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大师陈寅恪治史方法探略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制约并互为因果。这就是以朴素的辨证方法去观察分析并 解决问题。
陈寅恪还重视客观形势对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的决定 作用。他认为重大历史事件和政策所以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当时的客观形势、政治形势及军事形势。形势的作用是第一 位的,杰出人物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下篇,陈寅恪论述唐代前期在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 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他指出“:李唐 承袭宇文泰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 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 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亚细亚,籍 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这就是说,由于关中本位政策以及 吐蕃强大所造成的西边和西北边的政治、军事形势,唐不能 不倾其全部军事力量于西方边境,无力顾及东北方面,不得 不对东北方面采取消极维持现状的政策。这是由当时的形势 决定的,是不以唐太宗、唐玄宗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同书 中,陈寅恪又指出:“玄宗之世,华夏、吐蕃、大食三大民族皆 称盛强,中国欲保其腹心之关陇,不能不固守四镇。欲固守四 镇,又不能不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而断绝其与大食通援之 道。当时国际之大势如此,则唐代所以开拓西北,远征葱岭, 实亦有其不容己之故,未可专咎其时主之黩武开边也。”这也 就是说,唐对西北边境的进攻政策,决定的原因是当时的形 势,唐玄宗个人的原因是次要的。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陈寅 恪的治史方法已带有明显的辨证色彩。陈寅恪在综合解释历 史方面有自己的特点,能够辨证地分析历史现象,从表面上 似乎无关的历史事实中看出其内在的联系,理清其发展变化 的线索,然后形成关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自成体系的看法。陈 寅恪的研究所以能突破我国传统史学,其原因即在于此。
方 法 探 略
新唐书之部》。从这部札记中,我们可 ︶ 以更具体地研究陈寅恪读书、治史之
立场、观点、学风、方法。在札记中,陈 寅恪指摘误字、夺字、倒乙、不贯等批 注随处可见。旧札(204 页)称许远 “世仕江右”,陈寅恪批道(205 页): “本书八二许敬宗传:世仕江左。‘右’ 为‘左’之误。”
知制诰在元和十五年五月庚戌。又旧书一八四宦官传王守澄 传云:守澄与中尉马进潭等定册立穆宗皇帝。据新收一七九 李训传,崔潭峻确为元和逆党,微之因崔进用,宜裴晋公之恶 也。新书一七四元稹传作‘长庆初,潭峻方亲幸。然其进非公 议,为士类訾薄。’似较旧书为妥。”正因为陈寅恪“广搜群籍, 参之证之”、“考订是非,解释疑滞”,从而得出新书“似较旧书 为妥”的结论。陈寅恪读书治史的这一方法,就是全面地占有 材料而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方法,值得我们从事
津”为“汴河之津”,皆言地理,故可相对,推证以历史事实,则 对于治学,他是着重通识的。但更能说明他着重通识的是陈
“宿野”为必然之结论。
寅恪自己的著作。在论述唐代历史时,陈寅恪说“:综括言之,
陈寅恪注重“广搜群籍,考订解释”。他在《杨树达论语疏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
证序》中说:“夫圣人之言,必有为而发,若不取事实以证之,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
大
次声明“三代之书不敢观”。其实这本 是对不善于利用古书的人有感而发
师 陈
的,后来又因精力有限不能兼及。据
︵
温 陈寅恪同学俞大维讲:“我们这一代
州 大
的普通念书的人,不过能背诵 《四
学 书》、《诗经》、《左传》等书。寅恪先生
寅 恪 治 史
夏 诗
人 文 学《十三经》不但大部分能 背诵,而且对每字必求正解。因此, 《皇清经解》及《续皇清经解》,成了他 经常看读的书。”(见俞著《谈陈寅恪 先生》)陈寅恪一直强调“读书须先识 字”,这是他注重传统小学基本功的 体现。1989 年 4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了《陈寅恪读书札记— ——旧唐书
[关键词] 史学大师 陈寅恪 治史方法
!!!!!!!!!!!!!!!!!!!!!!!!!!!!!!!!!!"
!!!!!!!!!!!!!!!!!!!!!!!!!!!!!!!!!!"
