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61926_苏联国家通讯社要要塔斯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前哨2018年第7期
民党中央社和北平警察局的阻挡,都刊登了亚光社的新闻;《新民报》还把中央社代北京警察局发的“希望能予缓登”的指示改成新闻同时刊登出来。

国民党方面看此事已捂不住,便取进攻态势,中央社发新闻说沈“似系非良家妇女”,国民党特务造谣,说沈崇事件是中共延安方面的“苦肉计”,“派八路女同志”来北平“引诱美兵成奸”等等。

为揭穿谣言,有利于反对美军暴行运动的开展,时任北平《益世报》采访部主任的中共地下党员刘时平,克服重重困难,设法查明了事实真相:沈崇系大家闺秀,生活严谨,个性倔强,学习认真,与外界极少交往,且系林则徐外玄孙女,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曾孙女,古文家林琴南外孙女,父亲系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即副部长)沈劭,哥哥系驻法公使。

刘时平设法采访了沈崇的亲属,写了揭露这一事件真相的长篇通讯,介绍了沈崇个人及其家世。

随后,又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连续跟踪采访报道,同国民党当局展开了一场新闻斗争。

12月29日,中共北平地下党学生工作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应因势利导,引领示威。

12月30日下午组织领导北大、清华、燕京、中法、辅仁等学生近5000人(对外号称万人、占当时北平大学生三分之一;北平警方报告为1.5万人)游行示威,去国民党北平行辕请愿,沿途高呼“严惩肇事美军”、“美军撤出中国”的口号。

当天,北京大学沈从文、朱光潜、袁家骅、任继愈等48位教授联名去信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抗议美军暴行,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燕京大学代校长陆志韦发声,要求当局保障学生游行安全。

两校众教授又发表联合声明,燕京大学历史学教授翁独健的讲话一针见血:“惩凶是治标,治本之法是美军撤出中国。

”当天中共地下党组织成立了“北平市学生团体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出版会刊。

12月31日,中共中央给董必武、吴玉章、张暑时、叶剑英、方方、林平等人发出《关于在各大城市组织群众响应北平学生运动的指示》。

该文件指出:“(一)北平美兵强奸女生事,已造成有力的爱国运动,上海、天津闻亦将响应,希望在各大城市(平、津、京、沪、渝、昆、港、蓉、杭等)及海外华侨中发动游行示威,并坚持下去。

不能游行的地方,亦可进行请愿及组织后援会,一面提出目前具体要求,如要求此案及以前历次悬而未决的惨案彻底解决,要求美国兵犯罪由中国法庭按中国法律公开审判(如华侨在美犯罪一样)等,一面
依据情况联系到美军全部撤离中国,反对美国干涉内政,出卖军火,进行借款,助长内战,及废除中美商约,抵制美货等口号。

在运动中要尽量推动一般中立分子出面,造成最广泛的阵容,并利用国民党所宣布的元旦起实行宪法人权条文,采取理直气壮的攻势,使国民党不敢压迫,并达到暴露国民党之媚卖国及其国大制宪全系欺骗之目的。

(二)我们在各地学生及妇女中的关系,应尽量利用学生及妇女中通信办法,向各地推动发展,并推动各地撰文通电,向各方声援呼吁,务使此运动向孤立美蒋及反对美国殖民地化中国之途展开。


1947年元旦,上海市学生抗议驻华美军暴行联合会成立;当天,马寅初、郭绍虞、萧干等上海30位教授发表抗议书,接着钱钟书等教授发表声明,全国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相继发表声明抗议美军暴行,声援北平学生。

接着是全国几十个大城市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人数达50万。

1月5日,中共中央再发出《关于利用蒋区平津京沪学运成绩扩大我党影响的指示》。

1月9日,延安《解放日报》针对这一事件发表社论《号角响了,奋勇前进》。

1947年1月22日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在驻北平美国第五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美军军事法庭裁定主犯皮尔逊强奸已遂罪成立,判处他15年有期徒刑。

2月1日再裁定帮凶普利查德妨碍军纪等两项罪名成立,判处他监禁劳役10个月。

但到6月,美国军事法庭总检察长宣布,所控罪状不能成立;8月,美国海军部长苏利文核准此事,被告无罪释放并恢复原职。

消息传来,正值学校放假,新一轮学生运动没有形成。

“沈崇事件”发酵成为反政府的全民群众运动,从“第二条战线”加速国民党的垮台。

1947年1月11日《密勒氏评论报》发表记者的文章《中国学生抗暴运动》。

文章认为,中国人对于性关系上的失检是认为极其严重的,而这些常常为外国人视为单纯的“私事”而已。

这是北平强奸案之所以为中国学生和知识分子所特别重视的一个理由;除此之外,还因为这个罹难者是中国第一流最高学府的一个有高等身份的女学生。

进一步说,更重要的是这案的政治主义。

在平时,这样一个事件可能已经一声不响地过去了,或者已经毫无困难地被掩饰过去,可是在今天这种情势形下,当美国对华政策已经成了各方抨击的对象,强烈的反美暗流已经存在多时,北平强奸案就必然使小事酿成大祸了。

塔斯社(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еагентствоРоссии)全称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塔斯”是其名称缩写“ТАСС”的音译,它是前苏联国家通讯社,国际性通讯社。

塔斯社的历史起源于沙皇俄国。

1866年12月19日,私营报业主康斯坦丁·特鲁布尼科夫(Константин
Трубников)在圣彼得堡成立了沙俄境内第一家电报局“俄罗斯电报局”(PTA),这个小型的电报局在不同城市都设立了办事处,负责发布和售卖“电报公告”,主要报道经济新闻。

