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从体系建构到问题关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从体系建构到问题关注
郇昌店
【摘要】范式理论对学科建设具有巨大的阐释意义.研究发现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具有浓厚的体系取向情节.初始阶段的体育管理学以体系建设为取向,统筹了学科整体框架和内容体系.但作为致力于社会应用的学科,体育管理学科应实现学科范式的转换:以解决现实问题取代体系建构的思路,构建基于现实体育领域复杂性问题的学科框架,力争实现对社会中体育现实问题的仿真分析,同时明确以"世界体系中"和"中国本土化"的两种问题为学科的关注对象.
【期刊名称】《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6)003
【总页数】5页(P259-263)
【关键词】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体系构建;问题关注
【作者】郇昌店
【作者单位】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与管理系,天津,3003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05
自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理论”以来,“范式”就成为很多学术共同体遵循的准则之一。

范式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而反过来,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1]。

由于范式理论的巨大阐释力,很多学者用之来探索很多理论问题,学科建设就是重要领域之一。

当前,基于
范式理论兴起的学科范式已成为主导学科建设的规定性力量,很多学科都在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学科范式。

按照学科范式的观点,体育管理学科范式可以这样认识:首先,体育管理学科范式可分解为标志性的学科理论、独特的研究对象、系统的学科体系、独立的研究方法等方面。

其次,体育管理范式是知识共同体所遵循的价值追求、研究路径和学术旨趣等要素的集合。

就本研究的操作性而言,笔者选择“学科体系”为研究对象,因为学科体系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内容框架、知识模块及要素间的内在关系。

毫无疑问,具有建制的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已得到长足发展,这从稳定研究团队的形成、专业刊物的出版和体育管理教材和专著的出现、专科(体育服务与管理)—本科(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体育管理、体育发展战略等方向)教育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可得到验证。

但对致力于应用的学科而言,我国体育管理对现实发展的贡献不足;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部分,体育管理学也未实现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使命。

作为关注现实的体育管理学,如何完成知识生产和服务现实的使命,如何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困扰学界同仁的理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而针对上述问题的追问与回答,形成了对我国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的认识:既从体系构建到问题关注。

体育管理学科范式转换的研究,可推进体育管理对象的转换、研究方式的引入和研究成果应用价值的提高等,并为知识共同体提供学术对话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知识的产生与更新,同时对更高层次的学术影响、学术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发挥重要作用。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中国体育管理学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

留美学者金兆钧(1898—1981)以美国体育行政发展为借鉴,以开放性、国际化的视野编辑了《体育行政》,1935年在上海勤奋书局出版。

该书以学校体育管理为特色,初步
讨论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事业中的地位,提倡国民体育,将体育行政管理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2]。

这一事件被追认为中国体育行政管理发展的源头。

但是由于
旧中国缺乏对《体育行政》理论的有效总结,无法推动我国体育管理的持续发展。

建国后,我国加强了体育行政与管理的研究,学术界以前苏联的《体育组织》和《体育行政管理》等为依托开始了体育管理学建设的步伐。

1955年,东北师范大学鞠兴绥、原中南体育学院(现武汉体育学院)李雨三编写了《体育行政》讲义,天津体育学院马瑜教授和辽宁省体委的张旭、梁汝城等人也编纂了类似讲义。

这一阶段的体育管理学都是以体育行政管理为主要内容,主要服务于国家及其延伸部门管理和学校的体育事业需要。

建国后的体育管理理论研究尚处于前学科阶段,正经历着研究领域向学科建设的转变。

但自从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体育理论后,体育行政就在中国体育学院的教学目录中消失。

这使得我国在很长时间内,既没有体育行政也无体育管理,我国体育管理长期缺乏专门研究,在学科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3]。

文革乍起,百业凋零。

我国体育管理学建设从此停滞。

文革以后,社会科学领域重启了文革期间中断的学科建设任务。

具体到体育界,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应用性学科被倾注了巨大精力。

“早日建成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体育管理学”不仅成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较关注的问题,指示有关体育院校对此进行研究;亦成为老一辈体育界专家学者的夙愿,为这一学科的恢复重建撰文立说[4-5]。

