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 生成智慧——《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4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山谷中的谜底》1一、复习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来到加拿大的魁北克,发现山谷有奇异的景观,是……(学生接答)二、学习2-3自然段1、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1983年的一个大雪纷飞的一天,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里。
如今,谜面终于解开了,我想每个人都会——(很兴奋、很激动),让我们带着兴奋的心情把谜底告诉给大家——2、课件出示:“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1)齐读这句话。
(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外部原因)B、松的特性决定。
(自身原因)(3)“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4)默读第3自然段,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从这句话中,你认为雪松独有的地方在哪儿?自己放声去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把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地方用小圆点标下来。
(交流:弹性、弯曲、反弹、)4、读了这段话你有没有发现这魁北克的雪松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会弯曲)①它在什么情况下弯曲?(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②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大雪飞扬,漫天飞雪,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实在吃不消的时候,即将顶不住的时候。
)压力大,如果不弯曲,会断;如果不会弯曲,也会断;这是雪松区别于柏、柘、女贞之类树的关键所在。
③它弯曲的目的是什么?(为了生存)④它弯曲后的结果怎样?(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板书:大雪中雪松弯曲生存⑤雪松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在适当的时候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了,但这种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⑥创设情境分层朗读:“听!北风在呼呼地刮,雪花飘飘洒洒。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理解和推理思考。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并进行推理分析。
2.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个人的优势,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一本《山谷中的谜底》推理小说。
2.单独解析故事情节的PPT。
3.分组辩论的PPT。
4.讨论问题的PPT。
5.问题解答的PPT。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你们是否听说过推理小说?你们对推理小说有什么了解?二、了解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20分钟)1.教师通过PPT介绍推理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包括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谜底揭示等。
2.教师通过PPT呈现《山谷中的谜底》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理解推理小说的结构。
三、独立阅读与理解(30分钟)1.学生独立阅读《山谷中的谜底》。
2.学生通过填写问题的方式整理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小组合作辩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3-4人组成。
2.每组选择一个关键问题进行辩论,例如:是谁杀了受害者?或者,另有何人参与了谋杀?3.每组在10分钟内准备辩论,指定发言顺序。
4.每组进行辩论,提出证据和观点,力求说服其他组的成员。
五、问题解答(10分钟)1.学生集体讨论推理小说中的关键问题,并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情节中的悬疑点和线索,帮助学生整理思路。
3.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收获,提醒学生在阅读推理小说时要注重细节和逻辑推理。
2.教师布置阅读《山谷中的谜底》的续集,以及其他推理小说的任务,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3)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介绍。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解析。
3. 人物形象分析:主人公的特点、其他角色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谷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谷的神秘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3. 人物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和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重点词语和句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四、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可以是故事续写或者角色感受。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进行课堂讨论。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学生的反馈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来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和写作练习来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文本。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练习题。
4.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指导材料。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反思篇1《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蔡玉红[教材分析]《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
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
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
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
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
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
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
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
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
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3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一《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
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知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以退为进。
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复习导入、学文感知、拓展延长。
我以“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一个什么谜?”作为新课的导入,接着让同学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同学思索并争论“这个谜是怎样被揭开的?”引导同学抓住松树特有的本事进行理解感悟,从而弄清为何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除雪松外还有其它杂树的缘由,来揭开谜底。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理解感悟“启示”。
