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 (共18题;共106分)
1. (2分)(2017·深圳模拟)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 和煦(xù)谀词(yú)干瘪(biǎn)鳞次栉比(zhì)
B . 剽悍(biāo)稽首(qǐ)惩戒(chéng)一抔黄土(pòu)
C . 贮蓄(zhù)潜行(qián)祈祷(qí)义愤填膺(yīng)
D . 气氛(fēn)哺育(pŭ)犷野(guǎng)叱咤风云(zhà)
2. (2分)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 束手无策转瞬既逝骸骨
B . 海市蜃楼咳嗽陌生
C . 漠不关心奄奄一息蜿蜒
D . 无精打采踉踉跄跄窒息
3.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公共交通费涨价和银行征收最低存款服务费影响层面广,中下层阶级人士首当其冲。

B . 读经典著作应该扎扎实实,不能浮光掠影,否则,所得自然不多,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没有多少帮助。

C . 随着微博热搜的兴起,每天各种娱乐八卦消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

D .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吃喝玩乐花样很多,但有时我们仍觉得自己的生活味同嚼蜡,这是为什么呢?
4. (2分) (2018七上·云安期中) 下列句子的没有语病一项是()
A . 今天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大家都做得很好,值得表扬。

B . 初一年级的男学生体重大多在约五十公斤左右。

C .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与我们是很相宜的。

D . 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使他对自己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5.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陋室铭》中的“记”“表”“说”“铭”都是古代文体的名称。

其中“表”是奏议的一种。

B . 成语“一鼓作气”“鸿鹄之志”“心旷神怡”分别出自《左传·曹刿论战》《史记·陈涉世家》《岳阳楼记》。

C . 《范进中举》《狼》分别选自《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作者分别是明代的吴承恩和清代的蒲松龄。

D . 《天净沙·秋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两篇作品,前者是元曲,后者是宋词,其中“天净沙”“水调歌头”分别是曲牌名和词牌名,“秋思”“明月几时有”是题目。

6. (2分) (2017九上·宁河月考)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御敌立功,然
而壮志难酬的悲伤愤恨之情。

B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这是词人对记忆中豪迈壮美的军营生活的描写“醉里”“梦回”表现出词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与征人思念家乡,却因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去的矛盾心理。

D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两句承上启下,前一句对上片的写景作出总评,后一句引出对历代英雄的评论。

7.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不除当的一项是()
A .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B .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双引号表示引用)
C .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双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 . 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
8. (6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馀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馀,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

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节选自《公输》)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愿借子杀之:________
②公输盘不说:________
③胡不见我于王: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语句朗读的节奏。

(每句只标一处)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宋无罪而攻之
(3)墨子“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的目的是________,体现了墨子的________主张。

(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墨子真的要请公输盘替他做这件事吗?请简答。

9. (5分) (2018八上·温州期中)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安世传(节选)
刘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

初除①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

倘居谏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

脱②有触忤③ ,祸谴④立至。

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

”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于是受命。

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公道。

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
【注】①除:任命,授职。

②脱:倘若,如果。

③忤(wǔ):违反,抵触。

④谴:贬谪。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主上方以孝治天下________
②若以老母辞________
③或帝盛怒________
④复前抗辞________
(2)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3处。

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 一时无不敬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

(4)选文写刘安世母亲与旁侍者,有何作用?结合内容,请简要分析。

10. (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
②以顺为正者________
③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
④往之女家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在本文中,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写出原句并翻译。

(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立场,那就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其为人处世原则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课文中表达此意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作者表现大丈夫立场坚定,绝不动摇的句子是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5)仿照例子,列举两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丈夫”?(说出主要事例或他们的诗句)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11. (5分) (2016九上·阜宁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

倘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 ②人恒过________
③倘遽自放纵________ ④诚自古所希________
(2)下列对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啮人,无御之者;②可以一战;③以塞忠谏之路也;④臣不以为喜
A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 .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4)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的作用又是什么?
(5)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乙文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12. (10分)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如果把首句中的“铺”改成“照”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3. (4分)(2014·菏泽) 依据课文填空:
(1)有为者辟若掘井,________ , ________。

(《孔孟论学习》)
(2)小大之狱,________ , ________。

(《曹刿论战》)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________。

(《桃花源记》)
(4) ________ , 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14. (25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秋的气味林海音
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

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

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

“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
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

“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

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

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

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

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给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

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

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

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

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

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

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

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本文先写物,再写,表现北平秋天的特点。

(2)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3)从文章来看,老五是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5)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写北京秋的气味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15. (20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带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

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

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

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

”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

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

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

“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

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

女人把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

“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

”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

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

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

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

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

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

孙老师“喂喂”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

(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

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

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

远处渐渐地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

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

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儿回。

住远一点儿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

”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

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

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

”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

可我们教学很早的。

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

”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

孙老师才回来。

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

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

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

唉。

”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

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

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

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

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

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

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

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

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

”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

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

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1)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________。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________。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________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________、________的好女人。

(3)文中(B)处画线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请对(A)处画线句做简要点评。

(5)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________。

深层含义:________。

16. (1分) (2017七下·卢龙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

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

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

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1)写出这段文字的出处和作者:________。

(2)“我”是谁?有什么特点?
17. (10分) (2017八下·北京期中)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
生活,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有利也有弊。

作为当代中学生,请结合实际生活,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内容符合要求,语言准确得体;②字数在150-200之间;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
18. (1分)作文:
请以“________的感觉,真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你要写的某一方面的内容,填在题目横线上;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共18题;共10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8-2、
8-3、
8-4、
9-1、
9-2、
9-3、
9-4、
10-1、
10-2、
10-3、
10-4、
10-5、
11-1、
11-2、
11-3、
11-4、
11-5、
12-1、
12-2、
13-1、
13-2、
13-3、
13-4、
14-1、
14-2、
14-3、
14-4、
14-5、
15-1、
15-2、
15-3、
15-4、
15-5、
16-1、
16-2、
17-1、
1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