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00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003
D
本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筛选出“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第B项的理解。

本篇清代邵长蘅的《夜游孤山记》选自《青门旅稿》。

这是一篇出色的抒情寄慨的山水小品。

它借叙夜游孤山的过程,抒发封建士大夫仕隐出处的感慨,寄托自己不慕荣华、鄙视权贵的清高情怀。

全文结构紧凑,但不求新奇;记叙简括,也不费笔墨。

然而在写景议论时,则熔铸精炼,着意经营,描摹清丽而含蓄传神,指点直截而爱憎分明。

大体说来,前半写景以抒情,渲染烘托,以明月高峰,“湖碧天青,万象澄澈”的孤山形象显示林逋高洁的品格,以“徘徊林处士墓下”体现作者企慕之情,力求表现一种清静高朗的意境。

后半则说古以议论,借贾似道宅第泯灭和林逋墓地长存,以对比富贵不义和清贫节义的两种人生道路,鲜明点出本文的主题思想,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

而末尾写寺庙声寂,则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的一种翻新,表示归途已经夜深了。

本文写景抒情,凭吊古迹,抒发了清贫节义的情怀,感慨富贵不义的世俗,在清静高朗的意境中蕴含着对现实的不平。

本题正确选项为B。

【解析】“归隐山林的心愿”有误。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2.03分。

第4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9分)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根据原文的语境准确理解句意和关键词的意思,准确把握句式特点,然后翻译成通顺的现代汉语。

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两道题,第一题得分点“盖”“适”“尤”重在虚词,第二题得分点“垂”“顾”“尚”重在实词。

(1)盖亭适踞湖山之中,于月夜尤胜。

(4分)
【参考译文】这大概是因为望湖亭正好处在西湖和山的中间,在有月亮的夜晚特别好看。

(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盖”“适”“尤”译对各得1分)
(2)而林逋一布衣,垂六百余年,遗迹顾至今尚存。

(5分)
【参考译文】林逋只是一个平民,名声却流传了六百多年,遗址反而到今天还存在。

(意思对、语句通顺2分,“垂”“顾”“尚”译对各得1分)
综合两句答题情况,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题(1)
2.22分,题(2)2.99分。

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句意把握不清,二是关键词语把握不准。

因此,在文言语句翻译的复习备考和答题指导时,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强化两种意识”。

一是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

二是要注意强化“语境意识、得分点意识”
1.语境意识:“语境意识”即根据语境灵活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整体把握句意,准确翻译的意识。

语言的应用和句意的理解离不开语境。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把握以及关键语句语意的理解更是如此。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不定,光凭机械识记的意义和用法很难准确翻译,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分点意识:每一个关键词或词组、句式或修辞表达点都要赋分,切忌笼统应付,应当注意逐一落实。

也就是说,在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翻译时不能忽视阅卷时的分点得分。

复习备考中还是要注意120个常用文言实词和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该试卷的译文未涉及文言句式的考查(得分点),但仍要注意复习。

第5题:诗歌鉴赏(6分)
本题要求阅读一首选自《千家诗》的宋诗《题壁》,完成题目“本诗以烧火为喻,通过茅草与树根的对比,劝谕世人,做人不能虚空而要扎实。

请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

【答案要点】①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两个“蓦地”强调其时间之短、反差之大。

②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烧天”与“漫腾腾地”突出茅草的轰轰烈
烈与树根的不动声色。

③“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强调二者结果一虚空一实在。

④对比的运用,使形象更加鲜明,道理更加清楚,给读者的感觉更为强烈。

(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语言表达2分)
这首诗可能是一位隐士或一位对世事变化看穿了的士大夫写的。

从体裁来说它是咏物诗,格调则近似打油诗,但含意很深刻。

诗中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物”(意象)。

蓦:突然,忽然。

茅草一旦烧起来极之炽烈,很快就火势冲天,但迅速化为灰烬,“蓦地烧天蓦地空”一句,凝练地展现了这一情态。

树根则大不相同,它“慢腾腾地暖烘烘”,火势不大,但持久燃烧,持久散发热量。

前者是那些一朝得势便气焰冲天,作威作福的轻薄人士的写照;后者是自甘淡薄,甘于寂寞,脚踏实地的人的象征。

诗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不同本质,鲜明地表达了爱憎感情。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2.47分,得分不好。

