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场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1-05-27T10:36:49.60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赖昆全刘继利曾小凤
[导读]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在低场强MRI上的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赖昆全刘继利曾小凤(江西省石城县人民医院 342700)
【中图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034-02
【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在低场强MRI上的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方法通过8例经临床和MRI确诊的主动脉夹层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符合De Baky分型Ⅰ型者4例,符合Ⅱ型者1例,符合Ⅲ型者3例,均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及夹层的内膜片,具有诊断价值。
结论 MRI为无创伤性的检查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磁共振成像诊断
主动脉夹层(AD)是较常见的大血管病变,易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以往该病的检查诊断多依靠于超声、CT和DSA。
尤其是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研究报道明显增多[1~3]。
由于MRI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也显示了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
现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以来8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的MRI表现,来探讨低场强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均已被手术或上级医院会诊证实,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50~75岁,平均年龄55.5岁,本组临床表现胸部背部疼痛5例,腹疼1例,有2例患者胸疼向腹部转移,5例患者有胸闷、气促等症状,3例腹主动脉可闻及收缩期杂音,6例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例急性者破裂死亡。
1.2 检查方法
MRI检查使用美国GE signa profile 0.2T永磁性磁共振仪,应用体线圈,采用心电门控和呼吸门控技术及自旋回波(SE)T1加权像(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和梯度回波(GE)T 2 加权像(T2WI),扫描层厚8mm,层间距2.5mm,视野300~400mm,矩阵256×256,信号采集3次平均,常规作横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
2、结果
2.1 病变范围及分型按DeBaky分型[5]:Ⅰ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4例,其中累及腹主动脉2例,累及髂动脉1例,累及腹腔干1例;Ⅱ型(升主动脉)1例;Ⅲ型(降主动脉和/或腹腹主动脉)3例,其中降主动脉2例,降主动脉+腹主动脉1例。
2.2 直接MRI征象 8例患者均可见主动脉内膜片及其分割的真假腔,5例T2WI像真腔呈流空低信号,假腔T2WI像为高信号,6例真腔小于假腔,2例真腔大于假腔,假腔附壁血栓3例,附着于假腔游离壁,呈长T1长T2、稍长T1稍长T2混杂信号,2例呈低信号,边界清。
2.3 间接MRI征象 7例可见主动脉增宽,胸腔积液4例。
3、讨论
3.1 AD病因与发病机制 AD是主动脉壁中膜弹力组织和平滑肌病变。
关于AD的发生,一般认为首先是主动脉的内膜撕裂,血液进入主动脉中膜内形成夹层血肿所致[6]。
常见的撕裂部位在主动脉瓣上方近端主动脉2~3cm以内或主动脉峡部,两处被认为是承受每一收缩脉冲最大压力部位,本组有4例破口均出现在此范围,有人认为是中层退变,滋养血管破裂,继而出现壁间血肿并无内膜撕裂[7]。
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动脉粥样硬化,其它如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先天性畸形。
本组6例有高血压病史,此外,妊娠、创伤等也可引起AD。
临床表现多为突发的胸背部刀割样痛,胸闷、气促、部分可仅表现为腹痛。
本组有7例有突发或以往有胸痛病史,AD急性发病死亡极高,本组有1例破裂死亡。
3.2 AD的MRI表现 MRI表现主动脉双腔及内膜片是诊断AD的最主要征象。
AD真假两腔的不同的血液流速决定了不同的MRI信号特征。
据张立仁等曾报道[8] AD的真假腔信号分为三情况:(1)双腔均无信号;(2)真假无信号,假腔高信号;(3)真腔无信号,假腔中低和高三重信号。
也有人认为AD假腔越大,破裂及发生其它病发症的机遇越大。
本组3例较好显示了三重信号,从而反映了快速、慢速血流及附壁血栓的信号特点,附壁血栓SE序列中陈旧性和机化性血栓呈中等信号,新鲜血栓呈高信号,本组2例呈高信号。
内膜片呈线、条状等或高信号,厚度约为2~3mm,本组病例有直线状、环状及螺旋状三种形态,环状者外围为假腔,中间为真腔,呈同心圆形,MRI容易漏诊,破裂口与再破口在SE序列中可显示,表现为内膜片的中断,部分在矢状位可直接显示,本组破裂口显示率约44%。
据文献报道[9]应用Cine MRI及MRA技术,可清晰显示真腔内血液经过破口喷射征象,对破裂口显示率达98%。
分支血管形成真假两腔或自主动脉假腔发出,是分支血管受累的可靠征象。
SE序列显示分支血管受累有一定限度,本组仅一例Ⅲ型患者中仅有一例显示肾动脉受累,Cine MRI及MRA则能提高其显示率。
随着国内低场强MRI机器在中小医院的普及,MRI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更加方便,且因MRI具有无创伤性,又因流空效应不需要使用造影剂,就能很好的显示主动脉壁及管壁形态,较CT的分辨率明显提高,并且可多层面、多方位、多序列、多参数成像,故能对主动脉夹层作出较为详尽的评价。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总之,MRI是目前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全面、无创和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在人,赵德利,刘白鹭,等.VRT技术对主动脉疾病附壁血栓的后处理.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3(2):41-43.
[2]王永梅.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2006,4(2):23-25.
[3]洪勇,夏学文,张向群,等.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螺旋CT诊断.中国CT和MRI杂志. 2007,5(1):21-22.
[4]Harthell GG maging of aortic aneurysms and dissection:CT and MRI [J] Thorac maging,2001,16:35-38.
[5]De Bakey ME,Hemfy DS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issecting aneueysm of the heart[J]Thoracic Cardiovascsury,1965,83:915-916.
[6]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等.核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6-420.
[7]Robicks F,Thubrikar ML.Hemodynamic considerations regarding the mechanism and prevention of aortic dissection.Ann Throac
surg,1994,58:1247-1253.
[8]张立仁,刘玉清,李立坤,等.AD的MRI的进一步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2,8:385-389.
[9]陈祖望,周康荣,陈福真,等.AD的几种MRI的评价和比较.中华放射杂志,1997,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