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矮64S配制杂粳组合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矮64S配制杂粳组合经济性状优势分析
周根友;姜平;夏华
【摘要】@@%培矮64S配制杂粳组合,后代超亲优势明显.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单株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的增加.生育期和株高超亲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的负向优势限制了产量优势的发挥.增强F1代产量优势的关键在于选择具有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经济性状优良,且与培矮64S亲合力好、配合力高的粳稻品种或品系为父本.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09
【总页数】2页(P76-77)
【关键词】培矮64S;杂粳组合;经济性状;优势
【作者】周根友;姜平;夏华
【作者单位】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江苏润扬种业有限公司,江苏仪征211400;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1.2+2
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水稻产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江苏省杂交粳稻发展空间巨大,是未来粮食产量重要的增长点[1-3]。
但现在江苏杂交粳稻种植面积还较少,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目前使用的杂交粳稻品种产量优势不够强,增产幅度不够大;其次是
所用不育系开花习性差,柱头外露率低,制种难度大。
这2个因素严重制约了杂
交粳稻的发展。
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具有广亲和基因,且米质优、抗病抗倒、配合力高,可与
常规粳稻配制两系亚种间杂粳组合,从而利用籼粳亚种间远缘基因的遗传差距,增强粳稻的杂种优势,容易在产量优势上获得较大突破。
而且培矮64S属偏籼类型,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制种比较容易。
如能用培矮64S选育出产量高、品
质优、抗性好的杂交粳稻新组合,将能很好地促进杂交粳稻的发展。
因此笔者以培矮64S为母本,常规粳稻品种父本,开展杂交粳稻育种研究。
本研究对部分杂交
组合经济性状优势进行了遗传相关性分析,以探明其父本性状对杂交组合性状的影响,以便高效地选择父本、提高杂交粳稻育种效率,并为广大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参加考种和数据分析的组合有14个,母本为培矮64S,父本均为沿江稻区常规粳稻品种或品系。
各组合均于5月13日播种,6月18日移栽。
每组合栽4行,每
行栽15株,株行距20 cm×25 cm,单本栽插。
各组合均以同样规格种植相应的
父本作比较,田间管理同一般试验田,田间记载生育期,收获时各取10株考察主要经济性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F1代经济性状的超亲优势
F1代与父本间各经济性状成对比较测验结果显示,各经济性状的差异均达到极显
著水平,表明F1代各经济性状均有明显的超亲优势。
从各性状超亲优势的具体表现看,播始天数超亲频率为92.9%,平均数值比父本增加8.0 d,平均超亲优势率为7.1%。
株高、单株有效穗、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谷重超亲频率为100%,其中株高平均值比父本增加15.1 cm,平均超亲优势率为16.5%;
单株有效穗平均值比父本增加3.5个,平均超亲优势率为26.9%;穗长平均值比
父本增加3.4 cm,平均超亲优势率为20.2%;每穗总粒数平均值比父本增加84.8粒,平均超亲优势率为52.0%;每穗实粒数平均值比父本增加49.7粒,平均超亲优势率为33.5%;单株谷重平均值比父本增加25.0 g,平均超亲优势率为48.7%。
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其中结实率平均值比父本减少11.1%,平
均超亲优势率为-12.2%;千粒重平均值比父本减少3.9 g,平均超亲优势率为-14.0%(表1)。
表1 F1代与父本经济性状比较项目播始天数(d)株高(cm)单株有效穗(个/株)穗长(cm)每穗总粒数(粒)每穗实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单株谷重(g)F1平均值120.7107.016.520.3247.7198.180.223.576.3父本平均值
112.791.913.016.9162.9148.491.327.451.3F1比父本平均增加
