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议论文教学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辨性议论文教学心得体会
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很多人都头疼自己的议论文缺乏深度,写出来的作文四平八稳但却没有亮点可言。

究其原因,是审题时只能建立一种平面化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思维,没有能够认真研读题目,没有注意到题目在限制性因素下所拥有的思维可拓展的空间,导致写作思维无法打开。

事物是纷繁芜杂的,我们认识、分析事物不能简单化。

说理论证要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各个侧面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地分析事物的矛盾,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作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地认识事物,或比较和其他事物的异同,或从侧面与全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这些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地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

一篇好的议论文,绝不能宣传片面的、孤立的绝对化的观点。

学习好的议论文,要认真研究这些文章是怎样对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的。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作文的思辨性和思维深度?
(一)思路打开:反向思维
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

以“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

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向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
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

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

”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反向思维让人耳目一新。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

如,一个人又不可能有许多朋友。

所谓朋友遍天下,不是一种诗意的夸张,便是一种浅薄的自负。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决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

真正的友谊是不喧嚣的。

(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
1.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

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

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

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

2.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

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

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
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四)转折思维
1.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

(转折)
2.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斤斤计较。

(转折)
(五)对比思维
1.独处的确是一种检验,用它可以测出一个人灵魂的深度,测出一个人对自己真正的感受。

一个连自己也不爱的人,我敢断定他对于别人也是不会有多少价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质量的社会交往。

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

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对比)
2.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运气和机会,舆论和毁誉,那就不去管它们,顺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兴趣和志向,处世和做人,那就在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顺其自然吧。

(对比)
3.纵使人类出于好意,想改变“弱肉强食”的自然大法,但换来的,是对自然莫大的灾难。

凯撒曾说:每个糟糕的结果,其本意都是好的。

人类不假思索地干预自然,只会让自然更加失衡。

(《给自然一点空间》)
4.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

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

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拒绝平庸之恶》)
世上的万事万物都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论证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的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在发展中分析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所在。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分析一个问题时,就要注意它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才能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的片面性。

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注意它的反面。

这样才能增强议论文的思维力和说服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