最终一个环节进行拓展训练,让同学联系生活的实际,进行填空的练习。
“阅读是同学共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
”所以教学中我以同学自读自悟为主,通过共性化的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公平对话中引导同学在读中学,在读中重悟。
教学中,我努力为同学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忱;充分敬重同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同学张扬共性、激扬灵性服务。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育同学主动参加、主动质疑、乐于探究的力量。
虽然教学中力求去贯彻落实这样的设计意图,但是在详细的操作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
同学主体参加课堂的热忱不够,思维不够活跃,读的训练还需要加强,理解“启示”时还要更紧密地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渗透对同学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包含的哲理,来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二上课的气氛不是和活跃,但想想自己也没有给同学的机会活跃,导入课题,我直接提出问题:"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写作的?"让同学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自渎课文,给孩子一个充分读的时间,检查自读效果,我出示生字词检查,并让同学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结果大家竟然不能够很好的理解,于是乎我让同学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有点注意学问点的教学了,这是失策,在逐段朗读课文的同时,我觉得同学的朗读有所欠缺,而且我本人也缺少那些上课的激情,同学虽然读了,但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好像并没有反映出自主朗读的味道来.但细想来,六班级的同学自主读课文,根据四步导读里读课文,表面上都做到了,但深层次的东西好像没有发掘出来,而且这也不是偶一朝一夕就能把同学应到胜利的,说到这里,偶也在那反省,教学这个东西,教无定法,但里面的精髓还是在于老师自己的挖掘,这节课也给我一个教训,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给同学一个充分自主的朗读空间,让同学真正的体会文本之美.盼望自己以后真正能够的能做到与文本,与同学,的发至内心的对话.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精选3篇】三《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3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4、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从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1、板书“谜”字。
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
”〔手指〕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局部构成。
3、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
〔板书:山谷中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1〕边读边画卅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面i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老师巡视理解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拟:“摧”与“催”〔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活力。
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足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弄清“谜面”1、这是____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老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的寓意。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合作和分享。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2. 词汇:山谷、谜底、探索、合作、分享等3. 句型:What is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 How do they solve it? 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
2. 难点:句型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图片展示:山谷、谜底等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2)问题引导:What is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 让学生猜测和思考。
2. 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3. 词汇学习:(1)教师出示词汇,学生跟读和记忆。
(2)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词汇进行交流。
4. 句型练习:(1)教师出示句型,学生跟读和模仿。
(2)学生分组进行句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讨论:(1)教师给出讨论话题:How do they solve the mystery in the valley?(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结果。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巩固词汇和句型。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型。
(2)写一篇关于《山谷中的谜底》的短文,用自己的话表达。
2. 拓展作业:(1)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解决的难题和经验。
(2)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谜底,进行探索和研究。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如山谷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山谷中的谜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山谷的形成、植物的生长等科学知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山谷中的谜底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探究山谷中的谜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2)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创新程度等。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实验等。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山谷中的谜底这个概念。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山谷的形成和特点2. 山谷中的谜底解析3. 山谷生态环境的保护4. 山谷探索与团队协作5. 山谷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山谷的形成、特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与文化价值等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山谷中的谜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 小组讨论法:分组探讨山谷探索和团队协作的经验和方法。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山谷,亲身感受山谷的美丽和神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教案PPT,包含山谷的形成、特点、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与文化价值等内容。
2. 案例资料:收集山谷中的谜底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实地考察安排:联系山谷景区,安排实地考察时间和路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谷美景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
