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嵌套式机制互动研究——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粮农组织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象与人类社会2023年第5期
全球气候治理嵌套式机制互动研究
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粮农组织为例
张丽华㊀刘瀚阳
摘㊀要随着全球气候治理机制的复杂化,气候机制密度增加,联系效应
催生了形式各异的机制互动实践㊂同时,在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双重冲击下,应对气候变化与保证粮食安全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跨部门合作的协同领域,重要性愈加凸显㊂其他领域的治理主体参与气候治理需要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这一核心制度发生嵌套㊂以知识㊁利益与身份概念逻辑重释斯托克基于观念㊁功利和规范的互动路径,从框架与嵌套的二分视角,建立一个理解和阐释机制互动的全周期动态模型,并对‘公约“与粮农组织的互动经验进行案例检验㊂在嵌套形成期,核心治理概念通过成员网络组织凝聚观念性互动;在嵌套维持期,农业研讨会和基金伙伴关系支持功利性互动;在嵌套长期有效期,KJWA㊁IPCC与REDD+护航规范性互动㊂嵌套式机制的互动有助于改善机制复杂化问题,增强协同效应,相关研究可以服务全球治理㊂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㊀机制互动㊀嵌套式机制㊀粮农组织㊀粮食安全气候智能型农业
作者简介:张丽华,法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刘瀚阳,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硕士研
究生㊂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气候治理机制复杂化和对策研究 (20BGJ018)
㊀㊀一㊁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治理体系多维度扩展㊁国际机制密度显著增加的背景下,发展典型机制互动状态子类型是题中之义㊂相比于以国家为重心的机制重叠,关注制度自主性的机制嵌套更具国际法色彩㊂在特定问题领域,以国际公约为总体安排,以拥有狭窄地理区域或功能专长的国际组织或制度为局部安排,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总体与局部的互动,生成了一种经典的 嵌套 类型㊂在机制决策环节,其中一种安排可能居于领导地位,如‘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从拥有先发优势的世贸组织手中获得了在转基因生物贸易领域制定详细规则的权力;在国际北海会议机制下达成政治协议后,‘东北大西洋环境保护公约“(OSPAR)的缔约方很容易就减少污染的法律目标达成一致㊂两种安排也可能相互依赖协同发展,74
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
如全球性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专注波罗的海的‘赫尔辛基公约“在处理石油污染和海上废物方面存在混合协议的特征,而世界环境保护会议通过的‘巴塞尔公约“与旨在管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若干相关区域制度,呈现出彼此强化的共同演变特征㊂
由于联合国气候制度的初始授权,其他领域向气候问题拓展的合法性延伸和协调渠道都依托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缔约方大会,‘公约“长期稳居跨部门机制互动的绝对中心㊂在碳交易领域,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成为‘公约“下新兴的全球碳市场的模型和灵感,推动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碳交易倡议㊂2008年开始,相关内容被写入‘京都议定书“㊂在国际交通运输领域,鉴于专业组织拟订的排放标准有助于确定‘京都议定书“下项目机制的适当基线,‘公约“缔约方明确要求通过国际民航组织和国际海事组织减少航空和船用的温室气体排放㊂①在人权领域,由于曾任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罗宾逊等知识行动者的倡导,‘巴黎协定“的序言提及了人权维度的气候治理目标㊂②其他领域治理主体与参与气候治理的互动行为或机制常以 嵌套 的形式与‘公约“联结在一起,因此跨部门机制互动具有非对称性㊂
互动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探寻指引机制间协同配合和良性互动的条件,建立和运用有效的分析框架能为机制发展进程中行为体参与制度互动管理提供微观基础㊂斯托克在功利㊁规范和观念互动的基础上开发了选择分析工具以确定有效生态位选择的条件,③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㊂④然而,随着互动分类愈加细化,相对独立的影响因素诱发了维度复杂的阻碍效应,时间维度被弱化或被忽略㊂⑤机制互动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其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将时间或阶段重新纳入分析工具是有益的尝试㊂
气候变化与粮食生产有很强的双向动力作用㊂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种植)是人类生存的最基础部门,目前正面临严重的安全治理挑战㊂⑥恶劣的气候将使农业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业和其他土地利用造成了近四分之一的温室气体排放㊂绝大多数国家将农业部门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之一,农业与土地利用㊁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是各国减缓气候变化中被提及最多的部门之一,挖掘气候与重点领域的联系有助于重现其研究吸引力㊂
本文界定了嵌套式机制等核心概念,以国际机制理论中的知识㊁利益和身份等元概念作为阶段假设和阐释具体互动逻辑的基础㊂将斯托克的三分互动逻辑整合进机制互动的时间维度,提出框架-嵌套的动态模型,并且以‘公约“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84①
②③④⑤⑥
SebastianOberthür, Institutionalinteractiontoaddress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internationaltransport:ICAO,IMOandtheKyotoProtocol ,ClimatePolicy,vol.3,no.3(2003).
