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课件)-2025年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知识点拨】
考点一: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内容: 理解诗句的关键在于掌握诗句的构成、背景、作者意图以及诗句所蕴含的意象和情感。 1.诗句,作为组成诗词的基本单位,其理解首先需要从字面上进行解析,包括每个字词的意思和 典故的含义。进一步,结合诗句的背景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和寄托。如李绅的《却入泗口 》(却入:乍入。泗口,泗水入淮)“洪河一派清淮接,堤草芦花万里秋”,A.首句写诗人乍入泗口看 到的两水交汇的景象,一个“清”字奠定了作品萧瑟、冷清的基调。这里“清”字的作用是错误的,“ 清”修饰“淮”,淮水,指淮水的特点,清澈。 2.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也是理解的关键。诗句中通常包含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用来与作者的心情相应和。例如,《相见欢》中的月、梧桐、深院、清秋就能看出作者的哀叹与落寞 。 3.读懂一首古诗还需要结合作者的背景与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在唐朝繁盛时期多 豪放洒脱,而经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则多与哀伤挂钩。了解这些背景信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 情感和创作意图。
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 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 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 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 (2024新课标Ⅰ卷16T)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6分) 【官方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②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 滴沥,听来清亮圆润。 【学生答案】①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 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表明诗人已经沉浸于溪声之中,景、人、情融为一体。②激流声 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表现了泉声的丰富多变和 独特魅力,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喜爱之情。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 桥》
《答友人论学》
15. 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 语言知识点中“炼字”的考查。艺术效果
二字艺术效果。(6分)
分析。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 关键语句的理解、评价与分析。语句的深 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层含义及哲理意义。
【对点练习】 (2023新课标Ⅰ卷16T)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 ,号鹤山。 3.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 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答案1】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3分)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彻学问直 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3分) 【答案2】①(句意解读)卖花担上的桃花李花再好看,也不如长在枝头那样有活力、见精神;② (主题,引申义)治学不能停留于文字表面,要深入到文字背后,亲自悟得其中的思想精髓,这就好比 在枝头欣赏桃李方能见其活力、精神。
新课标Ⅱ卷 2023
全国甲卷
《湖上晚பைடு நூலகம்》 《临江仙》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 抒情方式:寄情于景。分析情与景关系。
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拟人手法、修饰词语)
15.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语言中“炼句”,词语、修辞手法、表现
2025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各考点 满分宝鉴
古代诗歌鉴赏主观简答试题考点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主观简答题的考查知识点、命题角 度、构思方法、答题角度和拟题技巧。
2.积累诗歌鉴赏主观简答题的必备知识点,夯实基础, 厚积薄发。
【课前高考精炼】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千岁庵听泉 刘克庄
思路: 1.明确观点态度是什么。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词语(表态度的),关注陈述 对象、表述方式、感情色彩等。 2.审清题意,明确命题者让我们干什么。针对观点态度,是理解分析、还是 在诗中寻找体现依据、还是发表自己的评论等。 3.确定答题思路,拟写答案要点(六分试题,一般2至4点,以3点为主), 组织专业术语,调整答案顺序。
(2023年教育部四省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① 苏辙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②,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被贬筠州期间。②贫笞:一种皮薄竿高节长、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2.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联考答案】①暮春时节,风雨连绵,诗人游园所见应是桃李凋谢,满地落红,但诗人并无愁怨叹 惋之情,仍然找到了怡人的美景,并与友人们把酒尽欢;②诗中展现出了诗人旷达的胸襟,由此看来, 在面对人生挫折的时候,诗人也会有随缘自适的气度,保持顺其自然的心境。 【考生答案】①旷达乐观。诗人虽然被贬,但仍能欣赏风景之美,眼中是自然的生生不息,心中是 归家的喜悦之情。②随遇而安。傍晚时分,提着美酒与友人为伴,把酒言欢,快意人生,在人生低谷中 寻求难得的快乐 。 ③随和洒脱。诗人与友人玩得很尽兴,与百姓一起尽情享受人生欢愉,描绘了一幅与 民同乐的祥和场景。
