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昌电影的声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德昌电影的声画研究
中文摘要
在台湾的电影史中,杨德昌被公认为“台湾新电影”的先驱之一,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电影史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
他关注普通人在物质现实困境下的生存环境、精神世界以及情感悲剧,从1982年《光阴的故事》到2000年《一一》,其8部作品均呈现出制作精良、敏锐细腻的影像,精深而具有浓厚哲理的内容,技术精湛、标新立异的风格,使得这一时期的台湾迎来了新发展。
杨德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尤其在电影语言方面,开启了电影超长放映时间先例,证明了好的电影即使不依赖巨大投资,也能获得国内外多项奖项的肯定。
电影作为视觉交流的媒介,与电影语言表达现实的能力直接相关。
笔者主要从第二章电影声画与杨德昌电影开始进行分析,介绍了电影中声音与画面在电影语言中的地位,阐释了杨德昌在电影语言中独特手法。
第三章在声音与画面结合中,笔者将注意力集中在电影声画外部的现代台北与内部的生理机制,借助光影、色彩、构图、视觉外聚焦、听觉内聚焦等元素,解读杨德昌电影中的物质现实。
第四章以声音中的音乐、画面中的建筑为两重坐标,对杨德昌电影进行一番细读。
无论是声画蒙太奇的另一种声音——音乐,还是知识分子的行路难——建筑,都体现出了杨德昌对台湾的真挚情感。
第五章是杨德昌作为现代学徒,离不开世界电影大师的精神养料,本章节主要以安东尼奥尼与伍迪·艾伦为例,辨别杨德昌电影中有效吸收养料的部分。
声音与画面的基本功能在于镜头表达,而杨德昌电影中的镜头表达,既着眼于镜头自身意图与被摄镜头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涉及了特定时代语境下的传播、忧虑与批判。
本文通过从声音与画面两方面,结合电影语言语法理论,分析杨德昌电影的独特、荒诞现实,挖掘杨德昌电影内容艺术的真谛,构建杨德昌在电影诗意表达上的美学风格,完成对杨德昌电影深层次的研究。
关键词:杨德昌电影,声音与画面,音乐,建筑
I
Research on film picture and sound of Edward Yang
ABSTRACT
In Taiwan's film history, Edward Yang wa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aiwan's new film”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cinema in the the 1980s. He pays attention to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ordinary people under the siege of material reality, as well as their spiritual world and emotional tragedy. From “In Our Time” in 1982 to the 2000 “A One and A Two”, his 8 works have shown well-made, keen and delicate images, profound content, strong philosophical themes as well as better skilled and unconventional styles. This period has ushered in new developments in Taiwan. Edward Yang created his own era, especially in the film language, opened the film super long screening time precedent, and proved that good film can not rely on huge investment, but also can win a number of awards at home and abroad affirmed.
Film, as a medium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ability of film language to express reality. The author focuses on Edward Yang specific films, mainly introduces the position of sound and picture in the film language, and explains Edward Yang's unique approach in the film language.
The third chapter in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picture,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film sound painting outside the modern Taipei and internal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with the help of light and shadow, color, composition, visual external focus, auditory internal focus and other elements, to interpret the material reality in Edward Yang film.
The fourth chapter takes the music in the voice, the building in the picture as the double coordinate,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Edward Yang film. Whether it is another voice of the sound-painting montage-music, or the difficulty of the intellectual road-architecture, it reflects Edward Yang sincere feelings for Taiwan.
The fifth chapter is Edward Yang as a modern apprentic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spiritual nourishment of the World's Film M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Antonio and Woody Allen as an example to identify the parts of Edward Yang film that effectively absorb nourishment.
The basic function of sound and picture li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lens.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the lens in Edward Yang film involves not only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III
between the lens's own intention and the photographed lens, but also the propagation, anxiety and criticism in the context of a particular era.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unique and absurd reality in Edward Yang film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sound and picture, to excavate the true meaning of Edward Yang film content art and construc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Edward Yang's poetic expression in film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ilm language grammar, and finally complete the deep research on Edward Yang film.