AnnalisaSavaresi, Climatechangeandhumanrights:Fragmentation,interplay,andinstitutionallinkages ,inSébastienDuyck,SébastienJodoin,AlyssaJohl(eds),RoutledgeHandbookofHumanRightsandClimateGovernance,Routledge,Taylor&FrancisGroup,2018,p.37.
OlavSchramStokke, Interplaymanagement,nicheselection,andarcticenvironmentalgovernance ,inSebastianOberthür,OlavSchramStokke(eds),ManagingInstitutionalComplexity:RegimeInterplayandGlobalEnvironmental
Change,MITPress,2011,p.151.郭培清㊁闫鑫淇:‘制度互动视角下北极次区域治理机制有效性探析 以北极地区传染病治理为例“,‘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㊂RegineAndersen, Thetimedimensionininternationalregimeinterplay ,GlobalEnvironmentalPolitics,vol.2,no.3(2002).GlobalNetworkAgainstFoodCrises, GlobalReportonFoodCrises ,https://docs.wfp.org/api/documents/WFP-0000138913/download/?_ga=2.244337413.1649749608.1661928865-765471863.1661928865.
气象与人类社会称粮农组织)间的互动案例进行检验㊂
㊀㊀二、核心概念和假设基础
㊀㊀(一)制度联系中的嵌套式机制国际机制可以被视为独立的安排,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运行,但随着功能不同的安排之间依赖性增加,系统地思考议题间的联系对理解国际层面集体行动的驱动力愈加不可或缺㊂国际机制以各种方式进行互动,将对其有效性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扬依据多年对机制的研究提出的洞见㊂近期,国内学者依据国际水资源合作领域的治理经验发展了嵌套式机制的概念与应用框架㊂① 嵌套 (Nest),主要借鉴了生物学中描述鸟类产卵㊁孵化和养育幼鸟的地点及过程的 筑巢 ②概念㊂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对其有两种理解:一是嵌套系统,二是在全球治理研究中发展出来且为本文所关注的 嵌套式机制 ,即国际机制如何以某种 等级 次序协调并相互影响㊂最初在政治领域提出 嵌套 概念的是博尔昆,他提出 嵌套式系统 以辅助解释 无国家的原始社会 如何被视为与国际体系相似㊂阿加瓦尔则提出相似的 嵌套约束 概念,即子系统中的单元行为将受到子系统所嵌套的系统结构的影响,从而可将其分为两类:其一为嵌套(Nesting),即新的安排以某种等级方式与以前的安排相联系;其二为分工,即用不同的机制处理不同的任务,而协调策略的选择及选择后果则是由制度讨价还价的博弈所决定的㊂即使将嵌套概念推进到制度嵌套,嵌套已被公认为复杂且密切的制度间关系,但究竟如何界定制度嵌套,依旧众说纷纭㊂帕涅将 制度嵌套 理解为一种宽泛的联系,③如欧洲的废物包装政策可以垂直地由国家嵌套进欧盟,也可以水平地由多边框架嵌套进欧洲的统一市场贸易政策㊂④而扬偏好狭义的嵌套概念,强调嵌套与嵌入㊁集束和重叠的细致区别㊂⑤奥尔特以俄罗斯套娃比喻嵌套,将嵌套理解为随着成员国的包含关系而产生的已存制度的带入㊂⑥基于产生的影响,嵌套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比较容易地将成员国在自发政策共同体中处理的低政治监管问题转变为欧盟内部高政治监管问题的路径㊂基欧汉认为,嵌套能在制度联系过程中减少附加支付所涉及的交易成本㊂⑦随着全球环境治理领域机制联系研究的深入,扬的 嵌套式机制 概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其根本逻辑是嵌套式机制包含一系列现成问题或安排,可以通过谈判议程进行转移,促进谈判的最终成功㊂嵌套联系是指把一个狭窄的问题领域的治理制度纳入一个更广泛的嵌套方94①②
③
④
⑤⑥
⑦王涛㊁杨影淇:‘嵌套式机制与跨界河流合作机制有效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21年第1期㊂SpyrosBlavoukos,DimitrisBourantonis, Nestedinstitutions ,inR.Biermann,J.A.Koops(eds),PalgraveHandbookofInter-OrganizationalRelationsinWorldPolitics,PalgraveMacmillan,2017,p.303.DexterC.Payne, Policymakinginnestedinstitutions:ExplainingtheconservationfailureoftheEU sCommonfisheriespolicy ,JournalofCommonMarketStudies,vol.38,no.2(2000).ThomasGehring, Governinginnestedinstitutions:EnvironmentalpolicyintheEuropeanUnionandthecaseofpackagingwaste ,JournalofEuropeanPublicPolicy,vol.4,no.3(1997).OranR.Young, Institutionallinkagesininternationalsociety:Polarperspectives ,GlobalGovernance,vol.2,no.1(1996).KarenJ.Alter,SophieMeunier, Nestedandoverlappingregimesinthetransatlanticbananatradedispute ,JournalofEuropeanPublicPolicy,vol.13,no.3(2006).
