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效果观察
吴 涛,阮奕劲,石雄州,李大知,蒋美珍 (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中山 528415)
[摘 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西药盐酸倍他司汀与手法复位联合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效果㊂方法:将2017年1月~2019年9月诊治的240例BPPV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㊁手法组和试验组各80例,药物组患者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治疗,手法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试验组患者联用两种方法治疗,均连续治疗1周,通过Berg平衡量表(BBS)㊁前庭症状指数(VSI)评测三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总有效率,随访复发情况㊂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BBS评分㊁V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均高于药物组㊁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6.25%高于药物组的82.50%㊁手法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随访6个月,试验组复发率3.75%低于药物组的11.25%㊁手法组的1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结论:盐酸倍他司汀联用手法复位治疗BPPV有确切效果,可有效缓解症状,促进转归,优于单一疗法,且可减少复发,有着重要临床价值㊂
[关键词] 盐酸倍他司汀;手法复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临床耳鼻喉科常见病症,主要是因头部位置变动引起的伴特征性眼震的外周前庭阵发性眩晕,大多在坐起㊁躺下㊁前倾㊁后仰时发生,不伴耳聋或耳鸣,对患者健康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㊂临床上主要采用药物㊁手法复位治疗,可取得较好近期效果,但单一疗法的复发率较高,据统计达20%以上[1]㊂基于此,本研究对240例BPPV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分析盐酸倍他司汀联合手法复位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对研究情况报告如下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1月~2019年9月接治的240例BPPV患者纳入观察研究中,均经症状㊁眼震观察仪等检查确诊,符合‘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有关标准[2]㊂纳入标准:①均得到确诊,无肿瘤病变;②无药物禁忌证;③意识清楚,对治疗知情并配合㊂排除标准:①合并前庭神经炎㊁中耳炎㊁其他原因致眩晕等病症;②肝肾功能不全㊁颈椎损伤;③意识障碍;④过敏性体质;⑤无法配合治疗者㊂本研究得到本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㊂基于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三组,每组80例㊂其中,试验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4岁,平均(41.6±3.4)岁;病程2~19d,平均(10.2±1.4)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41例,上半规管型22例,水平半规管型12例,混合型5例㊂药物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27~61岁,平均(40.5±3.2)岁;病程3~16d,平均(9.8±1.3)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39例,上半规管型20例,水平半规管型21例㊂手法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22~67岁,平均(41.8±3.5)岁;病程2~ 18d,平均(10.1±1.2)d;病症类型:后半规管型41例,上半规管型19例,水平半规管型14例,混合型6例㊂三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病症类型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性研究㊂
1.2 方法1.
2.1 药物组:该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石家庄四药,国药准字H13023754)250ml/次, 1次/d,静脉滴注,连续治疗7d㊂
1.2.2 手法组:该组患者采取手法复位治疗,根据患者病症类型采取相应手法㊂对于后半规管型采取Epley法,指导患者行坐位,快速将患者取仰卧悬头位,并往患侧旋转45°,后缓缓摆正头;采取相同方法往健侧旋转45°,再使头和身体一起转往健侧,维持侧卧位,并让头偏离仰卧位135°,再坐起,头往前倾20°㊂对于上半规管型采取深悬头位法,取坐位,并在操作医生保护下快速后仰悬头,与水平位成45°,再快速坐起维持半卧位,与水平位成30°~45°,再改成直立位㊂对于水平半规管型采取Barbecue法,取坐位,在操作医生协助下快速成平卧位,再将头往健侧旋转90°,身体偏往健侧,维持面朝下体位,再采取相同方法往健侧翻转,身体偏往患侧,再坐起㊂上述动作反复进行至自感眩晕消失㊂
1.2.3 联合组:该组患者在应用盐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基础上联合手法复位,均和药物组㊁手法复位组相同㊂1.3 观察指标:治疗前1天㊁治疗1周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状态,在限定距离和时间内完成坐至站㊁坐立㊁站立㊁站到坐㊁转移等动作,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示平衡力恢复越好㊂并用前庭症状指数(VSI)评测症状改善情况,主要是眩晕㊁头痛㊁恶心㊁视觉㊁平衡等,每项评分0~10分,得分越低表示改善越好㊂随访6个月掌握复发情况,自头位转变而诱发阵发性暂时性眩晕,保持体位不变则迅速缓解,或复诊确定复发㊂
