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雪魁,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①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再版前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
———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张雪魁
一、问题的提出:假设与经济学革命
在谈到经济学中的假设问题时,弗兰克·奈特有一句名言:“一个假设就是一个问题。

”①事实上,经济理论的每一次大的变革都伴随着一次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反思和批判,我们完全可以把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变革和革命史,视为一部经济理论假设的演化、修正和更新的历史。

19世纪70年代,由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掀起的经济学边际主义革命风起云涌,经过马歇尔的综合,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之所以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引入了一些假设,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基本假设就是完全竞争假设、完备知识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

蕴含在这三个基本假设中的辅助假设还包括:货币中性、制度中性、价值中性、企业同质、要素同质、单一偏好、零交易费用等。

由于这些假设都暗含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之中,因而并没有获得清晰的说明,也正是在此意哲学分析Philosophical Analysis 摘要:就像亚当·斯密在创作《国富论》之前曾经写作《道德情操论》为其开创现代经
济学奠定哲学基础一样,凯恩斯在创作《通论》之前也曾经写作《概率论》为其开创现代宏观经济学奠定哲学基础。

就像《道德情操论》是打开《国富论》当中诸多疑问的一把钥匙一样,《概率论》也是打开《通论》当中重重谜团的一把钥匙。

凯恩斯在《概率论》中发展了一种新概率论,即逻辑概率理论,并借此创立了一种新理性观,即信念理性。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乃是用信念理性假设替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发动了一场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革命,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关键词:《概率论》;信念理性假设;《通论》;凯恩斯革命
中图分类号:B82-05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0)04-0146-11第1卷第4期
2010年12月Vol.1,No.4Dec.,2010
146··
义上,科斯指出:“经济学理论一直饱受不能清晰阐明其假设之苦。

”①
严格说来,边际主义革命之后,有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很少有经济学家对新古典经济学中隐含的如此多的假设作出过认真的说明和深入的检讨。

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萧条在暴露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缺陷的同时,也催生了一场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的大论战。

其中参与这场争战的主要学者就包括弗兰克·奈特、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三位经济哲学思想巨擘,此三者分别针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完备知识假设和完全理性假设提出了系统批判,从而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持续变革。

奈特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假设提出了系统批判。

他在1921年出版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深入分析了完全竞争假设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危机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假设”对完全竞争假设做出了重要修正,并以此为基础颠覆了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

这个新假设的引入不但成为科斯借以推动新制度经济学革命的思想源头,同时也预示了当代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经济学的兴起,从而拉开新古典经济学持续变革的序幕。

哈耶克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备知识假设提出了系统批判。

他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经济学与知识》、《知识的僭妄》等论著中提出了著名的“地方性知识假设”,并主张以“地方性知识假设”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备知识假设。

②哈耶克基于“地方性知识假设”的市场理论,颠覆了新古典经济学以完备知识假设为基础的建构论理性主义传统,从而在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经济学的核心地带有力地推动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变革。

凯恩斯革命针对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

众所周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引论”的开篇就指出:“正如它在过去一百年中所做的那样,不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古典学派的理论支配着我这一代的统治阶级和学术界的经济思想,而我自己也是被这种传统思想哺育出来的。

我将要进行争辩,说明古典学派的假设条件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通常的情况。

古典学派所假设的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的一个极端之点。

此外,古典理论所假设的特殊情况的属性恰恰不能代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属性。

结果,如果我们企图把古典理论应用于来自经验中的事实的话,它的教言会把人们引入歧途,而且会导致出灾难性的后果。

”③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凯恩斯的这段话要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要么作了误导性的解读,从而曲解了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性质。

在《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一书中,赫伯特·西蒙对凯恩斯的这段话作了如下解释:凯恩斯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向新古典主义体系的核心———认识完全理性的假设———的实效性发起挑战”。

也正是在此意义上,西蒙“把凯恩斯当作有限理性经济学的鼻祖”④。

应①Coase ,Ronald,“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Vol.4,1937,pp.386—405.
②参见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20—123页;哈耶克:《致命的自负———社会主义的谬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7、110页。

③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印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页。