RobertO.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UniversityPress,
2005,p.9.
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
案㊂嵌套式机制可以被视为功能㊁规模或地理范畴受限的具体安排与更宽泛的构成性安排的有机结合体㊂
㊀㊀(二)基于二分法和驱动力识别的互动阶段假设当一个机制影响另一个机制的内容㊁运行或决策结果时,机制间就发生了互动现象㊂当发生互动的机制数量超过两个且互动可能出现 故障 时,它们则被视为一个整体,称为机制复合体㊂对国际机制互动的每次审查都要探明产生影响的机制,分解框架方㊁受嵌套方,解释二者的因果联系㊂简洁的方法是将其分解为两个实体间的二元动作,如阿尔伯特等在研究间接协同治理模式时,提出将治理主体分为协调编配者和中介者,作为协调者的国际组织可以利用跨国网络㊁非政府组织或公私伙伴关系等各种类型的中介者来影响目标群体㊂为了在降低复杂性的基础上探寻机制间的互动,本文使用框架-嵌套二分法㊂
框架方是指一个或一套具有较高模糊性的国际协定㊁安排及其附属机构㊂多数国际协定都面临最初调和多缔约方立场分歧的签订背景,因此目标与条款内容通常以框架形式拟定㊂而嵌套方是指协定中相关议题的国际安排㊁专门机构或区域组织及其通过的协约法案,并且需要与相应协定生成明确的框架-嵌套联结,即嵌套方所提供的方案细节被明确写入治理框架下缔约方会议通过的正式文件㊂
机制理论提出的变量与国际制度的形成和维持相关的变量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即利益㊁权力和知识㊂①在制度互动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可能存在相异的驱动力㊂首先,在议程设定与机制形成阶段,对问题的认识增强,达成协议的呼声上升,专家对问题和方案有不同的判断,机制对集体行动的反应可能有助于互动形成㊂②利己主义动机常在早期发挥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机制的政治扩散有助于获得集体认同进而塑造行动㊂③其次,利益驱动机制的互动在维持阶段至关重要,保证提供信息以降低交易成本的实体存续,可以成为一种互动的根本动力,并可能伴随与谈判㊁监测和执行协定有关的附加成本的减少㊂当机制在功能上存在重叠或互补时,可能触发维护利益的互动㊂最后,权力驱动机制的互动建立在对国家行为体尤其是支配性或霸权行为者选择的假设之上,对国际公约类的制度和国际组织的互动解释力较弱㊂
嵌套方与框架方的命名实际上暗含着一种机制身份的假设㊂奥森尼尔将组织身份的议题扩展到国际领域,区分了国际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的要素㊂④阿尔伯特和惠特开创性地将组织身份定义为组织特征的核心㊁持久和独特属性㊂对于国际组织,这种独特性则指代制度内部的凝聚力来源,即那些使国家希望成为并保持该组织成员身份的核心属性和持久属性㊂在气候治理体系中,不同的国际组织与制度的知识水平和利益需求限制了各方的互动,为组织形象和身份的构建提供了依据㊂尤其在第三阶段,气候治理集体行动方案05①
②
③④AndreasHasenclever,PeterMayer,VolkerRittberger,TheoriesofInternationalRegimes,No.55,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pp.5-7.PeterM.Haas, Introduction:Epistemiccommunitiesandinternationalpolicycoordination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vol.46,no.1(1992).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vol.67,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pp.336-342.AndreaOelsner, Theinstitutionalidentityofregionalorganizations,orMERCOSUR sidentitycrisis ,International
StudiesQuarterly,vol.57,no.1(2013).