时至1984年,我国学者编纂的《体育管理学》得以正式出版,标志
着我国体育管理学在新阶段的重新建立,这也被很多学者视为我国现代体育管理学科建立的标志[6]。

这个阶段的体育管理学科初步确定了我国体育管理具有体育管
理史、体育管理原理等8个板块[7]。

我国体育管理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上述8
个板块的筛选与融合,建设了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

1984年,“全国体育管理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也在相关体育院校成立。

体育管
理学科建立后,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注重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比较而言,后者获得了体育管理领域的更多资源。

针对处于草创阶段的体育管理学在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等稍显孱弱等现象,“建立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内化为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与学者的艰巨使命,学科体系情节在随后的实践中逐渐得以强化。

1995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将体育管理学列入委管的重点学科,并纳入教材建设规划。

原国家体委“八·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出版了《体育管理学教程》,同时根据“九·五”教材建设规划和体育事业的新发展,重新编写出版《体育管理学》[7]。

在体育管理学科建设过程中,很多学者利用学术交叉与融合的机会进入体育管理领域,对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性质、地位、对象、内容进行了研究,并对学科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框架等学科体系要素进行了探索,这在我国陆续出版的体育管理学教材与专著中得到体现。

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属的体育管理分会正式成立,并于同年加入亚洲体育管理学会。

至此,我国体育管理学已经完成了从学科建设到正式学术组织建设的转变,学科发展取得了重大成绩。

从我国体育管理学发展历程来看,学科发展表现出如下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从发生学的视角分析,中国体育管理学具有如下典型特征:社会转型及其导致的制度变迁,使社会需求和政府干预成为学科产生和发展的主导性力量,通过对相关学科的培育和孵化,刺激并促进相应学科的快速发展与成长,以满足社会对相应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8]。

可以说体育管理学科的建立乃至发展不是体育管理领域实践和知识积淀的最终结果,而是行政力量推动的使然。

体育管理学在满足现实需求,“解决现实和未来问题”的目标下,通过先赋予其学科地位,成立相应的机构,出版相应教材,从而搭建学科框架的方式建立进而发展的。

其次,体育管理学科具有浓厚的学科体系情节。

虽然我国体育管理学建立的意愿是解决现实和未来问题,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却抛弃了“问题”意识,关注学科体系的建设,这种思路并逐渐得以
强化。

所谓学科体系意识是指在学科建设中,较关注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定性和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学科体系是否具有严谨、完整和包容性等[9]。

体育管理学科建设初期就致力于学科框架的打造,对学科概念、知识板块和领域划分等倾注了大量精力,并致力于中国特色体育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

综合而言,我国体育管理学在发展初期,致力于学科体系构建,促进了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并日渐成为中国体育社会科学领域的“显学”,成为我国体育领域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

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体系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致力于学科体系建设的中国体育管理学,在历经30多年的发展之后,至今“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得到公认的学科体系”[10]。

诚如我国体育管理领域著名学者秦椿林先生所言“建立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体系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11]。

就学科建设而言,构建体系情节优势和不足非常明显。

体系建设搭建了我国体育管理发展的平台。

在我国社会科学普遍存在的以“移植”与“借鉴”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生产方式”构建学科体系的规制下,体育管理学跳出“学科体系的窠臼”是不现实的。

反而,在学科重建初期,通过“移植”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对我国体育管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草创阶段的体育管理学科建设通过“移植”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内容,通过确定学科的概念体系、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直接建构起整体的学科体系。

这种发展模式,尝试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直接嫁接成体育管理领域的内容,偏重于对学科做整体性考虑,将学科建设重心置于具有包容性、完整性和严谨性的学科体系之上,进而推出普适性教科书等做法,对体育管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契合了中国体育理论与实践跨越式发展需求。

但以学科体系为指向建设体育管理学科的劣势也比较明显。

学科体系情节形成对知识共同体的局限。

学术界在针对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问题探讨的同时,在“学科体
系构建为中心”的知识生产过程的规制下,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为“体系”而“体系”的循环中。

因为完整的学科框架已经确立,学术界只是对其构成要件进行修补,这导致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在多年发展过程中鲜有知识与理论的创新和贡献。

同时历经多年发展,体育管理学科没有随体育管理实践而繁荣,却显凋零之势。

曾几何时,国际体育管理、职工体育管理、体育管理方策学、体育管理心理学等大放异彩,如今几乎形成“体育管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这种状况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国体育管理尝试建立极具“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体系之结果。

