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旱作燕麦产量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旱作燕麦产量的影响
摘要梯度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旱作燕麦产生的影响表明,在不施农肥、不施磷肥条件下,单施氮素化肥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较好的效果,中、低产田旱作燕麦施纯氮总量以60~90 kg/hm2为宜,按底肥∶追肥为3∶1施用效果最好。

关键词旱作燕麦;氮肥施用量;底追比例;产量;影响
我国燕麦多以旱作为主,对自然降水的依赖性较强,一般在燕麦水肥临界期若有一次适量的降水即可获得丰产[1],为此科研生产两方面都在努力,通过品种选用、播期调节等技术措施,尽量使燕麦需水敏感阶段与自然降水高峰期吻合[2],由此而引发包括许多专家农技人员对“遇(趁)雨追肥”的实践和思考,试图使降水利用率、氮肥利用率均达最大化[3]。

本试验基于“遇(趁)雨追肥”概念,对燕麦旱作条件下氮素化肥施用总量及底施、追施[4]比例进行试验研究,旨在为旱作条件下燕麦栽培技术指导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安排在五寨试验站田间试验区内,播种墒情良好,在燕麦挑旗孕穗期模拟自然降水浅水追肥,田间管理略高于大田。

供试氮肥为含氮量46%的普通国产尿素;供试燕麦品种:2007年为优良品系9314-12,2008年为当地推广的晋燕8号。

1.2试验设计
采用3×3完全实施均衡法[5],施氮量与底、追比例互相搭配,共13个处理,分别为:施纯氮30 kg/hm2,其中底肥为3∶1(A)、1∶1(B)、1∶3(C);施纯氮60 kg/hm2,其中底肥∶追肥为3∶1(D)、1∶1(E)、1∶3(F);施纯氮90 kg/hm2,其中底肥∶追肥为3∶1(G)、1∶1(H)、1∶3(I);施纯氮120 kg/hm2,其中底肥肥∶追肥为3∶1(J)、1∶1((K)、1∶3(L),以不施氮作空白对照(CK)。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39个小区。

2007年小区面积6.66 m2,2008年10 m2,行距25 cm,8行区,播种量375万粒/hm2。

1.3试验实施
按田间设计划地、打畦,按处理组合称取化肥,并把每一处理组合的底施部分(追施部分保存待用)均匀地撒入小区地表,人工翻入、整平,然后播种、踩实。

1.4调查内容与方法
观察记载播种、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蜡熟、完熟等各生育期;取样考测株高、穗长、轮层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小区脱粒测产。

2结果与分析
2.1对燕麦株高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株高、穗长还是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施用氮肥的各个处理均比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K)高,其中株高、穗长有随施氮水平提高而增高的趋势,而小穗数、穗粒数则以施纯氮90 kg/hm2水平为界,施氮量提高到120 kg/hm2水平反而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氮肥对燕麦前期生长的作用更好。

从表1可以看出,底追比例各处理无论是株高、穗长还是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比不施肥的空白对照(CK)高,其中底追比例各个水平之间也有随追施比例提高而增高的趋势。

2.2对燕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各处理平均折合产量为1 870 kg/hm2,基本上可以反映出晋西北近几年中、低产田燕麦的一般生产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各小区平均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既可以说明施氮各水平间差距选择稍小,也可以说明在挑旗孕穗期浇水追肥掩盖了施氮效果(因为旱田得雨,水的作用甚至比肥的作用还明显),需要对施氮量及底追比例进一步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施氮量各水平产量以施纯氮60 kg/hm2和施纯氮90 kg/hm2较高,比不施肥CK增产3.3%~7.8%;施纯氮30kg/hm2和120 kg/hm2仅比CK增产2.2%~2.8%。

应该选择施纯氮60~90 kg/hm2为宜。

从表5可以看出,底追比例各处理以1∶3增产比例较高,比不施肥CK增产7.2%,比3∶1及1∶1处理分别增产3.8%和5.5%,说明氮素化肥的追施效果比底施效果更好。

但是因追肥所需的灌“水”及水、肥互作效应也是不可忽略的。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施农肥、磷肥条件下,对燕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来讲,施用氮肥的各个处理均比不施肥效果要好,从燕麦生长前期长势和最终株高、穗长来看,底施氮肥对燕麦前期生长更有效。

施氮总量以60~90 kg/hm2为宜,底追比例以1∶3效果最好。

也就是说,底施25%即可满足旱作燕麦前期生长发育对氮素的需求,而75%的追施部分对中后期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试验是在播种墒情良好、降水年型正常、为实施追肥试验而不得不引水灌溉条件下完成的,应该说试验条件是较好的;但2年试验的各个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肥的作用和各处理间的差异可能被水的作用所掩盖或冲消[6],有可能仍然需要从试验设计、因素水平、处理组合及试验条件等各方面进一步调整、设计,或者再做几次重复试验,因此初步所得的结论仅供参考。

4参考文献
[1] 崔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与莜麦生育关系的研究[C].全国燕麦协作组科研论文集,1992:31-36.
[2] 张金瑞,安玉麟.旱地莜麦化肥适宜用量和氮磷配比试验研究[C].全国燕麦协作组科研论文集,1992:197-201.
[3] 李韵珠.土壤水和养分的有效利用[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
[4] 刘新月,乔蕊清,卫云宗,等.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氮肥后移技术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1,29(2):26-28.
[5] 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1987.
[6] 张士义,刘慧颖.辽西北半干旱地区有机肥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杂粮作物,2001,21(5):44-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