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政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级:学校代码:10075
分类号:学号:20091525
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政策研究
学位申请人:周 颖
指导教师:宋凤轩 教授
学位类别:管理学硕士
学科专业:社会保障
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答辩日期:二〇一二年五月
Classified Index: CODE:10075 U.D.C.: NO:20091525
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Management
Policy Study on Promoting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Candidate:Zhou Ying
Supervisor:Prof. Song Fengxuan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Management
Specialty:Social Security
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
Date of Oral Examination:May, 2012
摘 要
残疾人事业发展能否得到广泛关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残疾人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他们同健全人一样享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权利,但是,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残疾人在社会参与中都遇到了巨大困难,这些困难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够平等的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些困境若长期得不到解决,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不利因素。
因此,对残疾人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参与社会的障碍进行系统研究,能够很好的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对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残疾人的概念以及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涵义为出发点,第一部分阐述了残疾人的概念以及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涵义界定,并介绍了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从我国残疾人规模,就业以及受教育水平等方面论述了我国残疾人群体现状,并介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现状以及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状况。
第三部分论述了残疾人社会参与所面临的障碍,其中,残疾人实现社会基本权利存在突出障碍,残疾人权力保障机制也并不健全,另外,残疾人参与社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环境障碍以及客观态度障碍。
最后论述了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建议,从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利保护机制出发,论述新型残疾人观以及残疾人人力资本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完善,为残疾人社会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残疾人 社会参与 社会支持 权利保护机制
Abstract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for the disabled could arouse wide concern, is the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ivilization. The disabled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y have the same right as normal people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lives. However, due to many reasons such as physical defect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disabled had encountered significant difficulties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which made them unable to equally enjoy the outcome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cial lives. If these difficulties couldn’t be solved for a long time, they would do harm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for disabled and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systematic studies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difficulties the faced in social participation will grea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grams for disabled, and these studies will have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importance for the disabled to fully enjoy social lives and the outcome of social material culture.
The paper used the concept of the disabled together with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s of the disabled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as elaborated in part one. The rational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as introduced in part one as well.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roup of the disabled wa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cale, employment and education etc. of them in our countr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social support statu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e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rt two. The obstacle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ere discussed in part three. They have big difficulty in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basic right in the society, and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rights of the disabled was not well established. In addition, the disabled will encounter the obstacles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objective attitude when they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 In the last, the suggestions on policies regarding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ere discussed, starting from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rights of the disable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new view on the disabled, human resource of the disabled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obstacle-free environment was also discussed, and meanwhile proper advices on social participation of the disabled were given.
Keywords: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Social participation Social support
Rights protection mechanisms
目 录
第1章导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 (3)
1.4 研究方法 (3)
1.5 创新点 (4)
