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总复习 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化学总复习物质的量方面试题的求解技巧
金点子:
“物质的量”是中学化学计算的核心。

从微观到宏观,从固体到气体,从纯净物到混合物中的各类计算,均要用到物质的量。

在溶液方面,还要涉及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求算及溶液中各种守恒关系的分析。

对气体来说,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气体所处的外界条件,因温度、压强不同,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不同。

对于NO2方面的试题,还要考虑后续反应,即NO2与N2O4的平衡转换。

对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分析,既要考虑反应,还要考虑反应进行的程度及过量问题。

经典题:
例题1 :(2001年全国高考)在100mL 0.10 mol·L-1的AgNO3溶液中加入100mL溶有2.08g BaCl2的溶液,再加入100 mL溶有0.010 mol CuSO4·5H2O的溶液,充分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
B.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C.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的物质的最为0.02 mol
D.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方法:通过溶液中的离子进行整体分析。

捷径:题中n(Ag+)=0.1L×0.1mol·L—1=0.01 mol,n(Ba2+)=2.08g/208g·mol—1 = 0.01mol,n(Cl—)= 0.02 mol,n(Cu2+)=0.01mol,n(SO42—)= 0.01 mol,所以生成n(AgCl)=0.01mol,n(BaSO4)=0.01mol。

生成AgCl、BaSO4两种白色沉淀,它们物质的量相等。

在生成的溶液中n(Cl—)= 0.02mol —0.01mol = 0.01mol,Cu2+未参加反应,所以溶液显蓝色,反应后溶液的体积大约为200mL,所以C(Cu2+)= 0.05mol·L—1。

以此正确的是B。

总结:这是集化学计算,实验现象描述为一体的学科内综合试题。

尽管难度不大,但很有新意。

例题2 :(2001年上海高考)设N A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标准状况下的22.4L辛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为8N A
B. 18g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 A
C. 46g 二氧化氮和46g四氧化二氮含有的原子数均为3N A
D. 在1 L 2 mol·L—1的硝酸镁溶液中含有的硝酸根离子数为4N A
方法:根据题意对选项逐一化解。

捷径:A.在标准状况下,辛烷是液体,22.4L液态辛烷物质的量要比1mol大得多,所以A 选项错误。

B.18g水为1mol水,其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mol。

C.NO2和N2O4具有相同的最简式,相同质量的NO2和N2O4必然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

46g NO2即为1mol NO2共含有3mol
原子。

D.n(NO3—)= 1L×2 mol/L×2 = 4 mol。

以此不正确的为A。

总结:此类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热点题型,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要注意物质所处的状态,二要理清微粒间的联系。

例题3 :(1997年全国高考)分别取等质量80℃的甲、乙两种化合物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后, 所析出的甲的质量比乙的大(甲和乙均无结晶水)。

下列关于甲、乙溶解度的叙述中
肯定正确的是( )
A.20℃时,乙的溶解度比甲的大B.80℃时,甲的溶解度比乙的大
C.温度对乙的溶解度影响较大D.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方法:从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分析。

捷径: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制成饱和溶液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

由于取等质量甲、乙两种溶液,其中含水的质量不知道,无法推断其溶解度的大小。

但降低相同的温度,甲析出的质量大于乙,所以温度对甲的溶解度影响较大。

故选D。

总结:有关溶解度方面的试题,在解题时既要考虑某一温度下溶解度的大小,又要考虑温度变化时溶解度的改变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则不能利用溶解度进行有关计算。

例题4 :(1993年全国高考)右图是几种
盐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40℃时,将35 g 食盐溶于100 g 水中,降
温至0℃时,可析出氯化钠晶体
B.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
度是31.6%
C.60℃时,200 g 水中溶解80 g 硫酸铜达饱
和。

当降温至30℃时,可析出30 g 硫酸铜晶体
D.30℃时,将35 g 硝酸钾和35 g 食盐同时
溶于100 g 水中,蒸发时,先析出的是氯化钠
方法:从溶解度曲线进行分析比较。

