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备战中考数学锐角三角函数提高练习题压轴题训练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锐角三角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如图,海上观察哨所B 位于观察哨所A 正北方向,距离为25海里.在某时刻,哨所A 与哨所B 同时发现一走私船,其位置C 位于哨所A 北偏东53°的方向上,位于哨所B 南偏东37°的方向上.
(1)求观察哨所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C 的距离;
(2)若观察哨所A 发现走私船从C 处以16海里/小时的速度向正东方向逃窜,并立即派缉私艇沿北偏东76°的方向前去拦截.求缉私艇的速度为多少时,恰好在D 处成功拦截.(结果保留根号)
(参考数据:sin37°=cos53°≈,cos37 =sin53°≈去,tan37°≈2,tan76°≈)
【答案】(1)观察哨所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C 的距离为15海里;(2)当缉私艇以每小时617D 处成功拦截. 【解析】 【分析】
(1)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CB =90°,再解Rt △ABC ,利用正弦函数定义得出AC 即可;
(2)过点C 作CM ⊥AB 于点M ,易知,D 、C 、M 在一条直线上.解Rt △AMC ,求出CM 、AM .解Rt △AMD 中,求出DM 、AD ,得出CD .设缉私艇的速度为x 海里/小时,根据走私船行驶CD 所用的时间等于缉私艇行驶AD 所用的时间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详解】
(1)在ABC △中,180180375390ACB B BAC ︒︒︒︒︒∠=-∠-∠=--=. 在Rt ABC 中,sin AC B AB =
,所以3sin 3725155
AC AB ︒
=⋅=⨯=(海里). 答:观察哨所A 与走私船所在的位置C 的距离为15海里.
(2)过点C 作CM AB ⊥,垂足为M ,由题意易知,D C M 、、在一条直线上. 在Rt ACM 中,4
sin 15125
CM AC CAM =⋅∠=⨯
=,3
cos 1595
AM AC CAM =⋅∠=⨯=.
在Rt ADM △中,tan MD
DAM AM
∠=,
所以tan 7636MD AM ︒=⋅=. 所以222293691724AD AM MD CD MD MC =
+=+==-=,.
设缉私艇的速度为v海里/小时,则有24917
16
=,解得617
v=.
经检验,617
v=是原方程的解.
答:当缉私艇以每小时617海里的速度行驶时,恰好在D处成功拦截.
【点睛】
此题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结合航海中的实际问题,将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有机结合,体现了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2.如图,AB是⊙O的直径,点C,D是半圆O的三等分点,过点C作⊙O的切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F⊥AB于点F,交⊙O于点H,连接DC,AC.
(1)求证:∠AEC=90°;
(2)试判断以点A,O,C,D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3)若DC=2,求DH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
(2)四边形AOCD为菱形;
(3)DH=2.
【解析】
试题分析:(1)连接OC,根据EC与⊙O切点C,则∠OCE=90°,由题意得
,∠DAC=∠CAB,即可证明AE∥OC,则∠AEC+∠OCE=180°,从而得出
∠AEC=90°;
(2)四边形AOCD为菱形.由(1)得,则∠DCA=∠CAB可证明四边形AOCD是平行四边形,再由OA=OC,即可证明平行四边形AOCD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连接OD.根据四边形AOCD为菱形,得△OAD是等边三角形,则∠AOD=60°,再由
DH⊥AB于点F,AB为直径,在Rt△OFD中,根据sin∠AOD=,求得DH的长.试题解析:(1)连接OC,
∵EC与⊙O切点C,
∴OC⊥EC,
∴∠OCE=90°,
∵点CD是半圆O的三等分点,
∴,
∴∠DAC=∠CAB,
∵OA=OC,
∴∠CAB=∠OCA,
∴∠DAC=∠OCA,
∴AE∥O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EC+∠OCE=180°,
∴∠AEC=90°;
(2)四边形AOCD为菱形.理由是:
∵,
∴∠DCA=∠CAB,
∴CD∥OA,
又∵AE∥OC,
∴四边形AOCD是平行四边形,
∵OA=OC,
∴平行四边形AOCD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连接OD.
∵四边形AOCD 为菱形, ∴OA=AD=DC=2, ∵OA=OD , ∴OA=OD=AD=2, ∴△OAD 是等边三角形, ∴∠AOD=60°,
∵DH ⊥AB 于点F ,AB 为直径, ∴DH=2DF ,
在Rt △OFD 中,sin ∠AOD=, ∴DF=ODsin ∠AOD=2sin60°=,
∴DH=2DF=2