气象与人类社会
的制定可能会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导致原有身份的强化或新身份的诞生㊂假设,在气候治理领域嵌套机制的互动中,基于知识的互动(观念性互动)将在形成阶段发挥突出作用;那么,进入相对稳定的维持阶段,基于利益的互动(功利性互动)则会因激励效应而占据上风㊂在伴生互动制度化的长期有效阶段,知识和利益元素可能通过身份强化合法性实现共同作用,即规范性互动将以身份为媒介,主导嵌套的长期有效期㊂㊀㊀三、嵌套式机制的动态互动模型
机制互动过程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不断的演变和发展㊂互动研究要完成理论化的转型,必须关注机制的全生命周期,重点要实现从有效性分析向机制互动阶段动态分析的转型㊂
嵌套联结的生成与嵌套互动的发生具有连续性,有必要针对本文提出三阶段划分的依据(标志点)进行说明㊂首先,在嵌套形成期,围绕缔约方会议的外围会议或前期会议,国际公约下设的机构㊁相关独立国际组织和缔约方会表现出对嵌套方倡议或方案的积极响应㊂其次,国际公约常设内部机构举办的会议是嵌套维持的关键㊂嵌套方注重利用数据库㊁线上自学和线下培训资源,尤其需要与框架方下设的财政机构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㊂最后,在长期有效期,嵌套方提出的方案被正式写入缔约方通过的文件,拥有推进该长期战略计划的关键资源,满足规范性互动所要求的程序有效并坚持条款确定的原则㊂
本文在驱动力假设的基础上,根据斯托克类型划分发展嵌套方与框架方两个基本机制在不同阶段主导的互动逻辑,①建立了一个动态互动模型(图
1)㊂
图1㊀嵌套机制互动的动态模型
15①OlavSchramStokke,TheInterplayofInternationalRegimes:PuttingEffectivenessTheorytoWork,FNIReportNo.14,FridtjofNansenInstitute,2001,p.10.斯托克在此报告中提出的观念㊁功利和规范互动的概念被学界广泛认可和引用㊂参见ThomasGehring,SebastianOberthür, Thecausalmechanismsofinteractionbetween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 ,EuropeanJournalofInternationalRelations,vol.15,no.1(2009).JørgenWettestad, InteractionbetweenEUcarbontradingandtheinternationalclimateregime:synergiesandlearning ,InternationalEnvironmentalAgreements:Politics,LawandEconomics,vol.9,no.4(2009).孔凡伟:‘制度互动研究:国际制度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㊂王明国:‘国际制度互动与制度有效性关系研究“,‘国际论坛“,2014年第1期㊂赵晨光:‘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
制度互动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年第5期㊂
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
㊀㊀(一)观念性互动与嵌套形成期:知识的挖掘-扩散逻辑在嵌套形成期,互动的双方需要展开跨越气候治理语境与农业治理语境的认知理念沟通,此时嵌套方凭借专业知识积累体现出观念创新的活力㊂观念性互动(IdeationalInterplay)是指机制通过影响行为体或目标的 认知显著性 增强或改变认知方式,对行为体施加影响㊂①促使其通过认知显著性来影响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关注扩散,即加强官方和公众对该领域待解决问题的关注,为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施增添政治能量,即引入更多行为体关注某领域的问题;其二是经验挖掘,即通过刺激政策创新或促成成功经验的转移推进相关问题的解决㊂这是两种不同的影响认知显著性的思路,即横向地广泛增强关注度和纵向地开发专业性措施,前者的主动方需要有足够的高层对话渠道和对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后者的主动方则需要拥有方案所属领域的专业特长和经验积淀㊂这两点与嵌套机制的双方特性匹配良好㊂
