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列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
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体会经典作品的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
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
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教具:多媒体课件
情境导入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倡导富国强兵,联齐抗秦。
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加害屈原。
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
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这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
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知人论世: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学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知识拓展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
通史、断代史
史学双壁:《史记》、《资治通鉴》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二十四史:《史记》——《明史》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屈原其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
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史书体例: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
《楚辞》中的《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楚辞"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上古时代的姓和氏:
在上古时代,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人出生了就有的,用来“别
婚姻”。
由于人口繁衍,一个氏族分为若干分支,它们的称号就是氏,用来“明贵贱"。
有关资料表明,屈原的祖先熊瑕封在“屈”,就以封邑“屈"为氏了。
除了以封邑为氏外,氏的来源还有官职(如司马、尹、史)、职业(如巫、卜、陶)、居住地(如西门、东郭、百里)、景物(如柳、云、杨)、动物(如马、牛、熊)、国号(如鲁、赵、秦)、祖先的谥号(如文、武、景)、祖先的爵位(如王、侯、公孙)、祖先的字(如孟孙、叔孙、季孙)、祖先的号(如轩辕氏、高阳氏)等。
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人穷则反本
3.靡不毕见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6.屈平既绌
7.齐与楚从亲
8.厚币委质于楚
9.亡走赵,赵不内
10.被发行吟泽畔
11.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二). 词类活用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明道德之广崇
蝉蜕于浊秽
厚币委质事楚
泥而不滓
其后楚日以削
时秦昭王与楚婚
亡国破家相随属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身客死于秦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古今异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奈何绝秦欢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颜色憔悴
形容枯稿
而能与世推移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四)、特殊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
2、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3、遂绝齐
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勒尚(五)被动句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4、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5、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是以见放
(六)倒装句---状语后置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4、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5、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7、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wéi)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固定结构
奈何绝秦欢
表疑问,怎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表反问,怎么……呢
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博闻强志: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
随波逐流: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弹冠振衣:整洁衣冠。
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任务探究一: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
第一部分(1--3):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
任务探究二: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
什么"甚任之"
"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
任务探究三:
2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_________________。
一是:"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
(看),屈原不给。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任务探究四: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④复释张仪
⑤诸侯击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
怀王复
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
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三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人物探究五:
1、课文记叙了楚国哪几件大事?作者写楚国命运,用意是什么?
【点拨】受骗绝齐﹣→兵败丹淅﹣→蓝田退兵-→复释张仪﹣→诸侯击楚﹣→赴秦身死﹣→为秦所灭
作者写楚国命运是为了说明屈原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屈原始终心系楚国.
2、屈原的形象:才能卓越、光明磊落、矢志不移、
心忧祖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人生信念,是一个殉道者的形象.
3.屈原被黜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点拨】(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4.文中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何作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形象地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来坚持真理,保持高洁
志趣,决不同流合污.这段对话实际上是一段精辟的人生哲理的议论,既评屈原之志,亦抒太史公之情.蕴含着司马迁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对屈原的同情惋惜。
任务探究六:
线索
明线:屈原的命运
见任见疏见绌被放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王)的命运
被骗被袭___ 客死___ 灭亡
屈原的遭遇
任疏黜迁沉
主题思想
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
任务探究七:
思想内容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任务探究八:
屈原与司马迁比较
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一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
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明“志”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任务探究九:
屈原的性格特征
爱国、正直思想品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1、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司马迁在表现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时有两个方面与一般文章不同:(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祖国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
(2)、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古代君主是国家的象征),通过他的"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在文章的开头表现屈原的才干时,就着重突出其治国之才。
这样介绍屈原,不仅可以使读者了解屈原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他的政治、外交才能,而且似乎可以看到他里里外外为国操劳的动人形象,同时也反映了他在楚国的重要地位和对祖国的杰出贡献。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祖国强大时热爱祖国,而且在祖国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祖国;不仅在自己被"王甚任之"时热爱祖国,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韧不拔地热爱祖国。
如:当他"不复在位"时,听说楚怀王放走了屡次欺骗、坑害楚国的张仪,出使在外的屈原连忙从齐国赶回,劝怀王杀掉张仪。
当怀王想要往秦赴会时,屈原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是"虎狼之国"的本质,劝谏怀王"毋行",直到怀王被秦王劫持,仍不改初衷,诚挚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一心寄希望怀王有朝一日能幡然醒悟,祖国有朝一日能面目一新。
他的这种爱护怀王,振兴祖国之心在《离骚》中得到了多次的表现。
屈原的爱国之心,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更不随个人的荣辱升沉而动摇。
他对待祖国确是一颗丹心,一片赤诚,坚贞不移,至死不悔!
2、屈原的正直集中在他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与之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屈原从一开始就处在战国七雄错综复杂的斗争之中,处在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尖锐纷繁的矛盾之中,处在香塔谗臣的重重包围之中。
屈原以其杰出的才干,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也招致了奸人佞臣的妒忌,当"心害其能"的上官大夫要攫取他的劳动成果时,屈原坚决"不与",使上官大夫碰了一鼻子灰,对于炙手可热的实权派人物靳
尚和宠姬郑袖、令尹子兰,屈原也决不趋炎附势,更不愿与之同流合污,而是同这些损害楚国利益的谗佞之徒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他不仅"嫉"恨这些奸臣,而且敢于"刺"责那听信谗言,不辨忠奸的昏君,这一"疾"、一"怨"、一"刺"、一"嫉",便是屈原刚正不阿的斗争精神的突出表现。
这种正直高洁的品德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就象经线和纬线一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宏伟壮丽的浪漫主义诗篇《离骚》。
在诗中,屈原多次表白了自己的高洁德操。
课文的最后两部分通过屈原同渔父的比喻性对话让屈原将自己以死保节的决心作了最终的表白,在那"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恶劣环境中,唯独屈原保持了"清醒"的政治头脑,"清白"的品德节操使他"宁赴常流""葬身鱼腹"决不"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决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
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和宁折不弯的斗争精神,表现他对理想和正义的执着追求,对卑劣、腐朽的切齿痛恨。
屈原的死,是对邪恶势力的强烈控诉,也是对浑浑噩噩的人们的呼唤和激励。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屈原的这种反抗终究是消极的,同时他这种孤芳自赏,傲世疾俗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他轻视群众,脱离人民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表现了他的"国无人莫我知"(《离骚》)的孤独感。
任务探究十:
写作特色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
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
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彩,叙中有情、倾
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
作者运用对偶、对比、
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
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④重点突出,重点放在与对立集团的矛盾斗争上。
⑤,把屈原的身世遭遇和楚国命运交织叙述并行描写,从而突出
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
⑥,记叙、议沦、抒情三者密切结合,叙事多用散行句式,议论多用对偶、排比句式,语言精练,富于感染力。
小结:
本文是一篇都为优秀的传记文学。
文章以记叙愿跟生平事迹为主,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热烈歌颂了屈原的爱国精神、政治才能和高商品德,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
本文所记叙的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厚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他确实是喝忠尽管了,屈原留给后人的财蓄甚丰,他的高尚品德、爱国精神乃至文学成就,至今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