KEYWORDS: Edward Yang Movie, Sound and Picture, Music, Architecture
IV
目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1 绪论 (1)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
1.1.1选题目的 (1)
1.1.2选题意义 (1)
1.2国内研究动态 (2)
1.3本文的创新点 (5)
1.4本文的实施方案 (5)
2 电影声画与杨德昌电影 (7)
2.1 电影声画与电影语言 (7)
2.2 杨德昌电影语言的特性 (8)
2.2.1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里程碑 (8)
2.2.2 电影哲理与电影诗学的建构 (9)
3 声画交互:杨德昌电影的现实复原 (11)
3.1 电影声画外部的现代台北与眷村文化 (11)
3.1.1 影像视域下的几何构图与冷暖光线 (11)
3.1.2 视觉外聚焦的人物塑造与台北故事 (14)
3.1.3 听觉内聚焦的自语世界与儒者困惑 (16)
3.2 电影声画内部的生理机制与隐性对象 (18)
3.2.1 从窥视到凝视,身体特写,城市主体 (19)
3.2.2 从凝视到反凝视,独立创作,自由思考 (22)
4“音乐”与“建筑”:杨德昌电影的两重坐标 (25)
4.1 音乐:声画蒙太奇的“另一种声音” (25)
4.1.1 戏剧化的音乐场景 (25)
4.1.2 哲理化的音乐空间 (28)
4.1.3 诗意化的音乐倾诉 (30)
4.2 建筑:知识分子的“行路难” (32)
4.2.1 具象化的几何立体 (33)
4.2.2 反射化的自我怀疑 (36)
4.2.3 欲望化的现代批判 (38)
5 现代学徒:杨德昌与世界电影大师 (43)
5.1 摄影师与青年文化的艺术缝合 (43)
5.2 情感荒诞与知识分子的符号解码 (47)
6结语 (51)
参考文献 (53)
附录 (55)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3)
致谢 (65)
绪论
1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选题目的
如果说电影是一种大众传媒,那么电影研究就能够被理解为动态影像媒介研究的雏形。
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语言,其研究可以被看为电影语言语法研究的根源,恰恰这些动态影像、电影语言语法都离不开声音与画面的研究,都具有明显从属语言视觉系统的特征。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声音与画面在电影表达上尤为重要。
关于杨德昌的研究已取得不小的成绩,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无论是专著《杨德昌电影世界》,还是以《七部半的影像世界——杨德昌导演研究》为代表的硕士论文,大多是从中国文化、台湾电影、叙事伦理、审美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
然而关于杨德昌电影声画方面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诸如电影中所表现的物质现实,“音乐”与“建筑”特有的表现力,以及电影声画方面向安东尼奥尼与伍迪•艾伦的致敬,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因此,为了丰富杨德昌电影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从声画方面进行详细研究。
换句话说,笔者所要研究的,也正是现有研究亟待加强的切入点,即以电影声画为切入点的研究尚有开拓的空间。
1.1.2选题意义
每年夏季,上海国际电影节结束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纪念杨德昌的忌日,生活中人们也会以多种方式去怀念他。
他的电影像一把持着锋利的刀刃,分析着压力受挫的少年生活与眷村文化,剖析着台北多变生活的各种面相,反躬自省用儒家文化化解矛盾,用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看不见的盲点。
电影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不仅以高度的机械技术为基础,同时也以声音与画面为分工的主要特征。