问题分析:
一、读不懂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理解不了。

对关键词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主要集中在第二句和第四句。

二、对“对比”手法在诗歌中的分析出现错误或偏差。

学生错误理解是找不全对比的项:“茅草燃烧前后情况的对比”,“烧茅草与烧树根不同状态对比”,“蓦地空”与“暖烘烘”对比。

三、答非所问,缺乏问什么答什么的审题能力,表达不规范。

表达不规范主要表现为或表达笼统、套话连连或答案顺序组织不当。

“具体分析本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应分出答题层次,先答对比的几个层面,再答对比手法运用达到的效果。

说明:本次考试这个问题体现得比较严重,应该引起广大老师的重视。

诗歌语言鉴赏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探究诗眼词眼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内蕴,分析语言风格的特点。

试题一般关涉到下列几个因素:事物情状的反映、作者情感的表达、修辞手法的运用、结构作用的分析。

诗歌表达鉴赏类试题的考查主要有两种。

一是修辞手法,一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几个相同或相近的概念: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艺术特色等。

这些概念往往是从整首诗的角度考虑提出鉴赏要求的。

诗歌观点评价类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②列举作者的观点并作出评价。

教学建议:
1.要强调象读文言文一样读诗歌,即养成逐字逐句理解或翻译的读诗歌意识,尤其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在考试期间,能“心诵”提供的一首特定的诗歌。

2.对术语的讲解一定要联系具体的语境,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不要架空,否则随意贴标签的作法难以改变。

再者,要继续掌握九种修辞(三“比”、二“问”、一“反”、引、借、夸、偶)的知识,尤其是熟记它们的不同作用(效果)。

3.解题时应注意:①题目问什么,②情与景的关系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因素,③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等。

4、加强审题能力和规范答题的指导,做好复习备考中的知识系统的建构、解题训练的发现、知识网络的修复、试题类型的再现等工作,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非所问和表达不规范,两种错误都可以属于低级错误。

通过两个月的训练,改变它,这就是我们整份试卷的增分点之一。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文学名著阅读,10分,其中五选二的选择题一题5分;简答题两题选做一题,5分。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名著考查范围是:《三国演义》《红楼梦》《子夜》《家》《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八部。

本次省考在此范围内,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叙述。

第6题,5分,参考答案:A E 。

【解析】A、①“为了证明傻大姐清白”有误,应该是“王夫人要查清物主”。

②“被发现了私弊之物”有误,应该是“毫无私弊之物”。

E ①“她正准备逃走”有误,应该是她“只能等待那判决的执行”。

②“少女答应了”有误,应该是“用痛骂拒绝了他”。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4.70分。

第7题,5分,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1.第7题,【答题示例】
(1) 张飞设置疑兵,叫随从在马尾上拴上树枝,往来奔跑,冲起尘雾,使曹军莫知虚实而不敢轻进。

(2分)张飞立马桥头大吼三声,吓得曹军乱了阵脚。

曹操只得急令退兵。

(2分)当张飞断桥撤走时,曹操方知中了张飞疑兵之计。

(1分)
(2) 克罗旭针对葛朗台守财奴的心理,告诉他如果葛朗
台太太死了,根据法律,欧也妮就能以女儿的身份继承母亲的遗产,(2分)而葛朗台跟他太太的财产是合在一起的,欧也妮就有权要求分割他的财产。

(2分)这使葛朗台异常震惊,为了财产,决定与女儿讲和。

(1分)
2.考情分析: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题(1)3.51分,题(2)2.94分。

误区一:答卷马虎
①字迹潦草,让阅卷老师如看天书。

这种卷子,阅卷老师因为看不懂,常常就不给分,或者给很少的分数。

②卷面脏乱、改动不统一。

有的地方画横线,有的地方画个圈,有的地方又涂成黑块,让老师视觉无比疲劳。

还有的考生是写一段画一段,阅卷老师得到处找答案。

这种卷子,得不了高分是肯定的,万一老师找不到关键点,没给分也是常有的事。

简答题的语言却精要,100字之内欠缺情节叙述的关键点的表述。

误区二:不能认真读取试题指令,问牛答马。

一方面因为粗心大意,审题不认真;另一方面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同一个内容的题目,问法不同,结果许多考生一看到相同的内容,就急急忙忙下笔,如试题(2)。

误区三:考场心理浮躁,解答选择题不认真读取选项信息,抓不准叙述情节中的错误点。

3.应考策略
①帮助学生梳理名著中的主要情节、经典场景、以及名著中的人物典型语言,给学生提供相关典型试题,引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考点对接,有针对性地阅读,从而凸现积淀文化和应对考试的双赢。

②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注意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有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背景),经过,结果的要素;注意叙述语言的条理性;抓住概括场景或人物的关键词,处理好详略;要注意标点符号和卷面。