捷径:从溶解度曲线可知,A选项中,0℃时,NaCl的溶解度为35.7g,所以35g NaCl 溶于100 g水中,0℃时未饱和,不能析出晶体。

20℃时,KNO3的溶解度为31.6g,则KNO3的质量分数为×100%=24%,所以B不正确。

C中60℃时,CuSO4的溶解度为40 g ,30℃CuSO4的溶解度为25g,280 g CuSO4的饱和溶液,从60℃降到30℃,则析出无水CuSO4 30 g ,若析出CuSO4·5H2O,必大于30 g ,所以C也不正确。

D在30℃以上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所以蒸发时,NaCl先析出。

故D正确。

总结: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分析与计算,既要分析某一温度下的具体数值,又要考虑曲线的变化。

例题5 :(2001年全国高考)标准状况下,用一定量的水吸收氨气后制得浓度为12. 0 mol·L -1、密度为0.915 g·cm-3的氨水。

试计算1体积水吸收多少体积的氨气可制得上述氨水。

(本题中氨的式量以17.0计,水的密度以1.00g·cm-3计)
方法:从氨水的浓度求得氨气的质量与水的质量,反推求得其体积比。

捷径:1.00L 该氨水中含氨的质量为:12.0mol ×17.0g ·mol -1
其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2.0mol ×22.4L ·mol -1
1.00L 该氨水中含水的质量为:1.00L ×915g ·L -1-1
2.0mol ×17.0g ·mol -1
其体积为:[1.00L ×915g ·L -1-12.0mol ×17.0g ·mol -1]/1000g ·L -1
1体积水吸收378体积NH 3气(标准状况)。

总结:此题也可通过设出溶解氨气的体积,再与浓度相联系,列出方程式求解。

例题6 : (1993年全国高考)硫酸银的溶解度较小,25℃时,每100 g 水仅溶解0.836 g 。

(1)25℃时,在烧杯中放入6.24 g 硫酸银固体, 加200 g 水, 经充分溶解后, 所得饱和溶液的体积为200 mL 。

计算溶液中Ag +的物质的量浓度。

(2)若在上述烧杯中加入50 mL0.0268 mol/LBaCl 2溶液, 充分搅拌, 溶液中Ag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3)在(1)题烧杯中需加入多少升 0.0268 mol/L BaCl 2溶液, 才能使原溶液中Ag +浓度降低至0.0200 mol/L?
方法:在充分考虑溶解量的情况下,依靠溶解度进行求算。

捷径:(1) 在烧杯中放入6.24 g 硫酸银固体, 再加200 g 水,Ag 2SO 4固体不能全部溶解,以此溶液中Ag +的物质的量浓度即为饱和溶液中Ag +的物质的量浓度,即
(2) Ag 2SO 4饱和溶液的浓度与BaCl 2溶液的浓度相等, 但体积比为4:1, 因而参加反应的Ag 2SO 4的质量仅为原溶液中Ag 2SO 4质量的1/4。

根据原加入的水和Ag 2SO 4固体的质量以及Ag 2SO 4的溶解度可判断, 即使BaCl 2反应后, 尚有多余的Ag 2SO 4固体,因而最后溶液仍为Ag 2SO 4饱和溶液, c(Ag +)不变。

因为Ag 2SO 4固体过量, 该溶液仍为Ag 2SO 4饱和溶液。

所以c(Ag +)=0.0536 mol/L 。

(3)设加入的BaCl 2溶液的体积为VL ,则
V=0.489 L
总结:在加入某种物质使沉淀发生转化时,必须考虑溶液中的溶质和未溶解的溶质。

如该题,如果加入BaCl 2的物质的量超过溶液中的Ag 2SO 4和未溶解的Ag 2SO 4的物质的量,则溶液中的Ag +将由AgCl 的溶解提供。

=378
(mol/L)
金钥匙:
例题1 :0.25 L1 mol/L AlCl3溶液和750 ml 1 mol/L NaCl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多少?
方法:两者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与两者的体积无关,故0.25 L及750 mL便是此题的干扰数据。