本文研究对象并不止于电影的机械及其技术层面,而是机械技术手法在艺术上创作中的意义,即杨德昌电影的表现性或者表现力,以及它运用于创作上的表现技巧。
从学术意义来讲,杨德昌电影虽只有8部,但其电影中所具备的影像思维的特性,深刻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认知与思想。
从现实意义来看,杨德昌将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与生存状态记录下来,对世界、社会、人性形象化地展示与揭示。
因而,
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声音与画面的角度出发,形成一个连贯有力的研究方式。
1.2国内研究动态
就目前搜集的资料来看,无论是从专著还是学术论文,杨德昌电影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从电影语言的语法角度切入还是相对较少。
在学术论文方面,从以下三个角度,研究杨德昌电影的硕士论文:
1.从都市、叙事、父子等角度切入。
1997年杨德建《都市的忧虑——杨德昌电影研究》[1]分析了电影中成长问题、都市形象、女性形象、叙事结构,影像风貌,由于时间过早,对后期杨德昌创作的电影没有进行分析,所以研究是不完善的。
2003年蒋俊《形象的理性,艺术的思辨——杨德昌电影研究》[2]从叙事、传统理念、声色、背后困惑分析,结合具体作品时,深入到镜头语言的不多。
2006年王蕾《另一种镜像——玻璃幕墙背后的杨德昌电影》[3]从镜像风格、社会学、哲学等角度分析,其中第一章节运用了视听语言分析电影。
2009年张珂《历史全景中的个体特写——杨德昌电影的剧作分析》[4]具体从剧作进行叙述,分别从题材选择、人物形象、时间与环境、结构叙述、台词的使用、声画关系、风格等面面俱到,这样形成了没有细品每部电影。
2009年陈睿《杨德昌电影中都市问题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像展现》[5]从传播学角度对传统与现代文化进行的对比、思考,并与同时期台湾导演进行对比。
2011年丁页《欲望都市的生命追问——杨德昌电影的生态美学精神》[6]从时空的角度分析生命个体,以及影片中的生态美学。
2011年张烨《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7]从文化、镜头、声音、开放式结局与纪实美学角度来谈。
2011年秦洪亮《杨德昌电影中的“父子”认同想象》[8]仔细将电影中父子形象分类,侧重台词将父子形象展开。
2012年张伊扬《儒者的困惑——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镜像》[9]从台湾电影史背景、叙事结构、哲学镜像、视听语言多角度进行分析。
2012年虞慧超《杨德昌电影的叙事研究》[10]从叙事主题、结构、话语进行分析,浅谈影片中的镜头、画面、声音部分。
[1]杨德建.都市的忧虑——杨德昌电影研究[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1997.
[2]蒋俊.形象的理性,艺术的思辨——杨德昌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王蕾.另一种镜像——玻璃幕墙背后的杨德昌电影[D].浙江:浙江大学,2006.
[4]张珂.历史全景中的个体特写——杨德昌电影的剧作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2009.
[5]陈睿.杨德昌电影中都市问题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像展现[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
[6]丁页.欲望都市的生命追问——杨德昌电影的生态美学精神[D].兰州:兰州大学,2011.
[7]张烨.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1.
[8]秦洪亮.杨德昌电影中的“父子”认同想象[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1.
[9]张伊扬.儒者的困惑——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镜像[D].浙江:中国美术学院,2012.
[10]虞慧超.杨德昌电影的叙事研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2.
