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家》的主要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家》内容梗概
【故事梗概】
五四运动后,新文化的浪潮也冲击了古老的四川省城。
18岁的高觉民和弟弟觉慧是两个热衷于新思想的青年。
这天傍晚,他俩刚从学校回到高公馆,16岁的婢女鸣凤就告诉他们来了客人。
原来是姑母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
琴在省立一女师三年级读书,正与觉民相爱,是一个富有反抗性格的新女性。
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也是这个家庭的长房长孙。
他深爱着表妹梅,可父亲却为他选定了李家的姑娘瑞珏。
他没有反抗,也想不到反抗,订婚和结婚,他都像傀儡似地被人玩弄着。
婚后一个月,他到父亲做董事的西蜀实业公司做事去了。
这时他才19岁。
过了一年,父亲死了,觉新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但他不久就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勾心斗角。
二叔早就死了,三叔克明跟他比较接近,四叔克安和五叔暗中和他作对。
他不得不极力避免和他们冲突,以便过几天安静日子。
觉新的妻子瑞珏美丽善良,给了觉新不少安慰。
他们第一个孩子的出世,更使觉新无限欢喜,使他觉得可以把自己以前的抱负拿来在儿子身上实现。
两年后五四运动发生了,新的思潮唤醒了他被忘却的青春。
但他不如两个弟弟思想进步,常被他们嘲笑为“作揖主义者”和“无抵抗主义者”。
就是这两种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
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并不觉得矛盾。
于是他变成了一个有两重性格的人。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
觉慧请愿挨骂高老太爷年近古稀,却娶了一个浓妆艳抹的陈姨太。
觉慧觉得这不像自己的祖父,倒像敌人。
这几天夜里,觉新常常吹萧,那种声音,似乎是直接从心灵深处发出来的婉转的哀诉,使得空气里充满了悲哀。
原来他晓得梅从宜宾回省城来了。
旧历年过去,转眼就是元宵节、由于军阀混战,张太太的公馆被军队占据了,她只好带着琴和来张家玩的梅逃到了高公馆。
为了躲避炮击,大家疏散到花园里。
觉新与梅相遇了。
他们互诉衷肠,泪流满面。
两天后,街上又传来要发生抢劫的消息。
大家纷纷外出躲难,高公馆里只剩下觉新这一房人。
过了三四天,抢劫并未发生,避难的人都陆续回来了。
这天下午,梅和觉新等人在打牌,觉新的心完全不在牌上,他时常发错牌。
梅推说有事回到房里痛哭起来,瑞珏赶来安慰了她。
她们相对泣诉了心事,两人成了好朋友。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办报觉慧觉得自己与家庭更疏远了,只有想到鸣凤,他才感到一些亲切。
高老太爷决定把鸣凤送给六七十岁的冯乐山做小妾。
鸣凤怀着一线希望来找觉慧,觉慧正在专心写文章,没注意到鸣凤脸色的变化。
鸣凤几次欲言又止。
正在这时,觉民来了,鸣凤流着泪消失在门外。
觉民把鸣凤的事告诉了觉慧。
觉慧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
鸣凤已经喊着觉慧的名字,跳进湖里自尽了。
鸣凤投湖鸣凤的悲剧使觉慧无限悲哀,他深深自责,同时更加憎恨这个黑暗的社会。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了。
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
报刊内容一如既往。
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高老太爷的66寿辰到了。
公馆里演了三天大戏。
高家的亲朋好友都来了。
冯乐山和婉儿也来看戏。
鸣凤自尽后,高老太爷把三房的丫头婉儿送给了冯家。
婉儿向淑华等人哭诉了自己在冯家所受的苦处。
高老太爷刚过了寿辰,就主张觉民和冯乐山的侄孙女成婚。
觉民不甘充当傀儡,他跑到同学家躲了起来。
觉民逃婚高老太爷知道了觉民逃婚的消息,勃然大怒。
他威胁着要和觉民断绝关系,并命觉新立即找回觉民。
觉新找不到觉民,他让觉慧捎信,劝觉民回家。
觉民却回信劝他不要制造出第二个梅表姐来。
觉新的眼泪流了下来,他感到没有一个人谅解他。
有时他觉得应该帮觉民的忙,但向祖父讲情的结果只换来了一顿臭骂。
高老太爷的权威受到了打击,非用严厉的手段恢复过来不可。
他已不再需要理性了。
觉新不敢再说什么,他又找到觉慧劝他去找回觉民。
然而觉慧却嘲笑他懦弱无用。
觉新正在生气,梅的母亲钱太太差人报说梅去世了。
这对觉新是个沉重的打击。
他急忙赶到钱家,对着梅的尸体绝望地哭起来。
觉慧没有哭,他只有对这个社会的愤怒。
一天,觉慧听到祖父房里闹成一片。
原来他的五叔在外面讨小老婆的事传开了,五婶哭诉到老太爷面前。
克定受罚高老太爷大发雷霆,重重责罚了克定。
然而一种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悲哀突然袭过来,高老太爷第一次感到了失望和幻灭。
觉慧也看到了这个空虚的大家庭正一天天往衰落的路上走,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拉住它。
高老太爷病倒了。
但他的病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大的骚动。
人们依旧在笑,在哭,在吵架,在争斗。
对于他的病,医药已无多大效力了。
陈姨太和克明三兄弟便借助迷信,请道士,拜菩萨,祭天,捉鬼。