考点:1.切线的性质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菱形的判定与性质4.解直角三角形.
3.在Rt △ACB 和△AEF 中,∠ACB =∠AEF =90°,若点P 是BF 的中点,连接PC ,PE. 特殊发现:
如图1,若点E 、F 分别落在边AB ,AC 上,则结论:PC =PE 成立(不要求证明). 问题探究:
把图1中的△AE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
(1)如图2,若点E 落在边CA 的延长线上,则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图3,若点F 落在边AB 上,则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记
AC
BC
=k ,当k 为何值时,△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请直接写出后的值,不必说)
【答案】()1 PC PE =成立 ()2 ,PC PE =成立 ()3当k 3
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 【解析】 【分析】
(1)过点P 作PM ⊥CE 于点M ,由EF ⊥AE ,BC ⊥AC ,得到EF ∥MP ∥CB ,从而有
EM FP
MC PB
=,再根据点P 是BF 的中点,可得EM=MC ,据此得到PC=PE . (2)过点F 作FD ⊥AC 于点D ,过点P 作PM ⊥AC 于点M ,连接PD ,先证△DAF ≌△EAF ,即可得出AD=AE ;再证△DAP ≌△EAP ,即可得出PD=PE ;最后根据FD ⊥AC ,BC ⊥AC ,PM ⊥AC ,可得FD ∥BC ∥PM ,再根据点P 是BF 的中点,推得PC=PD ,再根据PD=PE ,即可得到结论.
(3)因为△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可得∠CEP=60°,∠CAB=60°;由∠ACB=90°,求出∠CBA=30°;最后根据AC k BC =,AC
BC
=tan30°,求出当△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时,k 的值是多少即可. 【详解】
解:(1)PC=PE 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2,过点P 作PM ⊥CE 于点M ,∵EF ⊥AE ,BC ⊥AC ,∴EF ∥MP ∥CB ,∴
EM FP
MC PB
=,∵点P 是BF 的中点,∴EM=MC ,又∵PM ⊥CE ,∴PC=PE ;
(2)PC=PE 成立,理由如下:
如图3,过点F 作FD ⊥AC 于点D ,过点P 作PM ⊥AC 于点M ,连接PD ,∵∠DAF=∠EAF ,∠FDA=∠FEA=90°,在△DAF 和△EAF 中 ,∵∠DAF=∠EAF ,∠FDA=∠FEA ,AF=AF , ∴△DAF ≌△EAF (AAS ), ∴AD=AE ,在△DAP 和△EAP 中, ∵AD=AE ,∠DAP=∠EAP ,AP=AP , ∴△DAP ≌△EAP (SAS ), ∴PD=PE ,
∵FD ⊥AC ,BC ⊥AC ,PM ⊥AC , ∴FD ∥BC ∥PM , ∴
DM FP
MC PB
=, ∵点P 是BF 的中点, ∴DM=MC ,又∵PM ⊥AC , ∴PC=PD ,又∵PD=PE ,
∴PC=PE ;
(3)如图4,∵△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 ∴∠CEP=60°, ∴∠CAB=60°, ∵∠ACB=90°,
∴∠CBA=90°﹣∠ACB=90°﹣60°=30°, ∵
AC k BC ,AC
BC
=tan30°, ∴k=tan30°=3
3
, ∴当k 为
3
时,△CPE 总是等边三角形.
【点睛】
考点:1.几何变换综合题;2.探究型;3.压轴题;4.三角形综合题;5.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6.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4.如图13,矩形的对角线