2. 山谷的形成和特点:讲解山谷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山谷的自然景观。
3. 山谷中的谜底解析:分析山谷中的谜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4. 山谷生态环境的保护:讲解山谷生态环境的保护意义和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5. 山谷探索与团队协作:分享山谷探索的经验和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6. 山谷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讲解山谷中的自然与文化价值,提高学生对山谷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7.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山谷,亲身感受山谷的美丽和神秘,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与反思:总结山谷中的谜底公开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自身对山谷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9.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山谷中的谜底的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14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的: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3、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的深化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读懂课文,通过辩论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2、联络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消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开展。
”的深化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重温谜面1、上课开场,先请大家回忆一下,____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出示谜。
齐读一下。
2、直到1983年的冬天,这个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
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去感受,去领悟——〔齐读:山谷中的谜底〕二、感悟雪松〔一〕解读谜底1、找寻谜底:〔1〕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这两个旅行者发现的谜底是什么?用“——”划出。
开场!〔2〕出示谜底:一起读,从这一谜底中,你能找到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吗?〔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个本领,很好,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个原因。
〕2、感受雪大:〔1〕、东坡雪大,这个雪大到什么程度呢?请你读第三自然段的前3句话。
〔2〕、读着这些文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出示:纷纷扬扬、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狂风暴雪〕谁来读好这些词。
〔评价:这是零星小雪、这是中雪,让风雪来得再猛烈些!哦,你来!好一个狂风暴雪!〕女生一起读,男生一起来!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似乎感受到了东坡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3〕、过渡:雪大雪小只是一个自然原因,造成这一景观的原因还有什么呢?〔雪松有个本领〕。
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能在狂风暴雪中生存下去呢?3、初读,感悟本领:〔1〕文中是怎么描绘的?〔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本领。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中的自然环境和谜底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关键词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兴趣和态度。
二、教学内容第1课:谜底的出现1. 导入:展示山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谷的特点。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探讨谜底:学生分组讨论,猜测谜底的可能性。
第2课:山谷的自然环境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特点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山谷的自然环境。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谜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谷的自然环境与谜底的关系。
第3课:探索山谷的秘密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自然环境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探索山谷的过程。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总结谜底: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山谷的秘密。
第4课:山谷中的生态平衡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的秘密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山谷中的生态平衡。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探讨谜底: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山谷中的生态平衡与谜底的关系。
第5课:保护山谷环境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山谷中的生态平衡和谜底的可能性。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保护山谷环境的重要性。
3.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保护山谷环境的方法和意义。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3篇】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一《山谷中的谜底》一文讲叙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启发人们“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进展”。
因此在逆境和压们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
引导同学理解其次个旅行者的话和最终一个自然段的含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后,收获与感悟真是一言难尽。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我好像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这只能说,收获太大了。
先说教材的钻研过程,课的导入既要能够激发同学的阅读爱好,又要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为了能够达到这一点,我当时也抓了好几个点子。
比如说,从讲谜语开头,但又感觉千篇一律了,没有新意;也曾想过先出示图片,展现山谷那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再由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后进行质疑,以便顺理成章地引出谜底,可是对于图片的制作,我又犯难了;后来,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启发,我想到用“柯南、福尔摩斯这两位人尽皆知的名侦探”导入,一方面调动同学的乐观性,让同学知道读书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借读书引出今日要读的文章题目,再以此导入第一自然段,直接切入魁北克省的南北走向的山谷中的奇异景观,顺水推出“谜”和“谜底”,激发同学自己去探究、发觉,进而绽开重点段落的教学,感悟雪松与风雪抗争的过程,在这儿我采纳了直观教学法, 让同学亲眼见证雪松和杂树在积雪重压下的不同反应,犹如身临其境,感受颇深,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让同学反复地读,在读中悟,不仅积累了语言,也能够加深理解。