1902年,当时的沙俄财政部部长建议创办一家经济新
闻类的商业通讯社,随即沙俄政府在官办报纸《商业与工业
苏联国家通讯社———塔斯社
◎姚晓鸥
87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2018年第7期
报纸》(Торгов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йгазеты)的基础上创办了“商务电报局”(TTA),负责提供专业的经济信息,隶属于财政部并由财政部长领导。

1904年日俄战争后,大量的战争消息取代了商业信息。

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将“俄罗斯电报局”与“商务电报局”合并,改名为圣彼得堡电讯社(PTA),负责发布公共信息,仍继续由财政部管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改名为“彼得格勒电讯社”。

1915年时,该电讯社境内内外记者已达200多名。

1917年十月革命(11月7日)当日,布尔什维克夺取临时政府政权时的主要行动之一,即是命令军事革命委员会委员列昂尼德·斯塔克(ЛеонидомСтарком)领导波罗的海水兵分队占领彼得格勒电讯社。

同年12月1日,列宁签发了成立人民委员会中央新闻机构的文件,彼得格勒电讯社改组为苏维埃中央新闻机构,由人民委员会管理。

但彼得格勒电讯社的部分编辑并不服从新政权管理,持有反苏立场,很快被当地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所取代。

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另组“全俄工、农、兵代表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讯社”(即新闻局),隶属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向国内外发布公报和命令。

为了避免两社竞争,充分利用两社资源,1918年4月17日,根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彼得格勒电讯社与新闻局合并为“俄罗斯通讯社”,简称“罗斯塔”(ROSTA),隶属于俄共(布)中央委员会,负责发布政府公报、报道新闻以及将宣传资料供给国内外的新闻机构。

1919年,罗斯社已在全俄境内发展出了42处通讯员办事处,并建立起发达的记者网络。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

1925年7月10日,根据苏联部长会议决议,俄罗斯电讯社改为苏联通讯社,简称“塔斯社”,隶属于苏联人民委员会,对最高苏维埃负责。

塔斯社为国家通讯社,社长及副社长均须由苏联人民委员会任命,社内实行社长负责制。

总社由负责新闻业务的总编室与负责通讯技术的通讯总管部两大机构组成。

根据苏联政府颁布的《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通讯社(塔斯社)的条例》,塔斯社的任务是面向苏联和国际社会发布国内外政治、经济、贸易及一切其他能够引起关注的信息。

在信息发布方面,塔斯社拥有在国内外收集和传播信息的专有权,一方面不允许外国通讯社在苏联境内提供新闻,另一方面只有塔斯社才享有与其他国家新闻机构合作的专权。

在国外,塔斯社陆续与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合众社、德国通讯社、日本通讯社等30家通讯社签订合
作合同。

加盟国的电讯机构只能在其领土上收集和传播信息。

加盟共和国的国家通讯社在组织上属于塔斯社的分支机构,社长由塔斯社社长任命。

同时,塔斯社掌握着对各加盟共和国通讯社政策的决定权。

1971年12月,根据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塔斯社升
格为全苏-加盟国级机关单位,享有苏联国家委员会的权利。

机构庞大的塔斯社,在俄罗斯境内及各加盟共和国境内共建设有6个分社、72个记者站,在全国拥有500多名记者和健全的全国性通讯网。

与此同时在国外100多个国家设有分社及驻派记者,并与50多个国家保持有电讯联系。

塔斯社共有国内新闻部、国外新闻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部、对外新闻部及图片新闻部五个部门,每天的发稿量约为250多万字,每年播发图片600万张,为国内近4000家报社、电台、电视台发稿,出版新闻电讯稿及活页新闻,同时用俄、英、法、德、西班牙、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阿拉伯八种文字对外发稿,向全世界1000多个新闻机构提供新闻。

1991年苏联解体后,塔斯社一度宣称要做独立新闻机构,不再为政府领导。

1992年1月22日,根据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的命令,塔斯社与俄罗斯境内的另外一家通讯社“新闻社”(РИА)合并为俄罗斯通讯社简称“俄通社”(ИТАР),使用原塔斯社的通讯线路继续播发新闻。

在通讯社内部保留独立的塔斯社机关,负责协调与独联体各国的新闻事宜。

为了继承塔斯社作为世界性通讯社的资源与位置,1992年1月30日起,根据叶利钦总统令要求,“俄通社”正式以“俄通社—塔斯社”(ИТАР-ТАСС)的电头发稿。

1993年12月22日,根据叶利钦总统令,“俄通社—塔斯社”被定位为国营性质的国家中央通讯社,直属政府领导。

塔斯社的社长及副社长均由政府任命。

2014年9月,“俄通社—塔斯社”恢复了最初的名字“塔斯社”。

2015年初,塔斯社与俄罗斯联邦科技部合作打造了一个多媒体科学教育项目“阁楼”(Чердак),服务于科研、科普讲座、展览等公共服务。

目前,塔斯社依然是俄罗斯境内最大的通讯机构,在国内外设有130家分支机构。

借助现代化采编手段,塔斯社每天24小时用英语(2015年后停止其他外语服务)提供45次滚动新闻和40多次信息公告的发布,并向世界各地的客户发送可覆盖300个报纸版面的新闻资料。

同时,塔斯社拥有规模巨大的图片社,尤其是其照片档案库的内容丰富、历史悠久,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初。

网络时代,塔斯社还提供定期更新的网络数据库服务(INFO-TASS),其内容涵盖自1987年以来所有的新闻资料和多媒体产品,以及关于俄罗斯和独联体成员国的独家参考书籍。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1962年时的塔斯社的工作大厅
塔斯社总部
88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