2
绪论
2013年陈德灿《“七部半”的影像世界——杨德昌导演研究》[1]从主题、视听语言、影响来叙述,但《青梅竹马》、《海滩的一天》影片未分析到。
2015年张杰《杨德昌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2]梳理了杨德昌电影中不同性格、不同阶段所有男性形象。
2015年吴丽梅《杨德昌电影叙事伦理研究》[3]主要以伦理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主题、情结、空间。
2017年靳亚利《身份迷失的揭示——杨德昌电影的台湾人形象研究》[4]将台湾人形象分类,从叙事、时空角度来表达艺术特征,浅层用视听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以上基本上从人物(父子)形象、影像、主题、叙事研究、生命追问、风格、美学、审美特征等方面都是分析影片,但多都是泛泛而谈电影中的声音与画面。
2.与其他人物进行比较研究。
2009年王锦川《侯孝贤与杨德昌电影比较研究》[5]主要是从两者作品(关注点、主题、成长、镜头语言、儒家精神)进行比较,浅谈前后期创作、及其影响。
2013年林琳《精神血脉的影像表征——杨德昌、李安电影传统文化解读》[6]主要侧重从道家、儒家、佛家进行分析人物形象、叙事方式、主题表达。
2013年曾峥《“理性”与“感性”的对弈——杨德昌与侯孝贤电影比较研究》[7]以“理性”与“感性”角度出发,分析两位导演的创作意识、主题观点等方面。
2014年杨扬《两岸电影中经典青春叙事比较——姜文、王朔、杨德昌》[8]选取了每个导演的一部青春作品进行对比,从新闻学、叙事、创作背景时代浅谈,举例不够充分。
整体来看,主要从文化、创作背景、叙事(异同点)、影响等分析,理论掌握熟练,对于视听方面是略显不足。
3.单个影片的分析。
如:2009年赵宇《家庭中心与都市空间的双重建构一一<一一>细读》[9]侧重于文学类分析。
2010年康倩茹《记忆再现的复调与对话——论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0]主要从文艺学角度对文本解读,然后从影像风格进行分析。
2011年张碧琳《杨德昌电影主题分析》[11]以《一一》为例进行分析,侧重从文艺学角度去分析主题中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浅层的从视听方面进行分析。
[1]陈德灿.“七部半”的影像世界——杨德昌导演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2]张杰.杨德昌电影中的男性形象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3]吴丽梅.杨德昌电影叙事伦理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5.
[4]靳亚利.身份迷失的揭示——杨德昌电影的台湾人形象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7.
[5]王锦川.侯孝贤与杨德昌电影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9.
[6]林琳.精神血脉的影像表征——杨德昌、李安电影传统文化解读[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
[7]曾峥.“理性”与“感性”的对弈——杨德昌与侯孝贤电影比较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8]杨扬.两岸电影中经典青春叙事比较——姜文、王朔、杨德昌[D].厦门:厦门大学,2014.
[9]赵宇.家庭中心与都市空间的双重建构一一<一一>细读[D].浙江:浙江大学,2009.
[10]康倩茹.记忆再现的复调与对话——论杨德昌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D].浙江:浙江大学,2010.
[11]张碧琳.杨德昌电影主题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11.
3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归纳以上来看,现有成果偏向用电影美学、叙事学、文艺学等理论,进行详细分析杨德昌的一部电影,侧重于文学理论阐释,反之,电影视听方面的分析略显不足。
综上以上三点,仅有《记忆再现的复调与对话——牯岭街少年杀人对话》、《另一种镜像——玻璃幕墙背后的杨德昌电影》、《形象的理性,艺术的思辨——杨德昌电影研究》、《历史全景中的个体特写——杨德昌电影的剧作分析》、《杨德昌电影的审美特征研究》、《儒者的困惑——杨德昌电影中的台北镜像》、《杨德昌电影的叙事研究》结合音画、声画分析了影片,整体对杨德昌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的研究视野有所局限,依然没有系统条理将杨德昌的电影从声画两方面进行梳理。
在期刊论文方面:从视听语言出发,研究杨德昌的电影,主要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浅析杨德昌导演固定镜头的构图法则》[1]、《论杨德昌电影的长镜头和有源声音》[2]、《长镜头下的现代性主题——论台湾新电影前后的杨德昌》[3]、《话剧式独白及哲思的符号——论杨德昌电影的台词风格》[4]等论文,主要从视听语言的某个角度切入,如构图、空间、长镜头、台词等方面分析,但缺乏对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方面的深层次思考。
另一类是:《浅析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特色》[5]、《《时间的讣告——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6]、《电影<一一>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分析》[7]、《杨德昌电影艺术特色浅析》[8]等论文,无论是研究杨德昌的单个影片还是全部电影,他们都是直接从视听语言进行探讨,但这样的解读仍存在理解上欠缺,并未进行全面的论述。
所以,上述研究的遗留问题都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空间。
在学术专著方面,有关杨德昌专著分别是:1995年黄建业的《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新电影的知性思辨家》[9],2007年金马影展执行委员出版《台湾——对世界影史的贡献》,2008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出版《一一重现杨德昌》,2010年让•米歇尔•付东的《杨德昌的电影世界》[10],2014年王昀燕的《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11],
[1]陈德灿.浅析杨德昌导演固定镜头的构图法则[J].中国信息化,2013,4:435.
