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河北邢台九年级上语文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河北邢台九年级上语文月考试卷
一、默写题
1. 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吞长江,浩浩汤汤,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2)由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我们可以联想到《湖心亭看雪》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月”是文人骚客吟咏的灵感源泉,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
《醉翁亭记》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的是山间晨昏晦明变化之美,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美景之乐;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表现的是旷达乐观的情怀。
二、单选题
下列词语中,画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调(diào)和摇曳(yè)丰润(rùn)禅(chán)师
B.妖娆(ráo)飘逸(yì)勃(bó)发忧戚(qì)
C.呢(ní)喃嘶(sī)哑恪(kè)守娉(pīng)婷
D.宽宥(yòu)劫掠(lüè)亵渎(dú)冠(guàn)冕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名著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六更,每更约两小时。
B.《醉翁亭记》《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作者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D.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三、综合读写
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下面是李明同学写的演讲词初稿的节选部分,他不能确定下文中横线处的下联该如何填写,请你帮他填写出下联,并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精神的理解。
几个月来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殊死搏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又一集中体现。
多少医护人员争做坚定的“逆行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阻击疫情的第一线;多少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坚强乐观,互帮互助;多少普通工作者奋战在各行各业,为了确保城市的正常运转,不缺位,不后退;多少居民自觉居家隔离,苦中作乐,只为切断病毒传染的链条;多少老师挂念着学生,迅速练就“网红主播”十八般武艺,为学生居家自主学习保驾护航;多少同学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号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我用一副对联结束我的演讲。
上联是“自强不息怀壮志”,下联是“_______________”。
(2)此次演讲比赛将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本班教室举行,你作为代表去邀请语文老师张老师来当评委。
见到张老师时,你会怎么说?
四、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展开合理想象和联想,描绘诗中画线的句子所展现的画面。
(2)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请举例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节选)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
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①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②。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③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④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土风。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注】①余浸:支流。
②岩阜:岩石堆成的山。
阜:土山。
③富:丰饶的物产。
④肩舆:轿子,在这里用作状语,乘着轿子。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三处)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①凡八百里凡:_______________
②三宿而至其下至:_______________
③乐其土风乐:_______________
④鸡犬之声相闻闻:____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②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4)作者“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的原因有哪些?(用原文语句回答)
(5)本文结尾部分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正是青年读书时
①人年轻时,无论多么忙碌或是贫穷,有一种快乐谁都无法剥夺,那便是读书。
但青年人读书,有时会有热情、少方法,战略上异常重视、战术上捉襟见肘,不得其门而入。
关于如何读书,前人进行了诸多总结,依
我看,如下四点能做到便十分不易,却也十分有益。
②首求,要追求把书“读完”。
当年,金克木先生写《书读完了》,让人大吃一惊。
别说书海无边、时间有限,就算只读2019年初至今出版的中文书,正常人穷其一生都不可能。
为何金克木先生敢说“书读完了”?其实,这背后是对读书的系统思考。
比如中国古书,其中的头绪、结构、系统有据可循,其中有些书是绝大部分书
的基础——如果研究“红学”,那么《红楼梦》就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捷径,非读不可。
③其次,要仰仗经典之力。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
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
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
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
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却同样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
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④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
书中,他为经典作品下了诸多
定义,其中第一条便是,“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信哉斯言!因为经典
作品反复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
即便这些作品需要你花力气、下功夫
阅读,也是值得的。
知识青年,不读经典,何以自立?
⑤此外,_______________。
我们关于读书的经验,大都来自前人。
然而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过去又有
些不同。
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
畅销书榜上,让人失望者有之,给人启发者
却更多。
许多经典都曾流行一时,今日之流行未必不是明日之经典。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
瞄准过去被忽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
去发现、去接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
⑥最后,读书要“手脚并用”。
人的记忆力有相当的局限性,人的理解力亦需要多重辅助。
动手记下要点,动
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在一个崇尚奋斗的时代,青年人既不能做“书呆子”,也不能做“清谈客”,知识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与现实对接,书本中的文字需要在纸张外落地生根。
⑦人生的许多变化,也许正是从学会正确读书开始的。
而做一个读书人最幸福的是,眼前是无尽的书籍世界,我们在其中能寻觅到、体验到通往更大世界的千万条路。
(1)请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之能概括该段的观点。
(2)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请结合选文回答。
(4)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故乡的番薯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
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
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家乡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镇,接着又从镇上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最后来到我们住的地方。
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
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
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
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
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
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
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
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
生机,又藏有诗意。
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
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
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
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
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
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
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
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时,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
薯
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绦,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
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
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⑧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
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
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
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
举着。
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呈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
叶
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
经遇风霜,整
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
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
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⑨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
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
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⑩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
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⑪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1)请按照顺序理清选文中与番薯有关的情节,补全下面空缺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受友启发,决定种番薯→_______________→受番薯启发,思考人生
(2)为什么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可以温暖作者的情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时,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
(对
画线的字进行赏析)
②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从修
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选文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或思考?