可以说,发展至今的中国体育管理学,既缺乏对既往体育管理经验的有效总结,也未对学术前沿进行深入挖掘,既没有解决理论与现实脱节问题,也未能实现给决策群体提供理论支持的目的。

与很多交叉学科变现的问题一样,“概念平移”、“理论套用”和“经验逻辑推演”成为体育管理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学科合法性的诘问日渐兴起。

社会科学领域对学科合法性也进行了深入讨论,合法性危机也成为危及学科发展的议题之一。

笔者曾对“中国体育管理学科合法性危机”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体育管理学科表具备学科体系模糊等学科合法性危机的表现形式[12]。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变革的推进,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体育实践凸显出很多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传统的体育管理学理论难以回答。

基于体育管理学科对现实的回应越来越差的事实,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构建学科体系的知识生产方式的制约作用。

根据华勒斯坦的观点,“学科构成了话语产生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而在这种同一性中,规则被永久性地恢复了活动”[13],该观点为我们分析体育管理学科体系取向发展弊端提供了分析工具和思路。

首先,体育管理学科体系构建形成了“封闭”的世界。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体系构建情节导致学者更多地从逻辑统一性方面来思考整体学科框架,从理论上考虑学科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学科内容的层次统一和结构完整,从而形成了僵化的封闭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框架由两大板块组成:即体育管理
基础理论部分和体育业务管理理论部分。

前者包括体育管理的原理、职能和方法等,是管理学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延伸;后者包括体育管理体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管理、运动训练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科技管理和体育产业管理等内容[14]。

这种情况历经多年发展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体育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西学东译”的知识引进运动日渐衰竭后,现有体育管理学人缺乏对当前国际体育管理学科建设和前沿理论的关注。

而标志体育管理学发展成就的教材建设存在的“严重的‘套用’做法和内容雷同现象”也为学界所认同[15]。

构建学科体系形成封闭世界的消极作用极为明显:当“体系建构”形成一种范式时,必将对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共同体产生规训,在规训作用下,很可能逐渐产生一种为体系而体系、把体系当做学科建设的全部的“集体意识”,从而忽略了学科体系之外的世界,也忽略了构建学科体系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久而久之,这种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经院习气,成为阻碍学科发展与创新的消极力量[16]。

其次,体系构建极易忽视现实问题,导致理论指导现实实践乏力。

作为定位为应用性学科的体育管理学,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它的使命也是在对社会转型期的体育管理实践提供某种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持,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2]。

体育管理学是体育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去指导体育实践活动,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实践和体育改革发展相适应,而不能就理论而理论,如果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脱离体育管理实践的发展,最终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工作[17]。

而现实我国体育管理学对于实践领域的贡献较小,体育管理在体育重大决策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足。

从当今我国体育管理发展实践来看,“中国模式”下的体育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而我国体育管理领域对此缺乏有效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多是简单的原因和现状描述,提炼不出普适性的理论,更无法充实学科知识体系。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理论滞后于实践需要,主要原因是理论建设和
实践相脱节,理论研究者难以深入管理实践,而实践操作者又缺乏理论提炼与研究的动力。

体系构建忽视现实问题,导致指导现实实践乏力,这成为学科体系关注的弊端之一。

最后,体系构建注重知识引进而缺乏自身知识生产,导致学科地位旁落。

体育管理学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运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体育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18]。

我国体育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但在移植其他学科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自身知识生产和引进的关系。

体育领域很多学者希望体育管理学获得管理学的青睐,列入管理学的学科序列,但以体育管理学的发展状况衡量,这一设想的实现需要很长的时间。

1998年教育部设置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终于将1984年就开始招生的体育管理正式纳入国民教育序列,本科阶段的体育管理教育被冠以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的名号,颁发管理学学位,而研究生层次的体育管理教育却是体育学的领域,颁发教育学学位。

我国体育管理的交叉学科属性,徘徊于教育学和管理学两种学科之间,学科独立性的问题显得任重而道远。

综合而言,现阶段需要重新审视体育管理学体系构建的学科建设思路,最大化借鉴其优势的同时,思考其对学科发展的制约作用,寻找更具优势的建设思路与模式。

针对构建学科体系的学科发展思路的优势和不足,笔者认为体育管理学科需要实现发展范式的转换,即从体系情节到问题取向。

针对“问题取向”建设体育管理学科的研究,主要从西方体育管理学科建设的经验和体系情节与问题取向的比较来进行分析,同时设计我国体育管理学科问题取向下的建构路径。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是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论,认为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
特殊的内在结构与之对应。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同样适用该理论。