④赫伯特·西蒙:《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16页。

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147··
哲学分析2010年第4期
当承认,西蒙对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分析是比较深刻的,因为相比于传统的看法,他开始认识到《通论》策动经济学革命的关键是它对新古典完全理性假设的有效性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但是,西蒙对凯恩斯革命的实质的解释是错误的,即认为凯恩斯革命的实质乃是以他所谓的“有限理性假设”替代了新古典的“完全理性假设”。

就像其他很多经济学家一样,西蒙也没有认真追问,在凯恩斯否定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的同时,是否提出过一个真正属于凯恩斯自己的替代性的经济学假设。

对于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的忽视,是导致《通论》当中重重疑团无法得到正确解释的根本原因。

那么,凯恩斯究竟是否提出过一个属于自己的经济学假设呢?迄今为止,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对此持否定的态度,也因而,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通论》)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它缺乏一个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结构。

然而在我们看来,这是学术界在没有充分考察凯恩斯早期哲学著作《概率论》(Treaties of Probability,1921)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误解。

事实上,就像亚当·斯密在创作《国富论》之前曾经写作《道德情操论》作为其开创现代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一样,凯恩斯在创作《通论》之前也曾经写作《概率论》作为其开创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在《概率论》中,凯恩斯发展了一种新概率论,即逻辑概率理论(the theory of logic probability),并借此创立了一种新理性观,即信念理性(rational belief)。

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乃是用“信念理性假设”替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假设”,并据此创立现代宏观经济学,完成了现代经济学说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二、信念理性: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替代性假设
凯恩斯信念理性的哲学基础是逻辑概率论。

凯恩斯在《概率论》中给概率下了一个特殊的定义:所谓概率,就是指任何一对命题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

①这两个命题都与论据(argument)相关,一个是建立在论据基础之上的前提命题,一个是由该前提推理而来的结论命题,前提命题与结论命题之间存在一种逻辑关系即“概率关系”(probability-relations)②。

这种概率关系终究是以论据为基础的。

为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概率观,凯恩斯将概率关系公式化:让前提组成任何一组命题h,同时让结论组成另外任何一组命题a,如果存在一种关于h的知识,并且根据这种知识我们能够判断a的信念理性度(degree of rational belief)为α,那么,我们说在a和h 之间存在着一个信念理性度为α的概率关系。

它可以被表述为:a/h=α。

③概率关系公式巧妙地将概率关系的“确定性程度”与“信念理性度”联系在一起,从而为在理性范围内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拓展了理论空间。

①Keynes,J.M.,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VIII:Treaties of Probability,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73,pp.6—7、9、11、126、133.
②Ibid.,pp.4、8、13、145.
③Ibid.,pp.4—5、11—12.
148
··
与传统的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理论不同,凯恩斯认为,在自己的新概率理论中,概率本身是不可数量化的,这与主流理论将概率视为是可用数字表示的、因而是确定的论点是根本不同的。

凯恩斯发展逻辑概率理论的目的,旨在为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行为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基础,即建立一种不确定性条件下人类理性行为的新理论———信念理性理论。

为了完整清晰地理解凯恩斯信念理性的基本内涵,我们建立了一个“信念人模型”(belief -man model )①。

由于该模型与亨普尔的“科学说明覆盖率模型”(它实际上也是新古典经济人模型的基础)有着同样的逻辑结构和几乎一致的思维模式,因而我们可称其为“凯恩斯理性说明覆盖率模型”:hti
主命题=大前提,代表个人i 在时间t 所拥有的全部已知要素q 次命题=小前提,代表hti 与a 之间的概率关系,即a/hti=α解释项
DRBti (a )=α个人i 在时间t 时对a 的信念理性度为α
被解释项图1凯恩斯理性说明覆盖率模型:信念人模型
这个模型可以分两个步骤来解释。

对“主命题”(primary propositions )和“次命题”(secondary propositions )的界分,是凯恩斯建构信念理性理论的第一步。

一个次命题(q )就是描绘了一主命题(h )之特征,也就是结论(a )与前提(h )之间的概率关系的命题。

在凯恩斯看来,“人们对一个主命题所持有的信念理性,源自于他们对某些相关次命题的知识”②。

这样,次命题(q )、主命题(h )和结论(a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述如下:a/h=α,h/q=β,或者表示为a/hq=α,即h 是结论a 的前提(论据)命题,而q 则是h 的前提(论据)命题,次命题(q )的作用在于描述主命题(h )的特征。

