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遵义会议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在黎平会议上决定,在合适的时候召开会议,讨论黎平会议的决定和总结第五次
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进入遵义以前,王稼祥就提出要召开政治局 扩大会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 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形势下,再加上毛泽东、王稼祥做的大量工作, 召开遵义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
• 这时,王稼祥和张闻天就通知博古,要他准备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围 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来准备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至此,遵义会议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称:“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在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 而由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 周恩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称:“在进入贵州前后,就争论起来了,开始酝酿召集政治局会议了。从黎平往西 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达到遵义,沿途争论更烈。”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 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 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 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的标志。
会
接着
议
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 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过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
程
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会议决议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 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 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 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 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长征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下取得的。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 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长征军人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 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 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的独立性
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这和以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是际指示的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 点。
在军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 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对党内两条军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 论。 会议在批判李德等的军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军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军 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
这就为,红军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如可贵的时机。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如何为会议提供安稳的环境?
中央红军进驻遵义后,红一军团主力进驻到桐梓、松坎,红三军团主力扼守城东 南尚嵇、城南刀靶水、城西南鸭溪一线,红五军团主力防御城东南江界河、团溪、 羊岩河,红九军团进驻城东湄潭、牛场,四支主力红军在东、南、西、北四个方 面形成了对遵义城的拱卫,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稳的环境。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会后
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行军途中
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 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遵义会议 四条决定
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是\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是\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四是\了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 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 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 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会 议通过”,2月1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
《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 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 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 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 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 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军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 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第
一
遵义会议
部
召开的历史背景
分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 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是我党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点;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 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 领导,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第
二
遵义会议
部
召开的具体过程
分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介绍
开会时间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
开会地点
国民党第25军2师师长柏章辉的公馆,在老城琵琶桥(现子甲路80号)。
会议规格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主要议题
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遵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
义
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 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
第
三
维护遵义会议决
部
议与长征胜利
分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 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 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 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指出
政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 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决议》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 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前言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在长征途中1935年的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 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目录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机背景
中央红军突然转向遵义,一下子把国民党十几万“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根据中革军委二局的情 报,何键虽仍为“追剿”军总司令,但是他率领二十个团到常德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作战去了;四川刘湘 的部队(模范师第三旅廖泽部和原负责江防的穆肃中部)原拟进到绥阳、湄潭,因怕孤军深入,只进到 松坎;蒋介石虽令粤桂军队赶快北上遵义,但贵州不是粤桂军阀的地盘,不是很积极,仍滞留在黔南榕 江等地;黔军不经打,一击即溃,而且王家烈不愿动用剩下的四、五个师,让他们继续向西撤退;尾追 红军的中央军薛岳部八个师,趁机攫取王家烈的贵州省,留驻贵阳、清镇,无力北渡乌江。蒋介石需要 时间重新部署他的兵力,并把它们的行动与滇、黔、川等省地方军队的行动协调起来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会议的历史背景
• 遵义会议的召开,首先是基于从老山界到遵义会议一直存在的争论(通道会议、黎平会
议,以及猴场会议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争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以来,李德、 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尤其是湘江战役导致红军损失了三万余人;这 使得广大战士和指挥员开始认识到李德、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思考着更换领导。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指出
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 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决议》批判了
“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 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 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遵义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的独立性
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军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 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军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 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 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军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向权威进行 坚决斗争的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毛泽东等同志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 革命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反映了我们党和毛泽东等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 国革命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反“围剿”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在进入遵义以前,王稼祥就提出要召开政治局 扩大会议,得到大家的赞同。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 在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形势下,再加上毛泽东、王稼祥做的大量工作, 召开遵义会议的条件已经成熟;
• 这时,王稼祥和张闻天就通知博古,要他准备在会议上作关于第五次反“围 剿”的总结报告,通知周来准备一个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至此,遵义会议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中称:“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集,是基于在湘南及通道的各种争论 而由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 周恩来在《党的历史教训》中称:“在进入贵州前后,就争论起来了,开始酝酿召集政治局会议了。从黎平往西 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达到遵义,沿途争论更烈。”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 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 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 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 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的标志。
会
接着
议
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主要分析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战略战 术及军事指挥上的错误,并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
过
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
程
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
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会议决议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 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并由常委审查通过。
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提 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战胜川、滇、黔的敌军,在那里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长征 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 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 长征的胜利是在遵义会议后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 下取得的。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具 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长征军人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
长征后保存下来的红军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是党的极为宝贵的精华,构成以后领导抗日战 争和解放战争的骨干。 毛泽东曾说过:“我们的军事力量在长征前曾经达到过三十万人,因为犯错误,后来剩下不 到三万人,不到十分之一。重要的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要动摇。三万人比三十万人哪个更强 大?因为得到了教训,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三十万人更强大。”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的独立性
遵义会议不仅没受共产国干预,而且对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瞎指挥进行了严肃的批判。 这和以往党的历次重要会议是际指示的不相同的。从会议内容本身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历史特 点。
在军事上,遵义会议彻底否定了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充分肯定了毛泽 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路线,对党内两条军事路线的一场大争论作出了正确的结 论。 会议在批判李德等的军事教条主义的同时,反复强调领导中国红军战争应根据马克思列宁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情况来规定和制定红军 的组织形式、战略方针和战争形式等。
这就为,红军召开遵义会议提供了如可贵的时机。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如何为会议提供安稳的环境?