分析时必须根据浓度进行比较。

捷径:1mol/L AlCl3溶液中c(Cl—)为3mol/L,1 mol/L NaCl溶液中C(Cl—)为1mol/L,其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 。

总结:审题时,物质的量与物质的量浓度必须分清,此类干扰信息巳多次出现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

例题2 :已知在t℃时,硫酸铜的溶解度为A g。

该温度下,在(100+A)g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投入A g无水硫酸铜粉末后,得到一定量的蓝色硫酸铜晶体,问该晶体投入到多少克水中才能使溶液在t℃恰好饱和?
方法:解答该题有两种解法。

方法一:根据溶解度数值,首先求算析出硫酸铜晶体的量,再根据析出晶体量及溶解度值求算所需溶剂量。

方法二:分析前后两种溶液,均为饱和溶液,以此将前面的溶液看作不变,只需将A g无水硫酸铜投入水中制得饱和溶液即可。

捷径:根据硫酸铜的溶解度知,原(100+A)g饱和硫酸铜溶液中含溶剂水100 g,含溶质无水硫酸铜A g 。

该溶液中加入无水硫酸铜A g后,这样整个体系中就有2A g溶质。

故要使该体系(2A g溶质和100 g溶剂)成为饱和溶液,还需加入100 g溶剂水。

这就是说析出的晶体溶解在100 g水里恰好成为饱和溶液。

总结:方法一思考虽然正确,但计算量大,关系转化复杂,容易造成错误,方法二在于一开始就将前后两个溶液统一起来考虑,以此便很容易得到正确的结论。

例题3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物质的量(n)和粒子数(N)之间有如下关系:N A=N/n。

测定阿伏加德罗常数有多种方法,其中电解法是常用的方法。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室有同样浓度的NaCl、CuSO4、AgNO3、H2SO4等溶液。

若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电极上的析出物与电解后的溶液之间的反应,则你认为选用哪一种溶液作为电解液,实验既简便、测定结果误差又小,并说明其理由。

(2) 采用你所选定的溶液来实验,至少应测定哪些数据?
(3)若已知1个电子的电量(符号为q),选定符号代表有关数据,列出求算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数学表达式。

方法:从实验简便、测定误差小来选择电解质溶液,再通过电解过程中电极的析出量来求算阿伏加德罗常数。

捷径:(1)因产生的气体体积较难测定准确,故不选用NaCl或H2SO4溶液,又在同样条件下,通过等量的电量时,固体析出量越多,称量和计算时产生的误差越小,故该实验以选AgNO3溶液作电解液较好。

(2) 根据题中公式N A=N/n,要求准确测出通过电路的电子数——N(e)及电极所析出Ag 的物质的量——n(e-),至少应测定电流强度、通电时间、及电解产物Ag的质量。

(3)根据(2)对缺省数据设定符号,如以I代表电流强度,以t代表通电时间,以m代
表析出Ag的质量,而要求出Ag的物质的量,还需要的数据为Ag的摩尔质量,设用M表示,以此得:
N A=N(e-)/n(e-)= = ItM/qm
总结:该题以实验分析为过程,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获得为终结点,对实验溶液的选定、缺省数据的确定及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表达进行了层层设问。

此类试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过程分析能力,还考查了考生的比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例题4 :难溶的银盐中,醋酸银溶解度相对较大,当V1mL amol / L CH3COONa溶液和V2mL amol / L AgNO3溶液混合发生反应时,欲使得到CH3COOAg的沉淀量较接近理论值,则V1和V2的关系是。

简述理由。

方法:通过溶解平衡知识分析而获解。

捷径:实际沉淀量与理论沉淀量之误差在于CH3COOAg在溶液中溶解量的多少。

醋酸银在溶液中的溶解平衡可表示为:CH3COOAg(s)CH3COO—+Ag+,因其溶解度较大,故为了使CH3COOAg的沉淀量较接近理论值,必须使其中一种离子过量,以促使溶解平衡向醋酸银方向移动,故V1和V2的关系为V1≠V2 。