在这里:(1)概率关系α不是由h 直接来确定的,而是由次命题q 间接地确定的;(2)α代表概率关系a/h 的一个信念理性度,β可以理解为概率关系h/q 的信念理性度;(3)次命题q 为我们提供一种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它既是关于概率关系h/q 之信念理性度为β的直接知识,又是关于概率关系a/h 之信念理性度为α的间接知识。

显然,这种关于次命题q 的知识乃是信念理性的最终源泉。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关于次命题q 的知识呢?这是凯恩斯建构信念理性理论第二步必须回答的问题。

他认为,关于q 的知识源于“直觉判断”(intuition judgment ):“大多数或许是全部事件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直觉判断的一般原则来决定。

不诉诸直觉力量,我们就不能决定一个论据支持还是反对一个给定的结论。

”③在凯恩斯的信念理性中,“直觉论”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着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获取知识和据此做出选择的基本方式。

①这个模型是在“O ’Donnell 模型”基础上重建起来的。

参阅O ’Donnell,R,M.,Keynes:Philosophy,Economics and Politics ,Macmilla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89,p.42.
②Keynes,J.M.,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VIII:Treaties of Probability ,pp.6,11—12.③Ibid.,pp.15,56,75—76.
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149··
哲学分析2010年第4期
凯恩斯“信念人模型”的基本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说明:
1.信念理性的界域
通过概率公式(a/h=α)我们可以界定信念理性的界域。

(1)当a/h=1时,表明概率关系是完全确定性的,此时,前提命题h与结论命题a之间的逻辑推理就完全是一个经典演绎逻辑。

在此情况下,行为主体不但可以搜集到与命题h和a相关的所有信息,而且对所有这些信息能够给出正确的知识判断。

换言之,此时行为主体对相关论据拥有完全的信念理性度,概率关系的确定性与人类理性的完备性在最优点达到均衡。

这是一种理想态。


(2)当0<a/h<1时,表明概率关系具有某种程度的确定性,此时,命题h与命题a之间的逻辑推理与经典演绎逻辑存在不一致性,尽管前提命题h对结论命题a存在支持关系,但这种支持关系没有达到一种必然性的程度。

这也表明,我们对相关论据只具有不完全的信念理性度,概率关系的不确定性与人类理性的不完备性是一致的。

这是一种现实态。

(3)当a/h=0时,表明概率关系不成立,此时,前提命题h与结论命题a之间的“证据关系”不存在,相关事件处于一种完全不确定性状态,即一种无知状态。

在此状态下,人类理性根本不能发挥作用,即人们对理性的信念度为零。

这是另一种极端态。

我们已经看到,在0≤a/h≤1范围内,概率关系涵盖了所有人类理性形态②,并“承认任何理性存在形式”③。

其中完备理性(a/h=1)和非理性(a/h=0)都是一种理论假设,只具有理论建构意义,没有实践意义。

2.信念理性的生成机制
为说明信念理性的内在生成机制,凯恩斯提出了他的“论据权重”(the weight of arguments)论点。

论据权重与概率关系存在着一种互补关系,概率关系是通过量度证据效力来标识信念理性的一种方法,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证据的数量,而更重要的是证据的证实力,或者与信念理性的正相关性;而论据权重所关心的仅仅是证据的数量,至于某个具体的证据对信念理性具有证伪还是证实作用,它并不给予关注。

比方说,在智力测验中,论据权重就相当于样本,样本数目越大,测试的结果就会越接近人的真实智力水平。

权重与概率二者之间的上述关系在图2中得到了很好的描述。

随着证据的增加权重V(a/h)快速地提高,而概率a/h却在不断浮动之中,随着所有可能的信息都被了解之后,权重将达到最大,即V(a/h)=1,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断定此时概率关系也达到最大。

因为权重最大化可能对应着两种极端的概率结果:其一是达到最大,即a/h=1,这时人处于完备理性状态;其二是达到最小,即a/h=0,这时人处于非理性状态。

因而,完备理性状态应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V(a/h)=1,以及a/h=1。


①Keynes,J.M.,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VIII:Treaties of Probability,pp.1、130、138—139.
②Ibid.,pp.16、130、138—139、141—142、145.
③O’Donnell,R,M.,Keynes:Philosophy,Economics and Politics,p.35.
④资料来源及详解参见Ibid.,pp.72—74。