1.4 疗效评价:根据BPPV相关临床疗效标准进行评价[3]:
①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眼震试验结果为阴性;②好转: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偶尔出现轻微短暂性眩晕,眼震试验会出现诱发瞬时眼震;③无效:治疗前㊁后症状无显著改善,甚至加重㊂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㊂
1.5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20.0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以t检验;计数数据用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㊁治疗后BBS和VSI评分对比:治疗前三组患者BBS㊁VS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BBS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手法组和药物组,VSI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手法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1㊂
表1 三组患者治疗前㊁后BBS㊁VSI评分比较(x±s,分)
组别例数
BBS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VSI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
药物组8026.06±2.4234.29±2.26①36.34±2.6233.40±1.77①手法组8025.88±2.5634.17±2.37①36.19±2.7333.52±1.82①试验组8025.93±2.1450.15±2.36①②③36.15±2.6822.97±1.28①②③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药物组比较,②P<0.05;与手法组比较,③P<0.05
2.2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25%高于药物组患者的82.50%和手法组患者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2㊂
表2 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例(%)]
组别例数基本治愈好转无效总有效
药物组8052(65.00)14(17.50)14(17.50)66(82.50)手法组8051(63.75)13(16.25)16(20.00)64(80.00)试验组8058(72.50)19(23.75)3(3.75)77(96.25)①② 注:与药物组比较,①P<0.05;与手法组比较,②P<0.05
2.3 三组患者随访复发情况对比:治疗后随访6个月,试验组复发3例,复发率
3.75%;药物组复发9例,复发率为11.25%;手法组复发11例,复发率为13.75%;相比试验组最低,与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组和手法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
3 讨论
BPPV临床常见㊁多发性周围前庭性眩晕,在所有眩晕中占到17%~22%,临床表现为睁眼周围事物旋转㊁飘忽不定,伴恶心㊁呕吐等症状[4]㊂当前,临床研究认为BPPV发生机制为脱下的耳石在头位发生变动时会震到内淋巴而打破双侧前庭功能平衡引发㊂同时有研究发现,BPPV发病和颅脑内外大小血管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且老年人往往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受血液黏滞加重㊁低灌注等影响,严重影响到前庭局部微循环,导致耳石脱落,表明血管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㊂ 临床上治疗眩晕一般应用抗组胺药物,能有效松弛内耳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提升前庭血流,进而消除眩晕症状,且可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心脑血流量㊂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组胺类衍生物,其药物活性与组胺药物类似,在用药后能选择性改善大小脑㊁内耳等局部血液循环,并可调节内耳及周围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脑循环,增加颈动脉血流量,改善眩晕㊂临床研究报道,盐酸倍他司汀能有效改善大脑㊁脑干局部血循环,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消除内耳眩晕㊁耳鸣[5]㊂此外,盐酸倍他司汀是一种H1受体激动剂,具有扩张外周血管㊁收缩平滑肌㊁提高平衡力等作用㊂手法复位法也是治疗BPPV常用方法,其作用机制就是根据病情实际,按照一定顺序和方法调整患者头位,把后半规管中耳石复位至椭圆囊中,改善或解除对半规管动力学的影响,达到治疗目的㊂手法复位通过转换体位的机械力,使耳石脱落㊁溶解,以提升前庭中枢代偿功能,从而缓解眩晕症状㊂研究报道,Epley法㊁Barbecue法具有良好的耳石复位效果[6]㊂本研究中,试验组联用上述两种方法治疗,治疗后VSI㊁BBS优于药物组和手法组,且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6.25%,高于其余两组的80.00%㊁82.50%(P<0.05)㊂表明联合疗法的效果优于药物和手法复位单用,更有效地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前庭代谢,提升平衡力;同时,可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刺激内耳中淋巴液的分泌和吸收,减轻水肿㊂此外,随访结果表明联合疗法能预防和减少BPPV复发㊂
综上所述,对BPPV采取盐酸倍他司汀联用手法复位整体效果优于单一方法治疗,能有效缓解眩晕症状,促进病情转归,且远期复发少,值得临床应用㊂
4 参考文献
[1] 时美娟,孟 晴,吕 哲,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率及发病机制新进展[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4): 521-525.
