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校本作业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1)
班级姓名座号
1、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

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2、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听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3、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及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4、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革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
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2)
班级姓名座号
1、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

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

”这事“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

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3、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

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 )
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
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
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
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
4、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

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人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先后经历了三个阶级的领导,这不失为一个显著特色.三个革命阶级前仆后继有意或无意地围绕着“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展开革命活动,最终使中国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如下图: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中每个阶级是如何围绕历史任务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
(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领导阶级的变化对民主革命前途的影响。

(要求:联系中国民主革命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
模式之一。

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

得分的关键是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
(一)审清主题,提炼观点,判断表态
材料观点: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发生剧烈变化.
态度:赞成、反对或一分为二。

①我赞成这一观点。

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②我反对这一观点.中国社会具有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二)论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能充分支持观点)
答案一:若造成这一观点,应侧重从外国角度给予肯定。

注意从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和对比近代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性,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国人如何
从器物一制度一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这个角度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这一观点,应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各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则可以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证评析,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因角度给予否定。

(三)认识升华
反对者可谈及该观点的思想基础为西方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借鉴文明史观,谈及文明交往冲突的相互性、双向而非西方单向输出东方被动接受过程;运用内外因理论,指出内因是决定力量,该模式夸大了西方冲击的外因作用,忽视了中国社会发展内在规律。

赞成者可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理论,谈及看待世界联系不断加强进程中的中国历史发展地位,要具有世界眼光,通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变革的先决条件,无法独立衍生出近代化,从而印证外因的巨大作用;运用全球史观,谈及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在近代时期的主导力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趋同性等。

[答案示例]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冲击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中国社会确实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如:政治上的君主专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等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近代化确实有
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虽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但随之西方列强侵略加剧,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日益深化,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变。

西方入侵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外在条件.
在肯定西方冲击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社会具有独立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发秩序,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如:资本主义萌芽在近代之前已经产生并发展;反专制的民主思想在明清之际也已经出现;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抗。

这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说明中国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变革的力量并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这一观点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西方冲击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唯一原因。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在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历史研究要从史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一答案
1、B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图片中“上海”“北京”“长沙”“巴黎”“东京"等信息反映的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它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组织分布没有如此广泛,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在北京,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是北伐,和日本东京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2、B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意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这开启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故“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应该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在五四运动之前已经出现,不符合“新的方向”这一要求;而国民革命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新三民主义,亦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不正确.
3、D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核心词语“打倒偶像”和“启蒙",与此对应的是民主与科学,答案为D。

4、C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对暴力革命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20年12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材料中毛泽东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但俄国十月革命通过中心城市的工人暴动夺取政权的做法已得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的共同认可。

本题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