课堂上,对于重点段落,我要求同学自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尝,让同学通过朗读与文本、进行沟通, 品尝人生哲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侧重于课堂要给多个同学体验、参加的机会,要敬重同学的共性化理解,要给同学自主学习的空间,果真同学的收获共性、精彩、全面。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精选3篇】二通过两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于重点的把握,对于难点的理解,都有了比较明显的突破。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

《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优秀6篇)《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三、板书设计:(北)特殊的风向10(西坡)山(东坡)长谷只雪小——满中有——雪大:积长期观察杂的雪树谜松——本领大:弯曲反弹细致观察底苍翠挺拔落有所发现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生存和发展(南)四、作业设计、安排1、课内:生字描红、抄写词语。
2、课外:搜集有关揭开自然之谜的故事和文章。
读了课文后想到了哪些名言、俗语,写下来。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并揭示课题1、板书“谜”,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
谜可以指谜语,有时也指不明真相的事物或现象。
如自然之谜、科学之谜等等。
(强调“谜”是言字旁)2、板书“底”,再让学生说说对“谜底”的理解。
谜底可以指谜语的答案,有时指的是事情的真相。
3、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神奇的自然界中就有许多人类一时还无法了解真相的现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山谷中的谜底。
(板书“山谷中的’”)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的脑海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呢?学生质疑。
(预设:山谷在哪里?山谷中有什么样的谜?谜底到底是什么?谁揭开了谜底?怎样揭开的?)二、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读课文,想想自己能解决刚才提出的哪几个问题?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想想生词的意思,对文中不理解的词语与同桌商量一下,实在不能解决的词语准备质疑。
3、交流并检查课文的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指读,交流对生词的理解,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质疑,并讨论解决词语的意思。
4、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个问题了?是从哪一小节中读明白的?指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通情况,结合进行正音,指导学生读顺部分句子。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等。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型和表达方式。
3. 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型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欲望。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词语与句型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并进行适当的口语练习和写作练习。
4.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探讨: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引发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尊重。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汇报,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努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型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量。
(3)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山谷中的谜底。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山谷的美丽景色,吸引学生注意力。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山谷的认知和印象。
(3)简介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3)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字词含义。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
(2)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答案。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山谷中的谜底。
2. 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山谷景色画。
2.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山谷的短文。
3. 调查周围环境,谈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2. 生字词测试:通过听写或默写的方式,检验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山谷谜底科学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色。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山谷的认知和印象。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辅导。
(2)学生讨论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谜底的科学原理。
5. 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思考大自然的奥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山谷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生字词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在下一节课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知的品质。
六、教学拓展:1. 课内拓展:(1)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所描述的山谷场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大自然奥秘的感悟。
2. 课外拓展:(1)布置学生进行家庭探究活动,了解更多的自然现象。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丰富自己的认知。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的内容简介。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山谷中的谜底》。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山谷的形成原因。
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理解。
3. 学习生字词: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练习运用。
4. 探究课文内容: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 总结与拓展:教师总结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山谷中的谜底背后的科学原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 生字词测试:通过默写或填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自主学习生成智慧——《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生成智慧——《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阅读教学就是着力于教,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课教学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感悟理论,更具价值的是自主学习过程的展开及过程中的经验唤起、情感体验,阅读积累的内化运用,学生的智慧生成、心灵启迪等等。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7课《山谷中的谜底》饱含着深刻的哲理。
