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第三单元生命的诗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 义 隆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事迹
对英雄事迹的敬慕, 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借古抒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 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 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北伐准备不足,应该从长计议;
现在又说时不待我,北伐不能一拖再拖,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辛弃疾到底想表达什么?
现在我们再来看唯一与京口无关的典故——廉颇! 也就是说,辛弃疾并不是反对峙即用兵,而是用什么人来用兵, 辛弃疾主张重用老臣,实质上就是要求重用自己。
思考:有人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充满 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请说说你的理解。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表建功立业雄心
借古讽今
斜阳草树,平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清贫,曾经 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 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 复洛阳、长安。
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 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 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 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
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
赏廉 析颇 用 典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
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
借古抒怀
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 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 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 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 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民才不管祭奠的是谁,供奉的是谁?反正有庙,他们 就祭祀,就祈福。江北沦陷已久,人民已经逐步被同化。 如果不迅速谋求恢复,人民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
是宋室臣民,忘记了国仇家恨。耻辱、悲伤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
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 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 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 代指金主完颜亮。
辛弃疾在镇江时,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 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 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 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字词句义梳理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事迹,即英雄人物在历 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平常巷陌:普通。 金戈铁马:指代精锐部队。 元嘉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仓皇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回首: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贬者如岳飞的孙子岳珂,就直言不讳的批评:《永遇 乐》一词“觉用事多”。
更奇特的是,稼轩还因此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 君实中余痼(gu)”。
于是,辛弃疾想方设法修改,每天都修改几十遍,几 个月下来,最终――一个字都没有改。
赏抒

拓 跋
析发


用 典
了 作 者 什
何 人 ?


么何

样事

的?

感 ?


草率北伐失败
借古讽今
对刘义隆草率出兵的极度不屑和讽
刺,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
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 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
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整体把握
写作背景
题材类别 怀古词
表达技能 典故
借古抒怀 用典
借古讽今 虚实结合
对照
实:眼前所见 虚:联想历史人物回忆 自己过去的经历
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写作背景
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沦陷区景象,立下 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 踏入金营,活抓叛徒。宁宗喜泰三年(1203),64岁的辛弃疾被掌 权的韩侂胄(tuō zhòu)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 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地位,于是起用了辛 弃疾作为号令北伐的旗帜。第二年任辛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 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被采 用,后又被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 望又落空了。
合作探究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小结: 作者由廉颇联想到自己,虽和廉颇一样都有着报国杀
敌的爱国热忱,但是最终还是得不到重用,既同情廉颇也悲 叹自己。但是廉颇尚还有人来问,然后自己却无人过问带兵 打仗之事,从而表达了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痛和愤慨。
神鸦社鼓: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中原人们在佛里祠 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合作探究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伤 谏为国者勿忘耻
佛狸祠是两朝外族南侵者留下的足迹象征,也是汉人耻辱之象征。历代文 人咏“佛狸”带有深深的敌意,尤其是南宋一代。辛弃疾更是对“佛狸”所 代表的异族侵犯者深恶痛绝。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 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 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 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 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保存在历史 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 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 《破阵子》:
词人以廉颇自比,既有渴求他人来问,充满着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的豪情,又有没人来问,空有满腔爱国豪情,却连 遭贬斥,壮志难酬的悲愤。他是一位爱国者,但是,报国 无门;他是一位大英雄,但是,英雄却无用武之地!用此 典故正是: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 酬之愤!
赏孙 析权 用 典刘

刘 义 隆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 弃 疾
南宋时, 有一个人,他是一员武将,
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 收复失地; 有一个人,他是一位词人,
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 是收复失地! 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呀, 是他一生的牵挂! 这个人就是 ……
• 梁衡《把栏杆拍遍》
•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 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 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惟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特 殊地位。
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 交流”。
“封狼居胥”: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 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赏拓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借古讽今

跋 焘
用 典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事迹
对英雄事迹的敬慕, 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借古抒怀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
借古讽今
草率北伐失败 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借古讽今

拓 跋 焘


典廉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借古讽今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究竟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他们都是主战派;
他们的事业都在京口起步;他 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
1、侧重点不同:
①孙权重用人才; ②刘裕精于战略。(辛
不同点:
弃疾:如果碰上刘裕这样的
功业不同:
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
①孙权仅仅是击退强敌而已; 能被采用)
②刘裕却挥师北伐,收复故土。

刘 义


合作探究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 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这两句歌颂、追慕英雄及其功劳事迹; 显露出江山仍旧、英雄已逝的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感。
借古抒怀
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从而丰富 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言简意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古人
古事
情感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敬慕、向往
用意
表达技能
叹英雄后继无人, 借古抒怀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 庸无能
表建功立业雄心 借古讽今
本词最大的特色:用典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 (2)寄奴曾住(刘裕)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拓拔焘)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究竟是好 是坏,专家争吵了上千年。
褒者认为“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 明代杨慎甚至誉为“稼轩词第一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 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产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
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
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
在佛狸这个称呼里,对敌寇的刻骨痛恨、对时事的深沉悲伤以及对百姓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失望交错。
疑难句理解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
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腾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二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 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想到这些,辛弃 疾对南归后的四 十三年的经历感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 到不堪回首。 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 于异族的统治。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
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 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犯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 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 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 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 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 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 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 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 的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舞榭歌台: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应他光辉 功业的遗物。
很多人都说,辛弃疾有孙权情结。比如在差不多的同一时间的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他也写到孙权: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 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 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合作探究析典故
析典故——理解情感用意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敬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
小结:夕阳照着那些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
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 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这一段振奋人心的历史,令一心收复失地的辛弃疾敬慕不已。 向往当世能有英雄如刘裕一般建立不朽的功劳。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借古讽今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伤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同情、悲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