一方面,嵌套方的代表长期关注相关领域的问题,从事具体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具备政策创新的土壤,可以在小型会议上提出具有洞察力的核心概念与方案㊂另一方面,在前期活动的铺垫和验证下,框架方吸纳已有成果,依托公约机制下较高政治级别的会议加大媒体报道力度,加强国家的社会动员㊂这种不涉及具有约束力的声明且降低协议门槛的挖掘-扩散机制互动模式对于解决跨领域问题有推动作用㊂一旦目标和原则在较高的政治层面被制定并合法化,被大众媒体广泛报道,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促成潜移默化的观念拓展,跨领域机制的有效性就实现了初步推进㊂框架方内嵌的科学机构往往以综合性见长,具备在专业领域与嵌套方沟通协作的能力,框架方因而能实现与嵌套方的观念性互动㊂同时,框架方的综合影响力与制度化特征也将放大观念性互动的优点㊂‘公约“机制作为一种长期性的制度化动力,可以吸引各方关注嵌套方通过挖掘行为形成的新概念,通过制度化的流程,将新概念逐渐转变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㊂
㊀㊀(二)功利性互动与嵌套维持期:利益最大化逻辑在嵌套形成期,需要一种持续激励来不断刺激可能陷入疲软的良性互动,由此,利益驱动力得以施展㊂功利性互动(UtilitarianInterplay)是指在机制环境下,功利行为体为了逐利或效用最大化而产生的互动模式㊂针对制度环境如何通过增加一些行为选择的成本和奖励其他行为选择来构建有目的的行为机制,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㊂功利性互动的三个主要激励性机制可以被总结为成本效率㊁外部性和竞争㊂②难易程度递增,基于成本效率的互动最容易接受外部协调,由于不同行为体目标价值观差异巨大,竞争极难干预㊂
嵌套式功利性互动发生的激励逻辑体现为:框架方因其治理资源有限而寻求嵌套方前期产出,提升成本效率节省开支;嵌套方由于研究资金长期不足而寻求框架方资金机制的变革,以增加自身收益,既包括以共享项目申请信息为代表的间接收益,也包括以资金援助为代表的直接收益㊂双方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展开机制互动,维持并加深嵌套关系㊂25①
②OlavSchramStokke,TheInterplayofInternationalRegimes:PuttingEffectivenessTheorytoWork,FNIReportNo.14,FridtjofNansenInstitute,2001,pp.20-22.OlavSchramStokke,TheInterplayofInternationalRegimes:PuttingEffectivenessTheorytoWork,FNIReportNo.14,FridtjofNansenInstitute,2001,pp.14-15.
气象与人类社会
如果不同机制下的活动发生重叠或涉及规模经济,那么提高活动运作的成本效率和有意为之的协调行为有助于巩固在形成期构建的嵌套结构㊂框架方出于最大化地追求政策推进这一功利性目的,会维护各种信息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嵌套方的沉没成本㊂在维护信息交流渠道㊁促进信息流动方面,框架方利用自身的平台权威优势,定期举办多边会议,监测互动情况并定期通报,而嵌套方则积极参与㊁提交相关的调查报告,在会议上建言㊂在利用沉没成本方面,框架方可以与嵌套方的数据库㊁工具箱和监测预警系统完成系统对接与兼容㊂另外,某些机制活动可能使相关的机制群面临额外的收益或损失㊂为了争取更多的收益,嵌套方希望与框架方的财政机制开展项目合作,争取更宽裕的资金,而框架方需要将资金投向长期深耕于另一领域的机制,以便更好地落实项目㊂
㊀㊀(三)规范性互动与嵌套长期有效期:身份衍生逻辑决定机制互动存续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实现机制互动的长期有效㊂随着知识和利益元素融合交织,本阶段的驱动力识别相对复杂,此时引入身份概念可为规范性互动和长期有效提供相对清晰的分析维度㊂规范性互动(NormativeInterplay)指机制通过 守约推力 改变另一机制,进而影响正确行为的判断标准,其理想效果是促进成员国对机制㊁规范和规则的遵守㊂①可将此过程抽象为 守约推力 的形成,并以身份为媒介识别其来源㊂国际法专家弗兰克归纳了 正当程序的要素 ,为规范性互动的三个子环节提供了依据,达成的关键在于两种机制不同身份的衍生㊂②框架方的制度权威身份衍生出了一种有助于实现制度产出的程序有效性观念,嵌套方的科学咨询身份衍生出了关键规则的确定性;双方借助作为历史身份的衍生品的市场机制,以次级互动弥合某项规范与国际社会所遵循的其他规范的分歧,促成一致㊂