这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
觉慧坚决不让在自己房间里捉鬼,还痛骂了克明和觉新。
病中的高老太爷,显得非常衰弱、可怜。
由于濒临死亡,他变得慈祥和亲切了。
他夸奖了觉慧,并让觉慧叫回觉民,答应和冯家的亲事不提了。
觉民、觉慧怀着胜利的喜悦归来了。
高老太爷勉慰了他们几句,就垂着头去世了。
第二天晚上,克字辈的弟兄们就为家产的分配发生了纠纷。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
陈姨太有一天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枢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
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迁到城外去生产。
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
他们要觉新照办。
觉民、觉慧劝他反抗,觉新流着泪说他不像两个弟弟一样可以脱离这个家庭,他必须听从这一切。
“血光之灾”
瑞珏搬到了城外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
不远的庙里停着梅的灵枢。
瑞珏说她真想去看看,觉新感到了不吉。
四天后,觉新照常来看瑞珏。
听见瑞珏在房里凄惨叫痛,觉新想冲进去,但陈姨太吩咐过不准觉新进产房,没有人敢给他开门。
瑞珏痛苦地叫着觉新的名字死去了,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
觉新突然明白了,夺去他妻子的是整个封建礼教。
觉慧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家庭的一切了。
他要出走,觉新却去征求长辈们的意见。
长辈们一致反对。
觉慧不愿屈服,他要做一个旧礼教的叛徒,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我是青年,我不是畸人,我不是愚人,我要给自己把幸福争过来”。
觉慧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觉新经过仔细考虑,决定帮助觉慧成功,并为他筹备了路费。
黎明,觉慧瞒着高家其他人。
告别了大哥觉新、二哥觉民和《利群周报》社的朋友们,乘船离家到上海去了。
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
【精彩情节】
1、觉慧请愿挨骂
军人打了学生,学生们准备到督军署请愿。
觉慧听说后气愤难当,跟着张惠如来到学校加入请愿队伍。
觉慧还上街散发传单,参加学生联合会。
觉慧回家之后遭到高老太爷的斥责,不许出门。
2、觉慧办报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
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
报刊内容一如既往。
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3、觉慧花园定情
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禁闭在家的觉慧在花园散心,无意中遇到了前来替太太折梅花的鸣凤。
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
鸣凤感激地笑了,她明白他的真心也明白他们之间的隔膜,她不敢要求太多,只想一辈子当丫头,伺候觉慧。
觉慧被打动了,两人静静对望,直到听到觉民的口哨声才匆匆分开。
4、剪发风波
在觉慧和觉新的鼓励下,琴关于女人剪发的文章发表在《黎明周报》,在女学生中引起不小反响。
许倩如带头剪发,接着同学文与“老密斯”也响应了。
琴想像同学那样把头发剪掉,受到她母亲的坚决反对。
琴觉得所有希望破灭,不禁悲声痛哭。
她决心要走一条新的路。
5、鸣凤投湖(第26节)
鸣凤与觉慧真诚相爱,然而高老太爷却把鸣凤许给60多岁的孔教会头面人物冯乐山,出嫁前的一个晚上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觉慧由于赶着写稿的缘故,没有听完鸣凤的衷诉就把她遣走了。
觉民把鸣凤的事告诉了觉慧,觉慧急得几乎发疯。
他冲出门去寻找鸣凤,但没有找到。
鸣凤怀着绝望的心情,怀着三少爷觉慧深深的爱,投进了晶莹的湖水中。
觉慧从此认清了这个社会的本来面目,坚定了与它决裂的决心。
6、觉新和梅的爱情悲剧。
觉新和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子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
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
不久,梅出嫁。
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
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
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
7、觉民逃婚。
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这门亲事。
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
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8、克定受罚(第33节)
觉新的五叔克定当卖妻子的陪嫁首饰,又在外设小公馆养姨太太。
五婶得知后哭诉到老太爷面前。
高老太爷大发雷霆,愤怒地责罚克定。