第2章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式 (5)
2.1 相关概念界定 (5)
2.1.1 残疾人概念界定 (5)
2.1.2 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界定 (5)
2.2 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理论模式 (6)
2.2.1 医学模式 (6)
2.2.2 社会模式 (7)
第3章我国残疾人社会参与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 (8)
3.1 我国残疾人群体的总体概况 (8)
3.1.1 残疾人规模及年龄构成 (8)
3.1.2 残疾人的类别构成 (9)
3.1.3 残疾人的等级构成 (9)
3.1.4 残疾人收入情况 (10)
3.2 残疾人社会参与现状 (10)
3.2.1 政治参与 (10)
3.2.2 经济参与 (11)
3.2.3 文化参与 (12)
3.2.4 教育参与 (13)
3.3 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状况 (14)
3.3.1 政府 (15)
3.3.2 社会团体 (16)
3.3.3 社区 (16)
3.3.4 家庭 (17)
第4章残疾人社会参与所面临的突出障碍 (18)
4.1 残疾人实现社会基本权利障碍 (18)
4.1.1 残疾人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障碍 (18)
4.1.2 残疾人在实现就业中存在的障碍 (20)
4.2 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 (21)
4.2.1 政策法规不健全 (21)
4.2.2 相关维权措施不够完善 (22)
4.2.3 残疾人组织存在缺失 (23)
4.3 残疾人社会参与环境障碍 (24)
4.3.1 无障碍设施建设 (24)
4.3.2 外界态度环境影响 (26)
第5章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建议 (27)
5.1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利保护相关立法 (27)
5.2 加强舆论宣传,促进新型残疾人观建立 (28)
5.3 优化残疾人福利服务,增强参与社会的能力 (29)
5.3.1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29)
5.3.2 加强康复服务的提供,促进残疾人生活融合 (29)
5.4 提升残疾人自身素质,促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 (30)
5.4.1 提高残疾人心理素质 (30)
5.4.2 以教育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 (30)
5.5 完善无障碍设施体系建设,建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空间 (31)
5.6 促进残疾人组织建设完善 (32)
结语 (33)
参考文献 (35)
致谢 (37)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8)
第1章导论
第1章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2006年4月1日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残疾人8269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
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即我国残疾人总数规模联系着近1/5的家庭。
①可见,我国残疾人群体的数量很大,涉及到的家庭很广泛。
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是否全面,能够衡量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来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制定并实施残疾人事业的五年计划来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完善各级残疾人组织,积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残疾人群体以及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视。
政府越来越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残疾人群体目前的生存状况仍不乐观,他们参与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非常突出。
首先,残疾人实现社会基本权利存在障碍,如在接受教育和实现就业方面不能充分的维护基本权利。
其次残疾人的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
残疾人在社会参与过程中的一些基本权利的实现存在问题,就需要有健全的权利保障机制来帮助残疾人合法维护自身权利,然而目前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维权措施和残疾人组织建设仍不健全,导致残疾人不能够获得更好的权利保障。
第三,残疾人在社会参与中还存在外部环境以及客观态度障碍,这些障碍对残疾人参与社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残疾人社会参与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关系着残疾人群体能否公平的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表示:“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有利于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残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残疾人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②可见,加强残疾人参与社会的程度不仅有利于社会群体之间的
①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② 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沟通与交流,更是社会各阶层关系的整合,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平等交流,促使群体之间互相了解,对减少社会排斥甚至是消除社会排斥具有积极地作用,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同样非常重要,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因此,本文希望能够通过对残疾人社会参与所面临的障碍进行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为更好的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以期对残疾人未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1.2 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及融合问题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来看,这些弱势群体的社会参与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老年人以及贫困大学生等城镇贫困群体,而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研究却主要集中在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教育、残疾人群体的社会福利供需以及残疾人康复等方面,研究者从就业、教育、社会福利供需以及康复的角度来研究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问题,研究发现残疾人群体本身的条件限制以及外部环境的排斥对残疾人参与社会具有显著联系,并从教育、就业、康复等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解决其参与社会的障碍问题。
徐洁(2010)认为国家就业政策是阻碍残疾人在就业领域社会融合的最突出问题,残疾人就业社会融合状况不理想是因为国家对残疾人就业政策的影响力不足,表现为政策体系不健全、政策执行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
另外,徐洁还认为健全的社会体系能够为残疾人的生活以及就业提供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然而目前社会体系不健全,造成残疾人在一些领域,如就业、教育、选举等方面遇到排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融合的进程。
①李志明、徐悦(2010)对残疾人观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从树立新型残疾人观开始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提出了“社会模式+权利模式”的新型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是人类多样性的一部分,与非残疾人一样拥有平等的公民权利,残疾人也有尊严和价值,人们应当尊重残疾人。
②在残疾人教育领域中,刘莹(2009)认为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存在偏差,就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残疾人在接受教育中遇到了阻碍,残疾人不能充分融入社会,原因之一就是受教育水平低,而特殊教育满足不了残疾人的需求,普通教育对残疾人存在排斥现象,这些都是造成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低的原因。
③兰花(2008)在残疾人社会福利领域对如何消除残疾人参与社会的障碍,以及通过探讨残
① 徐洁.城镇残疾人就业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C].2010.
② 李志明,徐悦.树立新型残疾人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社会保障研究.2010.1.
③ 刘莹.中国残疾人口文化素质研究[C].2009.