教学中,力争真正实现生本理论语文教学“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括号内的只识不写)。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朗读,小组合作,在生生互动中理解、感悟雪松的特点和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四、课前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山谷中的谜底。
师:“山谷”是什么?(师作简笔画)我们突出关键词来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里指导抓不同的关键词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通过简笔画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再现山谷,引起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师:昨天已经布置了大家预习这一课,现在老师带来了几个问题,先测测你预习得怎么样,有信心吗?(1)投影出示生字新词。
(出示幻灯片1)①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着重强调在预习时是怎样理解记忆的)贞柘(翘舌音)魁篷(注意形近字的比较,指导学生用换偏旁、联系生活等方法记忆词语)②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的两个易错的字,相机范写:魁、篷。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山谷中的谜底》是一部以谜语为主线的推理小说,讲述了侦探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在山谷中遇到的一系列神秘事件。
通过解开一个个谜语,他们最终揭开了事件的真相。
这部小说既具有悬疑性,又融入了趣味性和智慧性,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既能享受推理的快感,又能在谜语中寻找答案,是一部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推理小说。
一、教学目标1.了解《山谷中的谜底》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理解推理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推理小说《山谷中的谜底》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介绍。
3.推理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通过阅读小说中的谜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
5.小说中的反应题和思考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2.讲解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及推理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观察细节,分析线索。
3.阅读让学生阅读小说,并在阅读过程中思考答案,解开谜底。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答案,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5.总结总结小说中的问题和答案,让学生反思推理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延伸带领学生拓展思维,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表现,包括注意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评判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能力、思考深度和逻辑性。
3.收集学生对小说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学习体会和成果。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推理小说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小说中的谜语,学生也能够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经纬 ・ 案例剖析
一
、
设计 理念
①指 名认 读 , 正音 , 忆 。着重 强调 在预 习 时是 怎样理 记 (
解记 忆 的 )
阅 读 教 学 就 是 着 力 于
教 ,最大 限度地 发 挥 人 的生 命 潜能 和发 展 本 能 ,真正 将 学 习还 给 学生 。让 学 习成 为
展 。”
() 5 理清 文章层 次 。 师: 如果 用猜 谜来 打 比方 , 哪几 个 自然 段写 山谷 中 的谜
面 ? 几个 自然 段写 旅行 者揭开 了谜 底 ? 师根 据 回答 , 哪 ( 相机
梳理 , 示文 章脉 络 ) 出
出示 幻灯 片 5 第 1 2自然段 写谜 面 ; 3自然 段 写谜 : ~ 第
的特 点 。
’
二、 教学 目标 1 . 确、 能正 流利 、 感情 地朗 读课文 。 有
良好习惯。】
( )掌握 本 课 4个生 字 , 理解 新 词 “ 抗争 ”
“ 反弹 ” 完好 无 损 ” “ “ ( 加拿 大 ” 魁 北 克 ” 等 ( 号 内 的 只识 “ ) 括
底 ; 4 6自然 段写 启示— — 以退为 进 。 第 ~
四、 课前 准备 教师 : 制作 课件 。
学生 : 习课 文 。 预
【 设计意图: 此环节在 学生回答交流 的基础上 , 适时点 拨帮助学生初 步了解课文 内容 , 理清文章层次, 培养学生整
体 把握课 文的 能力 。 】
五 、 学过程 教 ( ) 一 谈话 导入 , 示课题 。 揭 1 . 课题 , 读 : 板书 齐 山谷 中 的谜底 。 师 :山谷 ” 什 么? 师 作简 笔画 ) 们突 出关 键词 来读 “ 是 ( 我
课题 。
解决 呢? ( 指导 同桌 交流 预 习情 况 , 视时 相机 选 出预 习优 巡
指 导学生说说这篇文章主要 写了什么 , 相机投影 。( 出示
幻 灯 片 4 )
三、 学重 难点 教
教 学重 点 : 自主 朗读 , 组合 作 , 小 在生 生互 动 中理解 、 感 悟 雪松 的特 点和 精神 。 教 学难 点 : 理解 第二 个旅 行者 的话和 最 后一 个 自然 段 : “ 实 ,弯 曲不 是 倒下 和 毁 灭 ,而是 为 了生 存和 更 好 的 发 确
挺拔 的 (
武 爱
兰
《 山谷中的谜底》 饱含着深刻
的哲 理 。 教学 中 . 力争 真正 实 现生 本 理论 语 文教 学 “ 阅 大 读 , 积累, 大 大思 考 , 大表 达 ”
)
)
洁 白的(
爽 朗的(
)
)
飞 舞的 (
)
崇 高的 (
)
【 设计 意 图 : 字词教 学要 落到 实处 。 此环 节的设 计 , 重在 培 养 学生认 真读 准 字音 、 理解 词语 的方 法 , 端正 写字姿 势 的
一
贞柘 ( 舌音 ) 翘
魁篷( 注意 形近 字的 比较 , 指导 学 生
用 换偏 旁 、 联系生 活等 方法 记忆 词语 )
自 主 学 习 生 成 智 慧
种学 生 自主 的 、 动 的 、 灵 深
② 指导 描 红 , 写 、 流难 写 的 两个 易 错 的字 , 机 范 临 交 相
() 6 质疑 问题 。 师 :读书 贵能 疑 , 能得教 益 ” “ 动 笔墨 不读 书 ” 这 “ 疑 ,不 , 些读书 方法 我们 已经 知道 。 那么 , 习 时你 一看 到课 题就 对 预
自 己提 出 了 哪 些 问题 ? 经 解 决 了 哪 些 ? 有 哪 些 问 题 没 有 已 还
多 问题 ,还带 来 了一些 有价值 的 问题 留着我 们在 课堂 上共 同研 究 。接下 来 , 就让 我们 一起 走进 这篇课 文 , 两位 旅行 和 者 共 同去探 寻 山谷 中 的谜底 。
不 写 ) 。
师: 通过检 查 , 我发 现 同学们 字词掌 握得 不 错 。你读 懂 这 篇课 文 了吗 ? 们在 初读课 文 后 , 我 首先要 问一下 自己这 篇
文章 主要 写了什 么 。
3读懂 课 文 , . 了解雪 松能 在逆 境 中生 存 的原 因 , 步领 初 会 既要 敢于 抗争 . 要学 会退让 的道 理 。 也
摧毁
屈服
启 示
毁 灭
压 力
生存
抗 争
发展
重 点交 流 :抗 争 ” 反 弹 ” 完 好无 损 ” “ 拿 大 ” 魁 北 “ “ “ (加 “ 克 ”等 , ) 着重 教给 学 生理 解 的方 法 ( 联系 上 下文 、 系生 活 联 或查 字典 理解 词语等 方法 ) 。 () 3 出示 词语搭 配 。( 出示幻 灯片 3 ) 特殊 的 (
课 教 学所 关注 的 不仅 仅 是让
刻的 、 富的、 丰 充满 魅 力 的活
加 拿 大
弯 曲
奇异 的景观
滑 落 反 弹
漫 天飞舞
完好 无损
江苏 海安 县实 验小学 一 获得 课文 要 告诉 我 们 的 0 学 0 一 生
感悟 理论 ,更 具 价值 的 是 自 主学 习过 程 的展 开及 过 程 中 的经 验唤 起 、 感 体验 , 情 阅读 积 累的 内化 运用 ,学生 的 智 慧生 成 、 心灵 启迪 等等 。 苏教 版小学六年级下 册第 1 7课
秀的 学生 习作 投影展 示 , 表扬 鼓励 ) 并
【 设计意图:这里指导抓不同的关键词读 出不同的感
受 ,渗透情 感和 朗读 的i 练 。通 过 简笔 画让 学生形 象直观 ) i I
师( 过渡 ) 同学 们真 会预 习 , : 在预 习的过程 中我 们 读准 了字 音 , 理清 了课 文的 条理 , 知 了课 文 的大意 , 决 了很 初 解
写 : 、 。 组 织描 红 , 魁 篷 教师 巡视 指导 。( 字时 要求 做到 身 写 正、 肩平 、 开 ) 脚 交流 、 示优 秀作业 。 展 ( ) 流理解 词语 。( 2交 出示 幻灯 片 2 )
( 山谷 中 的 谜 底 ) 基 于这 样 的认识 , 教学 设计 本 动 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