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沧州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沧州2025届九年级化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

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增加B.溶剂质量减少
C.溶液质量不变D.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2.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4.4克CO2和3.6克H2O,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
3.下列操作中,能鉴别空气、氧气和氢气3瓶气体的是
A.观察气体颜色B.插入燃着的木条
C.闻气体的气味D.倒入澄清石灰水
4.下列事实对应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事实解释

A 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酒精分子的体积受热变大,遇冷变B 酒精做温度计的填充物

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
C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瓶中
D 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A.A B.B C.C D.D
5.下列气体全部中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一组是()
A.CO2,CO,O2B.SO2,CO2,NO2C.NO2,CO2,N2D.NO2,SO2,CO 6.水在实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水用来隔绝空气的是()
A.溶解物质B.铁丝燃烧
C.水的电解D.保存白磷
7.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B.氧气在低温高压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或固体
C.氧气极易溶于水
D.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8.将10mL6%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试管中来制取少量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不加二氧化锰也能产生氧气B.试管中水的质量增加
C.液体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变小D.完全反应后的液体是纯净物
9.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A.2H2O2H2+ O2
B.H2O+CO2=H2CO3
C.Zn+2HCl==ZnCl2+H2↑
D.BaCl2+2AgNO3=2AgCl+Ba(NO3)2
10.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都是由两个原子构成的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11.以下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从示意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发生改变
C.反应前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2
D.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12.据报道,中国研究团队利用新工艺成功研制出芯片的核心部件——硅晶片,实现成本和技术的革新,为我国芯片技术实现超越提供了可能。

下列关于硅元素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是非金属元素
B.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
C.硅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
D.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g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某同学配制50g 6%的氯化钠溶液,整个操作过程中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下同),其中操作错误的是_______。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___,需称取氯化钠__________g。

(3)量水时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合适的是______(填序号),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_________保持水平。

A.10mL B.25mL C.50mL D.100mL
(4)取上述溶液10g加水________g,可稀释得到3%的NaCl溶液。

(5)若该同学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A.氯化钠固体不纯B.用生锈砝码称量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D.溶解前烧杯内有少量水
14.某兴趣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实验,请回答:
(1)指出仪器名称:①_____。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该反应的类型为_____。

(3)若用B装置制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收集较干燥的氧气选用的装置是_____。

(4)若用F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则气体从_____端进入(填“c”或“d”)(5)实验结束后,有人问:“我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为什么不会复燃?”请你推测导致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_____(写一个)。

(6)若某气体只能用C装置收集,则该气体的性质可能有_____。

15.请根据下面的装置图回答: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②_____。

(2)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_____;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

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

选用_____装置制备甲烷,收集气体时可选用_____或_____。

16.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
(2)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CO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_____(填名称).收集CO2
不选用装置B的原因是_____。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_____ (填“能”或“不能”)选择A为发生装置。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氮化铝(AlN)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

在氮气(N2)流中由氧化铝与焦
炭在高温条件下制得氮化铝:Al2O3+N2+3C 高温
2AlN+3CO。

若有7kg的氮气参加反
应,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多少?(精确到0.1kg)
18.醋的主要成分是醋酸,其化学式为CH3COOH。

醋不仅是调味品,而且还有较强的灭菌、抑毒的作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醋酸的相当分子质量为多少;
(2)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
(3)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4)200g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为多少。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描述水的沸腾和通电分解水的变化过程。

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解析】
海水中溶剂是水,由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透过淡化膜说明加压后右侧海水中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所以溶液质量也减少,由于溶质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A 、溶质质量不变,选项错误;B 、溶剂质量减少,选项正确;C 、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所以溶液质量减少,选项错误;D 、溶剂减少,溶质不变,所以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增大,选项错误。

故选B 。

2、B
【解析】
根据燃烧规律,可燃物完全燃烧时,其中C 元素全部生成二氧化碳、其中H 元素全部生成水,由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有机物中所含C 元素的质量、由生成水的质量计算中有机物中所含量H 元素质量,C 、H 元素质量和若等于有机物的质量,则有机物中只含C 、H 元素不含O 元素;若小于有机物的质量,则有机物中一定含C 、H 、O 三种元素。

【详解】
4.4gCO 2中C 元素的质量为124.4g 100%=1.2g 44
⨯⨯;3.6gH 2O 中H 元素的质量为 23.6g 100%=0.4g 18
⨯⨯,则3.2g 有机物中C 、H 元素质量和1.2g+0.4g=1.6g 3.2g <,则有机物一定含C 、H 、O 三种元素,故选B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3、B
【解析】
A、空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色气体,所以观察颜色不能区分,故A法不能鉴别;
B、插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更旺的为O2,能够燃烧的是H2,另一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用此方法鉴别三种气体最简便,现象也最明显,故B可以鉴别;
C、空气、氧气和氢气都是无气味的气体,所以闻气味不能区分,故C法不能鉴别;
D、倒入澄清石灰水,三种气体都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故不能区分,故D法不能鉴别。

故选B。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

4、B
【解析】
A.液氧和氧气都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所以液氧和氧气都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此选项正确;
B.酒精能做温度计的填充物,是因为酒精分子的间隔受热变大,遇冷变小,此选项错误;
C.6000L氧气在加压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气体分子间间隔大,易于压缩,此选项正确;
D.食物变质是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此选项正确。

