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内科急诊室急性头晕眩晕临床特征
及病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室就诊的急性头晕/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比较前庭中枢性和前庭周围性疾病所致头晕/眩晕的临床特点差异,以更有效地
区别急性头晕/眩晕的前庭中枢性和周围性病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神经内科急诊以急性头晕/眩晕为主诉就诊患者,记录基线人口学信息、现病史和既往史、神经系统查体和前庭功能床旁查体,并随访影像学信息、
前庭功能检查和最终诊断等。
结果:最终共纳入660例急性头晕/眩晕患者。
男性
多于女性,50~69岁为高发年龄,春季和冬季为高发季节。
按病因分组,CVS组
共422例,PVS组共238例。
CVS组男性、吸烟、饮酒比例,既往高血压、脂代
谢紊乱、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史发生率高于PVS组。
PVS组的平均
年龄、既往有内耳疾病的比例高于CVS组。
结论神经内科急诊室表现为急性头晕
/眩晕患者中,最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疾病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最常见的前
庭中枢性疾病为后循环梗死,前庭中枢性疾病患者更可能合并有血管危险因素如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饮酒等。
关键词:头晕;眩晕;神经内科
引言
急诊眩晕的诊断是眩晕临床诊治的重要环节,了解急诊眩晕症的疾病诊断、
鉴别诊断是急诊眩晕症的临床诊治基础,而掌握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也是指导临
床医生,尤其是参与急诊的年轻医生,尽快诊断、排除高危眩晕症所不可或缺的。
本文结合目前眩晕诊断的现状,结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近年来发表的
关于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血管源性头晕/眩晕诊疗、前庭性偏头痛诊治、前庭
功能检查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临床检测技术等多个专家共识,阐述急诊眩晕症
的特征及病因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前瞻性连续入组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以急性头晕或眩晕为主诉的患者。
纳入标准:①主诉为急性头晕或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眼震、步态不稳等症状;②年龄≥18岁;③发病≤48h;④患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明确的新发局灶性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体征;②持续性头晕或眩晕发作,就诊时持续时间>48h;③有MRI检查禁忌;④生命体征不平稳;⑤不能配合完成病史采集、相关专科查体和辅助检查;
⑥最终诊断为非前庭性疾病。
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
1.2方法
急性眩晕急诊全科的处理步骤:①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②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③瞳孔和眼动检查;④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力与肌张力;⑤其他有关的颅神经检查: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及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等。
异常者可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
如果是神经耳科医生接诊,由于专业知识、检查手段的便利,可能更快进入眩晕的鉴别诊断流程。
1.3观察指标
1.
基线信息;(2)CVS和PVS组临床特点比较;(3)病因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5.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线信息
经入组和排除标准筛选并剔除信息记录不全者,共有746例患者入组,进一
步排除最终诊断为非前庭疾病的患者86例,最终660例患者被纳入统计分析,
平均年龄为58.4±12.8岁;男性397例(60.2%),女性263例(39.8%);CVS
组422例(63.9%),PVS组238例(36.1%)。
按照每10岁分组年龄段后分析发现,60~69岁患者人数最多,其次为50~59岁(图1)。
抽取整年的数据分析
不同季节就诊人数的变化,结果显示显示春季发病人数最多(205例,31.1%),
其次为冬季(175例,26.5%)、秋季(158例,23.9%),夏季(122例,18.5%)发病人数最少。
患者的头晕性质中最常见单一描述为眩晕(55.3%),其次为头
晕(21.1%)、姿势性症状(2.1%)和前庭视觉症状(0.6%)。
在合并症状方面,多数(76.5%)合并有恶心呕吐,15.8%合并有听力症状,18.9%有头痛/畏光,
3.9%有眼部症状,1.7%有颈部症状,0.9%病程中出现过意识丧失。
23.8%的患者
有诱发因素,多数为头位置变化。
图1急性头晕/眩晕患者年龄分布
2.2CVS和PVS组临床特点比较
CVS组患者男性、吸烟和饮酒比例高于PVS组,既往高血压、脂代谢紊乱、
脑血管病、周围血管病和心血管病史发生率高于PVS组;PVS组年龄和既往有内
耳疾病的比例高于CVS组。
在伴随症状方面,CVS组更常见头痛/畏光或视觉先兆,而PVS组跟常伴随眼部症状和听力症状,发病前有诱发因素的比例更高(表1)。
表1CVS组和PVS组临床特点比较
2.3病因分析
CVS组最终诊断后循环梗死256例(60.7%),脑出血87例(20.6%),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8.1%),前庭性偏头痛13例(3.1%),TIA13例(3.1%),海绵状血管瘤9例(2.1%),肿瘤8例(1.9%),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1例(0.2%)和多发性硬化1例(0.2%)。
PVS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1例(50.8%),梅尼埃病38例(16.0%),前庭神经炎14例(5.9%),突发性聋伴眩晕3例(1.3%),不确定病因62例(26.1%)。
3讨论
急诊眩晕的诊断流程鉴于急诊眩晕病因的特殊性,医生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眩晕的定位诊断,完成眩晕病因的鉴别诊断。
患者的接诊医生通常是全科医生,其专业背景与神经耳科医生明显不同,两者对于急诊眩晕的认识和处理流程肯定有所不同。
对于急诊科的全科医生而言,通常程序是首先排除可能危及生命的脑血管病等中枢性疾病,当病因诊断困难时会邀请相关科室急会诊;排除危险之后,对于病因仍然难以明确的患者,一般会推荐到眩晕专科或专家门诊进一步诊治。
通常而言,急诊眩晕的处理步骤如下:①患者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
征的监测;②语言和意识状态的评估;③瞳孔、眼动、示齿和伸舌等检查;④肌力、共济和病理反射等检查。
一旦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的证据,应先行头颅CT或者头颅MRI检查。
急诊眩晕诊疗共识发表于2018年,经过临床使用,需要更加务实地去重新修订。
一方面,提升共识的水平,成为临床工作的指南;同时,需要将其按照急诊科和神经-耳科专科应用区别对待,分别给出符合临床工作实际的共识(指南)。
目前,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委会和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完善眩晕诊断流程。
结束语
总之,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接诊医师诊断思维局限和对此类患者警惕性不高,以及未及时行相关检查为导致以头晕为首发症状急性心肌梗死误诊的主要原因。
详细病史询问并认真查体、拓展诊断思维、及时完善相关检查,以及加强心电图知识学习或可减少或避免该病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吴孝江,李伟强,陈宏义.急性头晕诊断流程[J].北京医
学,2019,41(09):838-841.
[2]刘丽荣.急诊神经内科患者的临床分析[J].饮食科学,2018(14):86.
[3]李鹏.中医辨证治疗急诊眩晕患者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
医,2018,33(13):1893-1895.
[4]喻依川.急诊科急性眩晕疾病诊断分类及卒中性眩晕预警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5]眩晕急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精神疾患相关性眩晕及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0):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