第1章导论
疾人社会福利提供的主要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及如何承担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便于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的水平。
①邱卓英、李智玲(2008)在残疾人康复领域认为通过日常生活功能的训练和社会干预的方法,可以提升残疾人参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对生活的满意度。
②
1.3 研究内容
本文以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入手,共有五章。
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和内容。
第二部分阐述了残疾人概念以及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涵义界定,并介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理论依据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念模式。
第三部分从我国残疾人规模以及收入和就业等方面介绍了残疾人群体生活现状,并介绍了多维度社会参与的现状,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阐述了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现状;从政府、社团、以及家庭和社会关系网等方面介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状况。
第四部分介绍了残疾人社会参与所面临的障碍。
这是文章重点分析的部分。
首先,残疾人实现社会基本权利存在障碍,文章分两点分析了社会基本权利实现存在障碍的表现:第一,残疾人在接受教育中存在障碍;第二,残疾人在实现就业过程中存在障碍。
其次,残疾人权利保障机制不健全。
这些表现在政策法规以及相关维权措施的不完善,还有残疾人社会组织建设存在制度障碍。
最后,残疾人社会参与存在环境障碍。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两种,一种是硬环境,另一种即软环境,硬环境就是指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所形成的残疾人出行的环境,软环境指社会其他群众对残疾人的客观态度影响。
论文第五部分提出了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建议。
从进一步完善残疾人权利保护机制出发,论述新型残疾人观以及残疾人人力资本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完善,为残疾人社会参与提出合理化建议。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促进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进行了研究。
通过搜集大量的与残疾人群体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了解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残疾人群体的生活水平,以及对有关残疾人的教育、就业等基本权利和残疾人群体的权利保障机制进行回顾和分析。
比较分析法即通过比较
① 兰花.我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重构研究[C].2008.
② 邱卓英,李智玲.现代残疾康复理念与发展策略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08.1.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统计数据,对残疾人群体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参与进行比较分析,来对残疾人群体社会参与的总体概况进行研究。
1.5 创新点
本文通过对残疾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参与现状的分析,阐述了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融入社会遇到的一系列障碍,并提出了对残疾人群体的态度歧视是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的障碍根源,直接关系到残疾人群体的社会参与程度,并影响着残疾人群体接受教育以及就业的发展。
另外,本文通过研究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状况,探讨了促进残疾人参与社会的一些政策建议,认为残疾人能够真正平等的参与社会需要社会许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在残疾人社会参与中起主导作用,完善相关立法,维护残疾人群体权益,倡导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生活中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社会公众的支持方面,为残疾人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社会群众树立新型残疾人观,消除对残疾人的偏见对促进残疾人融入社会十分重要。
对于残疾人群体自身来说,努力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心理素质,建立自信,主动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是残疾人群体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第2章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式
第2章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式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残疾人概念界定
关于残疾人概念的界定,世界各国存在很大差别,概念的定义也有很多。
《残疾人权宣言》指出:“残疾人是指任何由于先天性或非先天性的身心缺陷而不能保证自己可以取得正常的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上一切或部分必需品的人。
”①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把残疾人的分类划分为三种,这种划分是根据残疾对于人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产生的不同影响而划分的,一是功能、形态残疾(Impairment),是指由于意外事故的伤害,或者一些疾病所引起的后遗症使得人体的结构或功能存在一些缺失或异常。
例如,车祸等意外伤害造成的下肢残疾;二是丧失功能残疾(Disability),是指由于身体存在结构或者功能上的异常而影响一些与其自身相适应的能力。
例如,智障人士就存在相应的缺陷使其丧失应具备的能力;三是社会功能残疾(Handicap),是指由于身体存在缺陷或异常而造成其正常的社会活动受到影响。
②《残疾人权利公约》认为“残疾”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认为“残疾”是伤残者在像其他健全人一样充分和切实参与社会时所遇到的各种态度和环境障碍所产生的结果。
2008年通过修订并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③
以上都是对残疾人概念的界定,可以看出,由于身体或精神上的缺陷,无论是个人生活或者社会生活,残疾人都处在弱势地位,他们是社会群体中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残疾人的社会参与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
2.1.2 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界定
关于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涵义界定,目前我国学术界还没有相对严格的定义,通常提
① 来源:《残疾人宣言》
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wxzx/content/2002-11/12/content_30315579.htm
③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到残疾人社会参与都会与残疾人融入社会或者参加社会交往相等同。
2007年3月30日我国政府签署了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一部全面综合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国际公约的制定,将会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改变残疾人在社会上的不利处境大有帮助,能够促进残疾人有平等机会参与公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
①2008年通过修订并开始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表示: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是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并从康复,教育,劳动就业,文化生活,社会保障等方面介绍了这些合法权益的具体内容。
李志明、徐悦认为“残疾人社会参与主要是指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包括参与经济生活和发展),同时获得自身的发展,是残疾人对环境和社会的积极意识和行为。
”②据此,我们把残疾人社会参与理解为残疾人参加或从事社会发展的活动。
这些社会发展活动内容具体表现在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以及教育参与等方面。
2.2 残疾人社会参与的理论模式
在残疾人事业发展过程中,社会主流人群一直存在对残疾人群体的认识和态度,这些认识和态度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由于人们对残疾人的看法有所变化,因此,残疾人发展的理论模式也经历着不同的阶段,人们对于残疾人群体参与社会的观念也随着残疾人观的变化而变化。
2.2.1 医学模式
残疾的医学模式认为,残疾是由于个人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疾病造成的,需要通过医疗干预手段进行治疗,才能恢复其原有的身体功能。
③这种模式认为,残疾是个人的问题,与社会环境和周围的物质环境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问题的解决也要靠个人。
在这种理念模式下,人们认为残疾人是“病态”的、“不正常”的、“不能独立”的,需要被救济的群体,认为残疾人是社会的包袱,不能创造财富反而要消耗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
由于这种模式的存在,社会生活往往会被下意识的区分为“非残疾人的生活”和“残疾人的生活”。
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会倾向于满足非残疾人的需求而设计,关于
① 《残疾人公约》第二十五条
② 李志明,徐悦.树立新型残疾人观,促进残疾人社会参与和融合[J]. 社会保障研究.2010.1.