(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 析。 (6分) 【答案】①首联诗人卧枕船舷,望湖上美景,浑恐置身蓬莱仙境,表现了诗人“心境澄清,快乐逍 遥”的主观色彩;②颔联诗人看到小桥流水、山寺云峰,夕阳晚照,景物宁静而美好,体现诗人归家路 上“悠然自得,享受宁静”的主观色彩;③颈联诗人观飞鸟如见避、红蕖似相迎,景物拟人化描写,著 有诗人归家路上“欣然愉悦,心情舒畅”的主观色彩;④尾联诗人即将到家,观林萝密密,听鸡犬声声 ,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环境描写,著有诗人“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主观色彩。(6分,每点2分,答 对3点即可。)
人生态度和评价。①珍惜美好,执着追求。 ②积极态度,重视劳动。③遵守孝道,各 安其所。
2022
新课标Ⅱ卷 全国甲卷
全国乙卷
《送别》 《画眉鸟》《画眉禽》 《白下驿饯唐少府》
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 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抒情方式:寓情于景,以景结情。
比较阅读。作用的不同。
抒情的方法,表现手法:直抒胸臆,虚实 结合。
二.新高考主观简答题的考查类型。 1.对诗句的理解、分析。 2.概括、评价、分析观点态度。 3.思想情感概括分析。 4.鉴赏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5.鉴赏诗歌语句(炼句)。 6.概括诗歌内容主旨(主题、事理、哲理等)。 7.比较阅读鉴赏。
(6分)
手法、结构、情感等。
全国乙卷 新课标Ⅰ卷
《破阵子》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 提刑愁之懋之》
15.这首词是如何表现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直抒胸臆,细节描写,侧面烘托。
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考点突破】
一.新高考主观简答题考点一览表
年份 2024
卷别 新课标Ⅰ卷 新课标Ⅱ卷 全国甲卷
新课标Ⅰ卷
题目 《宿千岁庵听泉》
《雨后为山亭独卧》
题干 16.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 要赏析。(6分)
知识点 对比手法,泉声的描绘,赏析。
16. 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关键语句“白头心事”的理解与分析。
(2024年新高考Ⅱ卷16T)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1】①“白头心事”即诗人念念不忘、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的抗击外敌、收复失地的志愿。②“卧闻刁斗 起连营”,军事意象的出现表明诗人时时牵挂对敌战事;③“惭愧儿童话请缨”,写诗人感慨自己虽壮心不已,却已无 法像年轻人一样请缨杀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 分。) 【答案2】①“白发心事”即年事已高,但心中有许多牵挂:国土未复,外敌未灭;年事已高,空叹无奈。②对前 线战事的牵挂。“卧闻刁斗起连营”,对敌作战仍在持续进行,入夜难以入寐。其实诗人独卧为山亭,是不可能听到刁 斗声的,诗人的错觉恰恰反映出他心中放不下军营。③对自己无奈的自责。“惭愧儿童话请缨”,运用终军请缨的典故 ,将自己与“儿童”对比,“儿童”尚且“话请缨”,想要为国效力,而自己只能独卧为山亭,惭愧面对。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陶归园田居 ①(其五) 苏轼
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②。 不逢商山翁,见此野老足。 愿同荔支社,长作鸡黍局。 教我同光尘,月固不胜烛③。 霜飙④散氛祲⑤,廓然似朝旭。 [注]①苏轼被贬惠州时,一位85岁的老人邀请他在荔枝成熟时相聚,他欣然答应,夜闻苏过(苏轼的三儿子)诵 《归园田居》,于是作《和陶归园田居》六首,本诗是第五首。②紫芝曲:秦末隐居商山的四位隐士所作。③月固不胜 烛:苏轼自注为“明于大者,必晦于小,月能烛天地而不能烛毫厘”。④霜飙:凛冽的寒风。⑤祲:雾气。 2.理解并简要赏析诗歌的最后两句。(6分) 【答案】理解:凛冽的寒风吹散了笼罩着天地的雾气,天地之间顿时变得空阔寂寥,犹如朝阳映照的情景,诗人 亦由此豁然。(2分) 赏析:①寓情于景。风吹雾散后天地空阔寂寥,如朝阳映照,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表现出从容洒脱,乐观旷达的 人生态度;(2分)②双关手法。“氛祲”既指自然界中的雾气,又指诗人遭遇贬谪后的郁闷之气:(或)“廓然”既指 天地间空阔寂寥的情景,又指诗人内心变得豁然。(2分)(答“象征”“以景结情”亦可得分)
思路: 诗句理解的核心是表层义+深层义(引申义、比喻义)。 1.了解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以及诗词所处时代的背景,都有助于理 解诗词的主题和情感。例如,杜甫的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而李白的则更倾向于 表现个性、抒发情感。 2.逐字解析:对于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深入解析其含义,避免望文生 义。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并非指绿色,而是形容春天的生机勃勃。 3.注意手法:修辞和表现手法。古诗词中常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都需要特别注意。这些修辞手法往往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诗人的意图。 4.理解意象:古诗词中往往有许多特定的意象,如“柳”代表送别,“月”代表思乡 ,“竹”代表坚韧等。理解这些意象,对于理解整首诗的意境和情感非常关键。 5.把握情感:古诗词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寄托。通过深入分析,把握诗人的喜怒哀乐, 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考点二:概括、评价、分析观点态度 内容: 1.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的看法,结合诗句展开分析。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 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 透彻,感情是否准确,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3.针对他人给予作者或诗句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谈自己的理解,作出肯定 的判断,结合诗句展开分析或进行探究性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