相交于点

关于
的对称图形


(1)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2)连接,若,.
①求的值;
②若点为线段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连接,一动点从点出发,以
的速度沿线段匀速运动到点,再以的速度沿线段匀速运动到点,到达点后停止运动.当点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求的长和点走完全程所需的时间.
【答案】(1)详见解析;(2)①②和走完全程所需时间为
【解析】
试题分析:(1)利用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2)①构造直角三角形求;
②先确定点沿上述路线运动到点所需要的时间最短时的位置,再计算运到的时间.
试题解析:解:(1)证明:四边形是矩形.
与交于点O,且关于对称
四边形是菱形.
(2)①连接,直线分别交于点,交于点
关于的对称图形为
在矩形中,为的中点,且O为AC的中点
为的中位线
同理可得:为的中点,
②过点P作交于点
由运动到所需的时间为3s
由①可得,
点O以的速度从P到A所需的时间等于以从M运动到A
即:
由O运动到P所需的时间就是OP+MA和最小.
如下图,当P运动到,即时,所用时间最短.
在中,设
解得:
和走完全程所需时间为
考点:菱形的判定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求三角函数值;确定极值时动点的特殊位置
5.已知:△ABC内接于⊙O,D是弧BC上一点,OD⊥BC,垂足为H.
(1)如图1,当圆心O在AB边上时,求证:AC=2OH;
(2)如图2,当圆心O在△ABC外部时,连接AD、CD,AD与BC交于点P,求证:
∠ACD=∠APB;
(3)在(2)的条件下,如图3,连接BD,E为⊙O上一点,连接DE交BC于点Q、交AB 于点N,连接OE,BF为⊙O的弦,BF⊥OE于点R交DE于点G,若∠ACD﹣
∠ABD=2∠BDN,AC=,BN=,tan∠ABC=,求BF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24.
【解析】
试题分析:(1)易证OH为△ABC的中位线,可得AC=2OH;(2)∠APB=∠PAC+∠ACP,∠ACD=∠ACB+∠BCD,又∵∠PAC =∠BCD,可证∠ACD=∠APB;(3)连接AO延长交于⊙O于点I,连接IC,AB与OD相交于点M,连接OB,易证∠GBN=∠ABC,所以BG=BQ.
在Rt△BNQ中,根据tan∠ABC=,可求得NQ、BQ的长.利用圆周角定理可求得IC和AI 的长度,设QH=x,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QH和HD的长度,利用垂径定理可求得ED的长度,最后利用tan∠OED=即可求得RG的长度,最后由垂径定理可求得BF的长度.
试题解析:(1)在⊙O中,∵OD⊥BC,∴BH=HC,∵点O是AB的中点,∴AC=2OH;(2)在⊙O中,∵OD⊥BC,∴弧BD=弧CD,∴∠PAC=∠BCD,∵∠APB=∠PAC+∠ACP,∠ACD=∠ACB+∠BCD,∴∠ACD=∠APB;(3)连接AO延长交于⊙O于点I,连接IC,AB 与OD相交于点M,连接OB,
∵∠ACD﹣∠ABD=2∠BDN,∴∠ACD﹣∠BDN=∠ABD+∠BDN,∵∠ABD+∠BDN=∠AND,∴∠ACD﹣∠BDN=∠AND,∵∠ACD+∠ABD=180°,∴2∠AND=180°,∴∠AND=90°,
∵tan∠ABC=,∴,∴,
∴,∵∠BNQ=∠QHD=90°,
∴∠ABC=∠QDH,∵OE=OD,
∴∠OED=∠QDH,∵∠ERG=90°,∴∠OED=∠GBN,∴∠GBN=∠ABC,∵AB⊥ED,
∴BG=BQ=,GN=NQ=,
∵∠ACI=90°,tan∠AIC=tan∠ABC=,∴,∴IC=,∴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AI=25,
设QH=x,∵tan∠ABC=tan∠ODE=,∴,∴HD=2x,∴OH=OD﹣HD=,
BH=BQ+QH=,
∵OB2=BH2+OH2,∴,解得:,当QH=
时,∴QD=,
∴ND=,∴MN=,MD=15,∵,∴QH=不符合题意,舍去,当QH=时,∴QD=
∴ND=NQ+QD=,ED=,∴GD=GN+ND=,∴EG=ED﹣GD=,
∵tan∠OED=,∴,
∴EG=RG,∴RG=,∴ BR=RG+BG=12,∴BF=2BR=24.
考点:1圆;2相似三角形;3三角函数;4直角三角形.
6.水库大坝截面的迎水坡坡比(DE与AE的长度之比)为1:0.6,背水坡坡比为1:2,大坝高DE=30米,坝顶宽CD=10米,求大坝的截面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故大坝的截面的周长是(345)米,面积是1470平方米.
【解析】
试题分析:先根据两个坡比求出AE和BF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D和BC,再由大坝的截面的周长=DC+AD+AE+EF+BF+BC,梯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出答案.
试题解析:∵迎水坡坡比(DE与AE的长度之比)为1:0.6,DE=30m,
∴AE=18米,
在RT△ADE中,22
34
DE AE
∵背水坡坡比为1:2,
∴BF=60米,
在RT△BCF中,BC=22
CF BF
+=305米,
∴周长=DC+AD+AE+EF+BF+BC=634+10+305+88=(634+305+98)米,
面积=(10+18+10+60)×30÷2=1470(平方米).
故大坝的截面的周长是(634+305+98)米,面积是1470平方米.
7.如图,正方形OABC的顶点O与原点重合,点A,C分别在x轴与y轴的正半轴上,点
A的坐标为(4,0),点D在边AB上,且tan∠AOD=1
2
,点E是射线OB上一动点,
EF⊥x轴于点F,交射线OD于点G,过点G作GH∥x轴交AE于点H.
(1)求B,D两点的坐标;
(2)当点E在线段OB上运动时,求∠HDA的大小;
(3)以点G为圆心,GH的长为半径画⊙G.是否存在点E使⊙G与正方形OABC的对角线所在的直线相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若存在,请求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E的坐标.
【答案】(1)B(4,4),D(4,2);(2)45°;(3)存在,符合条件的点为(8﹣
2,8﹣2)或(2,2)或
42164216
++
⎝⎭