150
··
图2权重与概率的互动关系(Interplay Between Weight and Probability )
图2揭示了信念理性生成的两个过程:一是获得论据权重的直觉情感过程,根据凯恩斯的解释,有关论据知识的获得最终依赖于人的直觉判断和情感判断,这是信念理性生成的核心步骤,也正是在此过程中,信念理性被赋予了内生不确定性的特征。

二是获得概率关系的知觉理智过程,按照信念理性的设计结构,在获得论据权重及其相关知识后,要经过演绎推理获取各种不同类型的概率关系,最终由概率关系来表示信念理性度。

①由此看来,信念理性的生成是直觉情感过程与知觉理智过程的统一,实际上是揭示了人类理性生成机制的复杂性,在此过程中,直觉、情感和无意识等非理性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生成杂多和不确定性的理性形态。

3.信念理性中的个体知识
信念理性中的个体知识具有三个鲜明的特征:(1)不确定性。

在信念理性中,个体获取知识的过程十分复杂,论据的搜索是一个经验归纳过程,论据权重的获得是一个直觉心理过程,概率关系的获得是一个直觉情感和知觉推理的双重过程。

在这个多层级认知过程中,只要某一个层级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和差错,都可能导致知识的不确定性。

(2)异质性。

信念理性理论描绘了一个统一的人类认知模式,但是,不同个体在同一认知模式下获得知识的具体过程却是不同的,异质性是信念理性中个体知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3)默会性。

信念理性呈现的是一种人类的默会认知结构,它也伴随着一个默会的心理认知过程,因此,信念理性中的个体知识具有默会性。

4.信念理性中的个体偏好
与主流理论不同,在信念理性中,个体偏好的特征是异质的。

第一,信念理性认为,个体对现实状态的估价严格受个体知识状况的约束,而信念理性中的个体知识是不确定的、异质的和默会的,因此,个体偏好是异质的。

第二,信念理性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自身利益的驱动,还受他人利益的影响,不同个体对他人利益的不同考虑会导致对同一①Keynes,J.M.,“My Early Beliefs ”,The Collected Writings of John Maynard Keynes X:Essays in Biography ,New York:St.Martin ’s Press,1973,pp.433—451.
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151··
哲学分析2010年第4期
经济结果出现异质的偏好判断。

根据凯恩斯的“主体际认知”、“主体际概率”和“主体际效用”理论①,人的“判断是一个高度交互影响的事物”②,“不确定性在终极意义上是一种社会关系”③。

第三,信念理性认为,不同经济个体对同一物品的偏好不仅取决于该物品本身的价值,还取决于获得该物品的过程。

因而,个体对同一物品的等量份额(或者同一行动结果)可能出现不同偏好,采取不同的行动策略。

第四,信念理性认为,人们不仅对现实状态产生偏好,而且还对他们对现实状态的“信念”产生偏好。

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控制他们的信念,这不仅是因为个人有选择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通过选择那些能够坚定他们所渴望的信念的信息来源,能够操控他们自身的信念。

信念理性所揭示的异质偏好,摆脱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理性所做的僵化假定,否定了主流经济学强加于人类行为模式之上的外在的“统一”标准,有助于推动经济学的前提假定从同质理性“经济人”向异质理性“信念人”转变,加快经济学假定的异质化进程,从而使前者成为后者的一种极端情形或特例,而不是像主流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视后者为前者的一个特例。

三、信念理性: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
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指出的,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乃是以信念理性假设替代了完全理性假设,从而使《通论》获得了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不同的微观基础。

因而,《概率论》所发展的信念理性既是凯恩斯经济学革命的秘密所在,又是我们打开《通论》当中重重谜团的一把钥匙。

下面,我们把凯恩斯的《概率论》和《通论》联系起来,用信念理性重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以揭示凯恩斯革命的性质。

1.个体决策中的信念——
—预期的形成依赖于人的心理状态
与《概率论》相一致,关于信念的性质,当代理论界主要有四种看法:(1)信念作为一种信息生产方式。

在当代知识论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信念视为某种特殊的信息生产(information-bearing)的状态,而信息信念(information belief)的生产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它们表象世界的方式。