第8题文化经典阅读(6分)
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文化经典考查范围:《论语》《孟子》。

6分,其中关于文意的四选一选择题一题3分;对思想理解把握的简答一题3分。

(1) (3分) C 【解析】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

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 (3分) 题目: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饭疏食饮水,曲肱(弯着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论语•述而》) 这句话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

学生没能理解好题中的解题话语和情境话语的关系,尤其是情境话语中有“联系实际”一说,所以答题时失了分。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君子不应总是为自己的物质享受而奔波,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的完善。

这在当前还有教育意义,现在物质比古人丰富了,但也不能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1.考情分析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题(1)0.70分,题(2)2.0分。

误区一:投机取巧,简述题机械照抄选择题的选项。

误区二:考场心理浮躁,解答选择题不认真读取选项信息。

误区三:缺少“踩分”意识,无视试题指令。

背离文段大意,贴标签,说套话。

2.应考策略
①保持平稳的心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化经典阅读试题,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不是考查文化经典知识积累,有读过的未必会答题,没有读过的未必不会答题,关键还是在于文言文阅读能力如何。

②加强题型训练,提升应试技能。

还要帮助学生梳理孔子、孟子的思想体系的知识复习。

复习时还是抓住孔孟的主要思想为突破口,诸如孔子的“仁”(最高道德标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孝”、“礼”(行为准则:克己复礼)、“中庸”(处世原则:不偏不倚、过犹不及、执用两中)、“教育”(有志于学、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思想。

孟子德“民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王道”(养民、教民)、“性善”(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尽心知性”等思想,体会其深刻含义,并学会比较,联系现实生活加以融会贯通。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论述类,必做题,其中五选二的选择题一题5分;简答题2题,分别为4分题一题、3分题一题。

主要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等。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是逻辑性强。

解题时要做到“一读二划三看四答”,要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言句子,看题干问什么,找到阅读区域,搜集主要信息,用笔勾画圈点;不要忽略评论或议论性的句子;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千万不能整段地照抄原文,要有自己的思考、辨析、见解。

答题时
要注意表达的顺序,逻辑要严密,条理要清楚,最好要分条分点作答。

9.(5分)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3.42分。

参考答案:A E。

【解析】A、作者提出的建构“一种多极均衡、文化多元共生、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全球化”的意思并不是“统治全世界”,而是多元共存。

E、“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说法有误,选文只涉及到我们应该怎样向他种文化学习。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0.(4分)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2.48分。

【参考答案】第三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第四段的引用是为了论证文化自觉要重视传统和创造的结合。

答对一点得2分。

阅读该文本会让人联想一些句子:《国语》有“和实生物,同而不继”,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认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文中可以找到“文化自觉就是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费孝通认为传统和创造的结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两个重要的句子。

答卷者只要稍微注意,答题就可以得分了。

主要失分类型:
态度轻忽、语焉不详,脱离文本、自言其是,完全放弃语言环境,连题干中的“第③、第④自然段引用费孝通的原话”都不顾及,完全是依赖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做答,严重脱离试卷文本。

答题随意、功亏一篑,基本把握住了答题方向,却没有能够说到位,造成无谓失分。

也答到了,但是仍然没有能够明确在文中作者引用的作用,已经能够组织较为合适的答案却没有认真作好。

答非所问,不知所
云,题干要求答的是“分别
..为了论证什么问题”考生只需将自己的答案和筛选出的文句整合了就行。

11.(3分) 我校考生总体平均得分2.72分。

【参考答案】精通并掌握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反观和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并考虑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贡献。

答对一点得1分。

主要失分类型:
内容虽近,表达跑马:“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作者就我们要关注当前的外在环境的问题阐述了哪些观点?请根据原文作简要概括。

”对照参考答案我们发现,考生的答案已经涉及到文本相关信息范围,但在解答中没有能够完整
作答,也忽略了题干要求分条作答的要求,实际上只笼统的回答了一部分内容。

概括不够,整合语言不到点。

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我们应该精通并掌握之,并在此语境下反观自己,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知道在这一新的语境中,中华文化存在的意义,了解中华文化可能为世界的未来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答卷者只要注意运用“改、增、换、调、删、留”的灵活答题整合方法就可以得分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题,15分。

