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与系统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翻译与系统论
摘要:本文从系统论角度探讨了翻译,主要探讨了系统论在翻译中的体现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认为系统论对翻译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系统论相互关系
1.前言
系统论是20世纪产生的一种新的横向科学理论。
被认为是当时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又一伟大的科学成就。
系统论和信息论、控制论一起被认为“不仅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图景”,而且也“改变着当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
大量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是科学的,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
这种新理论为我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和科学方法。
它不仅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该理论现已被广泛运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中以及各类科学技术的系统工程中,并已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可以推测系统论观点和方法,对翻译工作也具有帮助,本文探讨了其对翻译的指导意义。
2.翻译与系统论
2.1翻译的系统性
系统论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
大至天体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系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一个系统往往由许多要素组成,要素与要素之间、诸要素与整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彼此制约的。
系统的一个特点是,它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即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以及诸要素与整个系统之间是按照一定的层次、一定的次序排列组合的。
根据这一理论,翻译工作当然也是一个系统,而且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
那么,组成翻译工作这一复杂系统的要素是什么呢?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它们对于完成翻译工作有何影响?
笔者认为,组成翻译工作的要素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人、物质和事物。
这里所说的“人”当然是指译者;这里所说的“物质”,是指翻译的对象及内容和结构;这里所说的“事物”,是指完成翻译工作这件事。
下面分别谈谈这三大要素。
第一大要素――译者。
译者是翻译工作这一系统工程的最重要的要素。
要想很好地完成一项翻译工作,首先要有高水平的译者。
译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知识、汉语基础知识、有关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高的翻译技术水平。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有广泛的多学科知识,善于处理各种疑难问题,富有创造精神。
这就要求译者不断提高自己的外语和汉语水平,博览群书,扩大视野,吸收多方面的新知识,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个系统的要素的层次越多、越复杂,系统的功能就发挥得越大、越好。
所以,译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的这个系统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完善,这是做好翻译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二大要素――翻译的对象。
翻译对象就其内容来说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
而且,翻译对象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
新出现的事物,本国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译者对它可能有所了解,也可能完全不了解。
翻译对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有较大的随机性和多变
性。
对于一般的笔译工作者和口译工作者来说,这种随机性和多变性更大;对专家来说,这种随机性和多变性相对较小。
多样性、随机性、多变性――这是翻译的对象的三大特点。
译者对翻译对象的这些特点必须具有较大的适应能力,否则就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这就要求译者对所从事的翻译对象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笔者认为,一般来说笔译应从两个方面了解翻译对象,一是从事著作的整个内容(包括作者的历史、作品风格、原著产生的历史背景等);二是与原著有关的专业内容。
做翻译工作也像做其他工作一样,要求尽可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了解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
所不同的是,翻译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它不要求完全精通、掌握自己的工作对象,并能熟练地运用它,它只要求准确地、完整地表达所翻译的内容。
其次,翻译工作具有更大的时间紧迫性,它不允许无限期地翻译某一著作和资料。
因为,在当时看来是有价值的东西,可能不久就失去了价值;如果你不尽快完成你的工作,别人就可能抢到你前面了,你的工作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一旦接受翻译任务,就可以大大缩短熟悉翻译对象的时间,迅速投入翻译工作之中。
第三大要素――事物,即翻译的技术要素。
完成一项任务,做好一件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
一个国家进行建设需要一定的方针政策;军队打仗需要一定的战略、战术;工业生产,学校办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等等。
没有一定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规章制度就无法完成任务,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翻译也是一样,要完成它也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100多年来我国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技术问题进行过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少理论和具体方法,例如:信、达、雅的原则,不同题材作品的翻译原则,词汇和语法问题的处理方法等。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把这些问题大体上分为三个方面:系统性、动态性和创造性、最优化。
上面已经从结构方面谈到翻译的系统性,此外它在功能方面同样具有系统性。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译者的任务是把一种文字(语言)准确地、完善地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
在这个转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原文结构的系统性,包括原文的层次性、联系性;原文和译文的系统性,即原文和译文是一个整体,原文和译文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应当互相对应。
所谓动态性和创造性,就是指翻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是复制原型的照相术,也不是变幻莫测的魔术。
因此,死搬硬套的翻译方法是行不通的,随心所欲地乱翻译是不允许的。
所谓最优化。
就是指使翻译成果达到最优的程度。
既然翻译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翻译工作中就存在一个最优化的过程。
翻译作品很像一件艺术品,要使它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就需要对它反复进行加工,精心地雕琢,细心地修饰,进行多方面润色。
任何高明的翻译家都不可能把一部复杂的外文作品一蹴而就,落笔成书,他也必须在翻译过程中对译文进行反复修改。
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问题,发现前面的译法不正确或不确切,这就需要进行修改、更正、补充。
整个译文完成后还要从头至尾、逐句、逐段、逐章地进行校对修改,使译文尽可能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2.2翻译的整体性
系统论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系统的整体性理论。
它是系统论的核心。
这一理论认为,任何系统都具有整体的属性。
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系统是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是整体性的联系;“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的总和”,具有部分和要素所没有的新的系统质。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认为翻译工作也具有整体的属性,而且应把整体性看成是翻译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整体性应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
翻译一个句子也好,一篇文章也好,一部著作也好,都应该把整体性的思想贯穿始终。
例如,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把它看成是一
个孤立的句子,也不能把它仅仅看成是一些词汇和语法结构的集合体。
用系统的语言来看,任何系统和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同样,句子这个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的。
但就其本身讲,它也不是由一些词汇和语法现象等要素形成的堆积物。
因为,作为一个句子,它已经具有新的品质――表达一个概念。
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也是一样,也不等于是一些段落和章节的集合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品质上大于段落和章节诸要素之总和。
因为,作为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已经具有新的系统质――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
所以,逐字逐句地死译是行不通的,生搬硬套也是不可取的。
好的译文,有时看起来某句或某段似乎少了一点东西,但实际上并不少;有时某句或某段看起来似乎多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并不多,而是恰到好处。
有些词语的翻译、有些句子的处理,在局部看来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在全局看来却是不确切、不适当的。
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语言、结构、体裁、风格、逻辑性等来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
译文必须在这些方面尽量接近原文,同时,译文还必须从量和质的整体性上恰如其分地反映原文的面貌。
译文只有在量和质、形式和内容诸方面确切地、如实地反映了原文,才算是好的译文。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翻译也需要系统论的指导。
因为翻译具有系统性,其主要要素是译者、翻译的对象和翻译的技术要素。
此外,翻译还有整体性,且整体性是翻译的核心和灵魂,体现在翻译的全过程中。
参考文献:
[1]Schulte Rainer & John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2 .
[2]陈瑞林.经典著作的翻译与系统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1992,(2).
[3]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3.
[4]黄海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5]芩麟祥.国外语言学论文选译[M].语文出版社,1992.
[6]伍铁平.语言与思维关系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