16421642
--
⎝⎭
,理由见解析【解析】
【分析】
(1)由正方形性质知AB=OA=4,∠OAB=90°,据此得B(4,4),再由tan∠AOD= 1
2

AD=1
2
OA=2,据此可得点D坐标;
(2)由
1
tan
2
GF
GOF
OF
∠==知GF=
1
2
OF,再由∠AOB=∠ABO=45°知OF=EF,即
GF=1
2
EF,根据GH∥x轴知H为AE的中点,结合D为AB的中点知DH是△ABE的中位
线,即HD∥BE,据此可得答案;
(3)分⊙G与对角线OB和对角线AC相切两种情况,设PG=x,结合题意建立关于x的方程求解可得.
【详解】
解:(1)∵A(4,0),
∴OA=4,
∵四边形OABC为正方形,
∴AB=OA=4,∠OAB=90°,
∴B(4,4),
在Rt△OAD中,∠OAD=90°,
∵tan∠AOD=1
2

∴AD=1
2OA=
1
2
×4=2,
∴D(4,2);
(2)如图1,在Rt△OFG中,∠OFG=90°
∴tan∠GOF=GF
OF =
1
2
,即GF=
1
2
OF,
∵四边形OABC为正方形,∴∠AOB=∠ABO=45°,∴OF=EF,
∴GF=1
2
EF,
∴G为EF的中点,
∵GH∥x轴交AE于H,
∴H为AE的中点,
∵B(4,4),D(4,2),∴D为AB的中点,
∴DH是△ABE的中位线,∴HD∥BE,
∴∠HDA=∠ABO=45°.
(3)①若⊙G与对角线OB相切,
如图2,当点E在线段OB上时,
过点G作GP⊥OB于点P,设PG=x,可得PE=x,EG=FG=2x,OF=EF=22x,
∵OA=4,
∴AF=4﹣22x,
∵G为EF的中点,H为AE的中点,
∴GH为△AFE的中位线,
∴GH=1
2AF=
1
2
×(4﹣22x)=2﹣2x,
则x=2﹣2x,
解得:x=22﹣2,
∴E(8﹣42,8﹣42),
如图3,当点E在线段OB的延长线上时,
x2x﹣2,
解得:x=2
∴E(2,2
②若⊙G与对角线AC相切,
如图4,当点E在线段BM上时,对角线AC,OB相交于点M,
过点G 作GP ⊥OB 于点P ,设PG =x ,可得PE =x ,
EG =FG =2x , OF =EF =22x ,
∵OA =4, ∴AF =4﹣22x ,
∵G 为EF 的中点,H 为AE 的中点,
∴GH 为△AFE 的中位线,
∴GH =12AF =12
×(4﹣22x )=2﹣2x , 过点G 作GQ ⊥AC 于点Q ,则GQ =PM =3x ﹣22,
∴3x ﹣22=2﹣2x ,
∴4227
x +=, ∴42164216,E ⎛⎫++ ⎪ ⎪⎝⎭
; 如图5,当点E 在线段OM 上时,
GQ =PM =23x ,则23x =22,
解得4227
x =,
∴16421642,77E ⎛⎫-- ⎪ ⎪⎝⎭
; 如图6,当点E 在线段OB 的延长线上时,
3x ﹣22=2x ﹣2,
解得:4227
x -=(舍去);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点为(8﹣42,8﹣42)或(8+42,8+42)或
42164216,77⎛⎫++ ⎪ ⎪⎝⎭或16421642,77⎛⎫-- ⎪ ⎪⎝⎭
. 【点睛】
本题是圆的综合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正切函数的定义、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
