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522用列举法求概率》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25.2用列举法求概率(2)教学设计
若再用列表法表示所有结果已经不方便!
二、探究新知
1.画树状图求概率
如一个试验中涉及两个因数,第一个因数中有两种可能情况;第二个因数中有三种可能的情况.
画树状图法:
按事件发生的次序,列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
例1:
甲、乙、丙三个盒中分别装有大小、形状、质地相同的小球若干,甲盒中装有2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A和B;乙盒中装有3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C、D和E;丙盒中装有2个小球,分别写有字母H和I;现要从3个盒中各随机取出1个小球.
(1)取出的3个小球中恰好有1个,2个,3个写有元音字母的概率各是多少?
(2)取出的3个小球上全是辅音字母的概率是多少?
想一想:
如果改为其它的顺序,求出的概率还是一样的吗?
总结:画树状图求概率的基本步骤:
(1)明确一次试验的几个步骤及顺序;
(2)画树状图列举一次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3)数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结果数m,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数n;
(4)用概率公式进行计算.
方法归纳:
当试验包含两步时,列表法比较方便;当然,此时也可以用树形图法;
当事件要经过多个(三个或三个以上)步骤完成时,应选用树状图法求事件的概率.
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列表法”方便什么时候用“树形图”方便?
练习:
经过某十字路口的汽车,可能直行,也可能向左转或向右转.如果这三种可能性大小相同,求三辆汽车经过这个十字路口时,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三辆车全部继续直行;
(2)两车向右,一车向左;
(3)至少两车向左.
1.为了了解全校1500名学生对学校设置的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跳绳共5项体育活动的喜爱情况,在全校范围内随机抽查部分学生,对他们喜爱的体育项目(每人只选一项)进行了问卷调查,将统计数据绘制成如图两幅不完整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各题.
(1)m=______%,这次共抽取了______名学生进行调查;并补全条形图;
(2)请你估计该校约有______名学生喜爱打篮球;(3)现学校准备从喜欢跳绳活动的4人(三男一女)中随机选取2人进行体能测试,请利用列表或画树状图的方法,求抽到一男一女学生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
(1)首先由条形图与扇形图可求得m=100%-14%-8%-24%-34%=20%;由跳绳的人数有4人,占的百分比为8%,可得总人数4÷8%=50;
(2)由1500×24%=360,即可求得该校约有360名学生喜爱打篮球;
(3)首先根据题意画出表格,然后由表格即可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结果与抽到一男一女学生的情况,再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得答案.
课堂练习 1.九(1)班第5学习小组共有2位女生和3位男生.一次数学课上,老师随机让该学习小组的2位同学上台演示解题过
程(每个同学上台演示的可能性相同),则上台演示解题过程
的2位同学都是女生的概率等于()
A. C. D.
2.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里装有四个小球,球上分别标有6,7,
8,9四个数字,这些小球除数字外都相同.甲、乙两人玩“猜
数字”游戏,甲先从袋中任意摸出一个小球,将小球上的数
字记为m,再由乙猜这个小球上的数字,记为n.如果m,n
满足|m-n|≤1,那么就称甲、乙两人“心领神会”,则两人“心
领神会”的概率是()
A. C. D.
3.在学校组织的朗诵比赛中,甲、乙两名学生以抽签的方式
从3篇不同的文章中抽取一篇参加比赛,抽签规则是:在3
个相同的标签上分别标注字母A、B、C,各代表1篇文章,
一名学生随机抽取一个标签后放回,另一名学生再随机抽
取.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并求
甲、乙抽中同一篇文章的概率.
4.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三个分别写有数字6,-2,7的
小球,它们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先从盒子里随机
取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后放回盒子里,摇匀后再随机取出
一个小球,记下数字.请你用画树状图的方法求下列事件的概
率.
(1)两次取出的小球上的数字相同;
(2)两次取出的小球上的数字之和大于10.
5.车辆经过润扬大桥收费站时,4个收费通道A、B、C、D
中,可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通过.
(1)一辆车经过此收费站时,选择A通道通过的概率是?
(2)求两辆车经过此收费站时,选择不同通道通过的概率.讨论交流,
通过练习,
进一步理解
并掌握新
知。

通过练习
巩固本课
所学,创
设学生活
动的机
会,及时
反馈知识
的掌握情
况。

通过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