总结:该题不少考生由于未从溶解平衡角度去分析,错误认为,当CH3COONa和AgNO3恰好完全反应时,CH3COOAg的沉淀量最多,因而其值较接近理论值,得出V1=V2的错误结论。

出现错解的原因是对溶解平衡的概念含混不清所致。

例题5 :取0.45 mol NaOH、0.35 mol Na2CO3和0.2 mol NaHCO3溶于水,在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反应明显地分三个阶段进行。

设加入盐酸的物质的量为nmol,溶液中随盐酸的加入NaCl、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mol、ymol、zmol,试求x=f(n)、y=f(n)、z=f(n)的函数关系式,并作出相应的函数图象。

方法:在理解三个阶段反应的基础上,分别对物质在各阶段物质的量进行分析,通过反应找规律,然后以完全反应的点为基点作图。

捷径:三物质混合后溶于水,由于NaOH和NaHCO3反应生成Na2CO3,且NaOH过量,故溶液实际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液,其物质的量分别为0.25 mol和0.55 mol。

逐滴加入盐酸时,三步反应及其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①NaOH + HCl = NaCl + H2O
0.25mol 0.25mol 0.25mol
②Na2CO3+ HCl = NaCl + NaHCO3
0.55mol 0.55mol 0.55mol 0.55mol
③NaHCO3 + HCl = NaCl +CO2↑+ H2O
0.55mol 0.55mol 0.55mol
各步反应消耗盐酸总量的临界点分别为0.25 mol,0.8 mol,1.35 mol。

(1)求:x = f(n)
由方程式知,当0 ﹤n ≦ 1.35时,根据氯离子(或钠离子)守恒有:x = n。

当n﹥1.35时,盐酸过量,不再有NaCl产生,故x = f(n)的函数表达式为:x = n (0 ﹤n ≦ 1.35);x = 1.35(n﹥1.35 )。

图象如图1所示。

(2) 求:y = f (n );z = f (n )
a、当0 ﹤ n ≦ 0.25时,加入的盐酸与NaOH 反应,溶液中Na 2CO 3不变,故:y = 0.55 ,z = O
b、当0.25 ﹤ n ﹤ 0.8时,加入盐酸发生第二步反应,根据反应方程式有:
1 /(0.55 — y )= 1 /(n — 0.25) y = 0.8 — n
1 / z = 1 / (n — 0.25) z = n —0.25
c、当0.8 ﹤ n ≦ 1.35时,第二步反应已完全,加入盐酸发生第三步反应,根据方程式有:y = 0
1 /(0.55 — z )= 1 /(n — 0.8) z = 1.35 — n
d、当n ﹥ 1.35,即继续加入盐酸时,第三步反应已经完全,y = 0 ,z = 0 。

综上所述有:y = 0.55 (0 ﹤ n ≦ 0.25)
y = 0.8 — n (0.25 ﹤ n ≦ 0.8)
y = 0 (n ﹥ 0.8)
z = 0 (0 ﹤ n ≦ 0.25或n ﹥ 1.35)
z = n — 0.25 (0.25 ﹤ n ≦ 0.8)
z = 1.35 — n (0.8 ﹤ n ≦ 1.35)
图象如图2和图3所示。

总结:根据函数式作出相应图像时,由于绝大多数函数是直线方程,故实际作图可根据起点、拐点、终点直接作出图像。

例题6 :在2LFe
2(
SO 4)3和CuSO 4的混合溶液中,
加入30g 纯铁粉,最后得到2L0.25mol/L 的FeSO 4溶液以及26g 固体沉淀物。

求原混合溶液中Fe 2(SO 4)3和Cu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方法:
过量判断。

首先根据题中数据,判断出26g为何物质,而后列方程求解。

捷径:题给变化过程可表述为:
Fe 2(SO 4)3 CuSO 4
从Fe+Fe 2(SO 4)3=3FeSO 4及Fe+CuSO 4=FeSO 4+Cu 可知:生成0.5molFeSO 4需Fe 0.5/3 mol ~0.5 mol ,故铁过量。

