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分析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 副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分析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
摘要:通过对中西方各种人性理论的叙述,可以对人性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认识,从中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运用这些经验可以对现代管理实践进行更好的指导,从而可以为我们的管理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渠道。
关键词:人性人性假设需求
一、中西方对人性的探索与认识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是管理的核心,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必须懂得如何运用管理技术,发掘人的潜能,使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既然是以人为管理的核心,那么就免不了要对人性进行解读。
那么,究竟什么是人性呢?简单来说,人性就是人的本性。
具体说来,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会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
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
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也就说明人性具有复杂性。
关于人性的问题,中外许多著名的思想家都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但是,这个问题在反复的讨论之后,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
1、中国学者对人性的认识
明确提出人性理论,是从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始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以儒家为尊,所以在此仅讨论儒家的人性理论。
他在《论语》中明确谈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即人的本性,先天素质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之“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肯定了人不论等级贵贱,生来的天赋素质应该是平等的。
其中集中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
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孔子之后,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孟子与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性理论。
孟子明确提出了“性善论”,他曾说过“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
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
性善论是人性理论的一大进步,因为性善论是对人性的进一步的微观的讨论,它对后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则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
那么,人之善又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荀子的性恶论经过他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演变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理论基础。
西汉学者董仲舒也把人性学说作为他论述社会问题以及教育作用的理论依据。
他认为人性是“天”赋予人的一种素质。
天有阴阳,人性也相应地包含性与情两种成分,即:性属阳,是仁的、善的;情属阴,是贪的、恶的。
而善的成分并非就是善德,它必须通过教育,才能继续发展成为人的善德,即所谓“性非教化不成”。
这就是董仲舒著名的“阴阳论”,其目的是为了论证君主统治的合法性。
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人和万物一样,是理与气结合而成的,人性的主流,即禀受于“理”的部分,就是“天命之性”。
他说:“性者,人之所受乎天者。
”(《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天命之性是纯然至善的,是超越个体而普遍存在的。
理和气结合在一起,就体现为“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有清有浊,清明至善即为天理,昏浊不善则为人欲,而每一个人所秉受的气质之性各不相同。
明代“心学派”的创始人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
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
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人性思想的核心。
明以后的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术氛围,则很少论及人性问题。
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此而中断。
近现代中国处于向西方学习的阶段,因此也没有提出过有影响的人性论理。
2、西方学者对人性的认识
西方古代思想家对人性曾经进行过很深的探讨。
但是,西方的人性理论却与管理学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这里仅列出西方管理学中对人性的讨论。
100多年来,管理学的发展神话的内在逻辑是沿着人性假设的思路展开的,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到“自我实现人”到“文化人”、“决策人”等。
与之相对应形成了相应的管理理论。
“经济人”的假设是科学管理理论的理
论前提,泰勒论述了“工人和管理人员具有共同利益”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假设人主要追求的是经济上的目标,雇主是追求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因而可以通过经济刺激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现实生活着遇到越来越大的阻碍,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梅奥的霍桑试验证明人的思想和行动更多的是由感情而不是逻辑来引导的。
由此便得出“社会人”的假设,管理理论进入行为管理理论时期。
其中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他们的理论丰富了对人的分析。
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人性理论也由“社会人”转变为“自我实现人”。
他将人的需求分为5个层级,处在最下层的是生理的需要,其他依次是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受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他著名的理论还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奥尔德福的ERG理论等。
二战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一时期西方的管理理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丛林”阶段。
随后由于日本企业的飞跃式发展和美国企业的衰落。
学者们把目光聚集在日本企业的发展之上,由此提出了“文化人”的假设。
企业文化理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威廉﹒大内的Z理论是企业文化理论的代表。
二、如何看待人性
由上文中可以看出,人性理论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发展。
中外学者对人性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人性呢?
其实,人性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
学术界至今也没有形成对人性的统一的认识。
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对人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许多实践者虽然没有对人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是凭借他们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他们对人性都有着独特的认识。
例如,管仲曾有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就是说只有让老百姓吃饱了,才能让他们守规矩。
这句话中包含着对人性的独特认识。
由此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要说到对人的激励,传奇人物拿破仑对下属的激励一直被传为美谈,他的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代人。
根据前人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出很多有益的借鉴。
三、人性理论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管理、人性是密不可分的,管理的范围无不与人有关。
管理的对象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理论原则有别。
同时由于人有喜、怒、好、恶不同,观点、心态、情感、欲望各异,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形态。
人性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如何开发人性,优化人性,引导人性,管理人性,按人性进行管理。
中国管理哲学对人性理论与人性开发十分重视。
这些都可以给现代管理学一些有益的借鉴。
1、对人性的分析加以重视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主要是人,对人的管理要重视对人性的分析。
分析人性有助于管理者了解自己的员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员工可以使管理者“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对员工的有效管理。
从中外的各种理论中可以看出,人性论总是作为各种理论的理论基础而存在,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要想把各种管理理论运用于实践,准确的分析人性是关键,否则难免舍本逐末,事半功倍,浪费组织的资源。
2、重视人才,开发人才
管理应当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重视人才的作用,尊重人才。
人力是组织最宝贵的资源,古今中外都强调对人才加以培训,尽可能地挖掘人的潜能,是组织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因此人才开发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观点可以很好的指导我们在管理实践中重视对人才的开发。
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有潜能的一种资源。
3、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物质条件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物质对人的激励作用会越来越小,而人更多需求会转移到精神的层面。
所以,组织要想留住人才只靠物质奖励是没有用的,需要对员工建立共同的愿景才能更好的达成组织的目标。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要清楚认识到本组织的实际情况,对本组织的管理进行准确的定位,以确保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本组织和确保本组织的优秀人才的才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姜杰等编著:《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曹德本主编:《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