故选B。

5、D
【解析】
空气污染指数的各项污染物应该是对空气污染比较厉害的物质,而且大多是有毒的气体,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和臭氧等,不同地区的首要污染物有所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6、D
【解析】
A. 溶解物质,水起溶解溶质的作用,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铁丝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集气瓶中放少量的水,能防止瓶底炸裂,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电解水时,水是反应物,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为防止白磷自燃,通常将白磷保存在水中,水用来隔绝空气,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7、C
【解析】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故说法正确;
B 、氧气在加压、降温会变成淡蓝色液体或固体,故说法正确;
C 、氧气是一种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故说法错误;
D 、氧气可以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所以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故说法正确。

故选C 。

8、C
【解析】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详解】
A 、不加二氧化锰同样能产生氧气,只是产生氧气的速率慢,故A 正确;
B 、试管中水的质量增加,因为反应有水生成,故B 正确;
C 、液体中过氧化氢逐渐变少,过氧化氢中的氧元素有一部分变成氧气,则氢元素质量分数变大,故C 不正确;
D 、完全反应后的液体是纯净物,只有水一种液体,故D 正确。

故选C 。

【点睛】
过氧化氢在不加二氧化锰同样能产生氧气,只是产生氧气的速率慢。

9、B
【解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形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A. 2H 2O ====通电
2H 2+ O 2 属于分解反应; B. H 2O+CO 2=H 2CO 3属于化合反应;C. Zn+2HCl==ZnCl 2+H 2↑ ,属于置换反应; D. BaCl 2+2AgNO 3=2AgCl+Ba (NO 3)2,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选B 。

10、C
【解析】
A 、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故A 正确;
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B 正确;
C、有的分子是由多个原子构成的,例如水分子是由3个原子构成,故C不正确;
D、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C。

11、D
【解析】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会发生改变,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12、D
【解析】
A. 由元素名称可知硅是非金属元素,正确;
B.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4,正确;
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低到高为:氧、硅、铝、铁、钙......,硅是地壳中含量居第二位的元素,正确;
D. 硅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8.09,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通常不写。

故选D。

【点睛】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右上角是该元素的符号。

名称下边的数值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②①⑤③④①广口瓶3或3.0C凹液面最低处10AD 【解析】
(1)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为:取固体药品,称量固体的质量,转移,量取液体体积,搅拌溶解,故正确顺序为:②①⑤③④;
(2)图②中盛放氯化钠固体的仪器名称是广口瓶,50g 6%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需称取氯化钠3g;
为:50g6%3g
(3)50g 6%的氯化钠溶液中水的质量为50g-3g=47g,经计算水的体积为47mL,故选用50mL的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0.6g,0.6g3%的氯化钠溶液的(4)10g6%的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0g6%
质量为:0.6g÷3%=20g,故加入水的质量为20g-10g=10g;
(5)A、氯化钠固体不纯使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少,故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少,正确;
B、用生锈砝码称量氯化钠,称量的氯化钠偏大,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错误;
C、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只能使溶液的总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D、溶解前烧杯内有少量水,配得的溶液中溶剂的质量偏大,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偏小,正确。

故选AD 。

14、试管 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氧气 分解反应 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C c 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答案合理均可) 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解析】
(1)根据常见的仪器可知①是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故填:试管。

(2)用A 装置制氧气,是固体加热型,且试管口没有棉花,因此是用氯酸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在氯化钾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氯化钾+氧气;该反应的类型为:分解反应;故填:氯酸钾−−−−→二氧化锰加热
氯化钾+氧气;分解反应。

(3)用B 装置制氧气,是固液不加热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收集较干燥的氧气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选用的收集装置是C 。

故填: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C 。

(4)若用F 装置(瓶内装水)收集气体,可知是用排水法收集,则气体应从短导管进,水从长导管出,故从c 端进入。

故填:c 。

(5)如果装置漏气,会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从而导致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时不会复燃。

故填:装置漏气或反应物用量少或氧气纯度低(答案合理均可)。

(6)收集装置只能使用C ,为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能使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气体可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故填: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点睛】
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酒精灯 长颈漏斗 AD 或AE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B 222
222H O 2O H n O+O M ↑ A C E
【解析】 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

【详解】
(1)标号仪器的名称①酒精灯②长颈漏斗。

(2)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选A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装置可选D 或E ,故可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为AD 或A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2422Δ2KMnO K MnO +MnO +O ↑。

(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在常温下进行,故可选用的发生装置为B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2222H O 2O H n O+O M ↑。

(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固体碱石灰加热制取甲烷气体,反应为固体和固体加热制取气体,选用A 装置制备甲烷,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收集气体时可选用C 或E 。

【点睛】
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排水法收集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或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16、集气瓶 大理石或石灰石 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能
【解析】
(1)仪器①的名称是:集气瓶;
(2)实验室用固液发生装置A 制取CO 2,使用的药品是稀盐酸和大理石(或石灰石)收集CO 2不选用装置B 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3)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氢气,锌粒是固体,稀硫酸是液体可以选择固液发生装置A 。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20.5kg
解:设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x 。

232
Al O +N +3C 2A 2lN +3CO kg
882
7x 高温 287kg =82x
x =20.5kg
答:若有7kg的氮气参加反应,可生成氮化铝的质量为20.5kg。

【解析】
见答案
【点睛】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是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不变进行列比例式计算,易错点是由质量比算数错误,所以这一步要仔细检查。

18、(1)醋酸的相当分子质量12×2+1×4+16×2=60
(2)醋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4:16×2=6:1:8
(3)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2
100%=40% 60


(4)200g醋酸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00g×40%=80g
【解析】
见答案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水沸腾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水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水通电分解是水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解析】
水的沸腾是水的三态变化,是一个物理变化。

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改变,变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通电分解水是一个化学变化,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水通电分解水分子分解为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二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大量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大量氢分子聚集成氢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