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在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9月C 第6卷/第27期Sept. C. 2019 V ol.6, No.27
70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研究在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
对盆底功能恢复的效果
刘怀珍,丛爱丽
(新疆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目的 探究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抽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段:2017年12月~2019年7月,分析临床资料,将100例产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50例于产后3个月开展康复护理,观察组50例于产后42天实施康复护理,对比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结果 阴道肌力水平、肌纤维疲劳指数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结论 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均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术后42天实施康复护理,对促进盆底肌功能尽快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42天;产后3个月;康复护理;盆底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9.27.70.02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属于产后最常见的一种候群症,以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阴道松弛、性生活障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而引起此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分娩与妊娠[1]。

因此,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极大地影响。

故在产后及时开展康复护理,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意义[2]。

本次针对产后不同时间应用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100例产妇,研究时段:2017年12月~2019年7月,分析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

对照组:年龄:25~37岁之间,平均年龄(31.05±4.25)岁;孕周:37~40周,平均孕周(38.25±1.01)周。

观察组:年龄:24~36岁之间,平均年龄(31.00±5.01)岁;孕周:36~41周,平均孕周(39.01±1.05)周。

统计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于产后3个月开展康复护理,观察组于产后42天实施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1)产后,在专业医护人员帮助、指导下,开展生物反馈、低频电刺激、盆底肌功能
训练等。

盆底肌功能训练主要指导、干预产妇肛门收缩训练,即收缩持续3 s ,放松,每次收缩1次放松1次,坚持半小时,每天两次,干预4个星期为一个周期,连续干预4个周期。

电刺激干预: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盆底治疗仪,对产妇盆底进行电刺激,叮嘱产妇保持平卧位,张开两腿,保持腿部弯曲,之后进行干预,在此过程中控制好操作频率,于产妇阴道内放置电击棒,测量腹肌、盆底肌收缩活动度,每次20分钟,每星期2次,坚持12次。

此外,护理人员强化指导产妇与家属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技巧与相关健康知识,提高产妇干预积极性,提高其健康意识。

1.3 分析指标
对比盆底功能恢复效果。

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即对阴道肌力,肌纤维疲劳指数(I 级、II 级)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由SPSS 21.0统计,变量资料为盆底功能恢复效果,用[(±s )]表示,t 检验;定性资料,用(%)表示,(x 2)检验,2组数据差异显著,且P <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 果
阴道肌力水平、肌纤维疲劳指数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盆底功能恢复效果[(x ±s );n =50]
组别阴道肌力水平Ⅰ级肌纤维疲劳指数
Ⅱ级肌纤维疲劳指数
观察组 4.41±0.66-0.03±0.020.02±0.01对照组 2.85±0.38-0.07±0.030.05±0.02t 14.4847.8459.487P
<0.05
<0.05
<0.05
3 讨 论
产后盆底功能性障碍引发因素较多,此症状的出现,多与分娩方式、产道状态等有关,特别是阴道分娩,因阴道分娩时会对阴道进行侧切,从而影响产后盆底功能。

以往,医院多数会在产褥期结束后对盆底功能进行首次评估,针对有明显症状者,给予相应的干预与护理。

但临床统计表明:此方法并不能实现实际需求,主要因较多盆底功能性障碍患者并不是早期发现,而是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显现出来,即多数女性出现尿失禁,而研究表明,此现象的出现与产后、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有关。

因此,产后给予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对促进盆底功能尽快康复有积极作用。

临床实践表明,产后不同时间开展康复护理,效果不
(下转77页)
2019年9月C 第6卷/第27期Sept. C. 2019 V ol.6, No.27
77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
的分娩满意度提高,有效改善妊娠结局,但是不会对新生儿的Apgar 评分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 莉,周 斌,李 卉,等.气囊仿生助产联合全产
程分娩镇痛在产程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医师杂
志,2015,17(11):1707-1709.
[2] 韦壮丽,谭西施,赖璐璐,等.气囊仿生助产联合全产程分
娩镇痛对分娩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7,19(1):52-53.
[3] 韩彩先.气囊仿生助产联合全产程分娩镇痛对分娩产程
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健康大视野,2019,(1):66.
本文编辑:董 京
行了研究分析,研究结论显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应用,对患者机体的影响相对比较轻,同时机体的免疫潜能会有一定的保留现象,而这种现象就能够促进患者在手术后的恢复(具体是IL-8、IL-6发生反应),术后IL-2也显著升高,这表示腹腔镜子宫全切术的施用,患者的免疫状态良好,能够避免患者在术后出现“感染”等问题[5]。

在临床上,妇科良性肿瘤患者采用腹腔镜技术,创伤小,对机体影响小,手术后的瘢痕不明显,且在施术过程中能够实现对病症的进一步诊断,对患者生殖功能影响非常小,术后机体可快速的恢复健康。

但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也有着一定的缺点,它对医师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并且无法探查体积较小的肌瘤,在手术过程中,若是操作不当,会导致组织热额外损失,进而对子宫肌的愈合造成影响,甚至会对卵巢的功能也造成影响。

我们必须认识到,手术是一种对机体的特殊形式创伤,虽然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疗病症,但是它的确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抑制反应,而这个抑制反应和手术创伤面积大小、手术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充分了解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施术水准,以尽量减小对患者机体的影响。

总的来说,腹腔镜子宫全切术比传统开腹子宫全切术
效果更优,对患者机体功能影响较小,患者康复速度相对较快,能够满足患者对高质量诊疗的需求,并且腹腔镜手术后阵痛用药量也比较少,后期治疗对患者机体恢复的影响小,所以值得在临床上全面推广,值得广大医师对其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 方翠莲.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临
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9(8):75-77.
[2] 张娜.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
除术治疗巨大子宫肌瘤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19(10):61-62,88.
[3] 赵英灵.腹腔镜子宫全切术与开腹子宫全切术的临床效
果比较[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8(36):174-175.[4] 张会青,冯肖莉,王志明,等.微创腹腔镜联合阴式全子宫
切除术与传统开腹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比较[J].中国实用医刊,2019(10):99-101.
[5] 卢小丽,刘丝荪.腹腔镜广泛全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广泛全
子宫切除术治疗早期宫颈癌的效果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9(11):55-58.
本文编辑:董 京
同。

本次研究针对产后42天与产后3个月开展康复护理相比,发现产后42天开展康复护理,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要优于产后三个月。

由此可知,分娩后,产妇度过急性期后,尽早开展康复护理干预,快速修复损伤组织结构的同时提高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适当的康复护理指导,有助于子宫的恢复,帮助盆底肌肉张力尽快康复。

但目前产后42天开展康复护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如较多产妇及家属均坚持传统的坐月子原则,运动较少,训练依从性不足,同时较多产妇产后训练次数不足。

因此,在康复护理中,对产妇及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强化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对提高盆底肌功能训练依从性至关重要,从而促进产妇生活质量的改善[3]。

综上所述,产后42天后开展康复护理,对促进盆底功能恢复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裴亚楠,乔汇荃,钱 林,等.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
于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 ].新疆中医药,2019,37(03):72-73.
[2] 刘彩霞,骆小珍,刘素娟.探讨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
底功能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9,36(03):80-81. [4] 李足秀.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妇女盆底功能的影响
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27):3875-3876.
本文编辑:董 京
(上接70页)
(上接7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