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萌”字分析汉字的“逆输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萌”字分析汉字的“逆输入”
作者:王亭亭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7期
摘要:近年来,“达人”“宅”“控”“御姐”“罗莉”等日本传来的汉字词汇深受年轻人欢迎。
这些词写成汉字,与汉语有某种联系,但却不尽相同。
众所周知,汉字最初是由中国传到日本,近年来,随着日本动漫的流行,“萌”这样的流行语从日本反传入中国。
本文暂且称之为“逆输入”。
本文以“萌”为例,浅析汉字的逆输入。
关键词:萌;汉字;逆输入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13-01
一、从词源分析
日语分为汉语词、和语词、外来语和混种语四大类。
汉语词作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中国,但是有继承有发展。
日语中的汉语词用中国的汉字书写,但发音却与汉语截然不同。
主要分为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的汉语、以汉语造字法为基础新造的汉语和日本人新造汉语三大类。
“萌”一词是从中国直接传入日本的汉语词。
《新华字典》中对萌的解释如下:
名词义:1、萌,草芽也。
如: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2、比喻事情刚刚显露的发展趋势或情况。
如:圣者见微而知萌。
动词义:1、草木发芽。
如:草木萌动。
2、产生,开始。
如:智者见于未萌。
而日本传统字典,比如《广辞苑》《新明解》中,并没有“萌”一词,只有与萌相关的词组。
比如“萌葱”“萌え出る”等。
但无论是“萌葱”还是“萌え出る”,从意思来看,都与中国的“萌”大体相同。
二、“萌”的新语义
在中国几大主要网站输入“萌”这一关键词会得到大量信息。
当前流行的“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萌一词最初用于表达对动漫、漫画、游戏软件等媒体中的主人公的喜爱、眷恋、倾倒、执着、兴奋等感情。
多用于架空人物、偶像等在现实中不能与之恋爱的对象,虽然也可以说是“虚拟恋爱”,但却不可与恋爱之情等同对待。
“萌”一词因日语发音与「燃える」(其意之一是充满热情)相同,起初是网络上「燃える」的借用,用于表达对某一对象强烈的喜爱之情。
此外“萌”字本意为发芽、新生,由此萌字也可形容新鲜而可爱的事物。
“萌”一词在日本诞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用法,只是人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对象都会习惯性地感叹“萌”,其意思和用法倍受争议。
2000年左右,“萌”一词从宅男宅女的专用语言扩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用语,并于2005年被选为年度流行语。
中国“萌”的字义与日语“萌”大体相同,但已入乡随俗,富有中国特色。
可做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使用。
名词:(1)《天声一队》六一专场曲目曝光吴奇隆、吴克群、周笔畅领衔群星卖萌。
(金鹰网 2012年5月30日)
动词:(2)萌翻了,猫咪宝宝做恶梦被妈妈揽入怀中。
(凤凰播客 2011年5月2日)
形容词:(3)快来动物园看“萌系”小熊猫。
(大江网信息日报 2012年5月30日)
副词:(4)漫画系小萝莉报名广州快女,放言要萌杀评委。
(苏州热线——新闻频道2011年4月27日)
三、“萌”的逆输入及其原因
如上所述,“萌”一词原本是从中国传入日本的词汇,随着日本动漫风靡中国,“萌”被赋予新的意思,反传回中国。
并从动漫界专用语发展为日常用语,作为网络用语,迅速流行。
为何像“萌”这样的日语词可逆输入回中国,并深受欢迎呢。
首先,日本漫画风靡中国。
动漫作为当前日本的三大产业之一,可以说是当今日本在世界的一张名片。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发达,信息的多元化,中国喜欢日本漫画的年轻人日益增多。
因为动漫中很多都是未曾接触过的新事物,在翻译动漫专用语时,很多情况下直接把日语的汉字写出来,发音采用汉语发音。
比如“耽美”“女王受”“腐女”“同人志”等等。
另一类是按日语的发音用汉字音译过来。
比如“罗莉”一词。
罗莉是动漫《LOLITA》的主人公,现用于特指12岁以下、天真可爱的女孩。
“萌”是直接把日语汉字写出来而产生的新词,广为流传,甚至出现了“萌文化”“萌产业”。
第二,汉字的认同感。
流行语中的“萌”虽为外来语,但较之于西方国家传入的外来语更易被中国人接受。
相同的字形,使中国人一见便心生亲切感,即使意思同汉语相比已发生某种变化,但容易理解和记忆。
因此,存在大量从日本逆输入的词汇。
如上所述,像“萌”这样从日本逆输入回中国的词汇广泛流行,其原因主要为漫画在中国大受欢迎及同为汉字圈的汉字认同感。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更深层的原因,笔者将在以后的学习及研究中继续探求。
参考文献:
[1]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