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分析
1.说学情:
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说教材: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
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
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大量近代以来不同时代服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史料研习和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将会采用让学生形象有趣的情景创设发;让知识清楚明了的表格比较分析法;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的图示法为本课的教法;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为本课学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两张图片他们一张来自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一张来自于21世纪初这两张照片相隔了整整五十周年但是两张照片上的服饰却没有太大的变化并且第二张还有明显模仿第一张的趋势对不对?那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时尚流行语:“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前年是过时50年后是时尚100年后是前卫。
”(播放幻灯片不读让学生自己默看)看了这两张图片和这样一句话同学们你们脑海里浮现出了哪些关键词啊?(让学生自己思考)很好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在现代社会里我们的时尚流行元素不是完全排斥过去的我们需要去感受历史变迁品位时尚轮回。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人教版必修二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来探究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环节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思考告诉老师本课讲解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方面的变迁呢?
(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
2、同学们的答案非常正确;那么我们就从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现代中国的服饰都发生了哪些变迁。
书上将服饰的变化分成了三个阶段请大家快速浏览教材圈点勾画出服饰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0年)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时期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图片啊老师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皇帝的新装”大家看一下三张图片照片上面的男主角大家都认识不?这是我们末代皇帝溥仪我们看看我们的皇帝在这个时期内服饰的变化第一张是长袍马褂到后来的中山装再到最后的西装革履我们皇后婉容的服饰也一样从最初的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到后来的修身旗袍女性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她们身上其实承载着我们中国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我们的传统服饰在接受西方思想之后不断的有了改变西方服饰越来越流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
监察)。
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这个时期内我国的服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要停顿一会)其实是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国家打破了我国闭关锁国的局面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开始进入我国所以我们的思想、服饰以及生活方式随之有了一系列的改变。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流行服饰:列宁装、布拉吉、绿军装等。
大家看在这个时间段内咱们国家流行的服饰相较于上一个时间段有了很大的变化?(学生观察思考)在这个时期内来自苏联的布拉吉、列宁装还有后来我们的绿军装成为了时尚的主流这又是为什么呢?大家在思考这个历史问题的时候要将眼界放宽把单个的历史事件放到整个历史的大背景中去看同学们想想看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世界的格局是怎样的啊?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对不对正在成长的新中国在这个时候是不是选择了向苏联老大哥“一边倒”的政策。
所以在这个时候苏联的尔服饰开始大量的流入咱们国内;到了70年代国内发生了轰轰烈烈的革命人们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仰与追崇纷纷换上了绿军装它就又成为了这个时
期的主流因此这个时期服饰的主流明显的打上了革命的烙印。
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改革开放以后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多媒体课件展示
第三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更加全面的接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服饰款式多种多样色彩缤纷。
综上三个时期大家看我们服饰的变化有什么趋势啊?是不是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大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了。
(此时期略微提及)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过渡:当然西方思想的侵入不仅仅在服饰方面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小餐桌也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近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餐、面包、咖啡等。
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
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南北各具特色南方人喜欢吃米饭海鲜北方人喜欢吃面食肉类地方特色各具风味有传统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到了鸦片战争之后西餐传入在通
商口岸城市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国饮食追求美味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理。
请大家看课本插图(多媒体展示)这些粮票、布票、油票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到了那么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
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现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
既然食品的类型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人民的饮食方式当然也随之改变。
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饮食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过渡: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
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
同学们大家想想从你们记事开始大家周围的房子又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转变呢?近代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鸦片战争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教材插图: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式洋房。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方面的变化?
上世纪70年代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
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
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师: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
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继安居工程之后国家建设部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于1999年推出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中高档住宅是目前我国住宅性能认定的最高国家标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最后我们一起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落后的习俗这些习俗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旧习
改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婚姻包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婚姻自由
男子留辫(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
剪辫易服
女子裹足(三寸金莲)
迫令放足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社交礼仪(跪拜——晚辈对长辈、作揖—平辈)
社交礼仪(握手、鞠躬)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同时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多媒体展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改革开放后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五一”“十一”长假成为人们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黄金周。
居民的休闲生活更加多彩休闲度假、郊区游、出境游以及娱乐健身等逐步成为市民生活的新内容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思考: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后归纳总结)
外因: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内因:政治变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经济发展: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思想解放: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环节三:课堂小结
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我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了重大变迁长袍马褂、列宁装、布拉吉、老三样、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顺应时代潮流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保存了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接纳与吸收着世界文化。
那么现在我们将目光转向当今老师发现在现代社会里已经有了许多人过分的去追从西方文化甚至完全抛弃了我们最本真的东西。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四大菜系是什么吗?(川菜、鲁菜、苏菜、粤菜)所以老师有的时候在思考。
如果有一天当鲁菜碰到哈根达斯当川菜碰到炸鸡和啤酒的时候你会选择一盘麻婆豆腐还是一块一块香喷喷的炸鸡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环节四:布置作业
所以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刚说的这个问题在课堂之后写一个小反思告诉老师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变迁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板书设计
服饰方面
原因
饮食方面
原因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居室建筑
习俗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