中央红军进驻遵义后,红一军团主力进驻到桐梓、松坎,红三军团主力扼守城东 南尚嵇、城南刀靶水、城西南鸭溪一线,红五军团主力防御城东南江界河、团溪、 羊岩河,红九军团进驻城东湄潭、牛场,四支主力红军在东、南、西、北四个方 面形成了对遵义城的拱卫,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安稳的环境。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会后
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行军途中
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 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遵义会议 四条决定
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
二是\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
三是\常委中再进行分工;
四是\了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 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即遵义会议决议,后来在长征途中的扎西会议上通过。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根据多数人的意见,决定主要根据毛泽东 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 总结决议》。这个决议起草后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八日政治局会 议通过”,2月16日中央油印印发了这个决议。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否定了博古的报告,认为基本上是错误的
《决议》列举大量事实,说明红军在主观上、客观上均具备粉碎第五次“围剿”的条件,明确指出 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在敌人采用“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战术”的 情况下,我们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决战防御,集中优势兵力选择敌人的弱点,在运动中有把握地去消灭 敌人的一部或大部,以各个击破敌人,以粉碎敌人。然而,我们却以专守防御代替了决战防御,以阵 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并以所谓‘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这种单纯防御的战略路线”。以分 散兵力的作战方针代替集中兵力的作战方针,违背了我军战略上持久,战术上速决的基本原则。放弃 诱敌深入的方针,而搞“御敌于国门之外”,结果造成严重损失,使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
第
一
遵义会议
部
召开的历史背景
分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 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是我党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 点; 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 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 领导,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第
二
遵义会议
部
召开的具体过程
分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遵义会议”的基本情况介绍
开会时间
1935年1月15日至1月17日;
开会地点
国民党第25军2师师长柏章辉的公馆,在老城琵琶桥(现子甲路80号)。
会议规格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主要议题
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遵பைடு நூலகம்
首先
义
由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 他在报告中极力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辩护。
第
三
维护遵义会议决
部
议与长征胜利
分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 会议,自党的成立至大革命失败到遵义会议以前,党还处在幼年时期,党还不善于把马克思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对中国革命的规律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中国革命中的重大问题往往照搬外国的经验。 又因我们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而在决定中国革命斗争的重大问题时,往往是听从共 产国际和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的意见。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指出
政治上,“左”倾机会主义者提出“中间派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利用敌人内部的第一矛盾冲突,拒绝 援助福建事变,丧失了打破“围剿”的良机。
《决议》指出
在战略转变和实行突围问题上,“左”倾机会主义者同样犯了原则错误。“在苏区内同敌人拼命抗战、 大量消耗红军的有生力量。退出苏区变成了一种恐慌失措的逃跑的与搬家式的行动。在干部中群众中 关于这种战略转变没有解释,组织庞大的后方机关使行军作战受到困难,使所有的部队变成掩护队。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前言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在长征途中1935年的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了著 名的遵义会议,这次会议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它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目录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遵义会议召开的时机背景
中央红军突然转向遵义,一下子把国民党十几万“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根据中革军委二局的情 报,何键虽仍为“追剿”军总司令,但是他率领二十个团到常德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作战去了;四川刘湘 的部队(模范师第三旅廖泽部和原负责江防的穆肃中部)原拟进到绥阳、湄潭,因怕孤军深入,只进到 松坎;蒋介石虽令粤桂军队赶快北上遵义,但贵州不是粤桂军阀的地盘,不是很积极,仍滞留在黔南榕 江等地;黔军不经打,一击即溃,而且王家烈不愿动用剩下的四、五个师,让他们继续向西撤退;尾追 红军的中央军薛岳部八个师,趁机攫取王家烈的贵州省,留驻贵阳、清镇,无力北渡乌江。蒋介石需要 时间重新部署他的兵力,并把它们的行动与滇、黔、川等省地方军队的行动协调起来
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会议的历史背景
• 遵义会议的召开,首先是基于从老山界到遵义会议一直存在的争论(通道会议、黎平会
议,以及猴场会议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争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长征以来,李德、 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尤其是湘江战役导致红军损失了三万余人;这 使得广大战士和指挥员开始认识到李德、博古错误的军事路线,思考着更换领导。
遵义会议召开的具体过程
《决议》指出
在领导作风上,“华夫同志恶劣的领导方式”,在军委内造成了不正常现象,博古同志 不但不批评纠正、反而支持。他们的错误是“严重的政治错误”。
《决议》批判了
“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要求红军迅速完成从阵地 战到运动战的转变,灵活机动地运用战略战术,为创建新的根据地而斗争。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一致 决定改变黎平会议以黔北为中心来创造苏区根据地的决议,改为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 遵义会议指出军事上领导错误是李德、博古、周恩来3人,而李德、博古负主要责任。
维护遵义会议决议与长征胜利
遵义会议的独立性
在整个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在关于红军战略方针等问题的激烈争论中,毛泽东等同志密 切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红军战争的特点实事求是地有理论、有分析地总结了第五 次反“围剿”战争失败的经验教训,严肃地批评了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这种不迷信 外国、不迷信教条、不迷信共产国际、不迷信军事权威,这种敢于向教条主义、向权威进行 坚决斗争的革命的、批判的战斗精神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和毛泽东等同志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 革命问题的勇气和魄力,反映了我们党和毛泽东等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 国革命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