325015
!!!!!!" 一、要具备扎实的治史功底
史
扎实的基本功是进行学术研究 的基础。在陈寅恪看来,要精研经学、
学
小学。陈寅恪是晋、唐史专家,他曾多
“广搜群籍”的下一步便是“考订是非,解释疑滞”。旧札 (164- 165 页)元稹传称“长庆初(崔)潭峻归朝”,称元稹“即日 转祠部郎中、知制诰”,称“河东节度使裴度三上疏,言稹与 (魏)弘简为刎颈之交谋乱朝政,言甚激讦”。陈寅恪批注道: “参观本书一六七李逢吉传,一五六于由传,一七零裴度传, 长庆集上门下裴相公书。元氏长庆集四十制诰序‘:元和十五 年,余始以祠部郎中、知制诰。’然则‘长庆初,潭峻归朝’语殆 误。新书一七九李训传:(太和九年秋七月)‘宦人陈弘志时监 襄阳军,训启帝召还,至青泥驿,遣使者杖杀之。而崔潭峻前 物故,诏剖棺鞭尸。元和逆党几尽。’是征潭峻与元和弑逆之 谋。其归朝当在元和十五年正月宪宗暴崩之前也。同鉴书稹
总起来说,陈寅恪对历史的综合解释是具有鲜明特点 的。他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观点去进行研究。但在他的思想中也出现不少接近历史辨证 法的因素,他对历史过程某些方面的描述已比同时代的旧史 家和西方汉学家高出一筹。丰富的史料、精详的考证,使他的 研究成果能在史学界自成一体。陈寅恪能成为一代史学大 师,自有其内外因素。受家学渊源的影响、重视史学功底、博 闻强记、博览群书,为治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术研究过 程中,他又能作到通观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析问题 时注意运用辨证法的方法治史,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融会贯 通,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新的治史风格,陈寅恪的这些治史 方法,对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后学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要采用辨证的方法治史 认真研读陈寅恪的书和文章,随时可以见到他分析问题 时所使用的辨证方法。《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更集中表现 了陈寅恪的这一治史方法。下篇篇名是:外族盛衰之连环性 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这一篇名就表现了在唐中央政府与唐 边境上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陈寅恪是以辨证方法 来分析的。以东突厥为例,隋及唐朝初年,东突厥十分强大, 李渊、李世民在太原起兵时,曾向东突厥称臣。何以十年以后, 李靖之师击败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土崩瓦解?陈寅 恪解释其原因为:(1)东突厥本身腐败内乱;(2)东突厥境内 的严重天灾;(3)东突厥邻接部落回纥薛延陀之兴起;(4)唐 室君臣之发奋自强。这就是说,唐灭东突厥这一事件不要孤 立地去观察,要从上述四种因素全面地观察。这四种因素,相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他又能作到通观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分析问题时注意运用辨证法的方法治史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新的治史风格陈寅恪的这些治史方法对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后学来说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SHIZHIJIANYANJIU 史志鉴研究 45
[摘 要] 陈寅恪(1890—1969)是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师,历任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陈寅恪祖籍江西修水,自幼 聪颖好学,有惊人的记忆力。他继承家学,博览群书,先后游学东西洋十余年,通二十余种中外古今语言。他在史学上的贡 献,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划时代的。他所开拓的研究领域和指出的发展方向,广阔而明通,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文从要 具备扎实的治史功底、要具有高明的通识等方面探略陈寅恪的治史方法。
惊,饮冰伤骨”之批注。他说:“韦庄秦妇吟:‘野宿频销战士 固因国人治学,罕具通识。”他发现当时我国敦煌学研究落后
魂,河津半是冤人血。’余以为‘野宿’应作‘宿野’,详见鄙作 于日本等国,原因之一是研究者罕具通识。这一见解在今天