3n[Fe 2(SO 4)3] + n (CuSO 4)= 0.25mol/L ×2L
30g —{n[Fe 2(SO 4)3] + n (CuSO 4)}×56g/mol + n (CuSO 4)× 64g/mol = 26g x 图 1 图 2
图 3 Fe
FeSO 4 Cu,有无Fe ?
解得n[Fe2(SO4)3] = 0.1mol,n(CuSO4)= 0.2mol
c[Fe2(SO4)3]= 0.1mol/2L= 0.05mol/L
c[Cu(SO4)]= 0.2mol/2L= 0.1mol/L
总结:也可根据0.5molFeSO4中含Fe2+0.5mol,而加入的Fe为30g÷56g/mol﹥0.5mol判断出Fe过量。

例题7 :密度为0.91 g/mL的氨水,质量百分比浓度为25%(即质量分数为0.25),该氨水用等体积的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A.等于12.5% B.大于12.5% C.小于12.5% D.无法确定
方法:先通过等质量分析求得中间值,再迁移到等体积。

捷径:两种质量百分比浓度不相同的同种溶液,只有等质量混合时,混合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才能是二者的中间值(此题即为12.5%),现在水的密度(1.0g/mL)大于氨水的密度(0.91g/mL),当它们等体积混合后,水的质量比一半多,所以混合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一定小于中间值12.5% 。

答案为C。

总结:此类试题在解答时,一定要分清等质量,还是等体积。

例题8 :把30℃的饱和KNO3溶液112.5g,冷却到0℃时有15g固体析出,求0℃时KNO3的溶解度(已知3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方法:利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的差量进行计算。

捷径:设0℃时KNO3的溶解度为x,则30℃降到0℃有:
KNO3溶液量→析出KNO3晶体
(100+50)g (50g —x)
112.5g 15g
150g︰(50g—x)= 112.5g︰15g,解得x = 30g
总结:在运用溶解度之差求算溶解度时,一定要注意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例题9 :天平两端各放一只质量相等的足量的稀盐酸,将物质的量相等的镁和铝分别放入左盘和右盘的烧杯中,待反应完毕后在哪一盘的烧杯中还需加入多少克同种金属天平才能平衡?
方法:根据天平平衡时两边的质量相等进行比对。

捷径:设Mg和Al的物质的量均为a mol。

左盘:Mg + 2HCl = MgCl2 + H2↑溶液增重
1mol 2g 22g
amol 22ag
右盘:2Al + 6HCl = 2AlCl3 + 3H2↑溶液增重
2mol 6g 48g
amol 24ag
∵24a ﹥22a,∴左盘轻2ag。

要使天平平衡,左盘烧杯中应再增加2a g。

为此设需加入Mg的质量为x。

Mg + 2HCl = MgCl2 + H2溶液增重
24g 22g
x 2ag
x = a g 。

总结:对于天平类平衡题,一般都是根据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进行求算。

聚宝盆:
物质的量的正确求算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不少考生解题过程中,在未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之前,便依靠熟题效应,对题设条件以点概面、以偏概全而形成错误。

