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讲义——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知识清单
知识1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知识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知识3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知识精讲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2)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改革与解体
措施内容结果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①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
改革干部制度
②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③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关
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①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
效;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
仍严重失调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④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
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①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
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①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
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
盾丛生,发展缓慢
③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
戈尔巴乔夫改革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
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
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
制和多党制
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
导,实行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
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问题:东欧国家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

2.南斯拉夫改革
(1)内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结果
①积极: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

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2)含义: 1989- 1992年,东欧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2017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课堂探究
例1: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
A.对外扩张包袱过重B.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C.个人崇拜严重D.高科技产业毫无进展
【提示】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经济始终存在的问题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没有消除,主要是国民经济军事化问题严重,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B正确;对外扩张包袱过重、个人崇拜不是主要问题,A和C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高科技有所发展,D错误。

例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被分裂为15块碎片。

”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于
A.1989年B.1991年C.1999年D.2001年
【提示】
题文的“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

”指的是苏联的解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12月25日晚,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同时,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苏联解体。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随堂练习
1.勃列日涅夫指出: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
A.把农业作为改革重点B.意识到现有体制的不足
C.政治倾向发生了转变D.基本放弃旧的经济体制
2.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是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阻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使它具有更大的活力。

”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
①制定经济发展“加速战略” ①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积极性
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3.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

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

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需要更好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特别是公平地分配社会财富。

一部分农民指望成为自己的土地和劳动成果的真正主人。

”材料反映出
A.“冷战”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B.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
C.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名存实亡D.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未取得任何成果
4.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B.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
C.世界两极格局确立D.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5.“他‘头脑简单地’尝试改变苏联共产党的结构,实行错误的农业政策,导致了他政治生命的终结。

……政治局内的对手迫使他悄悄地提前退休。

”材料中的“他”是
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6.周尚文在《苏联兴亡史》中曾这样描述苏联:“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国内政局稳定,保守气息浓厚;国家实力加强。

在国际社会中争夺霸权,气势汹汹。

”这种情况出现在
A.1925—1953年B.1954—1964年
C.1965—1982年D.1982—1991年
7.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末,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共同点是
A.起因于国内爆发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B.为逃避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歧
C.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D.出于国内外压力半途而废
8.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
A.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B.发动“八一九”事件
C.签署《明斯克协定》D.发表《阿拉木图宣言》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D选项错误,C选项“政治”一词说法错误。

材料说明的是认识到斯大林模式的缺陷在农业中的表现,这也是苏联自身法中的重要问题。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A
【解析】推行“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排除含有①的选项。

①①①正确,故选择A项,排除BCD。

3.B
【解析】材料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各阶层对社会的不满,反映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陷入严重危机,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斯大林模式僵化造成的后果,并非“冷战”的影响,排除A项;C、D均不符合史实。

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的能力。

二战后的美、苏对抗,是全球性的,既是国家利益的争夺,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

材料中“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说明苏联解体了,因此选B。

5.B
【解析】赫鲁晓夫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推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但由于其政策失误等原因,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鉴于赫鲁晓夫犯有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错误”,解除其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职务。

次日又解除其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

故选B。

6.C
【解析】分析题干,主要考查有关苏联发展的史实,从苏联争霸来看,应该指二战后,二战前苏联主要致力于国内建设,排除A。

而联系所学,苏联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是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70年的初开始,改革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趋于停滞,这样排除B和D,答案为C。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波兰这些二战后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基本都照搬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但很快经济上都陷入了困境,故这些国家为了摆脱困境都对本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放松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故选C。

这些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严重的社会政治危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这些改革都在积极地探寻适应于本国的而非苏联的发展模式,这不属于逃避,排除B;尽管最后出现了东欧剧变,改革失败,但却并未出现半途而废的状况,排除D。

8.D
【解析】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苏联的完全解体,故选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颁布引发了”八一九“事件,排除AB项,C项与题意不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