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闻与受众心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新闻与受众心理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实际新闻活动中却出现了一些假新闻的现象。

这些假新闻因为迎合了受众的某些心理,而得以横行。

所以,分析假新闻的特点与受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假新闻;受众;心理
新闻是以真实为生命的。

真实就是新闻的根本,没有了这个根本,新闻的枝叶就无法生长,没有存在的意义。

那么,首先弄清楚什么是新闻真实是坚持新闻真实的第一步。

“所谓新闻真实,指的就是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①所以,记者有责任将事实的真相报道给受众,不断追求媒介报道的内容与客观事实相一致。

但是,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十分困难的。

由于某些记者的不称职导致出现了一些假新闻。

更令人发指的是,还有些记者为了自己或者所属报社的利益而不惜故意捏造假新闻以吸引受众的眼球。

为什么众多匪夷所思的假新闻会如此受到受众的追捧呢?这是因为假新闻的某些特质符合了受众的心理。

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种情况进行剖析,一方面帮助杜绝假新闻的出现,一方面得以让受众自省。

一、假新闻的特点
1. 显著性
首先,举一个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娱乐新闻的例子。

2008年1月疑似钟欣桐与陈冠希的艳照在网上散布,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

当事人迅速站出来指证这是通过电脑拼接的假照片。

一场扑朔迷离的照片真假大讨论在网络上高调掀起。

孰对孰错,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就好像今年春晚小品”开锁”中的一句台词”哎呀!大哥!这说明不了什么。

现如今,科技日益崛起。

在网上,你的脑袋拼凑给我,我的屁股拼凑给你。

比尔盖茨能和杨贵妃接吻,秦始皇能和布莱尼小甜甜搂在一起。

”的确,电脑技术日益发达,让新闻的时效性越来越明显。

与此同时,制作假新闻的手段也更加高明、隐秘。

如此类似的娱乐新闻在各大娱乐媒体上司空见惯。

有乱点鸳鸯谱的所谓”绯闻”,有明星身世解密,有名人私生活的曝光等等。

而这些新闻中有多少是假新闻,很多受众是心中有数的。

但是,为什么许多读者尤其是一些追星族们还乐此不疲的口耳相传这些假新闻呢?很明显的一点原因是,这些新闻都是与名人有关的,是受众十分关心的人物。

这也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特点,显著性。

由于受众的个人崇拜,导致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部分人成为了明星。

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粉丝”们的强烈关注。

因此,假新闻为了达到引起受众关注度的目的,往往都会从名人下手。

编造一些关于他们的事情,再加上小说似的描写手法,新闻被当成故事来写。

甚至于,就像上面所说的,把明星们的脸通过电脑技术拼接到不同的身体和场景中,使得新闻图文并茂,使假新闻更真。

这些假新闻借助名人的名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 猎奇性
假新闻的第二个特点是它一般都具有猎奇性。

假新闻都会把现实中的事情进行夸大,以造成猎奇的效果,使得报道惊世骇俗。

这样就可以满足人们某些消极的情绪和兴趣。

“2007年7月17日,网上开始盛传帖子《我所见过的最没人性的事情!后妈毒打6岁继女,治疗现场千人哭成一片!!》,发帖者称,江西6岁女孩丁香小慧遭后妈毒打吐血、六块脊椎骨断裂致高位截瘫。

不明真相的网友被触动了:捐款资助小慧并对后妈发起网络通缉。

然而几天之后,小慧的主治医生说,小慧确诊患了血友病,吐血和身上出现淤青是血友病的常见症状,医院会诊没有外力致伤。

与此同时,当地警方发通报公布真相:小慧系血友病患者,伤痕为疾病表现,并无受到后妈虐待。

警方还称,在这起网络事件中,网帖夸大了事实……”②
这是一则十分恶劣的假新闻。

它伤害了那些帮助小慧的好心人,它更让小慧的后母含冤。

后母陈彩诗曾在记者面前跪地痛哭,还表示要自杀。

而它之所以引起了轩然大波,就是因为,它夸大了真实的情况。

使得这则假新闻给人惊世骇俗的感觉,让人不得不为小慧的命运而哭泣。

从而,连续的关注这个事件。

这种为了追求猎奇效果而故意夸大事实的行为是新闻真实的杀手锏。

这种夸大使得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然而,就是这种夸大伤害了当事人,也伤害了读者的感情。

3. 渠道的异常
多数假消息并不是从正规媒体传出的,而是一些小道消息。

譬如,很多流言飞语都是从网络中流传出来的。

而论坛、博客等非正式的媒体往往是虚假消息的发源地。

大嘴宋祖德的博客就经常传出一些让人瞠目结舌的消息。

像刘亦菲是男人、李湘婚姻撑不过半年等等,这些消息居然还在民间广泛流传,虽然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娱乐消息,但是这样的假信息依然侵犯了当事人的权利,愚弄了受众。

对于十分紧急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果正规媒体不能做到信息透明的话,那么一些非正规渠道的消息就会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混淆人们的视听,给人民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二、接受假新闻时受众的心理
假新闻对于真正的新闻人来说,就像过街的老鼠,让人憎恶。

它破坏了新闻本来的意义,违反了新闻最根本的规律。

但是,为什么还有如此之多的受众选择相信这些假新闻,被这些假新闻所愚弄、欺骗呢?下面,我想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1. 情感认同
“能够感动读者、激发读者情感或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新闻,更为读者喜闻乐见。

在心理学看来,情感作为思维机能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功能。

”③许多假新闻就是利用了受众这样的心理,让受众对所报道的事件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所以,即使事情再荒唐可笑,受众也还是宁愿选择相信。

像各大娱乐头条每天最热衷于报道的无非是当红明星的绯闻。

一个男明星只要和一个女明星在某个公开场合作出些微亲密的动作就一定会被第二天的娱乐新闻捕风捉影,继而大肆渲染,甚至还来个连续报道。

于是,明星们习惯用绯闻来炒作自己,而受众,即使心知肚明这些是假新闻,还是愿意发扬娱乐精神,时刻关注自己的偶像,选择性的相信一些绯闻,而痛斥另一些。

这就是受众的情感认同心理在作祟。

受众们潜意识中认为明星们就是应该风流成性,他们应该不断的更换交往对象,有着放荡不羁的情感生活。

我们的偶像就应该金童配玉女,美女嫁豪门。

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些情感期待,娱记们煞费苦心编织着各种明星的情感故事,使得受众自觉自愿上当受骗。

这种情感认同也是人们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时产生的。

现实世界往往不尽人意,人们就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在了这些偶像身上,沉醉于他们五光十色的生活中。

即使这样美好的生活是人造的甚至编造的,人们也在情感上愿意接受这类假新闻。

2007年年底,媒体就跟大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内地某报率先发出了’功夫巨星洪金宝据传去世’的报道,称洪金宝已经于12月8日夜突然去世。

虽然具体时间、地点、死因不详,但这则消息震惊了娱乐圈,立刻引发了国内各路媒体纷纷转载,有的网站还推出了洪金宝的生平和纪念专题,并刊登悼文。

但最后真相大白,此事完全是无中生有的乌龙事件……媒体一轰而上,这篇让许多媒体转载、追踪的假新闻被编得有鼻子有眼。

”④
许多喜爱洪金宝的影迷根本顾不上思考新闻是否真实,便声泪俱下。

报道假新闻的媒体也是利用了影迷的这种情感,才得以让人们相信这个天大的谎话。

所以,一些假新闻就是让人们得到了情感上的认同,才能发挥作用。

假新闻从情感这个软肋下手,控制了受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