校笺,如以‘野宿’为不误,则应汾阳奏中此信为解也。”陈寅 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
“江左”“江右”,地理位置、政治 历史研究的人加以重视的。
沿革都截然不同。这固然用不着音韵训诂,但陈寅恪重视文
二、要具有高明的通识
字却可见一斑。用音韵训诂读通文字的最好之例莫如旧札
陈寅恪治史着重通识,他说:“夫敦煌在吾国境内,所出
(98 页),陈寅恪对郭子仪表中“天寒剑折,溅血沾衣;野宿魂 经典,又以中文为多,吾国敦煌学著作,较之他国转独少者,
则成无的之矢矣。圣言简奥,若不采意旨相同之语以参之,是 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这是对于中国中古史的通识。这一
为不解之谜矣。即广搜群籍,以参证圣言,其言之矛盾疑滞 通识的基础是大量的明确无误的史实。这不仅是唐史的前后
者,若不考订解释,折衷一是,则圣人之言行,终不可明矣。今 分期,更重要的是中国中古史的前后分期。如租庸调制,始于
陈寅恪的主要著作都是打通文史追求通解通识之作。文 学作品具有历史价值,史家可以把文学创作纳入史学的研究 对象。通过诗文来稽考历史,也是中国史学研究的常例。因 此,诗文可以证史。陈寅恪的独特之处是将这种治史方法系 统化、完善化,直至形成一种学术文体,融史才、诗笔、议论于 一炉,又以史说诗,在诗、史互证中,达到通解。《元白诗笺证 稿》就是一个典型。元稹和白居易诗中的许多故实,经陈寅恪 考证都有了着落。白居易《新乐府》中的《上阳白发人》有句: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 末年时世妆。”陈寅恪据新、旧《唐书》和姚汝能的《安禄山事 迹》考证出,天宝年间男性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妇女则兴襟 袖窄小的衣裳,至贞元、元和之际,仍然“小头鞋履窄衣裳”, 不知世事的变化,如被宫外之人看见,难免为人所笑。而《旧 唐书·文宗纪》载:“太和二年五月丁巳,命中使于汉阳公主及 诸公主第宣旨,今后每遇对日,不得广插钗梳,不须著短窄衣 服。”陈寅恪在此写道:“然则太和初年妇人时妆复转向短窄 矣。时尚变迁,回环往复,此古今不殊之通则。达到通解通识 的前提条件,是对有关史料的充分把握,没有通识为基础,较 为重要和复杂的考据都是不可能取得成果的,在此基础上, 纵使论议,也不会流于空泛,反而收到点睛之妙。
恪批注中之校笺,即韦庄秦妇吟校笺文,今载于《寒柳堂集》。
陈寅恪论及唐玄宗一朝为唐代历史发展的分界线时,
陈寅恪何以认定‘野宿’为‘宿野’之误?此实乃从其文字功夫 说:“其事虽为治国史者所得略知,至其所以然之故,则非好
看出:“野宿”与“河津”不相对,而“宿野”即“宿州之野”,“河 学深思通识古今之君子,不能详切言之也。”这些都可说明,
陈寅恪的打通文史,不仅表现为以诗证史和以史说诗, 还进一步拓展领域,甚至用小说的材料来填补史料的不足。 他申论说:“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 修之书,其病又在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 著等量齐观,译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证妄之失 矣。”我们知道,陈寅恪善于考证,特别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 考据,条件很多,通识是重要条件之一。也可以这样说,他的 精辟考据是由于以他的通识为基础的。例如,关于李唐民族 的考据,陈寅恪能够得出李唐的祖先出自赵郡李氏,或为赵 郡李氏之破落户,成为赵郡李氏假冒牌这样的推论;决非出 自陇西李氏。这是由于他通解西魏北周一代历史,通解宇文 泰苏绰所创建的以关陇集团为核心的关中本位政策。李唐祖 先李虎为关陇集团重要成员,关陇集团重要成员曾两次改姓 并改其郡望。通晓这些,才能知道李唐祖先出自陇西为假托, 而据《唐会要》、《元和郡县图志》、《唐光业寺碑》,李唐祖先出 自赵郡,可无疑问。
先生汇集古籍中事实语言之与论语有关者,并间下己意,考 魏晋,经历南北朝,至隋唐而臻于完备,到开元天宝时逐渐丧
订是非,解释疑滞,此司马君实李仁甫长编考异之法,乃自来 失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主要作用,接着也就逐渐废止了,这就 【黑龙江史志 2009.14(总第 207)】
46
是旧局面的结束;同时,也在开元天宝时期,两税法逐渐形 成,建中元年,两税法建立,此后经历唐代后期、五代、赵宋以 降,两税法实行并有所发展,这就是开启新局面。
诂释论语者所未有,诚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树一新楷模 也。” “广搜群籍”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史料的方法,陈 寅恪读书治史的这一基本功在札记中反映得十分突出。据统 计,陈寅恪在札记批注中所引用的书文竟达 120 种以上,其 中既有政书,也有杂记;既有类书,也有专集;既有地理书;也 有笔记小说,以至于诗歌、佛家传记、出土文书、古人议论、今 人发明等无不为陈寅恪所搜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