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近体诗六首)教案 人教版第三册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体诗六首》教案
绝句四句,是律诗的一半。
律诗的主要格律特点:
(1)押韵。
偶句用韵,奇句不用韵(也有首句入韵的)。
(2)对仗。
律诗每两句组成一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的颔联、颈联的两句必须是对句。
(3)平仄。
(有点复杂,不宜讲得过多)
(三)赏析《山居秋瞑》
1.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先可播放朗读录音(最好是配乐的),或教师X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
问:这首诗写的什么景象?抒写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阅读、讨论。
明确:(1)写的是山间美景。
(注意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明月”“清泉”“竹”“浣女”“莲”“渔舟”等景物)(2)流露了诗人自己领受这种佳景的愉快和对自然的爱恋之情。
(体会景物特点,结合注释④理解“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问:王维为什么如此喜爱山间美景?只是一般性的喜爱美景么?
引入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辋川居士。
某某人。
王维的思想,可以以四十岁左右为界限,分前后两期。
早年的王维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中进士,作大乐丞,后来由于丞相X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又由于从小受母亲信佛的影响(他的字就这样得来的),他也开始吃斋奉佛。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
《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的一个反映。
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合称“王孟”。
结论:将景物描写得那么美,强调自己对美景的留恋,其实是表明自己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
(有无字句上的暗示?再回头检视,留意“山居”、留意诗中出现的人的身份及活动,同时对“王孙自可留”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
2.体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对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的准确评价。
请你结合这首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感性的认识。
学生一定要有时间思考、讨论,言之有据。
由浅入深的过渡。
“知人论世”法。
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中有画”,表明王维是一个写景的高手,诗歌极富绘画美:
(1)“明月”两联,动静关系处理得非常好。
月挂中天,仿佛是静态的,但月光的普照,仿佛又是如水般流动的;岩石是静止的,但岩石上的清泉是流动的;岸边的竹、水中的莲本来是静态的,但浣女走过、
渔舟划过时,他们分明是摇动的……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相得益彰。
(2)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有机结合。
前三联诗,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雨后山村的活动图画。
而那融入画幅的音响——山泉流过石上的淙淙声、竹林里传出来的浣纱姑娘的喧笑声、渔舟穿过莲塘发出的响声,更使这幅美丽的图画变成一组充满诗意的有声电影镜头。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一样,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反过来也从恬静中感受到一片活泼生机。
分析至此,倒让人觉得将王维的诗比作“画”其实并不准确,这岂止是画,这分明是风光片嘛!(只可惜苏轼没看到过电影电视……)3.反复吟咏至于背诵。
(四)赏析《登高》
1.老师在乐声中(如《二泉映月》)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
或播放配乐朗诵。
2.理解诗歌感情。
问:诗题为“登高”,在古代登高有什么特殊文化意义吗?
明确:古人有重阳登高的习俗。
(古时,重阳节登高是为“避邪”,此说始于东汉,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里说:当时有名费长房者,颇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
一日,他对其徒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全家有难,但如能给每人做一红布袋,装上茱萸系在手臂上,然后去登高,并在山间饮菊花酒,即可幸免于难。
桓景照办,果真九日晚间,全家从山上回来后,见家中鸡、犬、牛、羊俱已暴死。
事后,费长房告知,此乃家畜代为受祸。
这种神奇故事经过传播,便形成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
)
问:我们学过一首诗,写到登高旧宿……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某某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问:王维诗写的是对亲人的思念,本诗呢?有没有对亲人的思念?还写了什么感情?
学生阅读、讨论,从文字中提取要点,得出结论。
有点乱扯,权当作加深印象吧。
营造凝重气氛。
知识新旧联系,也激发兴趣。
文本解读为主,背景(语境)为辅。
明确:①秋天之悲(万里悲秋);②家国之思(作客,登台);③孤独之感(独登台);④漂泊之慨(万里,常做客。
“万里”着眼于空间距离远,辗转西南。
“常”着眼于时间久,十年漂泊);⑤迟暮之伤(悲秋,志士悲秋,往往从季节联想到生命;百年,晚年;繁霜鬓);⑥病痛之苦(多病);⑦国难之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⑧潦倒之恨(志不得伸)——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多病,连借酒浇愁都不行啊)
在上边分析杜甫的漂泊、潦倒时,切入其生平及背景简介,资料:
①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某某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某某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着忠君爱国、积极入世的心情,但却仕途失利,历经祸乱,深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尤能体验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②公元七六五年的春天,正当杜甫伐竹除草、修理茅屋,准备在某某草堂过和平劳动生活的时候,严武突然死去。
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某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乘舟东下,向夔州进发。
在夔州,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不时发作,最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
③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
3.理解写景的诗句。
诗的前四句写秋景,是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
问:(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一、二两句细处着笔,写具体的景物。
在这两句诗里,选择了六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风、天、猿啸、渚、沙、鸟飞。
每种景物又只用一个字来形容:秋天多风,登高风就大,对于一个老年多病的人来说,就更觉得风大,所以用了一个“急”字,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
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
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秋季天清气爽,天显得格外“高”,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夔州一带多猿,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荆州记》)所以说猿啸“哀”;秋天景物萧瑟,从上向下看,小沙洲显得孤零冷落,因此用了一个“清”字;沙的特点是“白”;鸟飞的特点是“回”,回旋地飞。
诗人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鸡鸣山更幽”。
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笔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
《说木叶》对这句诗有分析,可参照。
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
而这里的或许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
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或许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要敢于展开想像,用自己的想像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
)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不是,这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借鸟的飞回反衬自己的不得回)
问:颌联,写了几种景物?由落木、长江我们想到什么?
明确:只有两种,落木、长江。
问: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还记得高一课文《说木叶》吗?
明确: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人生天地间,倏忽就是百年。
(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
问: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明确:让人想到时间的无穷。
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诗人感到有些无可奈何。
问:一二联写景只是衬托诗人的悲情吗?
明确:也不全是。
急风高天,还是很有气势的,尤其是三、四两句更是从大处落墨,写整体景物。
因为风急,所以叶落纷纷,萧萧有声。
“无边”两个字显出视野比较开阔,看得比较辽远,也写出秋意之深,这是包含了诗人的感觉在内的。
“不尽”用来形容长江源远流长;又因为风急,所以说大江波涛汹涌,滚滚而来。
这两句写景,真是浑涵汪茫,境界阔大,很有气魄。
问:如何理解这种宏大的气势?
明确:虽然潦倒艰难,虽然生命短暂,虽然有化不掉解不开的悲愁,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仅仅是无可奈何吗?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
总结:一个满头白发,多愁多病的诗人,在深秋之中独自登高远望的形象,举目可见;一个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在高台上愁肠百结的形象,逐渐在眼前鲜明高大起来。
这就是杜甫——千古“诗圣”!
4.朗读、背诵诗歌。
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让我们把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培养学生自读能力,体现自主阅读的原则。
想象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
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学习其他几首诗。
可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资料,加深对课文理解,课堂上讨论分析,见仁见智。
或者让学生分组讨论,从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写出鉴赏性文章,课堂上交流。
加强朗读训练。
要求背诵。