[2]杨晓林.论杨德昌电影的长镜头和有源声音[J].当代文坛,2009,1:122—124.
[3]朱莹莹.长镜头下的现代性主题——论台湾新电影前后的杨德昌[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1:56-60.
[4] 倪嘉.话剧式独白及哲思的符号——论杨德昌电影的台词风格[J].电影文学,2008,4:29.
[5]许诺.浅析杨德昌电影视听语言的特色[J].戏剧之家,2017,21:106—107.
[6]赵若雪.时间的讣告——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180—181.
[7]李光.电影《一一》的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7:240—242.
[8]石秋仙.杨德昌电影艺术特色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237—238.
[9]黄建业.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新电影的知性思辨家[M].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5.
[10] [法]让•米歇尔•付东著,杨德昌的电影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11]王昀燕著,再见杨德昌:台湾电影人访谈纪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
绪论
2014年约翰•安德森的《杨德昌》[1],2017年黄文杰的《愤世嫉俗:杨德昌和他的电影》[2]。
大体可以总结为两点:一类是访谈类口述纪事,主要以参与者回顾拍摄影片为主;另一类是对电影作品的具体分析,例如:背景、文本、拍摄、主题角度切入,从而丰富杨德昌电影的研究。
整体而言,侧重对杨德昌创作时代背景详细描写,相比对杨德昌电影中视听语言分析显然不如前者具有吸引力。
故本文运用电影语言语法,通过具体电影实例清晰、完整的研究声画,使得杨德昌的电影更加敏锐、更加具有鉴别力。
1.3本文的创新点
研究电影需要敏锐的判断力,而不仅仅是机械传递故事内容的事实。
电影的声音与画面就是一种明显的判断行为,它为受众提供一种视觉研究领域的同时,也要求观众主动的去理解、接受、感悟电影其自身的技术系统、艺术形式、文化程式、社会构建等中多面的现象。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点去创新:第一,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绝不只是复制。
将杨德昌电影的作品带到镜头语言进行分析,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法表现出来,充分调动人们电影审美潜质,形成系统条理的逻辑关系。
第二,虽然杨德昌电影的在声音与画面方面已经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整体而言是碎片化、不全面、不够系统。
本文试图从电影的直观性与运动性出发,去扩大、去挖掘杨德昌电影中视觉表现,对杨德昌镜头语言研究给予补充。
1.4本文的实施方案
本文写作主要是以杨德昌电影为背景,搜集杨德昌电影相关书籍资料,专业方面以声画为根本轴线,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乃至不同类型的8部作品,了解当时时事政治,找出相关方面素材,层层分析它们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在研究中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比较研究法和多种学科研究法进行研究。
搜集一手资料,选出对自己有利的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掌握电影语言语法,利用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作为辅助去理解这个时期历史背景,更好地为本文写作所服务。
通过重新梳理杨德昌电影中的声画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展示“电影”这一特殊艺术形态的魅力与潜力。
[1] [美]约翰•安德森著,侯戈飏译,杨德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2]黄文杰著,愤世嫉俗:杨德昌和他的电影[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5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电影声画与杨德昌电影
2 电影声画与杨德昌电影
在电影艺术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电影运动与电影思潮,也可以领略到艺术家们用自己的作品探索出电影艺术规律;我们可以挖掘出电影在声音与画面中的真实场景与人物冲突,也可以体验到从编剧、导演、摄影、美术、录音、表演等各个方面的审美心理与思维方式。
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中,正是电影自身的魅力,将画面“动作”与声音“语言”立体呈现,不断吸引着我们凝视的目光。
2.1 电影声画与电影语言
电影是摄影机对运动中人与事物进行拍摄,通过声音与画面使其得以展示,构成了银幕再现生活的一门艺术。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法国巴黎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最早的电影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人类也开始跨入影像时代。
电影是19世纪末以来科技发展的综合产物,尽管它问世只有一百多年,但是它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活泼有力的艺术,并且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声音与画面直接溶解在电影中,对声画的认知大都来自于感知,电影美学百分之八十属于视觉,百分之二十属于听觉。
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很自然将声画理解为电影流动影像的附属品。
例如,我们可以简单地研究一组镜头的剪辑手法,但我们却不能将声轨导出来研究;同样,我们也无法将电影静止(暂停),去分析电影中动态的画面,就如同将声音冻结去研究画面的场面调度、景深、构图,失去了电影本身的意义。
因此,我们须先从动态影像中去“听电影”,分析声音与画面是如何占据了电影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特质与魅力又是如何吸引着人们注意?