发展至今,学科体系建构下的体育管理发展范式已不适应现在体育管理实践的要求。

为实现学科建设的目的,本研究认为体育管理学科需要强化以问题为取向的学科建设意识。

学科建
设的问题取向和体育管理研究从理论研究向实践描述转变紧密联系。

本研究以美国体育管理发展的过程来展示作为社会实践领域重要应用性学科的发展思路,并提供我国体育管理学科相应的建议。

3.1.1 美国体育管理学科的发展启示美国体育管理学科产生和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

20世纪60年代,美国体育管理研究日渐丰富,并诞生了体育管
理学科。

黄汉升(1993)认为美国体育管理学的发展历程也经历了从“理论迷恋”向“实践关注”的转向过程。

20世纪80年代,针对过去偏重体系和理论上的探
讨而忽视对实际应用的阐述,美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重点由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管理实践,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不只偏重于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领域、校际运动的管理,而扩展到职业体育、竞技运动的经营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管理,辐射面较广。

在学校体育管理专业中,还兴起了对一些带有危险性项目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19]。

美国体育管理强调体育管理作为一项社会科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体育社会科学的建构下强化自身的独立地位和相关知识的贡献[20]。

1993年,美国体育管理协会
通过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体育管理教育课程标准。

从设置的课程标准可以看出,美国体育管理学由多种学科知识构成,是体育管理实践中所需知识的集合。

而针对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与服务对象的争论,在美国体育管理界也曾引起了极大关注。

1995年至1997年间,学者Weese和Jacquelyn Cuneen、Parks等人关于体育管理学究竟服务于社会实践还是教育的争论引发了美国体育管理领域的关注[21-22]。

从后续的相关研究中可以看出,美国体育管理秉承了一种服务社会实践
的发展思路:强调现实体验(Experiencing)和管理叙事(Narrative)等在体育管理教育中的作用,推进以体育管理的问题分析和解决为学科建设的取向[23-25]。

通过美国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美国体育管理注重与一般商业管理的联系,更注重体育管理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

而在体育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注重理论的研究,但是其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还是服务社会实践,
解决现实问题。

3.1.2 体系情节和问题取向的学科建设取向比较从学科发展实践来看,现今学科建设的思路很多,但是体系情节和问题取向无外乎是比较普遍的两种。

一般而言,在学科初创期,学科体系的取向会明显一些,但那时伴随着学科发展和实践知识的积累,问题意识会逐步彰显。

而为了更好地认识体系情节和问题取向的意义,笔者尝试从如下几个角度比较,见表1。

学科建设的问题意识,就是以实践中的问题及其解决为出发点的学科建构模式。

其目的不在于学科知识的积累和学科体系的建构,也不是建立新的学科,而在于增进、深化和拓展对特定问题的认识,从而有助于人们对该问题的了解、评价,并有助于对该问题及同类问题的解决[9]。

我国体育管理处在社会转型和时代变革的历史背
景下,学科范式由体系建构到问题关注转换的内在动力非常强烈。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建设从“体系构建”向“问题取向”的转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3.2.1 明确“问题取向”对体育管理学科建设的意义社会科学中,大凡以应用性为目的的学科发展模式,无一不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研究方法和学术立场,从而建立起学科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

在这种学科发展思路下,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会自觉地、主动地关注和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研究和解决,切实地为改进管理实践服务。

我国体育管理学科建设问题取向的确立,可以为我国现存的诸多体育管理问题提供解决路径,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实现社会学者代言社会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宿命与冲动。

3.2.2 正确认识现实体育管理领域的现实问题从传统意义上而言,我国体育管理问题的认识,大多是以领域为界限,划分为学校体育领域问题、社会体育领域问题和竞技体育领域问题等。

这种现实问题的分析方式忽视了问题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重叠”和“反复”的体育管理问题。

而重新认识体育管理领域的问题,可以尝试将问题进行重新分类:体育财政问题、体育行政问题、体育经济问题、体育资源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