(2)信念作为一种认识态度。

西尔认为,信念作为一种认识态度具有延伸性,即使它原先被接受的场合已经过去,这种态度仍然会持续下去。

④(3)信念作为一种意向。

阿姆斯特朗认为,信念是一种与某些事情“相关”的状态,正是这种“相关”性体现了信念所具有的意义⑤,它包含着在某些环境下倾向于做出某种行为的方式。

⑥(4)信念作为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

黑尔指出,实际利益有时会盖过理智的要求,比如,一个①Runde,J.and S.Mizuhara(eds),The Philosophy of Keynes’s Economics:Probability,Uncertainty and Conven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3,pp.111—129.
②Ibid.,pp.100—110.
③Davis,J.B.,Keynes’s Philosophy Developme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p.108.
④参见陈嘉明:《信念与知识》,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⑤David.M.Armstrong,Perception and the Physical World,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1,p.121.
⑥Moser,The Theory of Knowledg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p.44—45.
152
··
身处险境的挖煤工人为谋生而宁可接受没有安全保障的工作环境,一个发现丈夫有了外遇的妻子为保持婚姻而宁可相信丈夫没有婚外情,等等。

这说明,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人们的决策不仅需要考虑认识的目的,同时还要考虑非认识的、实践的目的。


信念作为一种信息生产方式,一种认识状态,一种意向性,一种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它在人们的决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些观点与信念理性理论所揭示的个体行为特征是一致的。

在信念理性中,个体选择与决策者的信心(信念)密切相关。

同样,在《通论》中个人的“信心状态”被认为是决定人类预期的关键变量。

人们的“信心状态”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决定资本边际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资本边际效率与对投资的需求曲线又是同一事物。

②经常的情况是,人们的“信心失调”会引发“认知失调”,二者共同参与个人偏好的形成,进而影响人们的投资决策。

基于这一认识,《通论》对主流经济学忽视对人类信念的研究提出了批评:其他学科对“信心状态”给予了“最密切的关注”,然而“经济学家们却没有对它进行仔细的分析,而且总是满足于以空泛的辞令对其加以论述,特别是,论述没有明确指出:它在经济问题上的重要性来自它对资本边际效率的重大作用”③。

这正像有些极端的哲学家一样,多数主流经济学家也认为“信念学”只不过是一种过时的“民间心理学”(folk psychology ),因而对其基本上采取了“消除主义”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无论是与《概率论》,还是《通论》,都是相背离的。

2.个人决策中的知识———
个体决策没有概率基础主流选择理论认为,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做出决策的基础有两个:一是客观概率,以此为基础的代表性理论是数学期望值和预期效用假说;二是主观概率,以此为基础的代表性理论是理性预期假说。

凯恩斯认为,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都被赋予可数量化和可比较性的特征,这样的概率在现实世界中确实存在(极端情况下),但它们不是应对真实的不确定性的工具。

因为,真实的不确定性是无法用数量化概率来描述的,真实的不确定性存在本身就是反传统概率理论的。

这就是说,以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为基础的主流不确定性条件下的选择理论,根本与真实的不确定性无关,更谈不上用这些理论来解释不确定性条件下人们的决策行为了。

在凯恩斯看来,解释不确定性决策行为,需要一种新的概率理论,也就是《概率论》发展的逻辑概率论。

依此理论,绝大多数概率是不能用数字来表示的,也只有极少数概率可以进行“概率序”比较,甚至有些概率是不可知的。

逻辑概率代表着一种新知识观———不确定性知识观,这种知识观在《通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比如书中强调:“我们对未来收益进行估计时所依据的知识是极端靠不住的”,进行概率“计算的基础并不存在”,“对于缺乏信息的事物赋予相同的概率会导致荒谬的结果”,人们的决策“不取决于对前景的数学期望值”,等等。

⑤费兹吉布斯(A.Fitzgibbons )指出,凯恩斯是第一位将“知识二分法”引入宏观经济分①
Heil,Jhon,“Believing what one ought ”,Knowledge and Justification II ,pp.611—622.②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3—154页。


同上书,第152页。


参见陈嘉明:《信念与知识》,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⑤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153、154、156、165页。

信念理性与凯恩斯经济学革命新释———基于凯恩斯《概率论》的一种考察
1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