七、写作
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
请以“_______________深处”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自定;③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④有真情实感,不
得套写、抄袭;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20-2021学年河北邢台九年级上语文月考试卷
一、默写题
1.
【答案】
(1)衔远山,横无际涯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月有阴晴圆缺
【考点】
湖心亭看雪(张岱)
水调歌头(苏轼)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注意“涯”的正确书写。
(2)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联想”可推知答案,注意“俱”的正确书写。
(3)由“描绘的是山间晨昏晦明变化之美,表达作者沉醉山水美景之乐”可推知答案,注意“霏”“暝”“缺”的正确书写。
二、单选题
【答案】
C
【考点】
易误读常见字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调和”中的“调”应读作“tiáo”。
B项,“忧戚”中的“戚”应读作“qī”。
D项,“冠冕”中的“冠”应读作“guān”。
故选C。
【答案】
A
【考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醉翁亭记(欧阳修)
文化常识
文学常识【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一夜分为六更”说法错误,古人计时,一夜分五更。
三、综合读写
【答案】
(1)众志成城抗疫情
理解:自强不息,是在磨难面前的坚韧不拔,是人们面对困厄的时候,勇于向前,勇于向命运挑战,向逆境
挑战,不屈服,不妥协,不消沉,不退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
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
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倍经磨难而更强,豪迈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张老师,您好。
我们班将于本周五下午两点,在我们班的教室举行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想请您来给我们当评委,可以吗?
【考点】
见解阐述
情景说话
对联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根据对联上下联之间字数相同、词性相对、内容相关的特点来拟写下联即可。
“自强不息”是一个成语,“怀壮志”是动宾短语,“众志成城抗疫情”可以与上联相对。
结合“自强不息”的本义和引申义来理解词语含义,“自强不息”的意思是: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结合
语境,自强不息指的是面对疫情,勇于抗争,敢于拼搏,战而胜之。
还可以结合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来谈。
言之成理即可。
(2)作答时,要注意称呼和礼貌,内容要具体,时间、地点、事件要表述清楚。
语气要委婉,语句要通顺。
四、古诗词鉴赏
【答案】
(1)他端起酒杯,却把酒杯放下了,拿起筷子,又把筷子扔掉了。
因为精神苦闷,所以眼前摆着这么多美
味佳酿,也难以咽下。
他离开坐席,拔出宝剑,举目四望,心中一片茫然。
(2)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考点】
诗歌画面描绘
行路难(其一)(李白)
课内古诗词曲阅读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思是:停下喝酒放下了筷子,眼前都是美食,可是我却吃不下,拔出剑来,往四周看,心里却是茫然无措的。
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
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
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描绘出他离开座席,拔出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的画面;形象地表现出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
荡变化。
(2)诗开头写“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描绘了一个欢乐的宴会场面。
接着写“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又向读
者展现了作者感情波涛的冲击。
中间四句,既感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看到了吕尚、
伊尹忽然得到重用。
“行路难”四个短句,又表现了进退两难和继续追求的心理。
最后两句,写自己的理想总
有一天能够实现。
全诗在彷徨与感叹之后,以“长风破浪会有时”忽开异境,并且坚信美好前景终会到来,因
而“直挂云帆济沧海”,激流勇进。
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由此可知诗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
并对前途充满信心。
五、文言文阅读
【答案】
(1)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2)①一共,总共,②到,到达,③喜爱,④听见
(3)①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②我打算在泗水之滨买地归老。
(4)乐其土风;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5)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
【考点】
分析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意图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文言文)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
【解析】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
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
走了一共
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亭。
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
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
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
的精巧。
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
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
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宋州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
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爱那里的风土人情。
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
之滨买地归老。
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解答】
(1)“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句式结构相同,其后均应断开。
结合注释①可知“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的句意为: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
根据句意可知,“以为”前应断开。
故断句为: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
(2)①句意:走了一共八百里。
凡:一共,总共。
②句意: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
至:到,到达。
③句意:很喜爱那里的风土人情。
乐:喜爱。
④句意: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