③ Bickenbach, Jerome E etal.Models of disablement, univers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1999,48(9):1173-1187.
第2章残疾人社会参与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模式
残疾人,人们只会鼓励他们要战胜自己个人的残疾来适应这个社会,而不是改变公共设施或者调整公共服务来满足残疾人的需求。
这个模式阶段,残疾人是被定位在受救济甚至是受施舍的地位,残疾人的价值被社会主流人群忽视甚至是否认残疾人的价值。
这个阶段的残疾的模式容易导致社会隔离和歧视态度的产生,因为人们认为残疾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只有靠医疗手段来进行改变,并认为残疾人群体是一个“病态”的群体,他们不能或者不需要参加到社会中来,因而,这种模式下,残疾人的尊严被无形的剥夺了。
2.2.2 社会模式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并不主要是残疾本身所造成的,与这个社会也有关系,因为这个社会存在不成熟的残疾人观念另外还有一些不完善的政策,是这些观念还有政策造成了社会主流人群对残疾人的排斥和隔离。
社会模式理论将残疾定义为:“社会对于有缺陷人群施加的障碍和限制,包括偏见、排斥、缺乏计划性、缺乏足够的通道和防护措施。
这种社会模式理论认为‘行动的限制不是因为身体缺陷,而是社会组织的结果’残疾的原因是社会未能提供充足的资源以及未能提供残障人士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①在这种残疾人模式下,社会开始逐渐接纳了残疾人,认为残疾人群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理应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平等并且不受歧视的参与社会活动。
这种模式下,人们开始慢慢意识到,残疾人之所以没有能够充分的参与社会,是因为环境,态度等方面的障碍造成的。
社会模式认为,消除了人们态度上和社会机构上的各种障碍将很大程度上改善残疾人的生活状况,使残疾人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机会。
因此,这种模式主张改变公共设施和环境来适应残疾人,消除环境和态度等方面给残疾人带来的各种障碍,社会应当为残疾人群体平等参与社会提供条件和机会,使残疾人能够更充分的融入和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① 李志岐,许家成.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EB/OL].
/volunteers/peixunnews/n214335214.shtml
河北大学管理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3章 我国残疾人社会参与现状及社会支持状况
3.1 我国残疾人群体的总体概况
了解了残疾人群体的总体概况,才能够针对我国残疾人群体的状况不断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进一步完善,关注和帮助残疾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
1987年和2006年,我国对残疾人分别进行了两次全国抽样调查,对残疾人事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1.1 残疾人规模及年龄构成
2006年我国残疾人口总数为8296万人,全国残疾人口中,男性为4277万人,占51.55%;女性为4019万人,占48.45%。
在性别比方面,若以女性为100,则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42。
可以看出,残疾人的男女比例并不是很悬殊,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
在城乡分布方面,城镇残疾人口为2071万人,农村残疾人口为6225万人,二者比例约为1:3。
①可见,残疾人口大多分布在农村,而我国农村的生活条件以及公共设施都达不到城市的水平,没有城市先进,这就会给农村的残疾人生活带来很多的不方便。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的年龄构成情况是:② 387
415437550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单位:万人
图3—1 我国残疾人的年龄构成(万人)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0-14岁的少年儿童残疾人所占比例较低,在全国残疾人口中占4.67%,15-64岁的劳动年龄残疾人所占比例最高,占50.07%,65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占45.26%。
由图表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
①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
② 资料来源: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整理得来.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