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文物伪造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的文物伪造现象
清代的文化市场,五彩缤纷,鱼龙混杂。
不法之徒为了赚取厚利,竟千方百计,绞尽脑汁,以假乱真以新作古,伪造假冒,制作赝品,一时文化伪品充斥,教人难辨真假。
有趣的是,这些作假者之所以作假,其目的却各不相同。
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从鄂入京,偶游京城文化集市琉璃厂,发现一家装璜考究的古董店有一巨瓮,形制奇诡,古色斑斓,背衬玻璃镜屏,光怪陆离,格外夺目。
张之洞不禁驻足浏览,认真端详。
但见巨瓮四周刻满古篆籀文,如蚓如蚌,模糊难辨。
张之洞一见窃喜,询其来历与售价。
店老板说:“此乃某巨宦故物,特地借来陈设,招揽顾客,非出售品。
”张之洞闻言悻悻而归。
过了几天,张之洞又偕同好友一起来到该店,细心辨察,一致断定为古代宝瓮。
张之洞更想得到它,便婉言相求。
店老板答应与巨宦商量后再说。
一会,店老板与巨瓮管家回话,开口索价三千金。
张之洞大吃一惊,颇感为难。
最后双方讨价还价才以二千金成交。
搬回府邸,张之洞余兴不减,兴致勃勃地教手下将宝瓮上古字拓印数百张,分赠朋僚,一起参研,并将宝瓮置于庭中,灌满清水,蓄养金鱼。
谁知一天夜里,大雨骤至,淋漓不停。
早晨起来,众人不禁惊呼出声,只见宝瓮上面的斑驳古字已荡然无存,化为乌有。
古色古香的巨价宝瓮一夜之间竟摇身一变成一只平常普通的瓷瓮。
原来,这是古董商精心作假伪饰欺人骗钱的赝品,原先苍然古朴的样子全是用纸糊贴而成,黯然而有亮泽则是涂蜡而成的。
诚然,大多数文化商人作伪制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赚取比一般商品更高的利润。
但是,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制造伪品除了获取厚利之外,还有揶揄、捉弄、讽刺一些有钱却无知的特殊顾客。
当年,南昌有位大商人钱子明,家资百万,却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喜欢收藏古董,每每以“精于鉴赏古董”自居。
他曾在客人面前夸夸其谈地说,世上有奇珍异宝定当不惜代价搜罗到手。
许多文化商闻讯而来,带着若干彝鼎书画来求售。
可钱老板竟毫无一点兴趣。
有一天,有个商客携着一方古锦匣登门拜访,打开锦匣,内装一物,形似茧,大如瓢,长约尺许,通体白色,稍见青斑,摇之内有声响,商客介绍说:“此乃某巨宦家藏宝物,传世已久,子孙不知其名,不识其用,只是尊承上代之嘱,珍藏至今。
久闻老板您精于鉴古,故托我拿来请您鉴赏一番。
”钱子明闻言,并不动容,婉言辞之,不去深究。
次日,好友孙义来访,寒暄之余,钱子明偶而提起昨日之事,孙义兴趣倍增。
他说:“我曾看过《异物志》上记载:员峤山有种冰蚕,长约七寸,身呈黑色,上有鳞角,经霜雪覆盖化作茧,茧长一尺,化开织成纹锦,入水不沾,入火不焚。
唐尧之时为海人所献。
昨日之物,莫非即此!要是那样,真是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呀!”
钱子明见好友如此认真,未置可否,当即翻书查阅,果有此稀世之物。
钱子明暗喊可惜,连忙派人找来昨日商客,提出破蚕检验。
哪知商客坚决不允。
钱子明表态道:“这样吧,要是与书上所载吻合,我出千金买下,不符的话,也定赔你个好价!”商客说那得与宝物主人商量一下。
结果物主也很快地答应了。
于是,双方当面检验,待小心翼翼剖开“冰蚕”,果若其然,内有个蚕的干尸,色呈纯黑,鳞角依稀可辨,投入水中真的毫不沾身,看来与书上所载一样。
这时商客强调说:“现在该投入火中试验了,是真是假,你自看清,请勿后悔!”众人窃窃私语,大多说是正货无疑。
当时钱老板好友孙义也“磋巧”在场,他私下扯着钱子明的衣襟,小声说道:“现在试了数项,看来不是假的。
奇货可居,何不乘机压价给买了,不验也罢!”钱子明也有同感,点头称许。
最后,双方讨价还价,钱子明以五千金之价买下这稀世奇珍“冰蚕”,喜滋滋地爱不释手,逢人便夸,但始终不敢人火试验。
可是他哪里想得到自己视为至宝的“冰蚕”竟是地地道道的假货呢?原来,这是钱子明好友孙义看他居富逞能,炫耀不已。
便伙同商客精心作伪策划了这么一场双簧戏,趁机捉弄一番,让他破破财。
有趣的是,还有另外一种作伪者,他们制造文化伪品的目的,竟然纯粹是为了巴结上司,投其所好,博其欢心,捞取政治资本,寻找
保护伞呢!可结果却事与愿违,让人啼笑皆非!
乾隆年间,江南人毕沅出任陕西巡抚。
他博雅好古。
嗜好收藏,金石书画,搜罗极富。
至于珍贵稀品,重金购买,在所不惜。
四方古董商知其所好,罗致佳品,转手倒卖与他,多获重利。
这一年,恰逢毕沅六十大寿,按官场惯例,属下必送礼祝贺,毕沅便事先预戒说:凡送寿礼,一概不受,原璧奉还,谨致谢意。
属下因此都不敢贸然违约。
可有一县令工于心计,善揣人意,为得到上司的赏识重用,这日特派家丁悄悄给毕沅送去一份特殊寿仪:古砖二十方,篆纹斑驳,依稀可辨,而且所刻年号题识,皆有卷可查,俨然秦汉古物,无价之宝。
果然,毕大人见状窃喜,对来人说:“老夫早有通告,所送寿仪一律不收,如今你家主人能留意古物,精心收存,足见非风尘俗吏,此礼与寻常馈送当然不同,故老夫暂留于此,你可先回去,日后当致函申谢!”
得此嘉赞,又蒙破格收纳,家丁喜不自胜。
谁知得意忘形之时,却泄露天机:“多谢大人笑纳,这样也不辜负我家主人的一片苦心。
我家主人因无他物敬送,故先期召集能工巧匠,在衙中制作此砖,我家主人亲自监制,严格把关,历时旬月,花费不少,然后精选其中佳品,敬献辕下。
今蒙大人赏脸收纳,我家主人当真是无比荣幸,感激不尽!”毕沅闻言,目瞪口呆,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