8.015.13.53.484.849.7-11.1-3.925.0平均超亲优势率
(%)7.116.526.920.252.033.5-12.2-14.048.7
2.2 F1代经济性状的竞争优势
从F1代经济性状的产量竞争优势看,优势最强的性状为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有效穗,在14个组合中均表现为正向优势,且超亲优势率分别高达52.0%、33.5%、26.9%。
而优势最弱的性状是结实率和千粒重,在14个组合中均表现为
不同程度的负向优势。
可见供试组合的产量优势主要来源于穗足粒多,结实率和千粒重为制约组合产量优势发挥的主要限制因素。
从F1代经济性状的生态竞争优势看,优势最强的性状为单株有效穗。
各组合单株有效穗的超亲优势表明,F1代有效分蘖明显增加,其自身竞争力和耐粗放栽培的
能力明显增强。
但由于生育期和株高同时具有十分显著的超亲优势,使许多组合植株偏高,生育期过长,从而导致组合抗逆性变差,生态竞争力减弱,不适宜在沿江稻区种植应用。
根据F1代经济性状的综合表现,参试组合中较为适合沿江稻区种植的高产组合有
3个,分别为“培矮64S/930”“培矮64S/940”“培矮64S/3057”,其播始天数分别为115、116、115 d,株高分别为107.5、108.6、98.5 cm,单株有效穗分别为15.5、14.8、16.5个,每穗总粒数分别为288.5、300.7、272.0粒,每穗实粒数分别为219.8、252.7、212.2粒,单株谷重分别为80.1、84.5、80.5 g。
2.3 F1代与父本间经济性状回归与相关
经统计分析,各组合F1代与父本间在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等性状上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 0、0.848 7、0.813 8。
另外千粒重之间的相关也达到显著水平,相关系数为0.560 1(表2)。
从相关系数的大小看,F1代与父本间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有效穗﹥千粒
重﹥结实率﹥穗长﹥株高。
从决定系数看,父本对F1代经济性状的贡献率在55%以上的主要是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和单株有效穗。
回归系数表明,这3个性状,父本每增加1个标准单位,F1代相应增加0.819 7、0.870 2、0.518 1个标
准单位。
因此培矮64S与粳稻配制杂粳组合,选择上述性状优良的粳稻品种或品
系作父本,对提高F1代产量至关重要。
表2 F1代与父本间经济性状回归与相关性状相关系数(r)回归系数(b)决定系数(r2)回归方程(y=a+bx)播始天数-0.326 3-0.305 60.106 5y=154.649 4-0.305 6x株
高 0.161 60.153 50.026 1y=92.893 6+0.153 5x单株有效穗 0.813 8**0.518 10.662 2y=9.793 9+0.518 1x穗长 0.488 20.685 30.238 3y=8.705 1+0.685 3x 每穗总粒数 0.848 7**0.870 20.720 2y=105.909 6+0.870 2x每穗实粒数 0.854 0**0.819 70.729 3y=76.461 9+0.819 7x结实率 0.498 90.666 10.248
9y=19.368 3+0.666 1x千粒重 0.560 1*0.262 60.313 7y=16.353 7+0.262 6x
单株谷重 0.304 30.255 50.092 6y=63.145 6+0.255 5x
注:“*”“**”分别表示相关性显著(P<0.05)、极显著(P<0.01)。
3 小结
培矮64S与粳稻配制杂粳组合,F1代超亲优势明显。
产量优势的来源主要是单株有效穗和每穗粒数,生育期和株高超亲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的负向优势限制了产量优势的发挥,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单株产量可达80 g以上。
F1代与父本间经济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增加F1代产量优势的关键在于选择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经济性状优良,且与培矮64S亲合力好和配合力高的粳稻品种或品系作父本。
【相关文献】
[1]郭军,孙明法,阮逢欢,等. 杂交稻丰优559在越南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0(3):91-93.
[2]李闯,钱华飞,周义文,等. 杂交水稻镇籼优184高产制种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0(6):145-146.
[3]钟亮,缪炳良,杨晓巧,等. 红莲型杂交稻中莲优950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农业科学,2011,39(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