[2] 张素珍.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44-547.
[3] 刘国江,吴学良,陈 勋,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残余症状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 33(12):1417-1419.
[4] 陈文亚.手法复位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98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3):49-50. [5] 郭丽君.手法复位联合甘露醇㊁盐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
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55(12):41-42.
[6] 王 静,方永山.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 (25):123-125.
[收稿日期:2019-10-24 编校:徐 强]
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
曾慧憬,吴新俊,林 生 [东莞东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疼痛科,广东 东莞 523100] [摘 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㊂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5月门诊行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无痛胃镜检查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㊂选择2018年6月~ 2019年5月门诊行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无痛胃镜检查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㊂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㊂结果:观察组T1㊁T2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麻醉起效时间㊁苏醒时间㊁检查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无痛胃镜检查中应用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麻醉能够较好地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荐㊂
[关键词] 无痛胃镜;丙泊酚;依托咪酯;布托啡诺
胃镜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诊治手段,相比于传统的胃镜检查无痛胃镜具有无痛㊁刺激小等优点,患者接受度更高,检查效果更好[1]㊂临床实践表明,单独一种麻醉药物通常难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因此临床医师多采取联合麻醉[2]㊂但不同麻醉方案效果仍有一定差异,如何合理选择麻醉药物是临床研究的热点[3]㊂我院即对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麻醉在无痛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无痛胃镜的麻醉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门诊行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无痛胃镜检查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㊂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门诊行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无痛胃镜检查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㊂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18~72岁,平均为(51.22±6.44)岁;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18~70岁,平均为(50.85±6.13)岁㊂两组患者的性别㊁年龄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㊂
1.2 方法:麻醉前禁食12h㊁禁水8h,入室后予以鼻导管吸氧㊂对照组接受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静脉推注丙泊酚1.5~ 2mg/kg,之后缓慢持续静脉推注0.1~0.2mg/kg依托咪酯脂肪乳直至睫毛反射消失㊁语言指令无反应㊂然后开始进行胃镜检查操作,若操作期间出现呛咳㊁体动等反应则酌情追加推注小剂量依托咪酯维持麻醉㊂观察组接受丙泊酚复合依托咪酯与布托啡诺静脉麻醉:静脉推注0.5mg布托啡诺,再缓慢持续静脉推注0.1~0.15mg/kg依托咪酯脂肪乳加1.5~ 2mg/kg丙泊酚,直至睫毛反射消失㊁语言指令无反应㊂开始进行胃镜检查操作,出现呛咳㊁体动等反应则酌情追加推注小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㊂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入室后(T0)㊁麻醉注药后1min(T1)㊁麻醉注药后5min(T2)㊁检查结束时(T3)]生命体征指标[心率(HR)㊁平均动脉压(MAP)㊁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结果㊁麻醉起效时间㊁苏醒时间㊁检查时间以及麻醉不良反应㊂
1.4 统计学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资料均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数据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表示为率(%),组内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㊂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监测结果对比:观察组T1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均低于T0时刻,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T2㊁T3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恢复,与T0时刻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㊁T2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均低于T0时刻,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T3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恢复,与T0时刻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1㊁T2时刻HR㊁MAP㊁Sp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相同时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
2.2 两组麻醉起效时间㊁苏醒时间㊁检查时间对比:两组麻醉起效时间㊁苏醒时间㊁检查时间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
2.3 两组麻醉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麻醉期间发生恶心㊁呕吐1例㊁肌颤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00%;对照组麻醉期间发生呼吸抑制1例㊁恶心㊁呕吐3例㊁肌颤2例㊁呛咳2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00%㊂两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