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敦煌石窟形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盛唐 96窟
盛唐 130窟
中唐 158窟 涅槃窟
? 七、影窟 影窟亦称影堂,是为纪念高僧而绘塑有高僧真容的纪念性洞窟,有的影室原为该僧
生前修禅行的禅窟。莫高窟现存有第 17、第137、第139、第174、第357、第364、 第443等窟,时代自中唐至五代宋。影窟均属于主窟。
? 八、禅窟 禅窟是供僧人禅修、诵经的洞窟,有多室和单室之别。一般是在主窟左右两壁各开凿
仅供坐禅用的小型禅窟三个或四个。禅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窟开龛的佛殿窟附设成 组的禅窟,第二类是专为禅行的单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六十六个,第三类是多 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十个,多有前室、中室、后室。 ? 九、瘗窟( yì)
瘗窟为安葬僧人尸骨的洞窟,有的也可能用来安葬过世的俗家弟子。莫高窟现存瘗窟 均位于北区,共有 23个,时代自隋代至元代(不排除有更早的)。洞窟较小,平面成方 形或长方形,制作较粗糙。
? 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窟檐建筑是晚唐第 196窟窟檐,其次有第 427、431、437、 444四窟宋代曹氏归义军晚期窟檐,这几座窟檐的存在表明了在晚唐张氏归义 军和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莫高窟洞窟前窟檐的大量存在,这一点也可以从归 义军时期大量有关洞窟营建文书的记录中反映出来,此外从现存莫高窟晚唐五 代宋时期几乎所有这一时期创建或重修洞窟前所留存的窟檐建筑的窟檐孔遗迹 得到应证,另外大量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底层洞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考古 发掘资料也可作为这一时期必定有为数不少的窟檐建筑的修建的旁证资料。
术和书画艺术。
第一节 敦煌石窟形制
?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其分类大致如下:
?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
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 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 个,其中北魏十一个 ,西魏两个、北周三个、隋代四个、唐至元 代八个。其典型者如北魏第 254、第248窟,北周第 428窟等。
? 五、涅槃窟 涅槃窟是以涅槃像为主题的洞窟,劵顶,横矩形窟。西壁有横贯全窟的佛床,上塑
佛涅槃像,佛像侧卧,前无遮挡,所以平面作横长方形。莫高窟的涅槃窟只有第 148、 第158两窟。
? 六、僧房窟 僧房窟是供僧人生活起居、修禅打坐的洞窟,有的可能是生活于莫高窟“长住百姓”
的生活窟,现多废弃。莫高窟现存僧房窟大多数分布于北区,共有六十五个。南区仅仅 两窟(第 488、第489 ),洞窟时代为北朝至元代。
?
殿堂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为五代、宋时期的代表
窟。平面方形,覆斗顶。殿堂窟一般属于大型窟。在唐后期及
五代时期,大量出现。典型洞窟有晚唐第 85、196 窟,五代第
98、146 窟。
四、大像窟
大像窟即洞窟内开凿、雕塑有巨大的弥勒佛像。莫高窟仅有初唐第 96窟(即北大像窟, 像高33米)和盛唐第 130窟(南大像窟,像高 26米)两窟。大像窟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 统木结构的殿堂建筑与印度石窟建筑结合的产物。由于佛像通体的高大和窟檐外观的气 派,大像窟往往成为所在寺院的中心和象征。
? 莫高窟还有不少其他用途的石窟。如仓库窟,用来储藏物品。
?

第十七窟
? 洞窟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窟前建筑,包括殿前建筑和窟檐建筑。殿前建筑 主要指底层窟前的地面建筑,窟檐指各层洞窟外的木结构建筑。
? 所谓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是指修建于洞窟前并与洞窟相连而成为一个有机 整体的木结构建筑,属中国传统建筑,和由印度西域而来的佛教石窟结合,使 得佛教石窟建筑中西合璧,极富文化含义。窟前殿堂建筑和窟檐建筑二者在莫 高窟是基本上相同的,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甚微,大同而小异,只是窟前殿堂 建筑一般是指位于底层洞窟,因为底层洞窟前有足够宽阔的地面和空间,可以 修建大型的木结构建筑;而窟檐则一般是指位于底层洞窟以上各层洞窟前的木 结构建筑,由于受到有限空间的限制,因此规模较小,二者均构成了窟前建筑, 和洞窟合而为一,也基本上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功用与性能。
? 综观敦煌石窟,莫高窟的洞窟种类很多,但以禅修、礼佛为中心。洞窟种类功 能齐全,在住、用、葬、藏等方面均有体现。可以说,莫高窟是一个以洞窟为
活动中心、以宗教为生活核心的人类居住聚落。
? 敦煌石窟形制有一个明显的中国化过程。同时,各类建筑类型也有一 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 塔庙窟的兴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北魏至西魏是塔庙窟的鼎盛阶段。 北周至隋朝,塔庙窟开始衰落,形制基本延续前期。初、盛唐时期, 塔庙窟更加衰落,数量更少。晚唐时期,塔庙窟已经接近尾声阶段, 数量很少,形制也有许多变化。塔庙窟在第一阶段时与殿堂窟差距较 大,后来逐渐殿堂化,中心塔柱的含义也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莫高窟隋代第 302、303窟
属于此类。
?
塔庙窟的宗教意义是为了“入塔观像”。它的出现具有宗教
学与地域性上的双重原因。中心塔柱石窟是一个洞内的寺院,
是石窟艺术逐渐汉化的产物。
北魏 254窟
西魏 432窟
隋代 244窟
? 二、覆斗顶形窟 覆斗顶形窟又称倒斗形窟。窟顶中心有方形深凹藻井,四面
第六章 敦煌艺术巡礼
?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敦煌莫高窟之所以能独享该名,是因为斯 坦因《西域考古图记》中以“千佛洞”来称呼敦煌莫高窟之故。
? 莫高窟的洞窟分布在大泉河(古称宕泉)西面、鸣沙山最东麓 的断崖面上,崖面南北长 1500 米,高10~40米 不等。分为 南北两区,南区 1000米 ,北区500 米 。南区有 492个洞窟, 二至四层不等。北区正式编号 243窟,仅有个别洞窟存有壁画。 整个莫高窟,保存有公元四至十四世纪 1000年间的45000 平方米 的壁画,2400多身彩塑和 5座木构窟檐,是世界上现存 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 宝库。从载体来看,莫高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建筑艺
呈斜坡状,形状如倒斗,故名。此类窟形在整个莫高窟的洞窟 中属于中小型,保存数量最多,是敦煌石窟的主要形式。是从 十六国晚期至元代唯一不断出现的窟形。典型洞窟有西魏第 249 窟,北周第 296 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 220、323 窟,盛唐第328、45窟及中晚唐第 159、156 窟等。
? 三、殿堂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