两个选考题均设:五选二的选择题一题5分;简答题2题,分别为4分题一题、6分题一题(探究题)。

第12—14题
(一)、整体答题情况分析。

1.答题规范程度不够。

考生没有按试卷的要求,在答题卷上明确选作哪一类题目。

导致阅卷时评卷老师要先看下面的答题,才判断答的是哪一类试题。

为了规范今后的答题,要再次提醒学生正确选题作答。

对于答题中有若干答题要点的,考生没有分点表述。

2.对文本的阅读停留在表层,对文章的脉络、主旨把握不准确。

选择题的误答多与此有关。

3.审题不够认真,没有完整理解题意。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3题问的是“指出这一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有的只从形式的角度答题。

又如: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第14题,有的没有针对题目的要求探究,“你认为张季鸾成为‘最杰出的报人’,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有的误读了题目。

4.对于常见题型,缺少基本的答题思路。

如: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第13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并简析其表达效果”类的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作答,然后再考虑每个角度有几个要点。

没有这种基本思路,可是有的考生或只从内容来答,或只从形式来答;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答案五花八门,答题字数不少,实际得分不多。

5.仍有少部分考生书写潦草,影响了阅卷老师正常分数的给予。

(二)、具体答题情况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5分):
1.对文本的阅读较为粗略,因而未能发现B项也是错
误项。

2.对文章的引用手法的表达效果不太了解,阅读停留于表层,导致未能发现E项是错误项,而误选其它项。

第13题(4分):
1.没有掌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路径,缺少基本的答题思路,将容易得分的要点弄丢了。

2.对文章表现手法的理解混乱,在答题中扎堆呈现。

第13题【答案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古城沧桑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把枯燥的历史事件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又为全文定下了感伤的感情基调。

答题模式:判定+写出了什么+表达出了什么(作用、效果)
第14题(6分):
1.答题思路单一,将单一的要点当作全部答案。

2.泛泛而谈,不懂探究类题目答题的要求。

3.对题目理解不透彻。

第14题【答案示例】作者对现代一些人注重浮华外表,不看重内心操守深表担忧,借与壮悔堂相关的两个人物在民族气节、人格操守上的不同表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在用李香君的壮美警示世人。

(如从传统知识分子的经济社会地位、中国文人孤傲而脆弱等方面进行探究,言之成理亦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情况分析
第12题(5分):
选择题错项的基本类型,没有判断出C“人物对比”有误。

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充分,考生只看表面,所以没能看出D项是错误的。

D写第二次从政意在刻画张季鸾的性格与追求。

第13题(4分):
胡乱分点,没能踩到得分点。

信息整合没有抓住要点。

未能注意筛选所得的语句作进一步的合理转换整合。

【答案示例】从不同角度叙写张季鸾这一历史人物,写沈卫、于右任、胡景翼的推荐,突出了张季鸾的才识;写胡政之、吴鼎昌的支持与信任,突出了张季鸾的办报能力。

(答对一点得2分)
第14题(6分):
【答案示例】主要在于张季鸾的个人努力和个性追求,正是因为张季鸾好学多思,他才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广阔的
持办报的独立、客观和公正,办出报纸的特色,办出百年中国最成功的报纸,成为最杰出的报人。

(如从客观、主客观契合等方面探究,言之成理亦可。

) (三).抽样调查
抽样共293卷,其中53人选做甲类,235人选做乙类,5人漏写选择甲(或乙);甲类三题均分分别为3.43分,2.18分,3.23分,乙类三题均分分别为3.03分,1.18分,1.53分。

从选考题的答题情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不少的学生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误读的现象较严重。

具体说,就是对文意理解的偏离,对表现手法分析的错位。

本次考试两个文本后的解题难度不一样,造成了学生的得分不均衡。

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壮悔堂前独徘徊》1206字数,实用类文本阅读《一代报人张季鸾(节选)》1320字数,篇幅长短不一,两篇文本阅读的解题指向性不一样,难度就存在差异。

高考试卷命制人应当重视这个问题。

“凸显课标精神、提升语文素养、遵循教育规律、融进生活元素、尊重(体现)多元、选择力求创新”突破是近两年新课程实验先行区在高考命题改革中所遵循的思路,也是未来高考命题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近两年的高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新课改的精神,出的题目越来越“活”,侧重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双基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语文《考试说明》的学习与研讨,我们可以把握到几个点:在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设置的选考内容,不同选考模块试题之间有相近的难度值;重点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大能力。

在六大能力的考查中,“探究”能力最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究”。

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

2009年我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选做题增加了探究题的考查,在能力要求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纲”将探究能力定义为“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这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从考查内容的角度讲,应该是阅读文本中的“疑点难点”;从考查能力的角度讲是要求考生对要求探讨的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

探究性试题一直是命题的重点,应注意不同的文本类型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内容也有所不同,实用类文本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