增高而指数性减少; y
e.假定地震带内的地震发生次数随时间段不同是不重复的; n
f.地震动的衰减是震级、震中距的函数。

y
40.抗震设计中应用地震反应谱是应用反应谱的(Wq):
a.地震动峰值;y
b.与结构周期相应的地震动放大倍数;y
c.反应谱中各个周期点处的地震放大性能;n
d.谱周期总长度。

n
41. 近场区发震构造综合评价,应包括的重要结论是(WHL):
a. 近场区相关的发震构造及其震级上限的综合判定结果 y
b. 近场区第四纪地层类型及分布特点 n
c. 工程抗震设防所需的活动断层或能动断层的有关参数 y
d. 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的鉴定结果及对工程场地的影响性评价 y
42. 断层活动性参数包括(WHL):
a. 滑动速率 y
b. 地表断错位移 y
c. 断层倾角 n
d. 断层长度 y
43. 主要断层活动时代综合评定原则应根据断层(WHL):
a. 地质地貌特征 y
b. 断层物质结构 y
c. 年代测定数据 y
d. 卫星遥感影像特征 n
44. 工程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WHL):
a. 工程场地的断裂活动状况 y
b. 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 y
c. 工程建筑分类 n
d. 工程场地类别 y
45. 活动构造细节主要是指(WHL):
a.可能对断裂的活动性和破裂起分段作用的阶区和障碍构造 y
b.现代变形异常的扭曲畸变部位 n
c.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和产状特殊变异的部位 y
d.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构造位置 y
46. 对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断层,资料不充分时,应补充下
列工作(WHL):
a.查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性质和运动特性; y
b.进行断层活动性分段; y
c.查明断裂产状和深部构造条件 n
d.分析重点地段古地震的强度及活动期次。

y
47. 区域地震构造评价的目的在于(WHL):
a. 归纳区域范围内强震发生的条件 y
b. 判定区域发震构造及其特征 y
c.为潜在震源区判定提供依据 y
d.为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提供资料 n
48. 反映活动断裂新活动特征的断层地貌现象包括(WHL):
a. 水系与山脊的错动 y
b. 断层陡坎 y
c. 断塞塘 y
d. 断层构造楔 n
49. 断层活动性分段所要依据的是(Wq)
a. 地震活动性的区别 y
b. 断层活动年代及活动速率的差异 y
c. 断层的活动历史及几何结构特征 y
d. 断层的走向和产状 n
50. 断层野外调查的主要内容应包括(Wq):
a. 第四纪地质、地貌特征 y
b. 断层上覆地层的厚度 n
c. 断层的展布、产状和活动性,特别是断层最新活动时代的地质地貌证据 y
d. 破坏性地震的宏观震中及发震构造的初步判识 y
三、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 Ⅰ级工作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3)个;Ⅱ
级工作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控制孔应(不少于2)个;地震小区划钻孔布置应能控制土层结构和工程场地内不同工程地质单元,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内应(至少)布设1个控制孔(CHSJ)。

2. Ⅰ级工作控制孔深度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层位;Ⅱ级工作和地
震小区划控制孔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 m/s处,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 m/s,可终孔,(应进行专门研究)(CHSJ)。

3.可能液化场地,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时应测试记录(地下水位)、标贯数及粘粒含量(CHSJ)。

4. 通过动三轴、共振柱实验确定动模量和等效阻尼比随应变幅值变化关系时,目前来看
共振柱试验适用于(10-6-10-4)应变范围,动三轴试验适用于(10-4-10-3)应变范围。

因此,在Ⅰ级工作中要求(同时进行共振柱试验和动三轴试验)(CHSJ)。

5.在进行区域性地震区划时,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控制点间距一般应不大于地理纬度
(0.1度),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段如分区界线附近,应(加密计算控制点)。

区域性
地震区划所考虑的场地条件为(平均场地条件)(CHSJ)。

6. 在进行区域性地震区划中地震动参数分区界线确定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潜在震
源区和参数的可变动范围及其对结果的影响、(地貌的差异)、区划参数的精度,注意城市附近区划结果与现行区划图的差异。

区域性地震区划图使用的成果图件比例尺一般为1:(50)万(CHSJ)。

7.通过数值法人工合成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时,要求得到的时程峰值加速度精确满足目标
峰值地震加速度、各周期控制点反应谱值满足与目标谱有(一定的误差)要求、时程包络函数满足非平稳要求(CHSJ)。

8. 场地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当需要考虑地形影响时,宜采用多维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包括频域方法、时域方法、(解析法)、(数值积分法)。

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可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多维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一般采用有限元法或(有限差分法)(CHSJ)。

9. Ⅱ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者之一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基岩面;剪切波速不
小于500 m/s的土层顶面;钻探深度超过100 m剪切波速仍未达到500 m/s时,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