如不注意反应物的状态,不注意外界条件等。

由于不深入的观察思考,浮光掠影地看题、审题,在此类试题的解题中也经常出现。

如将物质A看成B、忽视过量问题、忽视平衡问题、忽视对题中隐含条件的分析等。

以此造成分析不完整、答案残缺不全,对于与问题相关的多个因素顾此失彼。

热身赛:
1.在托盘天平两边放有浓度和质量都相等的两杯盐酸,向左盘杯中放入碳酸钠,同时向右盘杯中放入与碳酸钠等质量的锌。

投放物反应完毕,盐酸有余,则天平状态为() A.保持平衡B.左盘低C.右盘低D.右盘高
2.设N
()A.100 mL 0.4mol/L的甲酸中含甲酸的分子数为0.04N0
B.在标准状态下,22.4 L乙烷与乙烯的混合气体,含碳原子数为2N0
C.体积相同的物质,含的分子数相同
D.N0个23Na原子的质量为23g
3.有a g浓度为15%的硝酸钠溶液,若想将其浓度变为30%,可采用的方法是() A.蒸
发掉a
2g溶剂B.蒸发掉溶剂的1
2
C.加入3
14a
g硝酸钠D.加入3
20
a
g硝酸钠
4.在密闭容器中充入H2、O2、Cl2的混合气,通过电火花引发,3种气体恰好完全反应,冷至室温,测得所得盐酸的质量分数为25.61%,则充入H2、O2、Cl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7:3:1 B.5:2:1 C.13:6:1 D.8:3:2
5.右图是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在50g A和80g B中加入水150g,加热溶解并都蒸去50g水后,冷却到t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1℃时溶液中A、B的浓度相等(质量分数)
B.t1℃时溶液中A的浓度小于B
C.t1℃时二者均无固体析出
D .t 1℃时析出固体B
6.A(气)+B(气)→C(气),它们的体积比依次是1:3:2,如果A 和B 都是由两个原子组成的分子,则C 的分子式是 ( )
A .A
B 3 B .A 2B
C .AB 2
D .A 3D
7.把x mol CO 2通入含y mol Ca(OH)2的澄清石灰水中,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当x ≤y 时,产生100x g 沉淀
B .当y ≤x 时,产生100y g 沉淀
C .当y <x <2y 时,产生100(2y -x) g 沉淀
D .当2y ≤x 时,产生的沉淀将全部溶解
8.将3.48gFe 3O 4完全溶解在100mL1mol/LH 2SO 4中,然后加入K 2Cr 2O 7溶液25mL ,恰好
使溶液中的Fe 2+全部氧化为Fe 3+,Cr 2O 72-全部转化为Cr 3+,则K 2Cr 2O 7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 .0.05mol/L
B .0.1mol/L
C .0.2mol/L
D .0.3molL
9.273K 、1.01×105Pa 时,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amL ,点火爆炸后恢复到原温度和压强时,气体变为bmL ,则原混合气体中氧气为 ( )
A .(a -b)mL
B .a b -3mL
C .b mL
D .23
b a +mL 10.将含有2.05g 某高价含氧酸的钙盐的溶液A 与含1.20g 碳酸盐的溶液B 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5g 白色沉淀C 。

将滤去沉淀C 的滤液蒸发,得到白色固体D ,继续加热D 时,D 分解只得两种气态物质的混合物,在273℃、1×105Pa 下,体积为3.36L ,已知该气体混合物充分冷却后得到0.90g 水,另一种气态物质为气态氧化物R 2O 。

试回答:(1)白色沉淀C 的物质的量为____mol 。

(2)A 的摩尔质量为____,B 的摩尔质量为____。

(3)R 2O 与H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生成D 的质量为____,D 的摩尔质量为____,R 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R 2O 的化学式是____,D 的化学式是____。

(4)写出A 和B 混合的化学方程式。

11.Ba(OH)2、NaHSO 4、NaHCO 3三种溶液,已知其中两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且分别为第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的2倍,若先将两种酸式盐溶液各取100mL 混合反应后,再加入100mLBa(OH)2溶液,充分反应后,滤去白色沉淀,所得滤液仅含NaOH 一种溶质,其浓度为0.9mol/L(不考虑混合时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计算原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2.加热2.436 g RCl 2·mH 2O 晶体,使之失去全部结晶水,得到1.14 gRCl 2。

把这些RCl 2溶解于水配成200mL 溶液,取出50mLRCI 2溶液。

正好和20mL0.3mol/L 的AgNO 3溶液完全反应。

求(a)R 是什么元素? (b)m 的值。

大检阅:
1.C 2.BD 3.AC 4.C 5.BD 6.A 7.B 8.B 9.BD
10.(1)0.0125
(2)164g/mol ,96g/mol
(3)1:2,1g,80g/mol,44,N2O
(4)Ca(NO3)2+(NH4)CO3=CaCO3↓+2NH4NO3
11.1.8 mol/L 1.8 mol/L 0.9 mol/L或1.8 mol/L 0.9 mol/L 1.8 mol/L 12.(a)R—Mg (b)m=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