8.如图,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蓝方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公路上的A 处朝正南方向撤退,红方在公路上的B 处沿南偏西60°方向前进实施拦截,红方行驶1000米到达C 处后,因前方无法通行,红方决定调整方向,再朝南偏西45°方向前进了相同的距离,刚好在D 处成功拦截蓝方,求拦截点D 处到公路的距离(结果不取近似值).
【答案】拦截点D 处到公路的距离是(500+500
)米.
【解析】 试题分析:过B 作AB 的垂线,过C 作AB 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E ;过C 作AB 的垂线,过D 作AB 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F ,则∠E=∠F=90°,拦截点D 处到公路的距离DA=BE+CF .解Rt △BCE ,求出BE=BC=×1000=500米;解Rt △CDF ,求出
CF=CD=500米,则DA=BE+CF=(500+500)米.
试题解析:如图,过B作AB的垂线,过C作AB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E;过C作AB的垂线,过D作AB的平行线,两线交于点F,则∠E=∠F=90°,拦截点D处到公路的距离
DA=BE+CF.
在Rt△BCE中,∵∠E=90°,∠CBE=60°,
∴∠BCE=30°,
∴BE=BC=×1000=500米;
在Rt△CDF中,∵∠F=90°,∠DCF=45°,CD=BC=1000米,
∴CF=CD=500米,
∴DA=BE+CF=(500+500)米,
故拦截点D处到公路的距离是(500+500)米.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9.已知:在△ABC中,∠ACB=90°,CD⊥AB于D,BE:AB=3:5,若CE= 2,cos∠ACD= 4
5
,求tan∠AEC的值及CD的长.
【答案】tan∠AEC=3, CD=12
12 5
【解析】
解:在RT△ACD与RT△ABC中
∵∠ABC+∠CAD=90°, ∠ACD+∠CAD=90°∴∠ABC=∠ACD, ∴cos∠ABC=cos∠ACD=4 5
在RT△ABC中,
4
5
BC
AB
令BC=4k,AB=5k 则AC=3k
由35BE AB = ,BE=3k 则CE=k,且CE=2 则k=2,AC=32 ∴RT △ACE 中,tan ∠AEC=
AC EC =3 ∵RT △ACD 中cos ∠ACD=45CD AC = ,,CD=12125
.
10.如图,四边形ABCD 是菱形,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且AC =80,BD =60.动点M 、N 分别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从点A 、D 同时出发,分别沿A→O→D 和D→A 运动,当点N 到达点A 时,M 、N 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
(1)求菱形ABCD 的周长;
(2)记△DMN 的面积为S ,求S 关于t 的解析式,并求S 的最大值;
(3)当t=30秒时,在线段OD 的垂直平分线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DPO=∠DON ?若存在,这样的点P 有几个?并求出点P 到线段OD 的距离;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解:(1)在菱形ABCD 中,
∵AC ⊥BD ,AC=80,BD=60,∴。