克定又招出在外赌博、嫖妓以及打着父亲的招牌借了许多债等事,还攀出了克安。
高老太爷气急交加、一病不起。
9、“捉鬼风波”
陈姨太请巫师捉鬼,为高老太爷驱病,闹得家宅不宁,反而加重了老太爷的病。
觉慧决不让在自己房间里捉鬼,并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10、“血光之灾”(瑞珏之死)
瑞珏生产的日子近了。
陈姨太有一天对克明兄弟严肃地讲起“血光之灾”来:长辈的灵柩在家,产妇生产的血光就会冲犯到死者身上,死者会冒出很多血来。
唯一免灾的方法是把产妇
迁到城外去生产。
大家都不愿意承担不孝的名声,纷纷赞成陈姨太的办法。
觉新不敢反抗,只好把临产的瑞珏送到城外一处潮湿的房子。
瑞珏难产,觉新痛苦地守在门外,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却因为陈姨太的要求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
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在惨叫声中死去。
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
11、火烧跑龙灯人
大年初九晚上,克定让仆人把龙灯请来。
龙灯舞动之时人们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竹筒花炮对着玩龙灯的人的光赤的身上射,借以取乐。
那班玩龙灯的人有着结实的身体,有着坚强的腕力。
可是他们却任人烧,一点也不防御,后来花炮烧得更近了。
他们终于忍不住痛,逃开了。
然而大门已经关上了,他们无处可逃。
高忠、赵升们听从主人的指挥又拿着燃放的花炮在后面追赶。
而且克定自己也拿着一筒花炮站在那里,看见人逼近,马上把花炮燃起来,向四面放射。
直到花炮没有了,大家才住了手,把赏钱给了玩龙灯的人,放他们离开。
觉慧愤愤斥责他们没有同情心,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面。
12.觉慧出走
嫂子的惨死最终让觉慧看透了这个家,他决意离开家。
觉新哀求他不要走。
但觉慧去意已定,觉新最终答应帮忙。
觉新去跟长辈们说了觉慧的事,遭到他们的反对后,决定秘密进行。
在兄长以及同学们的帮助下,觉慧最终乘船去了上海。
1、简述一个有关觉慧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觉慧瞒着家人参加《黎明周报》的工作,撰文介绍新文化运动,抨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不久,《黎明周报》因言论过激被查封。
觉慧等几个中坚分子又决定筹办《利群周报》。
报刊内容一如既往。
他们还设立了阅报处,积极传播新文化思想。
2、简述《家》中体现觉慧叛逆性的一件事。
高老太爷因克安、叔克定瞒着他偷偷在外面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气得一病不起。
陈姨太先请道士到作法,又叫端公捉鬼,闹得家宅不宁。
留过学的克明、读过进步书报的觉新都不敢出来反对,只有觉慧挺身而出痛骂陈姨太和众人。
3、简述“鸣凤之死”的主要情节。
答:60多岁的冯乐山要娶鸣凤去做姨太太。
鸣凤与觉慧深深相爱,但高老太爷的决定谁也不敢反对。
出嫁前夜,鸣凤向觉慧求救,觉慧却赶着为刊物写文章,不明真相,没有听完鸣凤的哀诉就把她遣走了。
鸣凤绝望了,于是投湖而死。
简述一个最能体现觉民性格和沉醒程度的事件或情节。
答:觉民逃婚。
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接受了这门亲事。
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
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
4、请用有关故事情节简述琴敢于争取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性格特征。
答:进男学堂。
琴不顾亲戚们的闲话,在母亲的袒护下进学堂读书。
五四新文化涌入中国,觉民兄弟所在的学堂已经开始招收女学生。
得知这个消息的琴,便向母亲强烈要求报考男学堂。
这一次,母亲坚决反对她的要求。
5、简述“瑞珏之死”的主要情节。
答:高老太爷死后,瑞珏的产期到了。
陈姨太借口“血光之灾”,要瑞珏去城外生养。
觉新答应了要求,送瑞珏到城外生产。
四天后,觉新来看瑞珏,
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却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
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6、简述《家》中一个女性的悲剧命运。
梅芬:觉新两小无猜的情人,因为两家母亲之间的小小过节而劳燕分飞,被迫远嫁宜宾。
出嫁后不久,又成了寡妇,最后抑郁而死。
鸣凤:高家的丫鬟。
由于出身低微,她被剥夺了青春与爱的权力,高老太爷要将她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
瑞珏:觉新明媒正娶的妻子,在即将生产时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懦弱的丈夫却不敢反对。
最后因照顾不周,难产而死。
7、简述《家》中一个令你感动的情景?《家》中觉慧和鸣凤在大年夜祝福的见面情景令人感动。
在节日的气氛中,这一对年轻纯洁的恋人怀着紧张的心情在接近,他们先与别人行过礼之后,再羞涩又庄重地行他们之间的祝福礼,他们甜蜜地微笑着,心意互通。
小说细腻而微妙地写出了初恋男女的心灵默契和爱情的纯真无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