在电影语言中,人们对声音与画面感知也越来越强烈,如:对于人物的塑造,1939年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的《绿野仙踪》中巫师低沉的声音与算命高昂的声音将两个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1941年奥逊•威尔斯《公民凯恩》(Citizen Kane)父母决定将小凯恩卖掉,小凯恩还在雪地里滑雪画面的景深镜头,是电影语言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1949年乔治•库克(George Cukor)的《金屋藏娇》对三个女人的形象刻画,采用三点式布光法的构图,把谋杀丈夫的妻子的夸张姿势、正面位置直接突显出来。
对于事物的描写,1957年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在《西伯利亚来信》中将城市街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汽车旁、工人铺路同一片段播放三次,用声音力量让我们对于影像有了新的诠释;以及卓别林系列电影如《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更多的是通过音乐与音效操控影片的视觉与听觉。
“电影的出现,使我们有可能去讲述‘故事’(历史),使我们无须亲身参与其中,便可通过一系列影像和声音的还原,获得真真切切的生活体验”[1]。
我们可以将不同时空的镜头连接起来,通过电影剪辑、听觉情境带动了视觉影像无限可能,从而形成更有意义的故事。
杨德昌电影中声音与画面是本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以下章节也会展示出杨德昌是如何借助电影合理的讲述故事、表达感情,如何更全面地去分析其中的原理与技巧。
2.2 杨德昌电影语言的特性
2.2.1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里程碑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杨德昌在美国南加州学习电影后,做了十年计算机微软处理器与软件设计工作,偶然路过电影院看到《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从此爱上了赫尔佐格的电影风格。
因此,他决定回到台湾,开创自己的电影事业,恰恰因为这一IT技能,使得他对电影画面构图有更高的要求。
20世纪70年代,当时台湾电影的处境比较复杂。
一边是政府对于电影的严格限制,另一边是市场上最活跃的香港电影对台湾本土的竞争,生存在夹缝中的台湾电影慢慢衰退。
当时中影[2]明骥[3]善于发掘新青年,敢于打破传统的体系,勇于挑战小成本制作电影,期望给电影业带来新鲜血液。
在他的支持下,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联合拍摄了一部小成本分段式“时代”电影,即《光阴的故事》(In Our Time,1982)问世,它开启了台湾新电影运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希望,成为了一代代人记忆。
杨德昌不仅是这一场电影界、革新运动的发起者,更是这场运动中最活跃的旗手与主力队员。
1983年对新生代电影导演来说是幸运年,他们在杨德昌家中商议、开会、畅谈,并试图用“另一种电影手法”讲述“另一种故事”,之后陆续创作出《儿子的大玩偶》、《小毕的故事》等影片并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新电影的发展道路总是曲折的,1987年54位电影人联合签署了《台湾电影宣言》,“该宣言提出对电影环境的忧虑,包括对
[1] [法]让•米歇尔•付东著,杨德昌的电影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