闻:听见。
(3)①深:深广。
隐:隐居。
富:丰饶,富裕。
②将:打算。
老:归老,养老。
(4)“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出现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想要留在此处的原因也必定在其附近。
“余为彭
城二年,乐其土风”表达了作者对此地的喜爱之情。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表现了作者与当地百姓的相处十分融洽,这都是他想要留在此处的原因。
据此提炼原文作答即可。
(5)本文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根据“其深可
以隐,其富可以养”“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等句可看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渴望,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
六、现代文阅读
【答案】
(1)要经常打开新书(或:要经常读新书)。
(2)举例论证。
列举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阅读经典感受极深并为此专门写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仰仗经典之力”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经典是大家正在重读的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经典作品最具
生命力(或:经典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
(4)读书时动手记下要点,写下感受,转发给师友,多一种理解;同时,要行万里路,将书本中知识应用
于现实,以实践为师。
【考点】
议论文重要语句
寻找或归纳论点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议论文)
论证方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分析题干可知,第⑤段横线上补写的话,要能概括该段的观点,应该是一个总领该段内容的句子。
阅
读第⑤段,由“知识更新速度爆炸性增长,一日不学便有跟不上之感”“这些直指当下或未来、瞄准过去被忽
视的真问题的书,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有益的指导。
青年人更应对世界投以好奇的目光,最先去发现、去接
受新书中那些对世界可能有推动作用的闪光点”这些语句可以分析出本段的观点为“要经常打开新书”或“要经
常读新书”。
(2)首先要确定论证方法的类型;然后,结合观点(这里的“观点”包括中心论点,也包括局部段落的观点)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要注意使用规范的答题术语。
阅读第④段“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此感受极深,甚至专门写出一本《为什么读经典》”可知,这一段列举了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对阅读经典感受极深并为此
专门写书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要仰仗经典之力”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
论点。
(3)作答本题,要通读原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阅读第③④段,由“我只是
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费时间”“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经典作品反复
接受一代又一代人洗礼,总能跨越时代,进入群体的记忆中”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答案。
(4)要结合具体语境去理解句子含意。
结合第⑥段“动手记下要点,动手写下感受,动手转发给师友,便多了一种理解的可能性。
应当既读万卷书,又行万里路;既从书中汲取营养,又将知识应用于现实;既以书为友,又以实践为师”来分析,“手脚并用”在这里是指:读书时动手记下要点,写下感受,转发给师友,多一种理解;同时,要行万里路,将书本中知识应用于现实,以实践为师。
【答案】
(1)老家送来番薯,味道香甜,番薯生根,叶子浓密
(2)从故乡来的番薯唤起“我”记忆中的味道,缓解了“我”的思乡之情;故乡的番薯传递了亲人深情的牵挂和
深厚的情意,亲情温暖了“我”的心;“我”种的番薯开始生根长叶,使“我”心生欢喜;番薯努力生长让“我”受到启迪:换了角色,也要活得精彩。
(3)①“挤”字赋予了番薯根以人的动作(情态和意志),给其以生命。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番薯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番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嫩芽”比作“笑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番薯蓬勃的生命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番薯
嫩芽的喜爱之情。
(4)示例: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都要像番薯一样生命力旺盛,努力适应不同
的环境,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像花一样绽放。
【考点】
散文阅读
梳理故事情节
记叙文内容理解与分析
修辞手法及作用
理解记叙文中词语含义或作用
分析文章主旨或主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由已给出的“受友启发,决定种番薯”可知,此情节在第③④段,因此第一空答案应在第①②段。
这
两段讲了故乡的番薯从老家送到深圳,味道香甜,还是故乡的味道,可总结出“老家送来番薯,味道香甜”。
第二空答案应在第⑤—⑪段中寻找。
其中第⑨—⑪段讲“我”由番薯得来的启示:换了角色,同样能活好,
对应情节“受番薯启发,思考人生”,因此第二空答案应在第⑤—⑧段。
第⑤—⑧段讲了番薯的生长过程,
从开始的生根发芽,到生机勃勃,可总结出“番薯生根,叶子浓密”。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2)“温暖了我的情思”出现在文中第⑨段,联系前文可知,从故乡远道而来的番薯带来了故乡的味道,慰
藉了“我”的思乡之情;同时番薯也是老家伯母种下的,番薯里面蕴含着亲情;由“我”种下番薯,看着它蓬勃
生长可知,番薯给“我”带来了欢喜;最后由第⑨段“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
前世……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可知,“我”看到一个番薯被养在水里也能努力活下来,让“我”把自己的境遇同
番薯联系起来,并受到启迪:自己也应该像番薯一样,即使换了角色,同样也要活好。
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3)①句中的“挤”本义是指“在拥挤的环境中用身体排开人或物”或“用压力使从孔隙中出来”,在这里写出了薯根艰难地从薯块中长出来的情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番薯的生命力之顽强,也表
现了作者对番薯生根的期待和欢喜以及对番薯的赞美。
②句“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将“嫩芽”比作“笑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番薯在瓶中仍能生长,长出的“嫩芽”如同“笑脸”一般,体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番薯嫩芽的喜爱。
(4)联系全文可知,番薯从乡下到城市,由食物变成供人观赏的风景,番薯所处的环境不同,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不相同。
它被养在水里也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扎下了根,生命力旺盛,虽然它不像别的花一样美丽,但它的叶子依然像花一样绽放出光彩。
最后一段,运用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明白:无论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扮演着何种角色,我们都要努力适应不同的环境,让自己活得精彩。
据此作答即可。
七、写作
【答案】
略。
【考点】
半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