∴菱形ABCD 的周长为200。

(2)过点M 作MP ⊥AD ,垂足为点P .
①当0<t≤40时,如答图1,
∵,
∴MP=AM•sin∠OAD=t。

S=DN•MP=×t×t=t2。

②当40<t≤50时,如答图2,MD=70﹣t,
∵,
∴MP=(70﹣t)。

∴S△DMN=DN•MP=×t×(70﹣t)=t2+28t=(t﹣35)2+490。

∴S关于t的解析式为。

当0<t≤40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40时,最大值为480;当40<t≤50时,S随t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值不超过480。

综上所述,S的最大值为480。

(3)存在2个点P,使得∠DPO=∠DON。

如答图3所示,过点N作NF⊥OD于点F,
则NF=ND•sin∠ODA=30×=24,
DF=ND•cos∠ODA=30×=18。

∴OF=12。

∴。

作∠NOD的平分线交NF于点G,过点G作GH⊥ON于点H,
则FG=GH。

∴S△ONF=OF•NF=S△OGF+S△OGN=OF•FG+ON•GH=(OF+ON)•FG。

∴。

∴。

设OD中垂线与OD的交点为K,由对称性可知:∠DPK=∠DPO=∠DON=∠FOG,∴。

∴PK=。

根据菱形的对称性可知,在线段OD的下方存在与点P关于OD轴对称的点P′。

∴存在两个点P到OD的距离都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菱形、等腰三角形、中垂线、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极值等知识点,涉及考点较多,有一定的难度.第(2)问
中,动点M在线段AO和OD上运动时,是两种不同的情形,需要分类讨论;第(3)问中,满足条件的点有2个,注意不要漏解.
(1)根据勾股定理及菱形的性质,求出菱形的周长;
(2)在动点M、N运动过程中:①当0<t≤40时,如答图1所示,②当40<t≤50时,如答图2所示.分别求出S的关系式,然后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出最大值;
(3)如答图4所示,作ON的垂直平分线,交EF于点I,连接OI,IN.过点N作
NG⊥OD,NH⊥EF,垂足分别为G,H.易得△DNG∽△DAO,由EF垂直平分OD,得到OE=ED=15,EG=NH=3,再设OI=R,EI=x,根据勾股定理,在Rt△OEI和Rt△NIH中,得到关于R和x的方程组,解得R和x的值,把二者相加就是点P到OD的距离,即PE=PI+IE=R+x,又根据对称性可得,在BD下方还存在一个点P′也满足条件,故存在两个点P,到OD的距离也相同,从而问题解决.
试题解析:(1)如图①)在菱形ABCD中,OA=AC=40, OD=BD=30,
∵AC⊥BD,
∴AD==50,
∴菱形ABCD的周长为200;
(2)(如图②)过点M作MH⊥AD于点H.
① (如图②甲)①当0<t≤40时,
∵sin∠OAD===,
∴MH=t,
∴S=DN·MH=t2.
②(如图②乙)当40<t≤50时,
∴MD=80-t,
∵sin∠ADO=-,
∴MH=(70-t),
∴S=DN·MH,
=-t2+28t
=-(t-35)2+490.
∴S=,
当0<t≤40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40时,最大值为480.当40<t≤50时,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t=40时,最大值为480.综上所述,S的最大值为480;
(3)存在2个点P,使得∠DPO=∠DON.
(如图④)作ON的垂直平分线,交EF于点I,连接OI,IN.
过点N作NG⊥OD,NH⊥EF,垂足分别为G,H.
当t=30时,DN=OD=30,易知△DNG∽△DAO,
∴NG=24,DG=18.
∵EF垂直平分OD,
∴OE=ED=15,EG=NH=3,
设OI=R,EI=x,则
在Rt△OEI中,有R2=152+x2……①,
在Rt△NIH中,有R2=32+(24-x)2……②,
由①,②可得:,
∴PE=PI+IE=.
根据对称性可得,在BD下方还存在一个点P′也满足条件,∴存在两个点P,到OD的距离都是.
考点:相似性综合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