随着国际组织的历史发展,制度的身份逐渐具体化为通过条约㊁协议㊁议定书㊁声明和其他官方文件展现的一系列规范性和话语性的陈述㊂经历过嵌套形成期和嵌套维持期的淬炼,围绕缔约方会议的筹备㊁开展㊁完成,框架方的权威地位和嵌套方的科学咨询角色得到强化㊂嵌套机制互动的长期有效依赖规范性互动的三个基础元素㊂其一是程序有效㊂联合国大会通过的非约束性决议依然具有强大的效力,本质上源于规则与权威机构的自然联系,以实现程序有效的软约束效果㊂其二是条款确定㊂模糊或弹性的表述不利于指导行为,并可能暗示了规则创建者之间的分歧,使不遵守规则合理化㊂明确的条款有助于澄清笼统原则或模糊原则的规范性互动,很可能会增强其合规吸引力㊂其三是准则一致㊂这是指一项规则或制度与已受到国际承认的其他准则之间的联系具有一致性㊂保证机制长期有效的前两个合法性元素依赖知识基础,第三个合法性元素则遵从利益逻辑㊂如果互动双方的部门归属单一,则积极活动的成员国代表团很可能出现重叠并产生共同兴趣,规范性互动的过程常常较为和谐㊂当有关机制涉及不同部门且每个部门都有各自的优先事项时,规范性互动的张力随之产生㊂
35①
②OlavSchramStokke,TheInterplayofInternationalRegimes:PuttingEffectivenessTheorytoWork,FNIReportNo.14,FridtjofNansenInstitute,2001,p.16.ThomasM.Franck, Legitimacyintheinternationalsystem ,The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vol.82,no.4(1988).
阅江学刊2023年第5期
㊀㊀四、嵌套机制的互动案例检验
气候制度是迄今最复杂的政府间合作制度之一,考虑到涉及的机制数量,国际关系学者常称之为 机制复合体 ,健康㊁移民㊁水和粮食的供应㊁国家主体以外的治理安排等都被认为是其构成因素㊂其中,居于核心的机制安排当属‘公约“,因此本文以其为案例的框架方㊂鉴于‘公约“内部存在各种作为子机制的组成性机构,还需进一步明确框架方所含子机制群的范围(图
2)㊂
图2㊀‘公约“子机制群①
农业粮食议题进入气候治理的主流视野时间较短,还未能达成具有法律效力的国际协议㊂粮农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致力粮食农业问题的国际组织和长期的气候议题参与者,②在‘巴黎协定“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发挥关键作用㊂为应对畜牧业甲烷排放问题,粮农组织还主导制定了‘全球可持续畜牧业议程“,填补了牲畜供应链中环境绩效和排放量标准的空白㊂本文选取粮农组织作为嵌套方,捕捉机制复杂化前沿动态,丰富机制互动研究的主体多样性㊂
㊀㊀(一)嵌套形成期:核心治理概念通过成员网络组织凝聚观念性互动一个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核心治理概念是气候治理中跨部门合作的基础㊂ 气候智能型农业 概念由嵌套方依据专业洞见而阐发,借助跨部门会议对框架方施加影响㊂从哥本哈根到德班,农业部门的相关讨论趋于停滞,发展中国家因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支持和指导之贫乏而感到沮丧,发达国家却坚持用碳交易替代实际措施,双方陷入政治分歧㊂粮农组织借2010年在海牙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阶段会议,基于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提出了 气候智能型农业 的新概念及其行动路线图;在波恩谈判前夕,正式发布了一份路线图说明书,并在谈判中直接参与农业有关问题的讨论㊂
气候与农业主题的全球会议是框架方与嵌套方所发掘的治理概念的对话空间,围绕新的治理概念发展成员网络是关注扩散与经验挖掘路线的交汇点,双方在会议中开展观念对话,碰撞策划出成员网络组织这一概念实体㊂从2010年粮农组织积极促成气候智能45①
②TimCadman, Stakeholderperspectivesontheintegrityoftheclimateregime ,inPopovskiVesselin,HughBreakey,RowenaMaguire(eds),EthicalValuesandtheIntegrityoftheClimateChangeRegime,Routledge,2016,p.44.周钰颖:‘论全球气候治理中FAO援助机制的嬗变及中国应对“,‘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